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人流、演唱会、旅游市场的冷热反差,背后是一场正在悄悄改写中国消费结构的转型。

  9月下旬,本该为“十一黄金周”预热的商场,却出现了奇怪一幕:服装、家电区一片冷清,连促销员都开始刷手机。但餐饮、电影院、游戏厅、剧本杀馆里,人挤得像春运。

  线上促销似乎也失了灵,打折券、满减活动不再刺激人心,但演唱会门票、体育赛事票却被秒空。黄牛的溢价甚至超过了“双十一”大促的折扣力度。

  这是经济不行了?还是国人的消费欲望正在转向“另一条赛道”?

十一还没到,4个反常现象出现,消费风向彻底变了

一、从“买买买”到“玩玩玩”

  如果你最近逛过北上广深的大型商场,很容易感受到强烈的对比。
左边一排服饰店,橱窗里挂满了“秋装上市8折”;导购笑脸都逐渐松弛,甚至半天走不进一个顾客。
拐个弯,到娱乐区域,一群人排着队等看电影,有的抱着爆米花,有的盯着手机刷剧照和短视频分享。

  这种分化在数据上也很直观。
据国家统计局,2025年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增速明显放缓;
而文旅、演出市场却一路飙升——2025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151.07亿元,观影人次4200万;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接近800亿元,比疫情前翻了不止一倍。

  【消费重点从“实物”转向“体验”】
十年前经济遇冷时,出现过“口红效应”,大家可能缩减购买大件,转而买小奢侈品作心理安慰;今天,这个口红效应升级成了“门票效应”——很多人宁可压缩购物预算,也要买一张可以与朋友分享的体验票。

二、现象背后:消费心理的换档1. 物质满足 → 精神满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中国消费市场的演绎速度很快。基础生存与安全需求早已满足,现在更多消费者追求“我经历了什么”而不是“我拥有什么”。

  年轻人尤其如此。20-35岁的城市中产更愿意花几百到上千元去看心仪歌手的现场,花同样的钱买一个包,已经不那么让人兴奋。

  【在社交网络晒体验,比晒物品更有存在感】。朋友圈、短视频平台、微博话题,都在帮“体验型消费”传染开来。

2. 情绪价值消费

  《2025年Z世代消费调查》显示:Z世代平均每月花949元在“情绪价值”上。晚间22:00至凌晨,是体验消费的高峰——点个夜宵、来一场密室逃脱、付费听个心理FM、甚至和AI聊聊天。

十一还没到,4个反常现象出现,消费风向彻底变了

  这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

  • 工作压力大? 上个瑜伽课让自己舒缓下来;
  • 周末无聊? 约上三五好友来场剧本杀;
  • 渴望突破单调? 报名去潜水、露营。三、技术和平台的推波助澜

      移动支付、社交媒体、AR/VR……技术正在为这种变化加速。

  • 支付便捷化:三秒扫码结束交易,降低了消费的心理门槛。
  • 社交媒体传播:看一场演唱会,发一条视频,不仅收获回忆,还有网上的围观点赞。
  • 沉浸式技术:AR试衣间、VR博物馆、虚拟演唱会,让体验消费形式更多元。

      一个典型案例是某服装品牌推出的AR虚拟试衣间——顾客无需更衣就能看到效果,体验感提升的同时,转化率提升了30%。这不是单纯卖衣服,而是卖一次“不费力的时尚体验”。

    十一还没到,4个反常现象出现,消费风向彻底变了

    四、政策和市场的双向塑造

      中国政策端也在顺应这种变化。过去刺激消费,多是汽车、家电下乡补贴,如今逐渐向文化、旅游、休闲倾斜。

  • 带薪休假制度:春节、国庆假期拉长至8天,拼上周末可达长达半个月的连续休假。更多人愿意花时间出行。
  • 文化消费券:上海、北京等地发放以支持剧院、音乐厅、展览等服务消费。最高可抵消费数百元。企业的适配
  • 家居品牌改造成“生活方式馆”,让客户在咖啡香和手工DIY氛围中慢慢逛。
  • 酒店业玩跨界,增加音乐现场和主题派对;
  • 旅游目的地用环保旅游和在地文化结合增加吸引力——海南陵水修复潟湖生态并发展渔文化旅游,2024年旅游收入高达9.56亿元。

      这类案例最大意义是体验经济+可持续发展双赢:既保护环境,又把幸福感产业化。

    五、未来趋势与推演

    十一还没到,4个反常现象出现,消费风向彻底变了

    1. 消费指标变化

      未来中国经济健康与否,不能仅看GDP和CPI,居民“幸福感”和“体验消费占比”将成为新风向标。

    2. 对消费者
  • 别盲目囤实物,多投资个人成长型体验(学习乐器、潜水等)。
  • 延长体验的“使用寿命”——一次旅行的照片、视频,会在社交与记忆里持续产生心理收益。3. 对企业
  • 服务先行:拿体验和社交价值作差异化竞争武器。
  • 多场景融合:餐饮+娱乐、零售+社交活动,把客单价做高。
  • 数字赋能:用AI、沉浸式技术为体验赋值。4. 悬念与挑战

      这种体验消费热如果遇到宏观经济下行,会被压缩吗?国际旅游全面复苏后,本地文旅市场还能保持热度吗?这对一线和三四线城市会是完全不同的考题。

    十一还没到,4个反常现象出现,消费风向彻底变了

    六、结语:消费风向的深层意义

      这不仅是消费习惯的变化,更是经济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的联动。
    当消费变成积累回忆的方式,而不是堆满储藏室的物品,这个社会的幸福模式也在升级。

      但别忘了——体验经济虽然美好,也需要健康的收入预期与安全的社会环境来支撑。
    未来几年,是中国从“高速度”向“高幸福”转型的关键窗口期,这场转型成败,将直接影响一整代人的生活方式。

    十一还没到,4个反常现象出现,消费风向彻底变了

      这件事,远没有结束。
    你身边的消费变化,是否也在验证这种趋势?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闻。

      参考资料:

    1. 国家统计局《2025年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
    2.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4-2025年报告
    3. 《2025年Z世代消费调查报告》—企鹅智库
    4. 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暑期文旅市场数据》
    5. 海南省统计局旅游收入公报(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