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存款异地支取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定期存款需要非本人支取的情况。可能是家中长辈行动不便,或是自己身处外地无法赶回银行。很多人心里都有疑惑:定期存款非本人到底能不能取呢?今天,咱们就结合银行规定和真实案例,把这个问题彻底讲明白。
到期支取:区分金额,手续各异
当定期存款到期,非本人支取是被允许的,但银行依据支取金额设定了不同规则。
5万元及以下
多数银行规定,代理人只要备好存款人本人的存单/存折/银行卡、存款人身份证原件、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同时知晓存款密码,就能顺利办理支取业务。
就像隔壁小区的张大爷,他有一笔3万元的定期存款到期了。由于张大爷腿脚不便,就让儿子小张去办理支取。小张带上张大爷的存单、张大爷的身份证原件,还有自己的身份证,前往银行。在银行,小张填好取款单,柜员仔细核实了相关证件和密码,确认无误后,当场就为小张办理了支取,小张还将这笔钱成功转账到自己账户,整个流程十分顺畅。
超过5万元
若支取金额超过5万元,除了上述提到的材料,部分银行还会有额外要求。有些银行需要存款人签署《授权委托书》,委托书上需明确支取金额、代理人信息等关键内容;还有些银行针对老年人、重病患者等特殊情况,会通过银行视频连线存款人,以此确认支取意愿。
王女士在某国有大行存了8万元定期存款,到期后委托女儿小李去支取。这家银行要求王女士签署《授权委托书》,小李必须带上双方身份证、存单,还有委托书才能办理支取业务。要是没有委托书,王女士就得提前通过手机银行进行“远程授权”,否则只能本人前往银行办理。
这里还有些细节需要留意,如果存单上标注“凭密码支取”,那密码必须准确无误;要是标注“凭身份证支取”,哪怕金额较小,也必须提供存款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或照片可不行。另外,部分银行支持线上代取,比如在手机银行上进行“定期转活期”操作,但得提前把代理人信息录入存款人账户的“授权名单”才行。
提前支取:手续严谨,证明关键
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利息一般会按照活期计算,储户可能会有一定利息损失。而且代取手续相比到期支取更为严格,核心在于要证明支取行为得到了存款人同意。
代理人除了要带上存单、存款人及代理人身份证外,必须出示存款人签字的《提前支取授权书》,上面要清晰写明“同意代理人XX提前支取XX账户定期存款” 。对于大额提前支取,如50万元以上,部分银行还要求授权书经过公证处公证。
例如,李先生存了20万元定期存款,还未到期就急需用钱,无奈之下委托朋友小赵去银行提前支取。小赵除了带好双方身份证和存单,还必须带上李先生签字的《提前支取授权书》,银行才会受理。要是小赵不知道密码,银行是不会办理支取业务的;要是密码连续输错3次,存单就会被临时冻结,需要李先生本人去解锁,小赵无法代办。所以,提前支取代取,最好提前3天联系银行,确认好所需材料,避免白跑一趟。
特殊情况:存款人去世,继承支取
倘若存款人不幸去世,其定期存款便成为遗产,继承人代取需要通过法律程序来证明自己的继承权,这个流程相对复杂。
有遗嘱且无争议
继承人需携带存款人死亡证明、遗嘱原件、继承人身份证、存单,前往公证处办理《继承权公证书》,办理时所有继承人都要到场签字确认。之后,凭借公证书和这些材料到银行支取。要是遗嘱指定了唯一继承人,那这个人可以单独办理;要是有多个继承人,就需要共同授权一个人去办理。
赵大爷去世后,留下遗嘱把定期存款都留给女儿小赵。小赵带着赵大爷的死亡证明、遗嘱原件、自己的身份证和存单,到公证处办理了《继承权公证书》,随后顺利地从银行支取了存款。
无遗嘱或有争议
这种情况就得通过法院判决来确定继承人。继承人带上法院判决书、死亡证明、本人身份证、存单到银行办理,银行会按照判决书上的继承人信息来分配存款,以此避免后续产生纠纷。
钱大爷去世后没留遗嘱,几个子女对存款分配产生争议。最后只能通过法院判决,确定了每个子女的继承份额。子女们拿着法院判决书、钱大爷的死亡证明、各自的身份证和存单,到银行办理了存款支取和分配。
另外,如果存款金额在1万元及以下,部分银行可以简化流程,继承人提供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比如户口本,就可以支取,不需要公证或者法院判决;但要是金额超过5万元,就必须提供继承权公证书或者法院文书 ,支取的时候还需要缴纳印花税,为遗产总额的0.05%。要是不知道存款密码,需要在办理继承手续的时候同步申请“密码挂失”,否则无法支取。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定期存款非本人支取是可行的,但银行这么做是为了保障储户资金安全,所以设置了严格的材料和流程要求。不管是帮家人支取,还是处理继承存款,又或是帮其他人办理,关键在于证明自己身份合法,支取意愿真实。大家在办理这类业务之前,最好提前联系银行客服或者网点,列好材料清单,带齐证件和授权文件,这样就能少跑冤枉路。
如果你也遇到过定期存款非本人支取的情况,是怎么解决的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可以分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