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有纽约、伦敦、新加坡这些老牌金融中心在,轮不到上海。但只要看看今年外滩大会的阵容,可能就会改变想法——亚洲三大金融科技盛会(新加坡金融科技节、香港金融科技周、上海外滩大会)的主办方第一次一起亮相,蚂蚁数科这类国际金融机构也都来参会。他们盯着的,其实就四个字:金融科技。

  大家可能疑惑,金融加科技怎么就有质的飞跃?又凭什么让上海有机会冲全球金融中心?要弄明白,得先分清金融科技中心和传统金融中心的差别。

中央金融委亲自督战!十年之后的上海,会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吗?

中央金融委亲自督战!十年之后的上海,会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吗?

  传统金融中心的业务,无非是存钱贷款、汇兑交易、投融资和保险这些。支撑这些业务的核心是资本制度和市场规则,比如伦敦、纽约搞了几十年,这套体系早成了他们的“护城河”,我们短期很难追上。

  想弯道超车,就得靠科技。金融科技中心不一样,它擅长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技术搞创新,业务焦点也会跟着技术进步调整。

  比如以前银行做业务靠人工判断,现在靠AI分析数据;以前跨境转账靠传统系统,现在靠区块链提速——这就是上海和老牌中心的核心差异。

中央金融委亲自督战!十年之后的上海,会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吗?

中央金融委亲自督战!十年之后的上海,会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吗?

  别觉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词太空,它们早就在金融领域帮上了实忙,从个人生活到企业经营,再到整个行业的效率,都有明显改变。

  先看个人层面。以前金融服务像“大锅饭”,不管你是刚工作的年轻人,还是快退休的长辈,银行给的产品都差不多。现在上海很多银行用AI大模型加大数据,能做到“千人千面”。

  比如上海银行和蚂蚁数科一起做的AI手机银行,浦发银行的AI财富管家,都会分析你的年龄、收入、风险偏好等200多个数据,自动生成投资方案。

  举个例子,30岁的程序员,该拿多少比例买股票、多少买基金、多少买债券,AI会给明确建议。不说比顶级理财师厉害,但至少比那些“野鸡大师”靠谱,还能从根本上帮你避开不少金融诈骗——毕竟是银行官方的AI,安全性有保障。

  再看企业层面,尤其是小微企业,贷款一直是“老大难”。政策想让银行把钱借给有需要的小微企业,但银行怕坏账,所以以前贷款像“闯关”:要抵押房产,要跑很多部门盖章,流程少则一个月,最后还可能被拒绝。

  现在有了AI,情况完全不一样。AI能分析企业的交易数据、物流数据,就算没有抵押,也能判断该不该放款。比如上海有家服装外贸公司,用“外贸批次贷”,仅凭出口订单就贷到500万元,连财务报表都不用交。

  还有上海有色网,用区块链技术把电解铜存货变成电子仓单,企业凭仓单贷款,从申请到放款只要两小时,比以前快了84倍。

  传统贷款像“蒙眼开车”,银行不知道钱花在哪;区块链的特性却能让资金流向像“开导航”,每一笔都能追踪,坏账率大大降低。这个案例甚至能算全球大宗商品金融化的新模式。

  最后看整个行业。想当全球金融中心,跨境支付必须又快又省钱。以前国际转账特别麻烦,比如在上海给美国朋友汇10万元,通过Swift系统要3-5天到账,手续费还得几百元。但上海用数字人民币加区块链,直接解决了这个问题。

  交通银行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把跨境汇款从3天压缩到7秒,速度堪比国内转账,手续费也从1%降到几乎为零。上海有家外贸公司用数字人民币付100万元国际货款,手续费只花了1块钱,一下省了9999元。等更多经济体接入这个模式,全球跨境支付的格局说不定都会被重塑。


中央金融委亲自督战!十年之后的上海,会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吗?

  其实上海早有规划,2020年1月就发布了《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说要用5年时间,把上海建成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从人才争夺的力度,就能看出上海的决心。

中央金融委亲自督战!十年之后的上海,会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吗?

  以前学生毕业,都爱往硅谷、纽约、伦敦跑,因为那边机会多。现在不一样了,上海的学生大一就能进蚂蚁集团、银联的实验室,毕业直接上岗,年薪起步20万。

  不光留国内人才,上海还在全球“抢人”:临港新片区刚宣布给外籍人才发科技金融专项签证,就有剑桥大学教授带着团队来创业,不仅能直接落户,办公场地都免费给用。

  上海还推出了“金融科技师认证”,首批2000名持证者里,30%来自摩根大通、高盛等国际机构的上海分部——这说明国际金融人才也认可上海的机会。

  政策方面,和那些十几年不变的老牌金融中心比,上海一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给金融科技创新留足试错空间。中央频频出大招,上海政府也不断发重磅文件,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把上海建成全球金融科技中心。

  这不是简单的“1+1=2”,而是用科技给金融赋能,彻底改变金融的底层逻辑。全球支付秒到账,中小企业凭数据就能借钱,整个金融体系有了活水;人才越聚越多,又能推动更多创新——正向循环已经形成。这也是为什么新加坡、香港的金融科技盛会主办方,明明是竞争对手,却要一起到上海参加外滩大会的原因。

中央金融委亲自督战!十年之后的上海,会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吗?

  现在五年之期已过,上海金融科技中心的实力,已经让不少老牌中心紧张。就像这次外滩大会上,出现了比“碰一下”更方便的“看一下”支付:只要看一眼设备,说句话完成声纹比对,就能搞定购买和支付,安全又高效,就算用AI模仿声音也骗不了它。

  还有AI助力就业保障:电子合同、免费法律咨询直接到位,薪水由平台发放,避免克扣;想查政策数据不用到处找,下一个AI银行APP,企业、行业的分析报告能快速获取,还能根据收支灵活推荐贷款、理财业务。

  很多以前只在想象里的功能,现在都在慢慢变成现实。一旦这些技术大规模商用,未来的金融秩序、金融规则,很可能由上海来制定。

  从地理上看,上海就像长江与东海交汇处的明珠;从历史上看,它抗拒过袁世凯停兑令,借款支援过抗战,参与过新中国建设,从没让人失望。

  现在国家给它的定位是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多重身份叠加,再加上金融科技的助力,上海的金融影响力,很可能在十年内从中国辐射到亚洲,再扩展到全球。让我们拭目以待。

  #时事热点头条说##热点##科技##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