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近期很火的一个网络热梗——子涵梗。


  “子涵梗”最开始的由来,是一位家长在群里质问老师:


  “为什么我家子涵被蚊子咬了一口,而其他孩子却没有?”


  这位子涵妈妈不管前因后果,一开口就是兴师问罪,言辞激烈,着实令人窒息。


  随着聊天截图引发的热议,“我家子涵xxx”成为了网络热梗,被网友们应用到各个生活场景中。


  然而,“子涵梗”被娱乐化的背后,却是“子涵们”的悲剧。


  他们不明白父母到底为何这样咄咄逼人,只能不断告诉自己这是父母表达“爱”的方式......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子涵们”的魔咒。


  希望今天的内容,可以帮“子涵们”摆脱魔咒,找到真正的自己。


  01


  朋友一直很讨厌“子涵梗”,倒不是因为她叫子涵,而是因为她曾经就是那个“子涵”。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她和同学打闹,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破了点皮。当时,同学已经向她道了歉,老师也批评了她们。


  其实只是一件很小的事,可她妈妈知道后非要跑到学校兴师问罪,让那个同学写检讨,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道歉,还在校长面前指责老师没有尽到责任。


  之后同学都不敢再和她玩,生怕她再磕了碰了,她妈妈又会跑到学校闹。


  从小到大,类似这样“窒息的爱”还有很多很多:


  她剪头发之前必须经过妈妈的允许,而且只能剪妈妈指定的发型;


  无论她把日记本藏得再隐秘,妈妈也总能翻出来,说有权利知道她的一切......


  在心理学上,朋友妈妈这样的“子涵式家长”的行为,可以称之为控制型教养方式。


  如果你也感同身受,请务必为自己亮起红灯,重新审视父母的行为和自身的心理健康,这样才能终止“子涵”的悲剧。


  02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你看了吗?


  表面上这是一个父亲为自己“惨死”的女儿复仇的故事,但实际上,这部电影想传达的是对“病态亲子关系”的审判。


  在电影中,黄渤饰演的老金,在外人看来是绝对的“强者”,也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他统管着30艘渔船,离婚后一个人辛辛苦苦带大了女儿,还把女儿送去了留学。


  知道女儿被害后,他发誓要帮女儿仇。


  看似对女儿爱得深沉,但实则他爱的是“父亲”这个角色:


  知道嫌犯李苗苗已经回国,他不在乎女儿的遗体还在异国他乡没有下葬,而选择去追寻李苗苗的踪迹;


  在得知侵犯女儿的嫌犯线索时,他本能的反应是立刻去寻仇,而不是先参加完葬礼送完女儿最后一程;


  他得到了女儿生前被侵犯的视频,想的不是顾及女儿最后的体面,而是到处拿给别人看,让别人分辨里面侵犯女儿的人是谁......


  这种种行为与其说是丧女之痛带来的外化反应,倒更像是个人财产被剥夺之后的不甘。


  虽然他在内心不断告诉自己:“你女儿死了,你得痛啊,老金。”


  可实际上他想的却是:“我的女儿被杀了还被糟蹋了,真是个笑话,这样我的面子往哪里放?我必须要复仇,我要让剥夺我做父亲权利的人,付出代价。”


  他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父爱,也不知道女儿真正要的是什么,他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样的老金,何尝不是“子涵式父母”的极端展现呢?


  正如电影里老金的女儿娜娜:


  她发烧了,老金用湿毛巾盖住她的脸降温,她被憋得快要窒息了,爸爸却不让她动;


  她怕水,老金一次又一次把她扔进水里要她学游泳,她差点溺毙也不敢抱怨;


  她跟着老金跑步锻炼,就算已经精疲力尽,也要咬着牙努力跟上......


  她代表了千千万万的“子涵”:从未被虐待,也从未被爱。


  03


  无论现在的你曾经是“子涵”,还是已经不小心成为了下一个“子涵式父母”。只要你愿意改变就永远来得及。


  如果你是“子涵”:


  1、构建属于自己的“避难所”


  父母的控制会不断压缩我们的“生存空间”,让我们极度缺乏安全感,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避难所”。


  这个“避难所”,可以是一个让你感觉到安全的角落,可以是阅读,可以是社交平台上为自己开辟的一片宁静之地,也可以是一种运动.......


  所有让你感受到自己的方式、地点,都可以成为“避难所”。


  而它的意义就是给你自己一个机会、一个绝对安全的心理空间,去消化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认清自己的需求和界限。


  2、识别和接纳情绪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总是不允许负面情绪的流动。似乎只有开朗、乐观、积极向上才能被称之为是一个好孩子。


  可无论是哪种情绪出现,都是很正常的,限制负面情绪流动反而容易导致更大的问题。


  心理学家乔尼丝·韦伯博士曾指出:


  情绪是生存的必需品,他告诉我们何时处于危险,何时该逃跑,何时该去战斗,值得为什么拼搏。情绪身体和我们的沟通方式,驱使我们行动起来。


  与其逃避、压抑情绪,不如试着识别和接纳情绪,在与情绪沟通的过程中,找寻合适的应对方式,从而解决那些曾被我们隐藏起来的问题。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大家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样可以更好、更快地重新建立起健康的心理架构。


  如果你是“子涵式父母”:


  1、审视并改变自己的内在模式


  心理学家金尚在《重启人生》中曾提到: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但内在模式却大同小异,例如悲观模式、内耗模式、痛苦模式、指责模式、受害者模式、恐惧模式、焦虑模式......


  一个人只有看到了自己的心理模式,才能做出改变。


  比如,小时候你的父母总喜欢打击你、对你说话阴阳怪气,在没有主观变更的情况下,你多半还会延续这样的模式去对待你的孩子,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代际相传。


  或许,每一个“子涵式父母”曾经也是那个伤痕累累的“子涵”,想要在我们这一代终结“子涵魔咒”,就要试着审视并改变自己错误的内在模式,并养成健康的内在模式。


  在变更内在模式的过程中,你可能还会不自觉沿用过去的模式与孩子相处,请你不要气馁!改变内在模式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当你有意识地去改变它的时候,你就已经踏出了变好的第一步。


  2、变更错误的情绪习惯


  韩国精神科医生朴用喆在《情绪习惯,决定你的一生》书中提出:


  人的情绪,也有习惯性。比方说有个人从小在孤单的情况下长大,即便他不是很喜欢孤单寂寞,但也会习惯性地把自己的生活情景变得孤单和寂寞。


  我们的情绪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面对问题的态度、性格,乃至人生观。


  学习清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变更错误的情绪习惯,才能为美好留出空间,避免孩子成为我们的情绪垃圾桶。


  3、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纪伯伦在《论孩子》中写道: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好的家庭教育,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


  孩子是因我们而来到这个世界上,但不单纯是为我们而来。他们有权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父母要做的是承认孩子的独立性,并帮助孩子完成自己的独立,这样做才是真正的“为孩子好”。


  04


  过度娱乐化的“子涵梗”,模糊掉了隐藏在其背后的核心问题,却也给了我们一个审视和改变的契机。


  让每一个“子涵”都能认识到自己所受的伤害,让每一个“子涵式父母”都能意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荒诞,或许才是“子涵梗”最大的社会价值。


  家长们少一点控制,“子涵”们才能多一点快乐。


  真心希望每一个“子涵”,都能成为“子涵”,并且只做“子涵”。


本文标题:“我家子涵”的热梗,到底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