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艺术中心
王一妃从2007年毕业于天津美院之后,就来到了北京的林大艺术中心。当时林大艺术中心也才刚刚来北京一年。紧接着,就遇到了金融危机。王一妃还记得那个时候,一年似乎就卖出去了一两幅作品。这让她一度将销售当做在画廊工作的主要方向与目标。
随着她在画廊的成长,她逐渐发现,当展览做到足够学术,足够专业,足够新颖时,销售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金融危机之后,画廊逐渐开始建立自己的学术品牌与风格,并寻找画廊的自身定位。王一妃也从一个画廊销售慢慢地成长为林大在北京地区的负责人。在中国画廊发展的十多年中间,像王一妃这样画廊经理人的自身成长过程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画廊角色的转变过程。
如今,林大艺术中心迎来了在北京的十年,不断确立着在行业中的品牌与定位。王一妃也挑起了北京空间的大梁,不仅如此,她还要策划一些在新加坡的展览。与画廊一起成长了近十年的王一妃,越来越发现建构一个画廊的自身品牌与价值的重要性。
王一妃
遭遇金融危机后的“重建”雅昌艺术网:画廊刚刚来北京的时候面对的市场情况应该是很好的,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王一妃:画廊是2006年来北京的,当时我还没有来到画廊,但我知道当时非常疯狂。798的画廊很多,他们说的情形是不管做什么艺术家都有人排队在买。比如当时我们刚进来的时候做四川画派就卖得很火。
但是我没赶上这个好时候。我记得我刚来的时候,参与的第一个展览是陆蓉之策划的“动漫美学百相”,那个时期正好是卡通热,这个展览总共有100多个艺术家参加,比较有代表性的卡通艺术家几乎都在里面,做了一个大的概念。
那个展览是2008年底做的,正好赶上了金融危机的时候,所以我记得当时销售得并不好,而且整个展览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为了节约开支,一直没有换新的展览。
雅昌艺术网:那时候你才刚刚来画廊,等于说经历了做画廊最艰难的时期?
王一妃:当时我正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来画廊一年,这是我第一份正式的工作。我能感觉在这边的整个环境都不是特别好,很多画廊都关门了,在798里面的画廊展览减少了很多,因为要节约开支。所以这一时期是非常难做的。
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开始建立画廊新的体系,洗牌之后的艺术家跟之前结构完全不一样,我们从零开始,从艺术家到展览学术开始了新的建构。通过不断地了解、学习跟认识不同的艺术家,慢慢地跟更多的好的艺术家进行合作。
前两天我在整理我们画廊的资料,我发现这两年做的展览基本上全是干货,拿出来都很像样。有几个展览基本上都是预展的时候就售完了。虽然在过程中你还是会感觉到大环境对于艺术品有一些影响。但是跟你自身的建构有关系,你建构的越稳定,受的波动越小。
2012年“棕色”臧坤坤个展现场
雅昌艺术网:金融危机后,你们做了哪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展览?
王一妃:我记得金融危机的时候,作品很难销售,可能整年就卖了一两件作品。2010年时做了臧坤坤的个展,朱朱策划的。这是我来画廊后第一次在开幕之前全部销售一空的展览。那是第一个特别重要的展览,他当时也是刚刚毕业,跟我们开始了合作,一直合作了这么多年,之后在2012我们又做了一个他的个展。另外2012年还持续性地将他推广到了新加坡,在那边也举办了个展。
这之后,2011年我策划了“不在场”的联展,展览是6月4日开幕,其实是对历史的回望;还有2014年策划的“视觉的边界:尚扬、李山、夏小万、孙良四人联展”,展出的是四位艺术家代表性的作品,并对他们的艺术创作进行了梳理。
其他的展览还有包括2013年廖雯策划的“占地一平方-处境”的主题展;2014年由鲁明军策划的“不是之是”关于“元绘画”的一次个人表述群展;以及之后朱朱策划的“日常炼金术”孙大量个展,这个展览我们取得了非常好的销售成绩;随后我们推出的由鲁明军和盛葳分别策划的王茂、徐悰双个展。可以说整个2014年我们的展览项目我们都尝试在学术上有所建构。
到今年,由徐亮策划的吴少湘的雕塑个展,由鲍栋策划的蔡磊的个展,以及由盛葳策划的高名潞的早期作品的个人回顾展。画廊这一路的发展,可以看到正在慢慢建构属于自己的风格。而且令我们欣喜的是,我们发现当你的展览有足够的学术价值时,在销售上也会变成一件容易的事情。
雅昌艺术网:可以说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的画廊,应该都或多或少地完成了一个自身体系的建构?
王一妃:我觉得经济危机都是可以去解决的,只是说这个阶段能不能挺得过去,如果挺过去了也许就是新的春天,如果挺不过去结束就结束了。当然过程会比较辛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输得起,跟你内心的坚持是很有关系的。
就拿这两年来说,整个艺术市场有一个趋势是高价位的作品卖出去会比较困难,反而年轻的便宜一点十几万左右的是非常好出售的。这就明显地感觉到跟两三年前是不一样的。在两三年前,重要艺术家的高价位作品,还是能够销售得很快的。这可能是市场的一个波动,但我觉得比起这些市场的外因,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内因。
比如我们也做刘国松,他是现代水墨大师,价位不低,但他的作品卖的还是很好,量卖的也很多。所以面对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你的内因如果能够有一个抵御跟解决的能力,应该还是能够在一些艰难的阶段继续走下去的。
2011年由王一妃策划的“不在场联展”
寻找画廊的定位雅昌艺术网:画廊的变化是不是也影响了你对自己在画廊中角色定位的变化?
王一妃:最初的时候我觉得销售是最重要的,也一直在培养自己的能力。但之后慢慢地发现,最重要的是你做的展览和艺术家,因为这些才是决定画廊的品牌和销售的。以前很多人觉得行画比较好卖,到之后越来越发现必须要去建立一个体系,且这个体系中必须要有一些特别有价值的东西。你做一个很水的东西,是骗不了大家的。而且这个体系必须要有持续性才能造成影响力。这是我全盘接手画廊的工作之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明确了画廊要建立的体系之后,我们对画廊的部门也做了比较明确的分工。比如有专门做展览的,也有专门负责销售的,还有媒体推广部门等等。
2012年的“媒介研究:母题与个案”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对林大来说你们希望建立的体系是什么样的呢?
王一妃:其实现在不是说有一个特别明确的文化导向,但有一点我们很少随着市场的版块热而去跟风做一些展览。比如现在抽象很热,前两年还有新水墨,虽然作为一个画廊经营者很早就感觉到这个东西了。但是为什么不去做?我觉得等到它的市场爆发出来,你再去做的时候,其实已经是滞后了,在文化上没有任何意义。你再去推,除了有经济回还有什么呢?没有任何额外的让你有成就感的东西。如果一个艺术家从不被别人认同到慢慢成长为大家认同的艺术家,从长远来看这个回一定是不一样的。
2015年蔡磊个展“模棱”现场
雅昌艺术网:能否具体谈一个由画廊培养起来的艺术家的个案?比如今年你们举办的青年艺术家蔡磊的个展就很受欢迎。你们跟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合作的?
王一妃:在他本科毕业之后的第一年,合作的时间应该有三年多了。这是他在国内的第一次个展,一年前我们在新加坡的画廊给他办了一次个展,那也是他的第一次个展。
蔡磊非常期待他在北京的亮相,所以卯足了劲儿去准备。在展览之前,他甚至向我们保密展览的作品。到最后我们看到他的展览时,也确实给了我们一些惊喜。而且我相信可能也让整个圈子都挺惊讶的。
雅昌艺术网:最早接触蔡磊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他的潜力了吗?
王一妃:本科刚刚毕业的时候他的作品就很好。我记得他的毕业创作是一个牛皮做的人趴在地上,头发是用毛编织的,但当时这种特别写实的做雕塑的方式其实挺多的。之后又有一次一个朋友介绍去他工作室看了他后来的一个创作,是用硅胶的方式做的,从特别写实的雕塑到硅胶创作,我觉得他有想要去突破什么东西,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于是我们决定试着合作一下。
接着我们带了他的作品去台湾参加了艺博会,一去就轰动,然后全部卖光了。其实去之前我们心里都没底,因为是第一次带他的作品去台北,而且是年轻艺术家的艺博会,所以结果让我们很意外,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因为这个艺术家证实了你自己的眼光和判断。然后再到新加坡、北京的个展,这条线就非常顺利地进行下来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艺术家跟机构共同成长的过程。商业回这个问题特别自然,不是说在你的算计之内,如果一开始就想着一个展览要赚多少钱,那么一定不会做好一个展览。
2013年《占地一平方米 处境》主题展现场
艺术家关联性与画廊风格的建立雅昌艺术网:那么作为画廊,会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对合作艺术家进行包装和推广吗?
王一妃:包装肯定是每个画廊都在绞尽脑汁想的问题,因为要考虑如何把一个艺术家推出来。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包装的层面更希望是特别自然的从他的作品当中延伸出来的,不是说太过强加一些东西。
这个跟你包装的是什么年龄段的艺术家有关系。作为年轻艺术家过渡包装其实会害了他,因为前期最重要的是他的作品,需要一个特别稳定的创作的节奏,如果你要过于去推他,可能会让他的心态乱了。当下这个环境还很复杂,要是突然有了名之后很多资本都会找到你,这个时候你还能够保持你的创作的自由吗?
所以对于年轻艺术家我们不会特别地往哪个方向去推,因为他们的变数很大,而且这个变数是非常有意思的,是作品本身的一个东西。接下来有可能会有一个转变,有新的东西出来,这个是很让人兴奋的。根据每个阶段去制定不同的推广方式,我们不做过早的定位。把这个阶段的作品推广好,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了解他的作品,千万不要过度。
对于特别成熟的艺术家,我觉得可以找一些学者跟他们去聊,帮他梳理出他自己的学术线索,给他一个学术定位,或者是找一些美术馆给他做展览,这个是要去考虑的问题。
雅昌艺术网:因为同时在北京、新加坡和印尼都有画廊,在新加坡还有美术馆,所以在做艺术家推广的时候是否有更多的国际资源可以运用?
王一妃:我们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分工,比如新加坡的美术馆都是做一线的,非常成熟的艺术家。像接下来我们在新加坡就有王广义和张大力的个展;而在画廊我们会以年轻艺术家为主。等于是两条线索并行,在做推广的时候可以区分对待。
2014年“不是之是-一次关于’元绘画‘个人表述”联展现场
雅昌艺术网:如果总结这些年林大所合作的艺术家,是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
王一妃:我们正在这样做。我们虽然分了做名家和年轻艺术家这两年线,但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大体的东西,具体的艺术家结构仍在建立过程中。比如我们现在做的年轻艺术家是不是一类风格的?做的艺术家之间在学术方面有没有关系?这些都是需要去考虑的问题。有很多我知道所谓国际上比较大的机构,他们艺术家在风格上彼此都是有关联的。
雅昌艺术网:也正是艺术家之间的关联,才形成了画廊的风格?
王一妃:只有持续性地来在某个方向进行探索,才能形成一个大的整体的力量,而不是一个散点。所以对画廊来说,现在还是需要继续寻找这样一条可以串联起来的线。
雅昌艺术网:观察中国画廊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似乎还是能找出一条线索的。比如从F4到卡通到艳俗,再到近两年的新水墨、抽象热等。但是现在比起过去的话,无论是从艺术家的创作,到市场的反映。可能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明确的一个时代风格了,所以对画廊来说,这个方向的确定也就变得更难些?
王一妃:现在有一个问题是批评家权力的缺失,而且整个艺术的环境是非常繁荣以及浮躁的。像新水墨,抽象等概念都是拍卖提出来的,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批评家在这方面的话语是缺失的。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现在的艺术家以后要如何留在美术史里面?好的批评家是导向艺术家走到某个方向的,但是如果批评家话语权缺失的话,这一段的文化怎么去归纳,谁在做这个工作?是挺让人担忧的。
2014年由王一妃策划的“视觉的边界”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但其实也要看到,画廊发展的十多年,也在参与到艺术史的建构中的。目前对画廊来说,这条线仍在继续发展?
王一妃:我们的艺术家暂时会有一些比例的划分。就拿青年艺术家这一块来说,蔡磊属于做雕塑的;徐悰与王茂是我们新合作的两位做绘画的艺术家,包括最早合作的臧坤坤也是做绘画的;现在也在关注新媒体这一块,比如陈陈陈等。
作为一个机构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同时不能太理想化。因为机构毕竟是机构,不是写一本书,写一本书肯定要找一个主题把这些艺术家串起来。但画廊不一样,每个画廊都会有两三个艺术家和其他艺术家是不一样的,或者是每个个体性都很强,他们的共性是什么,这个问题还是要画廊去思考。
2014年“日常炼金术-孙大量”个展现场
雅昌艺术网:那么你认为刚刚提到的这几位艺术家,他们的共性在哪儿?
王一妃:我觉得他们在艺术语言方面会给我一些惊喜,而且表达出来的东西会给人一些思考,会给你提问。好的作品会提出问题,而不是给你一个确定的答案。如果一个作品看完之后觉得好美就结束了,那一定不是我们要做的作品。我们希望合作的艺术家,是他的创作语言会让你觉得跟别人都不一样,而且会有种意外的感觉。
雅昌艺术网:画廊在选择艺术家时会有一些考虑和想法,那么同样的,有没有遇到过被拒绝的情况呢?
王一妃:这么长时间肯定有遇到。尤其是最早的时候,时间越往前推,大家没有看过你建构出来的东西,当你要跟艺术家合作时,艺术家也会考虑是不是合适?尤其是当很多画廊在抢这个艺术家资源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拒绝中成长的,慢慢学到要尽量体现出专业度,这样才能说服艺术家。
2014年“王茂---基本覆盖”、“徐悰---画景画皮”双个展现场
坚持做有责任心的画廊雅昌艺术网:除了梳理出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对林大来说,每次展览批评家或策展人在其中似乎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王一妃:对,而且除了担任展览的策展人,每次我们都会邀请策展人就展览来写一篇非常重要的学术性的文章,然后整理进画册中。我觉得策展人的角色非常重要,要不然你的艺术家以后怎么留下来呢?
而且我们在跟策展人、批评家合作的时候,都是非常尊重他们的学术方向,并且根据他们的方向来进行一些展览或项目上的策划。比如我们合作过的朱朱、鲁明军、鲍栋、还有包括一些重要的批评家像栗宪庭等,都在我们每次的展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帮助画廊明确艺术家的定位。
2015年“欲望景观:吴少湘”个展现场
雅昌艺术网:正因为这些批评家、策展人参与到其中的工作,让林大在坚持自己的步调进行展览,而与市场的热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王一妃:这些年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其实从市场热的版块发展到后来的变化就能看出:所谓的市场热只是一时的,而且会不断地洗牌。
为什么现在比起老一代的艺术家,大家更喜欢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十年间,市场的版块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这说明国内的艺术市场还很不稳定,不像国外,他们的市场是很稳定的。这与早期市场上泡沫多,许多人都是以投机的心态进入有关。
2015年“孤寂的地平线:高名潞的70年代”艺术展现场
比如现在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在拍卖也到了上千万,那么藏家会不会考虑也许有一天他们也会遇到泡沫的问题?但是我觉得现在跟以前比起来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许多画廊已经确立了自己相对明确的定位,而且会持续性地对艺术家进行推广。这个变化不仅体现在了整个行业中,也体现在我们自身的身上。
也因为这样,我们可以与我们的客户、藏家保持持续性的关系。这是相互的,当画廊不是玩票的时候,艺术家和藏家才会对画廊更有信心。我想今后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对艺术家负责,对藏家负责,更重要的,是对艺术和文化负责。
:罗书银
编辑:大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