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邓子恢的妻子史良向陈人康提出了一个请求,请困难时期的干部们的子女们回到社会,邓瑞生也在其中。


  彼时的陈人康对于这个事并未放在心上,认为一家子也不至于为难,但是当陈人康知道邓瑞生的身份之后,十分意外。


  邓瑞生只有12岁的时候就被解放军接到了北京,但在此之前,他一直都以农民家的孩子自居,此时却被告知原来自己并不是农民家庭出生的孩子,而是林伯老先生的儿子。


  1974年的北京,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节,动荡不安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动荡,还有无尽的磨难。


  而一个干部子弟,又将要经历怎样的磨难呢?


  然而此时的邓瑞生肯定还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中还有多么艰险的一段时间等待着他。


  于是便跟随父亲和其他干部们的孩子们来到了北京。


  然而在这段时间中,陈人康发现了一个十分令人震惊又令人难以置信的秘密,这竟然关乎着林伯老先生教授他一生的信念。


三次改名。

  邓瑞生作为一个干部子弟,自从来到北京之后,就和生活在北京出生长大的孩子没有太大的差别了。


  因此在生他钱家的日子里,他几乎已经忘记了自己就不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曾经这件事情。


  直到那一天,他和父亲一起参加了一个会议,会议讨论的就是把有关干部子女的问题剖析清楚,并给出解决方案。


  而邓瑞生当时年纪尚小,不明所以,于是向担任此次负责人之一陈人康询问:“老师,这次会议主要讲些什么内容?”


  陈人康听到他这样问,想到了自己曾在这之前和他父亲邓子恢进行过关于干部子女问题的谈论,两人曾提到过干部子弟的问题。


  所以便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这个嘛,主要是关于今后你们的一些安排问题。”


  尽管陈人康这样对他说,但是他显然还是不明所以,而是继续向他追问道:“今后的一些安排问题,那具体又有什么具体安排呢?”


  而陈人康见这个孩子如此执拗,也不免感到好笑,于是便说道:“没什么具体安排,只是接下来你们可能会去社会上做体验工作,锻炼锻炼。”


  邓瑞生听后点了点头似懂非懂的样子。


  但即便是这样,陈人康也能理解邓瑞生此时不知道自己真实身份的感受。


  和其他干部子女一样,前12年,邓瑞生在父母亲身边生活,父母如同普通农民一般辛苦劳作,但同时也教给了邓瑞生很多知识,为他之后个人能力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不久后,家里来了一名工,把他的父母都带走了。


  而这一变故让他不得不再一次思考自己的身份问题。


  这一次他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普通农民家的孩子,因为父亲是工人的身份,所以他作为工人的孩子搬到了包头。


  但是上辈子遗留下来的还是要改好的,这样不仅更有利于自己的生活,在包头,即便不是古老守旧的那一辈,也很少有人接受“戴眼镜”的孩子。


  于是尽管只是暂时改名,但是在这个动乱时期,要是名字不合适的话,也会导致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便改名为“林秉苏”,林这个姓是他的父亲姓林,而秉苏这个名字则象征着“秉承真理、追求真理”的意思。


  当时邓瑞生的父亲虽然没怎么受过教育,但是还是能够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


  这次改名主要是为了掩盖身份,但意外的还起到了另一个作用,就是能够帮助他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


  在新家中,因为秉苏年纪较小,所以与其他年轻小伙子混得较好,人缘也很好。


  但是有一天一位名叫阿里的大哥说自己认识区政府的一位副书记,如果能去拜访一下这位副书记的话,说不定能为接下来的事情解决一些问题。


  于是阿里带着秉苏拜访了这位副书记,但是见面的过程就不太愉快了,因为阿里和副书记讲完事情后,起身准备离开时,这位副书记拉住他的手说:“干什么去啊,还没搞清楚状况呢,你把我的证件给过来。”


  原来这位副书记早些年间曾经和阿里成过婚,但是结婚之前对于这笔钱也做了一些账目,这才让阿里一时反应不过来,待阿里反应过来之后,一直向副书记道歉,并帮他带走了他的证件。


  而带走证件之后,对方继续追问这张证件是什么,于是阿里告诉他,这是工人的证件,而这个工人是校长的儿子,该校是民族学院的附属小学,所以校长也是民族学院的副院长。


  因此阿里这才恍然大悟,明白原来眼前这个小兄弟竟然就是校长的儿子,于是便赶紧向阿里道歉,并为自己的鲁莽行为表示后悔。


  于是在1961年,邓瑞生再次改名,这次他的名片名上多了“邓”字,以示表示对父亲的追随和怀念。


父亲的重要性。

  这三次改名代表着三个阶段,而每一次改名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当时接纳干部子女进学校的时候,相信工作人员并不知道邓瑞生就是校长的儿子,否则说不定邓瑞生就不会再叫“邓瑞生”了,而是始终都能保留那个叫“林秉苏”的名字。


  否则再往后,他说不定会叫“陈人康”的名字。


  之所以说陈人康能够代表他第二人生中的名字,是因为后来任命名节德公社公社主的时候,被陈人康知道了他的身世,才作出了这样的想法。


  然而后来这种命名被否决了,因为还涉及到其他干部子女的问题,因此这种方式最终并没有得到实施,那么现在这位老师指的是谁呢?


  其实陈人康之所以会觉得邓瑞生应该取代林秉苏那样取自己的名字,是因为他认为林秉苏与陈人康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因为当年陈人康作为“四大金刚”之一,如果不是他的坚持,与其他几位组成了中央文革小组的人物不同,他选择不论哪些人与自己的工作进行分开,但更多的是与自己的信念分开,而他的信念正是邓子恢。


  而且关于这一点,在形势上来说,如果让一个普通人当上公社主任与让一个领导干部的儿子们来当其中一个有什么区别呢?


  但在陈人康看来,这种社会风气就是影响着工作。


  那么对于他的这个想法来说,如果邓瑞生是一个普通人的孩子,那他的性格就显得十分谦逊,但是如果是一个领导人的孩子的话,那他应该毫无顾忌才对。


  但是实际上,在陈人康告诉邓瑞生自己的想法之后,第一个否决这个想法的是邓子恢。


真正的干部子弟。

  1967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在了邓家身上,邓子恢被捉走,而家中所有的一切也接踵而至,被抄家,被株连等,对他们进行批斗和批判,并将其视为反革命分子的代表。


  并且为了保证没有人能潜逃出去,所以每家每户都要有人看守起来,就连年幼的邓瑞生都不能放过。


  那段时间承受着诸多压力的人,他能够体会到何其不幸,同时也能体会到他的父亲何其冤屈,对此深感痛心,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就是一定要让自己的父亲清白。


  一边守着家里,一边还要从各个地方收集能够证明父亲清白的材料,将其整理起来,并且还帮助其他党员们收集材料,将整整两袋子的材料带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行抗争维权,但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在1970年,外面传来了好消息-父亲被释放了!


  于是母亲和他一起回到了作坊等工厂工作,而他也凭借着曾经曾在学校学过的一些知识顺利进入到了公司作为一名工程师进行设计工作。


  然而这样的美好回忆并没有持续太久,在1975年,他和母亲前往广州探望父母的时候,再次遭遇了一场大灾难,这座城市被无情的大火吞噬,让他们一度失去了踪迹。


  多亏了一位老乡叫救出来母子二人才得以幸存,但是母亲因为吸入大量烟雾受到了严重伤害,其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但好在没有生命危险。


  从1974年再到1975年,他的人生又再次发生了改变,那一年,从学校毕业后的他成为了一名普通教师,同时还被分配到修建工地上去当施工员。


  顾及到他的身体原因,当时只好将他调去工地上的一支小队伍中,并且还给分配了一些相对应的工作,希望他能够尽快适应这样的环境。


  从小家庭富裕,年轻时又有着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来说,这种变化很快就会让他们失去所有一切,但是没有谁会愿意放弃自己的名声和地位,更没有谁会选择故步自封。


  1974年,回归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是他的努力获得认可,也是全国人民重获新生的一种表现,此后,他依旧和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并且努力融入社会,为生产做贡献,不再担任副院长、公社等职务,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仅此而已。


  每个人都要经历成长过程中一些独特性的东西才能塑造出我们现在的人格,不论这些东西影响好坏,总要经过风浪才能见彩虹,这种成长能够教会一些东西,但更多的是由每个人自身努力才能收获。


  即便曾经风光也没关系,即便曾经历劫也无妨,我们经历过风雨,也成长为更加出色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