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信仰什么教推荐文章1:近200万阿拉伯人生活在以色列,他们为什么甘愿当“二等公民”?

  二战以后,中东地区成为世界的新“火药桶”,核心问题在于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冲突。1948年以色列复国后,在1948年到1982年间就和阿拉伯国家发生了五次战争。阿以是“世仇”已成为了世人的共识。


  ▲中东局势,阿以矛盾是核心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现在的以色列竟然生活着近200万的阿拉伯人。据2020年的数据统计,作为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以色列920多万人口中有21%是阿拉伯人,大约190万人。


  ▲以色列各派的历年人口情况


  以色列和阿拉伯人的冲突不可调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大量阿拉伯人生活在以色列呢?


  

一、犹太人和巴勒斯坦

  公元前1020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最早的犹太国家希伯来王国,并在公元前935年分裂成以色列和犹太两个国家。


  ▲犹太国和以色列国版图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2世纪,犹太国家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占领,犹太人被罗马赶出巴勒斯坦,流落到欧洲的各个角落。


  ▲罗马帝国时代的欧亚大陆


  公元622年,阿拉伯帝国接管了巴勒斯坦。自此,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人的家园之一。


  ▲阿拉伯帝国扩张


  16世纪,奥斯曼帝国将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中东地区占为己有,从7世纪就移居到此地的阿拉伯人从此成为奥斯曼的属民。


  ▲16-17世纪的奥斯曼帝国


  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通行提高了巴勒斯坦地区的重要性。同时期,欧洲掀起了反犹太主义浪潮,引起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犹太人开始迁回巴勒斯坦。


  ▲从伦敦到孟买的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缩短43%的航程


  英国为控制运河加强殖民统治,先后出版了《犹太国家》和《世界犹太主义复国纲领》,来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摇旗呐喊。


  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被肢解,原属于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地区成为英法委任统治地,其中巴勒斯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


  在英国“支犹压阿”政策下,犹太人从世界各地迁回巴勒斯坦,美国用国内的几百万犹太人来插手巴勒斯坦问题。


  ▲奥斯曼解体后的英法委任统治,黎巴嫩、叙利亚为法国委任,伊拉克、约旦、巴勒斯坦为英国委任


  各方推动下,在以色列建国前,大约有60万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二战期间,美国为了扩张在中东的势力,竭力赞成在巴勒斯坦无限制移民和建立犹太国家。阿拉伯人利益受损,和犹太人之间的矛盾升级。


  在原英法委任统治地区的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都纷纷获得了独立。然而,由于棘手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问题,唯独巴勒斯坦迟迟未能独立。


  此时,英国实力下降,不得以将巴以问题交给联合国处理。1947年,在美国的操作、苏联的支持下,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计划”的决议。


  

二、以色列建国和中东战争

  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英国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的结束不得迟于1948年8月1日,在委任统治结束后的两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巴勒斯坦)和犹太国(以色列)。


  ▲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决议


  分治决议实施后,巴勒斯坦一分为二。阿拉伯国仅分得原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2%,不仅不相连,还大多是贫瘠之地。分治后的巴勒斯坦共有阿拉伯人72.2万,犹太人1万。


  以色列分到了58%的国土面积,所得土地大多位处肥沃多产的沿海地带。以色列并不是纯犹太国家,而是一个融合了两个民族的国家,共有犹太人49.8万,阿拉伯人40.7万人。


  尽管双方人口比例大致相等,但是以色列在建国时就定下了犹太国家的基调,政府官员都是犹太人,所以注定了阿拉伯人在以色列的日子并不好过。


  ▲巴(黄色)以(蓝色)分治


  巴勒斯坦分治让阿拉伯国亏大了,所以联合国刚表决完的第二天,阿拉伯人就和犹太人打起来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不仅保住了联合国分治决议中划给它的面积,还增加了6700平方公里,从15850平方公里增加到22550平方公里。联


  合国规定的阿拉伯国家未能建立,有96万巴勒斯坦人或逃离、或被驱逐出家园,沦为难民,流落到周边的阿拉伯国家。


  ▲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险胜


  留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从建国时的40多万人减少到16万人,他们的绝大多数都是非常贫困而且没有文化的农业人口,想逃也没法逃走。


  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长期对以色列实行“三不方针”:不承认、不谈判、不媾和。第一次中东战争成为中东乱局的起点。


  从1948年到1982年,中东地区共爆发了五次战争。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被削弱了,以色列成为了中东地区的强国,直到1988年巴勒斯坦才宣布独立。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版图变化(绿色为巴勒斯坦)


  尽管连年战争,以色列还是吸引了大批从欧洲和美国回归的犹太人移民。


  到1960年,以色列的犹太人就已经超过了190万,其中有60%都是新移民。到1995年底,以色列的总人口约为554万,其中有457万是犹太人,100多万阿拉伯人,其余的是其他民族。


  ▲1948—2015年以色列移民 (入) 人数统计


  确保国家的犹太性是以色列的立国基础和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以色列是不愿意看到其国内有犹太人之外的其他族群存在的。


  再加上以色列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持续交恶、冲突不断,以色列不得不严加防范占全国人口总数近20%的阿拉伯人。因此,以色列采取了严格的民族政策来打压、控制国内的阿拉伯人。


  

三、被困住的阿拉伯人

  以色列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军事管制和宗教分治。


  在军事管制下,以色列政府有权限制阿拉伯人的自由行动,拘禁或驱逐不过是当局的一句话,指定因军事因素或其他目的所需要的地区为“禁区”,控制签发旅行许可证。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发生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1956年-1957年)的克法尔卡森姆屠杀事件,当时有49名阿拉伯人因为违反了他们并不知情的宵禁而被军队枪杀。


  ▲第二次中东战争


  为了控制阿拉伯人的经济命脉,以色列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土地法规剥夺、没收国内阿拉伯人的土地。据不完全估算,以色列政府以种种借口夺走了以色列阿拉伯人65~75%的土地,让本就贫困的阿拉伯人雪上加霜。


  为了进一步蚕食土地,同时监控阿拉伯人的政治活动,以色列政府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加利利建立了60个犹太人定居点。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还要被随时被监视,这种生活简直和蹲监狱别无二致。


  ▲以色列在占领区内大规模兴建定居点


  万幸的是,这种毫无人道的军事管制在持续了18年后,终于在1966年被废除了。然而,压在阿拉伯人头上的还有另外一座至今还未移走的大山:宗教分治。


  以色列阿拉伯人中有80%以上是逊尼派穆斯林,其余的是阿拉伯基督徒和德鲁兹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分支)。


  ▲伊斯兰教派及分类


  因为以色列国内的逊尼派穆斯林和周边阿拉伯国家的阿拉伯人信仰相同,所以以色列对他们严防死守,禁止逊尼派穆斯林参加以色列国防军。


  ▲以色列国防军


  德鲁兹人则获得了以色列政府的特殊“优待”。在以色列政府处心积虑的布局下,德鲁兹人成了犹太人分化瓦解阿拉伯人的“工具人”。


  ▲以色列德鲁兹人


  早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德鲁兹人就被以色列组织成“少数兵团”来破坏阿拉伯人的团结。其后,以色列政府又通过经济援助、提高参政率等方式提高德鲁兹人在阿拉伯人群中的待遇,来增加国内阿拉伯人内部的矛盾。


  可能有人会奇怪,以色列自建国起就明确阿拉伯人享有投票权,为什么他们不去组建政党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待遇呢?


  ▲以色列人口分布情况


  这是因为,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有能力的中上层人士都离开了故土,剩下的阿拉伯人大多是农民,根本无法组织起独立的政治力量,所以他们的投票权只能贡献给犹太人的政党。


  直到进入80年代后,以色列阿拉伯人才成立了自己的政党,独立参加竞选活动。直到1984年,以色列国会中才出现了第一个来自纯粹的阿拉伯政党的议员。


  ▲以色列阿拉伯人在城市中的分布


  因此,从以色列建国到1977年,以色列阿拉伯人只能被迫留在国土,成为被挤压歧视、经济落后、政治孤立的少数族类,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


  

四、天助自助者

  尽管生存环境非常压抑,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仍保持着高速增长,从20世纪末的100万飞速增长到现今的近200万。以色列阿拉伯人口的增长主要归功于三个方面:


  首先,阿拉伯人超强的生育能力,导致以色列阿拉伯人口的增长97%源于自然增长。1965年,以色列阿拉伯女性人均生育8.4个孩子,1985年为4.4个,到2003年是4.1个,远远高于同期犹太女性人均生育的3.4个,2.8个和2.7个。


  ▲以色列人口构成


  由于阿拉伯人口的增速远高于犹太人,以色列中央统计局预测到2025年,以色列阿拉伯人将达到232万。因此,以色列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犹太人的占比。


  以色列政府通过人才安置计划来吸引高技术人才的流入,在20世纪下半叶,该政策吸引了90多万名来自苏联的犹太高技术移民。


  进入21世纪后,以色列进一步提高了高技术犹太移民的待遇,结果就是以色列成为世界上科技人员最集中的地方,成为于美国硅谷相媲美的创业和研发高地。每一万名以色列雇员中,就有140名科学家(美国为85名)。


  以色列政府还通过刻意提高阿拉伯社会现代化的方式来降低阿拉伯人口比例,阿拉伯人口出生率才逐渐下降。2015年,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生育率首次持平,人均3.13个孩子。


  ▲以色列儿童


  其次,以色列对非犹太人的移民政策,以色列阿拉伯人口的增长3%于移民。尽管以色列非常强调国家的“犹太属性”,但也并非完全不接受其他人种的移民,只不过移民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政治性。


  对于其他人种的移民,以色列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法律规定。在1963-1993年间,仅有百余名巴勒斯坦人通过与以色列阿拉伯人结婚获得了以色列公民资格;1993年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后,1994年到2002年间共有13.7万巴勒斯坦人通过和以色列阿拉伯人结婚的方式移民到以色列。


  ▲巴以签署《奥斯陆协议》


  以色列出于国家犹太性的考量,在2002年冻结了关于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士通过与以色列阿拉伯人结婚获得以色列公民资格的法律条款,随后又出台了《公民身份与进入以色列法》。


  该法案明确规定了通过结婚获得以色列公民身份的巴勒斯坦人每年要限制在200-250之间。


  最后,由于以色列不允许占阿拉伯人绝大多数的逊尼派穆斯林参军,所以大大降低了阿拉伯人的死亡率。


  随着阿拉伯人口的暴增和以色列社会整体民主化进程的推进,阿拉伯公民民族意识增强,在进入80年代后,以色列阿拉伯人终于从无足轻重到能够在以色列政治舞台上表达自己的主张,建立自己的政党,参加竞选活动。


  随之带来的是以色列阿拉伯人的待遇逐渐提高。比如,阿拉伯儿童拥有和犹太儿童相同的义务教育权;以色列政府设有专门的阿拉伯人事务司,而且各级职位主要由阿拉伯人担任。


  ▲以色列的阿拉伯人


  尽管以色列阿拉伯人仍然有根深蒂固的巴勒斯坦人情节,但是也慢慢接受了作为以色列国家少数民族的现实,对国家的认同感逐渐提高。不仅如此,以色列雄厚的实力也让他们主观上更愿意留在以色列,而不是像上世纪时被迫困在以色列。


  根据数据统计,以色列刚建国时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亿美元,到了1998年时攀升到了900亿美元,在半个世纪内翻了450倍!2020年,以色列以人均GDP为4.42万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26位。


  以色列官方曾公开宣称,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是中东地区最为富裕、享受最多民主权利的阿拉伯人。甚至有阿拉伯学者也承认,与中东地区的大部分阿拉伯人相比,以色列阿拉伯人有着相当高的人均收入、教育水准、自由。


  最直观的事实是,以色列阿拉伯人与中东其他地区的阿拉伯人相比,有着更长的人均寿命:1999年至2000年,以色列阿拉伯人男性人均寿命为74.6岁;黎巴嫩为71.3岁;沙特阿拉伯为70.3岁;叙利亚、约旦、利比亚和埃及均未达到70岁。这足以说明,以色列阿拉伯人的生活质量是远高于其他中东国家的阿拉伯人的。


  ▲以色列整体人均寿命排世界第八


  从这些结果看,以色列阿拉伯人的境遇似乎越来越好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2018年,以色列通过了一项备受争议的“犹太民族国家法案”。该法案将以色列定义为一个完全的犹太国家,并鼓励建立只有犹太人的社区,国家的自决权“仅属于犹太人”——并非所有公民。


  ▲2018年7月20日,以色列通过犹太民族国家法案


  尽管该法案宣称尊重国家里所有公民的权利,但是这句从建国时就一直叫喊的口号并没有什么说服力,所以未来以色列阿拉伯人仍将继续面对作为以色列“二等公民”的残酷事实。


  |花城


  责编|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员主编


  以色列信仰什么教推荐文章2:带你一次性搞懂世界历史——以色列篇

  今天的以色列这个国家,被散落在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称之为“祖国”,因为以色列的宪法里面写到:“没有犯罪、没有皈依其他宗教的犹太人及其配偶和子女都可以自动拥有以色列国籍。”


  今天的以色列和周边国家


  我们都知道犹太人是一个流浪了近两千年之久的古老民族,在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前,他们是没有国家的。


  可是犹太人建国的地方,四周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民族国家,导致以色列建国以来,信仰犹太教的犹太民族和周边的阿拉伯邻居们总是冲突、矛盾不断。直到今天,二者引发的“中东问题“依旧是“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主题背景下的一颗定时炸弹。


  那么犹太人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历史遭遇?他们为何流浪上千年之久,最后又选择在这个四战之地建立国家呢?


  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犹太人和以色列的历史沉浮中来寻找答案。


  

关于《圣经》故事中的犹太人起源

  关于古代犹太人和以色列的历史,必须要从《圣经·旧约》里面的记载开始说起。因为除了《圣经》,早期犹太人的历史也没有其他资料可以参考了。


  虽然《圣经·旧约》是一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经典,但是书中的不少细节和故事已经被考古发现证实,这说明了《圣经·旧约》并不只代表着宗教意义,它更多的是西方先民们对一些神话传说和真实历史事件的综合汇编。


  希伯来文版的《圣经》


  在《圣经·旧约》里面记载,上帝在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之后,因为二人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来到人间繁衍生息,成为了人类的始祖。


  所以,《圣经》认为人类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女人要承受生育之苦,男人要受辛勤劳作的惩罚,并且要不断向上帝祈祷和悔悟,以获得上帝的原谅,重新回到伊甸园。


  经过了数个世纪后,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不断繁衍,但是上帝不仅没有看到人类悔悟,相反人类道德沦丧得更严重,于是上帝决定要降下一场大水毁掉所有恶人。


  上帝观察了所有的人类,发现只有一个叫诺亚的好人,品行高尚,从不做坏事。于是上帝告诉了诺亚关于自己的计划,并让诺亚提前造一艘方舟,让诺亚带上自己的家人和各种动物来躲避洪水,其中洁净动物雌雄各七对,不洁净的动物雌雄各一对。这就是诺亚方舟的故事。


  随后洪水如期而至,淹没了大地。洪水过后,世界被重新洗牌,诺亚的三个儿子:闪、含、雅弗,分别带上自己的妻子前往世界各地繁衍生息。


  诺亚方舟


  其中闪的后代越来越多,他们的部落被称为闪族,今天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自称是闪族的后裔。


  闪族中有个成员叫亚伯兰,他对上帝十分的虔诚,并且认为上帝是唯一的造物主和万能的神。


  坚信上帝的亚伯兰,终于得到了上帝的恩赐。在某一天,亚伯兰得到了上帝的指示,让他带着族人迁徙到某个地方,并说那里到处流淌着蜂蜜和牛奶。


  于是,亚伯兰就带着自己的族人渡过幼发拉底河,来到了迦南,就是今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一带。


  对于迦南土著来说,亚伯兰这些人是外来者,就给他们起了个称呼,叫希伯来人,意思就是“从河的对岸过来的人”。


  亚伯兰迁徙的故事对于犹太人来说,象征着一神教的起源,迦南也就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被犹太人认为是上帝的对他们的应许之地。


  到了亚伯兰99岁的时候,上帝再一次显现,与亚伯兰立约,让他改名叫做亚伯拉罕,在希伯来语中寓意为“万国之父”,象征着他的子民会遍布世界各地。


  同时,上帝要让亚伯拉罕的后裔中所有的男子都要接受割礼,就是让信徒们在肉体上都有统一的标记,证明他们是上帝的选民。


  亚伯拉罕率领部族迁徙前往迦南


  在亚伯拉罕死后,他的儿子以撒担任了族长,继续信奉上帝。


  以撒有两个双胞胎的儿子,一个叫以扫,一个叫雅各,这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继承权,反目成仇。


  最后,雅各被迫离开迦南,去了他舅舅所居住的哈兰地区,就是今天的叙利亚一带。


  雅各在舅舅的安排下,在哈兰娶了一堆老婆,生了十二个儿子,而这十二个人就是后来的以色列十二支系先祖。


  之后,由于雅各和舅舅发生了矛盾,于是雅各决定带着家眷们回归故里。


  在回去的路上,雅各遇到一个天神,他与天神进行摔跤,天神见打不过雅各,就用神力在雅各的腿上摸了一把,雅各的腿就瘸了,但雅各最终还是赢得了摔跤比赛。


  这也是为什么犹太教不允许吃动物后脚筋的原因,因为在犹太人看来,脚筋是被天神触摸过的地方,是属于神圣的。


  在打完架之后,天神就给雅各赐了一个名字——以色列,意思就是“与神比武的人”。从此之后,雅各的后裔就以“以色列人”自居。


  雅各与天神摔跤


  在雅各的十二个儿子中,他最喜欢的儿子叫约瑟,所以雅各的其他儿子都很嫉妒约瑟,于是他们合起伙来把约瑟卖给了一个去埃及做生意的商队。


  约瑟来到埃及之后,凭借着他聪明的脑袋,最后居然当上了埃及的宰相,还在埃及娶妻生子了。


  多年之后,约瑟和他的兄弟们也和解了,埃及法老还允许约瑟带着他的族人们来埃及定居。所以,以色列人离开了迦南,去到了埃及。


  然而,数百年之后,随着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势力越来越大,埃及人担心以色列人会对他们造成威胁,于是开始打压和剥削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就沦为了埃及人的奴隶。


  为了灭以色列的族人,法老还下令,将以色列人刚出生的男婴都要淹死。就在这时候,一个普通的以色列家庭出生了一个男孩,夫妻俩不敢把他留下来,但是也不忍心自己的儿子被埃及人弄死,于是就把它放在一个箱子里,顺着尼罗河漂流,听天由命。


  正巧,这天法老的女儿在河边洗澡,捡到了男婴,并收养了他,给他起名叫做摩西。


  摩西被埃及公主收养


  摩西在埃及的宫殿中长大,享受着王子的待遇,可成年后,他最终还是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又经历了一些故事之后,摩西在西奈半岛的西奈山上得到了上帝的启示。上帝要让他带着自己的同胞们逃出埃及,并且上帝还赐给了摩西一些神力以帮助他完成任务。


  很快,以色列人表示愿意服从上帝的安排,跟着摩西返回故土迦南。但法老并不愿意放他们走,于是上帝就惩罚法老,先后让埃及发生了九次大灾,搞得埃及惨不忍睹。


  可即便是如此,法老还是很顽固,仍然不肯放行,上帝只好降下第十灾,杀掉了所有埃及家庭的长子和牲畜,包括法老的长子。


  到了这个时候,法老终于扛不住了,让摩西带着他的族人赶紧离开。可是以色列人还没有走多远,法老又后悔了,派出追兵追杀他们。


  在红海的边上,追兵追上了以色列人,摩西借助上帝的力量,施展神力劈开了海水,让以色列人过海,等追兵们过海的时候,海水又突然合上,追兵被海水淹没。这就是《出埃及记》的故事。


  摩西劈开红海


  而当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来到西奈半岛之后,摩西再次登上西奈山,与上帝立约,并把契约写在了石板上,这就是著名的《摩西十诫》:


  一、上帝是唯一的神,不能信仰其他神;


  二、不可崇拜偶像;


  三、不可妄称上帝的名义;


  四、遵守安息日;


  五、孝敬父母;


  六、不可杀人;


  七、不可兼淫;


  八、不可偷盗;


  九、不可做假证陷害他人;


  十、不可贪恋他人的老婆和财产。


  《摩西十诫》对以色列人来说影响深远,这是上帝与他们定立的契约,以色列人接受了契约,以证明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犹太民族的统一。


  《圣经》中记载,摩西活到了120岁,但是他还没能率领族人回到故乡就去世了,摩西的继承人叫做约书亚,继续带领以色列人通过了上帝的重重考验,漂泊了四十年,最终才回到了上帝的应许之地——迦南。


  

以色列犹太王国的建立与兴衰

  以色列人回到迦南之后,时间来到了公元前13世纪 。这一时期的以色列犹太人分成了十二个支系部落,相传十二部落的先祖就是上文中提到过的雅各的十二个儿子。


  士师时代的以色列十二支系分布图


  而这十二个支系又被分为了南北两大部落,南方部落自称为犹太人,所以叫犹太部落,而北方部落自称以色列人,被叫做以色列部落。


  此时的以色列犹太民族就像一盘散沙,没有形成统一的群体,也没有组建自己的国家,每个部落有各自的领导人,而这些领导人被称之为“士师”。


  “士师”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先知”,这些先知们平常管理部落的民事,战事率领以色列犹太人出战,类似于他们的部落酋长,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之为士师时代。


  到了公元前11世纪末期,犹太人遇到一个强大的对手——腓力斯丁人。


  腓力斯丁人住在迦南的南部海岸,属于上古时代“海上民族”的一支,他们非常的勇猛善战,不断进攻犹太人的住地,抢夺钱财和土地。


  面对腓力斯丁人的入侵,一盘散沙的犹太人屡战屡败,于是十二个犹太部落就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要团结起来一同抵御外敌呀?


  扫罗被撒母耳挑选为王


  公元前1020年,在犹太民族存亡之际,有一个名叫撒母耳的士师,他向上帝请示过后,根据上帝的意思挑选了一个能够将各支系统领起来的王,这个天选之人便是扫罗。


  扫罗成为了以色列犹太人的首位君主,建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定都撒马利亚。这也标着士师时代正式结束,犹太人的历史进入了王国时期。


  后来,扫罗带领着犹太人多次与腓力斯丁人战斗并取得了胜利,使得犹太人摆脱了被灭族的威胁。


  在与犹太人战斗过程中,有一个南方犹太部落出身的年轻人名叫大卫,因为骁勇善战当上了犹太部落的军事领袖,成为了和扫罗一样齐名的以色列犹太英雄。


  传说大卫还拥有一面坚固的盾牌时刻保护着他免受敌人的伤害,这面盾牌上画有六芒星图案。所以,今天以色列的国旗和犹太教的标志就是六芒星,也被称之为大卫星。


  以色列国旗上的六芒星图案


  后来,扫罗到了晚年开始变得暴躁多疑,对上帝和先知很不尊敬,尤其在对待南方的犹太部落时很不公平,这让犹太部落的士兵和公民们开始不欢迎扫罗作为他们的王。


  最重要的是扫罗还担心大卫会取代他成为新的国王,所以就多次设计想要杀害大卫。


  公元前1000年,忍无可忍的大卫带领南方犹太部落背叛了扫罗,投靠了腓力斯丁人,使扫罗在战争中遭到惨败,扫罗和他的三个儿子也战死沙场。


  扫罗死后,以色列部落陷入了混乱,而大卫继续依靠腓力斯丁人的力量,完成了对以色列犹太民族的两大部落十二支系的统一,成为了以色列犹太民族的新国王。


  后来,大卫又和今天黎巴嫩地区一个名叫推罗的国家结盟,开始同腓力斯丁人进行战争,并对约旦河以东、死海以南的一些地区进行征服。


  最终,大卫将腓力斯丁人彻底赶出了这一地区,还从迦南土著手中抢夺了一座名叫耶布斯的军事要塞,并将其扩建成为一座城市,将以色列联合王国的首都迁于此地,改名为耶路撒冷,寓意为“和平之城”。


  今天的耶路撒冷圣殿山


  自此之后,耶路撒冷变成了犹太人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中心,此后又成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被誉为三教圣城。再加上耶路撒冷地处西亚、北非和东地中海沿岸的交通枢纽,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注定了这座城市始终不能成为真正的“和平之城”。


  公元前960年大卫去世,他最小的儿子所罗门继位为王,犹太王国也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代。


  这一时期,犹太王国和埃及也结为盟友,成为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小霸主,而且所罗门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使得国家变得相当富有。


  所以,“所罗门”这个名字也成为了财富的代表,在许多西方小说中,如果书中有人物名叫所罗门的话,那么八九不离十,这个人会是个富豪。


  当所罗门把国家治理得相当富强之后,所罗门就认为是时候应该修一座向上帝祈祷的圣殿了。于是,所罗门广招工匠,在今天耶路撒冷的圣殿山上修成了著名的所罗门圣殿,也叫第一圣殿。


  圣殿修好之后,所罗门接着又修了他的宫殿,圣殿和宫殿内的一切器具都是用黄金打造,极尽奢华。也由于所罗门的挥霍无度,到了他晚年在位时期,国家财政一度陷入拮据状态,这也就预示着国家衰落的开始。


  所罗门的宫殿


  晚年的所罗门,为了继续挥霍,不断加重赋税,对以色列老百姓敲骨吸髓,搞得民怨四起、民愤不断。


  公元前930年,所罗门去世,他的继承人罗伯安完全不能收拾这个烂摊子,更不能调和十二支系之间的矛盾,以色列联合王国最终分裂成为了南北两个部分,北方的叫以色列王国,南方的叫犹太王国(或称“犹大王国”)。


  

不断被奴役的犹太人和犹太教的诞生

  以色列联合王国分裂之后,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存在了大约200多年,到了公元前8世纪末的时候,以色列王室内斗频繁,而且此时在两河流域有一个名叫的亚述的国家开始强大起来,并不断向巴勒斯坦地区扩张。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就在内忧外患之际,被亚述帝国所灭。


  亚述人将犹太人当做战利品,把他们集体迁到两河流域的伊拉克地区生活,这是犹太民族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被迫迁徙,犹太历史上称之为第一次大流散。


  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


  而南边的犹太王国比以色列王国多存在了100年左右,但是犹太王国的历史是断断续续的,因为他们先后遭到了亚述人和埃及人的灭国,又先后复国。


  直到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犹太国才彻底灭亡,都城耶路撒冷也被摧毁,第一圣殿也随之毁灭,城中的犹太人被俘虏到了新巴比伦的首都巴比伦尼亚,这也就是第二次大流散,史称“巴比伦之囚”。


  这段时期,犹太人经历了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变故,他们对未来的迷茫使得先知的地位大大提高,空前的民族危机刺激了宗教意识的强化,犹太教的思想体系也在这期间开始慢慢萌芽。


  犹太教的核心除了一神论和契约论之外,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相信有救世主,他们认为犹太民族是上帝的选民,上帝不会抛弃他们,在未来的某一天将会有救世主诞生人间,带领犹太人重新恢复往日的荣光。这个理论成为了当时众多颠沛流离的犹太人的精神寄托。


  圣殿山被毁灭,犹太人被迁往巴比伦


  到了公元前539年,波斯国王居鲁士灭掉新巴比伦后,被掳到巴比伦的犹太人才重新被放回了故土。


  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后,对耶路撒冷进行了修缮,并重修了圣殿,叫做第二圣殿,曾经破落不堪的圣城慢慢恢复了活力。


  在波斯统治期间,以色列属于波斯的一个行省,在波斯的宗教宽容政策下,犹太人享有难得的和平,不过很可惜的是,美好总是短暂的。


  波斯当年傲视群雄的时候,曾经蹂躏过希腊。后来,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打着帮希腊仇的口号,集结了大队人马征服了波斯,亚历山大建立起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不久之后,亚历山大病逝,帝国被他生前的几个军事将领瓜分,主要部分被一分为三:北非地区建立了托勒密埃及、中西亚地区建立了塞琉古王国、欧洲希腊地区建立了安提柯马其顿王朝,世界历史也就进入了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时代


  以色列最初被托勒密埃及接管,托勒密继续实行波斯时期的宗教宽容政策,允许犹太人自由信仰,并对犹太人礼遇有加,一些犹太人也慢慢的融入到了希腊社会。


  可是这时候也不是在和平年代,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王国之间长期进行争霸战争,目的就是为了争夺犹太人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区。


  在上文中我们说到过,巴勒斯坦地区地处西亚和北非的交界,又是地中海东岸,在经济上和战略上的地位都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为了笼络犹太人,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做了一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事情,就是组织了一批犹太人和希腊人的学者把犹太经典《托拉》翻译成为希腊文本,《七十士译本》就这样诞生了。


  《七十士译本》的诞生把犹太教经典从希伯来语中解脱了出来,标志着犹太教首次面向世界,扩大了受众范围,从而为以后的基督教诞生奠定了基础。直至今天,这本书依旧是基督教教会的经典。


  《七十士译本》


  但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托勒密和塞琉古两大王朝火并多次之后,塞琉古王国还是取代了托勒密埃及,成为了犹太人的新主人。


  塞琉古和托勒密不同,他们对犹太人一点都不客气。为了彻底地征服犹太人,塞琉古国王在以色列地区强行推行希腊文化,刻意打压犹太教,一切与犹太教相关的活动都被禁止,还销毁犹太教的典籍,关闭犹太人的圣殿。


  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有压迫的地方,迟早会有反抗发生,而让犹太人奋起反抗的导火索,就是塞琉古国王要求犹太人祭祀希腊的主神宙斯。


  在上文中说过犹太人和上帝订立的契约《摩西十诫》中,第一条就是要相信上帝是唯一的神,不能信仰其他神。所以,祭祀宙斯触犯了犹太人的底线,导致了以色列各地犹太人纷纷发起了反抗。


  公元前141年,犹太反抗军的领袖西门·马加比成为了犹太人的国王,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哈斯蒙尼王朝,犹太民族出现了一个短暂的中兴时期。


  短暂是因为在希腊化国家逐渐没落的时候,地中海的对面升起了一颗巨星——罗马。


 

本文标题:以色列信仰什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