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减二打一节气推荐文章1:竟和“火星”有联系?揭开“清明”背后的天文密码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深厚情感,蕴含着顺应天时、亲近自然的古老智慧。那么清明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悄然转向东南方,黄河中游的柳枝抽出星点绿牙”。这是公元前一百多年,西汉时期天文学家落下闳在观星台上的记录,这一刻,不仅意味着春分后的第十五天来临,更标志着“清明”这个承载着生命轮回的节气,在中国人的时间坐标轴上再次刻下一道印记。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句话,是华夏先民数千年观星授时的阶段性总结。


  华夏先民以土圭测日影确立“二至二分”四大节气,成为后世二十四节气的基石。


  到唐代,僧一行通过全国性的天文测量,测得“清明初日,日在娄六度”,将太阳位置精确到具体星宿度数。这些生冷的数字,都是先民与星辰对话的永恒记录。


  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 杨帆:今年的清明是4月4日20时49分,清明节气,准确来说是太阳的视运动从黄经15°运行到黄经30°这样一个区间。提到清明节,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古老的节日——寒食节。古人很早就有寒食禁火,寒食节的时候,大家熄灭火种,吃冷食。清明的时候则是改火或者是出火,大家要燃起新的火种。


  从节气到节日 大火星的轨迹密码


  据北京天文馆的科普专家介绍,古人的禁火和改火制度,对应的就是寒食和清明两个时间节点,其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先民对于大火星的观测。原来,在清明的起源及部分习俗的背后,还隐藏着更多古老的天象观测密码。


  上古时期,先民观测太阳视运动轨迹时,往往将黄道附近与太阳同升同落的恒星作为标准星,晨昏观测。其中,就有跟节气源起关联密切的一颗恒星——大火星。


  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 杨帆:大火星在上古时代是先民观象授时非常重要的一个天象,甚至还设置专门的官员叫火正,来观测大火星的位置。具体而言,在农历三月,如果我们黄昏的时候,看向东方的地平线,会发现大火星,也可以叫星宿二,或者是天蝎座阿尔法,它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这个就是春季三月最主要的天象。


  根据古天文典籍记载,大火星具有特别的视运行轨迹,春天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夏天向上运行至南方天空,秋天滑落至西方天空并很快隐没于地平线以下。上古先民因此确定了春、夏、秋三季,并用以指导何时放火烧荒,何时秋收禁火,这也成为寒食禁火、清明点火习俗的源头。


  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 杨帆:根据学者的研究,清明节的确立是在两汉时期,寒食节可能是在战国时期确立。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就是在更遥远的几千年前的先民时代,他们对于大火星的观测,到后面慢慢就演化出清明节的习俗。


  此“火星”非彼“火星”


  北京天文馆的科普专家特别强调,我国古天文学中这颗重要标准星——“大火星”,与社会公众熟悉的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火星完全不是一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北京天文馆副研究员 杨帆:中国古代的大火星,实际上是心宿二,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心宿二是非常亮的一颗星,它也是天蝎座阿尔法,跟我们现在说的行星火星是不一样的。


  中国古天文的大火星也叫商星或者辰星,它是一颗散发出火红色光芒的一等亮度恒星。在战国时期的古老典籍中,曾记录着燧人氏与大火星的神话传说。


  “燧人氏上 观 辰星,下 察五木 ,以为火”。这说的就是燧人氏仰观天象,见到黄昏时大火星出现于东方的地平线上,又俯察树木的生长情况,告诉民众放火烧荒的时间到了。“大火星”之名是否因此而来,这又是一个古人留下来的千古待解之谜。


  : 央视新闻


  一百减二打一节气推荐文章2:张天星:小寒节气与腊梅花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冬季节气的第五个,太阳黄经为285度。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小暑、大暑、处暑及大寒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


  2022年小寒的日期是元月5日,农历牛年腊月初三。民谚说:“小寒时节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时节的寒冷程度。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小寒节十五天,七八天处在三九天,大寒节十五天,七八天处在四九天。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顺河看柳。所以,在北方小寒冷于大寒,而南方,大寒冷于小寒;也有民谚说:“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在南方,一月下旬是气候最冷的时候。


  有人会说:既然小寒冷于大寒,为什么排序不排大寒小寒呢?古人对二十四节气排序蕴含哲理,讲究“物极必反”、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大冷之后迅速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就找不到冷后回暖的感觉了;把大寒放后边,大寒后回归立春,正符合“否极泰来”;而且冬季的小寒、大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大暑相对应。


  古人描述的小寒物语是:一候雁北飞,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即,大雁北迁,喜鹊筑巢,野鸡鸣叫。


  二十四节气中,多用鸟类作为物候标识,古人认为感知气候阴阳转换,“禽鸟得气之先”。也有用花草虫兽作物候表象的,用花的最少,只有两个节气用了,惊蛰一候“桃始华”,清明一候“桐始华”。爱花的人们就有点愤愤不平了,不知从哪朝哪代始,文人们另起炉灶,从小寒节气开始,专门开启了以花为节气物候的二十四节花信风。由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历时四个月,一百二十天。八个节气中每个节气十五天,一个节又分三候,八个节气共分二十四候,每一候对应一种花,一一对应,二十四候代表着二十四种花期。小寒的花信风是一候腊梅花,二候山茶花,三候水仙花。二十四节花信风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对前七十二物候表象的补充,既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也彰显了自然规律,便于农人掌握农时安排劳务活动,并为二十四节气平添了热闹和花的情趣。


  在小寒节气花信风中,腊梅花排在首位,腊梅花是受到大众普遍喜欢的花,今天我们就说说腊梅花。


  腊梅别称蜡梅,有黄腊梅,红腊梅,白腊梅……冬天开花为百花之先,特别是虎蹄梅,农历十月就开始放花,被人们称为早梅。


  人们赋予腊梅花的花语是:高尚的心灵,慈爱的心,刚强、高洁、忠贞,浩然正气,独立创新。我们河南老家焉陵县是腊梅之乡,种植腊梅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时就有腊梅的历史故事在坊间传扬。


  传说宋徽宗时,有年冬天特别冷,小寒节那天,东京开封城突然刮起一场罕见的狂风,那风刮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汴京城里店铺全都关了门。风过之处,树断墙摧,就连皇家的影壁墙也被大风刮倒了,这是不祥之兆。这样一来,皇帝与妃子们的隐私难免被别人看到。皇帝十分着急,但又怕违背天意,不敢动工重建。第二天在金銮宝殿向各位大臣问计,大臣们面面相觑,无计安出,只有左丞相对徽宗说:不筑墙,种树可以,既遮挡了隐私,又顺了天意。他说:“鄢陵县腊梅树是名贵树种,闻名天下,何不移几棵大的过来,种在门前,夏天可乘凉,冬天闻花香,又掩人耳目,岂不一举三得。”徽宗大喜,马上圣旨下到鄢陵。县令诚惶诚恐,照办速办办好。挑选鄢陵县最大三棵黄、红腊梅树送到开封都城。一百多里地,快马加鞭,第二天即到,第三日即移栽到皇帝寝宫。


  那三株腊梅着实争气,大冷天移栽却活得朝气蓬勃,天下大雪,花儿迎雪开放,金黄火红,太阳出来一照,金光灿烂,熠熠生辉。徽宗“下朝”回来,未进家门,香气已沁人心脾,甚是喜欢。有一天,几支喜鹊,落在枝头,又叫又闹,抖落枝头白雪,徽宗一看:景美引来他画兴大发,让太监取来画笔,展纸磨墨,亲手画了幅《腊梅飞鸟图》,并下道圣旨,在御花园建座梅山,从鄢陵县移来万株腊梅,让皇亲国戚们观赏。徽宗的《腊梅飞鸟图》后来成了国家至宝。


  传说未必是真,但宋徽宗做皇帝不称职,极喜欢绘画书法是真,而且天赋非凡,自创“瘦金体”书法;他喜欢梅花也是真的,但他并未领悟梅花的精神和真谛。古人对梅花的诗词甚多,我最喜欢的是唐朝黄蘖禅师的一首《上堂开示颂》:


  尘劳回脱事非常,


  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宋徽宗是龙子龙孙,温室长成的花草,不管他想不想做皇帝,能不能做皇帝,他都能做皇帝。误国误民,害国害己,这是社会制度使然,不关他本人的事儿。当今时代,人们是否都能领悟梅花之精神呢?


  小寒节到了,全国普遍降温,北方最冷,南方也冷;不少地方还下了中雪、大雪。北京最高最低气温都在零下,最冷可达零下15度。 民谚说:“不经小寒大寒,哪能平安过年?”这句话就充满了小寒节的哲理和腊梅花的精神!


  作于2022年元月4日改写于南阳寓所


  简介:张天星,笔名实磊,中国金融作协会员。退休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干部,曾任《农业发展与金融》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党委宣传部部长等职。


  壹点号 柳泉金融文学


  一百减二打一节气推荐文章3:小寒:季冬三九至,新岁辞旧来

  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有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大雁的行为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在第一候时,虽然大雁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往北飞回故乡;到了第二候,喜鹊会冒着严寒开始筑巢,准备孕育后代;第三候中的“雉”是野鸡,山中的野鸡也察觉到了阳气,开始鸣叫寻找同伴。可见,小寒节气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大自然的生灵仍能在冰天雪地之中感知到天地间的阳气萌动。


  正小寒天气,梅开朔风里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寒时节,傲霜斗雪的梅花蕴藏着勃勃生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了无数称赞梅花的诗篇。王安石这首脍炙人口的《梅花》借雪的形象,突出了梅花之香。梅花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幽香。


  吴文英在词作《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中则说,“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懒妆斜立澹春姿。”前两句脱胎于成语“冰清玉洁”,赞梅树之格调高雅。自己在观赏了友人的舟中梅屏后,感受到屏中梅枝玉骨冰清的气质。“懒妆”一句,以梅拟人,写出梅枝的神韵。


  沈周(明)《骑驴赏雪图轴》(局部)


  许多诗人在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时,也往往会以梅花自况。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饱受摧残后香气犹存的梅花,比喻自己虽历经坎坷但绝不媚俗的忠贞,显示自己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的这首《白梅》将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前两句写梅花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后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


  山茶红似火,水仙舞凌波


  自小寒至谷雨,共一百二十日,八个节气。我国古代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人们在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应一种花信,称之为“二十四番花信”。小寒时节有三信,除了上文提到的梅花之外,还有山茶与水仙。


  谢时臣(明)《武当霁雪图》(局部)


  山茶花,在古代又名“海榴”,开花于冬末万花凋谢之时,尤为难得。“萧萧南山松,黄叶陨劲风。谁怜儿女花,散火冰雪中。”苏轼就曾在诗中如此描绘隆冬时节的山茶花,称之犹如一团火焰一样在冰雪之地绽放。刘克庄亦有诗云,“青女行霜下晓空,山茶独殿众花丛。不知户外千林缟,且看盆中一本红。”冬季万山缟素,山茶花却一枝独秀。


  水仙清而不凡、秀而淡雅,同样颇受文人墨客钟爱。朱熹在《赋水仙花》中写道,“隆冬凋百卉,江梅历孤芳。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纷敷翠羽帔,温艳白玉相。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弱植晚兰荪,高标摧冰霜。湘君谢遗褋,汉水羞捐珰。”诗人将水仙与梅花相媲美,冬天,除了梅花不畏严寒盛开,还有水仙花开放在茅屋蓬窗之下,同样不为冰霜所摧。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这一天恰好位于数九寒天中“二九”和“三九”之间。这么冷的节气,人们首先得注意日常保暖,吃点儿热乎的、喝点儿暖身的必不可少。在饮食上,吃涮羊肉、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


  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是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并妥善覆盖,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当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菜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老南京人在小寒一般会做菜饭吃,用矮脚黄青菜、香肠片、板鸭丁再加上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在广东一些地方,人们喜欢煮糯米饭,并在饭里加上炒香了的腊味、葱花、香菜等原料。腊味算是当地煮糯米饭的必需品,因其脂肪含量高,被认为有御寒效果。


  : 人民网-文化频道


  一百减二打一节气推荐文章4:小雪|簌簌落叶天渐寒 听龙华医院医生教你养生

  /东方IC


  先来道脑筋急转弯,什么花最不怕冷?菊花?不是。梅花?也不是!最不怕冷的花是:雪花!今天迎来了“小雪”,是传统上冬天的第二个节气,意为初雪降临的时节。不过,就上海而言,可谓江南未雪更添衣,却道微寒已入堂。“小雪”时节有哪些健康要点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主任医师方泓和副主任医师彭欣来为市民划重点了!


  方泓介绍,“小雪”时节,在寒冷干燥的室内,空调、暖气的使用会使多数人感到口鼻干燥,部分人群甚至可能出现“内火”偏盛,表现为口腔溃疡,脸上长痘痘等,这时在饮食上最好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建议大家可以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她说,“这个季节的白菜、萝卜都是当季食物,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而且白萝卜能清火降气、消食,非常适合在这个节气食用。”


  彭欣表示,冬季养护肾脏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雪”时节建议大家每天揉按“太溪”穴,太溪位于脚踝处,在内踝尖与后部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可以采取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一次按30下。彭欣说,每天坚持按“太溪”穴有助预防因冬季气候变化引起的常见病症。


  寒冷天气会使人的血管收缩,血压增高,供血不足,容易发生心绞痛、脑梗塞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病。彭欣提醒,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说,其要注意避开清晨、傍晚等气温较低的时段外出锻炼;此外,运动之前要做好热身运动,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快步走、打太极拳等,运动过程中要避免大量出汗。


  就日常起居而言,应做到早卧晚起,保证睡眠。“小雪”时节要做到衣服酌情增减,随增随减——在室内不要捂得太严,以温暖不出汗为好;到温度较低的地方要及时添加衣服,避免一冷一热。另外,此时可经常用温热水泡脚、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


  方泓特别指出,“小雪”节气由于夜间时间越来越长,白天时间越来越短,天气时常阴冷晦暗,再加上树叶凋零、寒风瑟瑟,人们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影响,引起心理上的一些感伤,尤其是抑郁症患者,容易加重病情。因此,“小雪”节气要重视调神养生,保持乐观。提倡多参加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多听舒缓的轻音乐。饮食上可以吃些菠菜、猕猴桃等富含叶酸的食物,以及粗面粉制品、谷物、动物肝脏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这些对改善不良情绪多有帮助。


  两位医生还为市民朋友们推荐了三道“小雪”食谱:


  1.党参枸杞粥


  原料:党参15克、枸杞子10克、粳米100克。


  制法:上两味洗净,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煮粥。


  功效:补肝健脾益肾。


  2.益智仁粥


  原料:益智仁15克、糯米150克、精盐适量。


  制法:将益智仁洗净,晒干或烘干后研为细末备用;将淘洗干净的糯米放入沙锅里,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粥,待粥快好时调入益智仁末、精盐,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温脾胃、暖肾阳。


  3.桑椹芝麻糕


  原料:桑椹子30克、黑芝麻60克、白糖30克、糯米粉700克、粳米粉300克。


  制法:将黑芝麻放入沙锅内,用小火炒香;桑椹洗净后,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后,转用小火煮20分钟,去渣留汁;再将糯米粉、粳米粉、白糖放入盆内,加药汁和适量清水,揉成面团,做成糕,在每块糕上撒上黑芝麻,上笼蒸20分钟即成。


  功效:补益肝肾。


  新民晚记者 郜阳


  一百减二打一节气推荐文章5:推动双减政策,落实立德树人

  红网双清站11月23日讯(通讯员 张飞跃)双减政策:一减是减少校内作业,二减是减少校外补课。双减政策的出台,不是教育部,而是出自党中央、国务院的两办,系国之大事。其规格之高、影响之大,自1977年落实高考制度以后很少出现。双减政策的推行,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转折点和里程碑。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双减政策。


  一、以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和脉络,追寻双减政策的出处和意义


  5000年农耕文明,华夏祖先朴素的顺应育人育物并无二致的自然规律,育物遵循的是二十四节气,育人遵循的是成人为要。成长的年龄,需能盛下所学的智慧。“人生八岁,皆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即是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和规范。“人生十岁,名曰幼,时始可学”,称幼学之年。十五岁步入大学之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终其一生“耕有余闲且读书”,世世代代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滔滔前行。


  二、以双减政策,痛改教育功利、短视之旧疾,回归教育本位


  “高考多一分,干掉一千人”,“只要读不死,就往死里读”。雷人标语在给学生“打鸡血”,太过功利,必受其害。过多的作业,让孩子们欲哭无泪,欲罢不能。睡眠严重不足,以致身心疲惫。好不容易盼来双休日,但一项接一项的课外培训,使孩子比上课还累。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就成了学习机器。过重的课业负担,家长和老师都减少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疏导,忽视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 教育的用力点在枝和叶,不求根系深扎于泥土,看似枝繁叶茂,生命力实际却很脆弱。童真童趣似乎有点奢望,幸福童年不敢奢求:心理阴影的有之,性格暴戾的有之,情感冷漠的有之。双减政策的提出、推行,可谓时不可待,势在必行!


  三、以“四有老师”为标准,达到减量增质的双减效应


  习总书记提出,教师首先要有理想信念,并托起学生的理想信念。人不立志,百事不成,唯有如此,方能摆正育人和教书的关系。一百多年前,年少的周恩来抒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理想信念时,至今振聋发聩,回荡于中华历史之天空。这也充分说明教书先育人,成才先成人的教育之道。要求教师坚守精神家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成长。


  四有老师之标准,还有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要求教师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负责,对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要求教师在业务上不断钻研,精益求精。以高效课堂助推双减政策,同时精心设计有效作业,作业数量减少,质量要提高。作业的内容不仅指书面作业,还应考虑动手能力。如手工制作,勤做家务等。作业的形式也可以体现为推荐课外阅读,引导课后自学等选择性作业。


  四,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政治站位,扎实、长远推动双减政策


  互联网时代,知识储备与查询应有尽有。教育工,应敏锐的发现,由学习知识向技能、探究、创新、质疑等方面的能力过渡和转移,重心在能力培养,所学知识不断的更新、换代,恰是进步的表现。双减政策的推行,也许为改变我们的教育打开了一扇窗,培养大师的教育春天已悄然来临。


  当今世界,国际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是以势力为前提的,但最终将落在人才竞争上。西方的工业文明曾欺负我们的农业文明,倍受欺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我国已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居安思危,当要以战争取得和平时,现在的学生就是未来保家卫国的军人,军人以血性、胆气和亮剑精神为军魂。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何其重要。但必须指出:中小学生眼镜配戴比率过高、在校运动时间不足等问题突出,折射出轻体育重智育、以影响身心发展代价换成绩等舍本求末的教育现象依然存在。双减政策的推行,将力排阻碍教育正常发展的绊脚石。


  双减政策,顶层在当前只是为教育改革支起了梁柱,竖起了框架,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有待于教育工努力和付出,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一百减二打一节气推荐搜索词:

  

  1.一百减二打一节气为什么是白露

  

  2.一百减二打一节气谜底

  

  3.一百减二打一节气谜底是什么

  

本文标题:一百减二打一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