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丽空城计选段推荐文章1:太原:戏曲名家进社区 戏迷过足瘾

  为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8月23日至27日,小店区黄陵街道郑村社区开展为期5天的戏曲文化进社区活动。来自山西省晋剧院演出一团的演员们,为居民们献上丰富多彩的戏曲节目,让大家在家门口过足了戏瘾。


  活动现场,广大戏迷扶老携幼,纷至沓来。演员们粉墨登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现场,还特设观众点戏环节,居民们热情高涨,纷纷点出自己心仪的曲目。“自幼儿学艺我在卧龙,刘先主他将我搬进大营。下山来与刘主去将兵用,博望坡一把火烧毁曹营……”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孙红丽老师,带来的经典晋剧选段《空城计》,引得现场喝彩声、掌声阵阵,将氛围推向高潮。


  戏迷们有的情不自禁跟着哼唱,有的拿出手机拍照、拍视频,有的手捧鲜花,送给自己喜爱的演员。70岁的张大爷感叹着:“我特别爱看戏,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名家带来的精彩戏曲,真过瘾。”


  并州新闻 记者 周利芳 武建英 文/摄


  孙红丽空城计选段推荐文章2:忻州:“梅花”同台献唱 展戏曲魅力

  “韵味山西 梅花同台”名家名段演唱会唱响忻州大剧院——


  黄河新闻网忻州讯(记者付秋杰)10月28日晚,由中共忻州市委宣传部、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山西文旅云游集团、北京金艺世纪文旅集团山西分公司承办的2023“戏聚忻州 自在生活”戏剧月——“韵味山西 梅花同台”名家名段演唱会在忻州大剧院唱响。


  山西是文化大省,戏曲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戏曲摇篮”。目前以“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为首的38个戏曲剧种仍然活跃在三晋大地,数量为全国之最。在山西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许多优秀精美的戏曲作品,培养了无数知名的戏曲艺术大师。其中,山西“四大梆子”戏曲是山西的主要代表剧种,彰显了山西戏剧的最高成就。


  当晚,国家一级演员、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陈红演绎《打金枝》选段《头戴翡翠双凤齐》,国家一级演员,丁派传人孙红丽演绎晋剧《空城计》选段《正在堞楼观山景》,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上海“白玉兰”奖得主陈素琴带来上党梆子戏歌《沁园春雪》及《申纪兰》选段,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金唱片奖”得主杨仲义带来北路梆子《华子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得主成凤英献上北路梆子《金水桥》选段《保我大唐万年基》,中华戏剧艺术交流选拔赛一等奖、乌金杯调演一等奖得主、山西省晋剧院青年演员邵韬上演的《太白醉写》选段等精彩剧目悉数登台。整场演出好戏叠连、高潮迭起,艺术家们行腔婉转,韵味醇厚、形神兼备的表演,让现场股那种感受到三晋戏曲的华彩绽放,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国家一级演员,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陈红


  《打金枝》选段《头戴翡翠双凤齐》


  国家一级演员,丁派传人孙红丽


  晋剧《空城计》选段《正在堞楼观山景》


  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上海“白玉兰”奖得主陈素琴


  上党梆子戏歌《沁园春·雪》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金唱片奖”得主杨仲义


  北路梆子《华子良》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得主成凤英


  北路梆子《金水桥》选段《保我大唐万年基》


  中华戏剧艺术交流选拔赛一等奖,乌金杯调演一等奖得主 山西省晋剧院青年演员邵韬


  《太白醉写》选段


  晋剧《富贵图》唱段


  观众向艺术家献花


  观众向艺术家献花


  谢幕合影留念


  戏剧月活动自9月27日启幕至今,已成功举办多场演出。著名导演朗昆及其团队打造的诗乐舞大秀《天下归心》,正版授权“小猪佩奇”中文版舞台剧,欢乐喜剧人第六季冠军组合“金霏曦比”相声专场,年轻人的第一台爆笑舞台剧、高燃剧情、笑到飙泪的开心麻花代表作话剧《牢友记》,黄梅戏名家、一级演员、白玉兰奖获得者吴琼领衔的国粹经典黄梅戏《罗帕记》《女驸马》以及当晚“韵味山西 梅花同台”名家名段演唱会的演出,以高质量的演出内容、高水准的艺术表现和亲民的票价,为广大群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不仅填补了忻州长久以来的演出市场空白,也是忻州市打造城市新地标、擦亮文化新名片、引领文化新体验的重要举措,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忻州市民带来一场场国内顶尖的艺术作品,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与好评。


  据忻州大剧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两周的周末,也就是11月4日、5日和11月11日、12日,“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传世经典话剧《立秋》,曾连续两次登上春晚舞台、首部登陆悉尼歌剧院演出的中国舞台剧,集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国际水准的精品佳作舞剧《粉墨春秋》两场大型演出即将在忻州大剧院温情上演,观众们可以通过知蒙票务、大麦网、猫眼娱乐、黑猫票务、艺得票务等平台或抖音搜索“忻州大剧院”进行购票。


  孙红丽空城计选段推荐文章3:晋剧名角孙红丽:凭卓越唱腔实力圈粉,传承创新两不误

  在晋剧的江湖里,孙红丽绝对是一位响当当的“大侠”。她的唱腔,那可是让无数戏迷为之疯狂的“武林秘籍”。


  孙红丽出生在太原市阳曲县,12岁就开启了和晋剧的奇妙缘分,一头扎进须生行当。13岁遇到白桂英老师,就像郭靖遇到了洪七公,得到高人指点,技艺一路“狂飙” ,16岁就红遍三晋大地,“十六红”这个艺名也在江湖传开。


  她的演艺生涯那是一路“过关斩将”。1985年刚从太原市艺校毕业,就凭借《空城计》在杏花奖评选中拿下最受欢迎十佳演员。


  这出戏里,她的唱腔堪称一绝。须生的唱腔本就讲究韵味和力量,孙红丽把两者完美融合。她的声音一出来,那股子沉稳劲儿,就像定海神针,牢牢抓住观众的心,把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演绎得十分到位。


  1992年,在晋剧电视卡拉OK大赛中,她又凭借《空城计》斩获特等奖。这可不是随便能拿的奖,当时竞争那叫一个激烈。孙红丽能脱颖而出,全靠她那厉害的唱腔。


  她的嗓音条件特别好,音域宽得像高速公路,高音飙起来毫不费力,嘹亮得能冲破天际;低音又稳得像老树根,醇厚有韵味。而且她特别会根据剧情和人物情绪来调整唱腔,喜怒哀乐都在那一声声吟唱里。


  1997年,孙红丽加入山西省晋剧院,这是她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这里,她不断打磨自己的唱腔,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之后她成立自己的剧团当团长,带着一帮热爱晋剧的伙伴闯荡江湖。在《打金枝》里演唐王,她的唱腔沉稳大气,把唐王的威严和对女儿女婿的无奈演绎得活灵活现。


  在《日升昌票号》里演雷履泰,又把商人的精明和生活中的无奈用唱腔展现出来。


  2019年,孙红丽成了山西省晋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是对她多年努力的最大肯定。从专业角度看,她的唱腔很科学。发声时气息运用得恰到好处,就像骑自行车找到了最省力的节奏,声音稳且持久。


  共鸣控制也厉害,能根据需要调出不同音色,就像调音师调出各种美妙的声音。


  在晋剧界,孙红丽的影响力超大。演出门票经常秒空,上座率高达90%以上。很多年轻观众看了她的戏,直接被晋剧圈粉,成功入坑。


  在我看来,孙红丽能有这么厉害的唱腔,天赋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她对晋剧的热爱深入骨髓,不断钻研唱腔技巧,把生活感悟融入戏里。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她坚守晋剧阵地,是晋剧界的中流砥柱。


  我们真该多关注像她这样的艺术家,让晋剧这门老艺术一直火下去,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孙红丽空城计选段推荐文章4:尖叫吧,戏迷!晋剧名家王爱爱,宋转转,孙红丽……要来井陉演出啦!

  农历三月二十三阳历4月27日晚,在井陉金柱剧场有晋剧表演艺术家宋转转、孙红丽、金小毅、著名主持人田永国、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梁春书等加盟演出,欢迎戏迷朋友们届时观看。


  王爱爱,女,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著名艺术家,主工青衣。曾主演《打金枝》、《明公断》、《算粮》、《三上桃峰》、《走山》等剧目。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省剧协副主席、山西省晋剧院名誉院长。


  王爱爱从艺50年来,在晋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她创立的“爱爱腔”,独领风骚40余年,成为晋剧旦角声腔之翘楚,并多次在全省和全国获奖。


  宋转转,山西省晋剧院团国家一级演员,十二岁选入交城县晋剧团,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她博览名家之长,汲取各流派的艺术营养,融会贯通,形成了风格独特、魅力无穷的“转转腔”。


  先后五次在山西省历次重大的专业评演中蟾宫摘桂,屡居榜首,一九九零年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并荣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政协委员,晋剧表演艺术家。


  孙红丽,女,汉族,著名晋剧青年表演艺术家,晋剧老生,丁派传人,生于1967年,太原市阳曲县人。孙红丽十二岁起学艺,主攻须生,十六岁红遍三晋大地,艺名“十六红”。国家一级演员,山西省分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收姜维》、《空城计》等。


  孙红丽曾受到过前辈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派传人白桂英、刘宝俊、马玉楼、杨效章、马派传人李月仙等老师的培养和支持,再加上本人的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在艺术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深受广大戏迷喜爱和高度评价,多年来孙红丽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


  金小毅,国家一级演员,主工架子花脸。1984年毕业于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现在山西省晋剧院工作。


  梁春书,男,汉族,1968年5月出生,河北省井陉县人,大学本科学历,周恩来特型演员。


  孙红丽空城计选段推荐文章5:介绍晋剧“丁派”传人孙红丽师爱胜父—介绍“丁派”传人孙红丽

  山西省晋剧院丁派须生艺术家孙红丽,扮相帅气,吐字清晰,唱腔稳健大方,而且“丁味”十足。无论是“梨园””圈内,还是广大观众而认可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丁派”传人


  1967年孙红丽出生在太原市阳曲县北留乡西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里。父母都是“文革”初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业余文艺骨干,在们的影响下,红丽9岁就能用晋剧“二性”板式唱《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深得乡亲们的喜爱。1979年孙红丽顺利考进了阳曲县艺校,1982年,阳曲县艺校成为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的分校,因此孙红丽成为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的毕业生。


  孙红丽在学校的开门戏是贾恒之老师排的《杨八姐游春》中“要彩礼”的宋王。每年五月十三是阳曲县传统商贸交易大会,那一年学校邀请太原市实验晋剧团的白桂英、郭彩萍、范翠屏等艺术前辈去学校看学生响排《杨八姐游春》“要彩礼”,孙红丽的扮相、气质,被白桂英老师一眼看中。白老师决定为孙红丽排“丁派”名剧《芦花》。一个十四、五岁的农村女孩,对闵德仁因为妻子虐待前房之子闵损,闹得不可开交,闵损跪求父亲为后母开脱……她似懂非懂,在“儿跪倒”的那段唱腔中,平板、夹板、滚白……不仅理解不了,唱不出应有的感情,连老师教的也记不全。把白老师气的够呛,真是豆腐掉进灰渣里--吹不得,打不得。放弃吧,白老师也不甘心。小红丽也知道白老师生气是自己气的,于是她一遍一遍唱,自己也恨自己笨。终于在年底给县领导汇演出时,白老师排的《芦花》交了个满意的答卷。孙红丽穿的靴子、服装都是白老师从太原市实验团借的。台下掌声不断、小红丽都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反正该怎么唱就怎么唱。下场后,领导和老师们都祝贺她演出成功,她才第一次知道了掌声是观众对演员的肯定。


  杨效璋老师和白桂英老师不同的是他主张从摹仿学起。他给孙红丽排《空城计》时,学校专门买了录音机,无数次地放丁果仙前辈的《空城计》录音,让她一字一句学,杨老师和红丽一起唱,哪一句不像就停下来,研究丁老师的发声部位,摹仿声音形象。在晋剧演唱上,我们提倡以字行腔,腔要达意,唱时可以倒辙,找近似音顺韵,来丰富唱腔的韵味。如“正在堞楼观山景”中的“正”字,是中东辙,尾音是eng,但丁老师唱到字的一半时就进人en,既感到轻松,也特别好听。这样艺术处理也符合“曲度庚青急转鼻音”的韵学规律。在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孙红丽硬是唱出了丁老师成年的浑厚和苍劲,一出《空城计》下来孙红丽的吐字、发音腔、韵味,不仅继承了丁老师的风格,并能用声腔刻画角色,为孙红丽奠定了扎实的“丁派”艺术基础


  白老师为红丽排《详状》的同时,红丽仍不断听丁老师的《详状》录音,以丁老师的道白气口、节奏为标准要求剧中姚达。白桂英是著名晋剧小生前辈丁艳霞的养女。丁艳霞原名袁翠香,是丁果仙同院邻居后成为丁果仙的义女,跟丁果仙学戏工小生。后来白桂英也随师奶丁果仙学戏,也工小生。6 年后,白桂英出师。丁老师不愿像母鸡护小鸡一样让孩子在自己身边唱戏,专门让桂英到平遥剧团当演员。可白桂英为师奶配戏,即使是《空城计》的琴童,也成为她学习”丁派”唱腔的极好机会,这种得天独厚的机缘小生、须生都能胜任。后来以一口“丁派”唱腔艺术成为太原市实验晋剧团的艺术骨干。白桂英为孙红丽排的《斩子》、《打金枝》、《四进士》、《捉放曹》等都是“丁派”代表剧目。


  杨效璋老师是介休人,1965年毕业于山西省戏校晋剧表演二班。1960 年冬季,省晋剧院党组决定,对这批学生更加严格要求,此时丁院长、牛桂英、冀美莲、王银柱、赵月楼、郑雅楼等一批晋剧名家,走进课堂。丁老师为杨效璋首排的是《捉放曹》。冬季,丁老师因为感气肿,不能天天到校教学,杨效璋就和同学郭振齐,常去丁院长家里求教,成为丁老师的入室弟子。丁老师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次去,除教几句得意唱段,或纠正学生唱腔,不是核桃,就是红枣、或是水果糖,总要塞到学生口里,老人家才高兴。1964年,丁老师还为杨效璋、郭振齐买了两套《毛泽东选集》。以后杨效章无论是演戏,还是教学,都以丁老师的唱腔风格要求自己。他给孙红丽排过《走山》、《蝴蝶杯》、《太白醉写》、《渭水河》等,也都是“丁派”优秀剧目。阳曲县艺校还请丁果仙的大弟子马玉楼为孙红丽排过《卖画劈门》,演出效果非常好。学校还请为丁果仙配戏多年的著名丑角宋胜科加工辅导《蝴蝶杯》,学校为出人出戏,继承学习“丁派”艺术想尽办法。


  白桂英老师见孙红丽唱腔上“丁派”风格基本定型,但她在表演上自愧不如李月仙,于是就领红丽向“马派”须生李月仙求教。《斩子交印》、《芦花河》、《齐王拉马》、《卧虎令》等,孙红丽就深得李月仙老师传授,这些“马派”戏由红丽演来,也有了实足的“丁味”。


  1983年月仙老师为红丽排了《芦花河》,仍是白老师加工。红丽吃住在白老师家,青衣孟红梅吃住在范翠屏老师家,每天早晨,白老师领着她们俩到动物园一遍一遍抠戏,晨练的老人们自觉围成一个圈。欣赏他们师徒排戏。这个戏在全省第二届教学剧目汇演出中获一等奖。


  1982年孙红丽在太原公安礼堂演出《斩子交印》时,大腿上长了粉刺,走路都变了样,白桂英硬是让孩子脱下长裤,一看鸡蛋大的疖子已经化脓,吩咐她台上不能走就坐着唱吧!可大幕一起,孙红丽完全忘了病痛,演和唱,一点戏也没丢,效果出奇的好。这一次孙红丽获太原市调演一等奖。演出完白老师建议红丽马上住院治疗、老师提着白糖罐头、大西瓜到医院看红丽让她最当紧的是泄火。1983年冬天,孙红丽吃住在白老师家学《捉放曹》,妈妈给她带了50元钱,让抽空买过年衣服。可红丽自己逛商店衣服没买成,钱被小偷偷走了。回到白老师家,神不守舍,不时抹眼泪……白老知道情况后,二话没说,领着红丽上街,花几百元钱,为红丽买了羽绒服、牛仔裤、枣红皮鞋。一个农家出身的小姑娘,还是第一次穿这么时尚的衣服,第一次穿皮鞋,孙红丽的激动和幸福感让她刻骨铭心。连白老师的女儿上海出差,也要为红丽带一件时尚上衣,把她当作自己的妹妹。


  1985年孙红丽以《斩子》唱段获全省晋剧“杏花奖”广播演唱奖第二名;同年孙红丽以《卧虎令》获太原市“龙城杯”调演一等奖;1992年在880多名参赛的届晋剧卡拉OK大奖赛中获专业组特等奖。这次大奖赛播出、评选都是隐名编号,工作人员不许介绍演品在团以及舞台演出情况,还不准当评委。评委是由中国艺术研究中国唱片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西电视台山西大学艺术系、山西省戏研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而且为排除干扰,全体人员到忻州奇村干部疗养院听评,块块听了条条比。可以说绝对权威加公平。孙红终于捧回了大彩电。她登门拜访《空城计》示范唱段的“丁承”艺术刘宝俊。这么多年,宝俊老师对红丽的成长也十分重要,常常讲起师父对角色的应变,研究师父唱腔艺术的处理,不同角度传承着“丁派”艺术,孙红丽又多了一位“丁派”恩师。


  虽然孙红丽没有见过丁果仙,但在诸位“丁派”弟子的严格训练下,又以丁老师的录音为教材,所以称她“丁派”传人是当之无愧了。1996年,在原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刘佳斐出任制片的传记体十集电视剧《丁果仙》里,丁果仙演唱的晋剧全部唱腔都是由孙红丽配音。是众位老师开发了她,塑造了她。她的每一点进步,每个成绩都倾注了“丁派”弟子的心血。借用“父爱如山”这句话,孙红丽是师爱胜父!


  2001年孙红丽跃跃欲试,在以开饭店为业的李凤英阿姨鼓励下,她们自筹资金,组建了孙红丽晋剧团,有薛维艺、王文彪、李增光等老艺术家的扶持,向县、市剧团招聘各个行当的演员,全团近70人,平均年龄30岁。10月份建团,第二年正月初二就下乡演出。除恢复一批传统本戏、折子戏,还陆续排出了《诸葛亮吊孝》《收姜维》、《失·空·斩》、《乌盆记》、《国公图》、《太君辞朝》《杨八姐游春》等20余个本戏,尤其是2003 年遭遇“非典”期间,不能演出,职工基本工资照发,所以人心稳定,并产生一定凝聚力。他们南征北战演出,在很多山庄窝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为广大观众留下良好的印象。孙红丽把越调艺术家申凤梅的《收姜维》、《诸葛亮吊孝》移植成晋剧。她自己设计唱腔。然后让白桂英、杨效璋老师听了,他们都高兴地说:“保持了'丁派’风韵,基本是成功的”。6年多的艺术实践,孙红丽又是主演,又要管理。她个人心力严重不足。个人办团谈何容易!她决定收锣歇鼓,于2007年底回到省晋剧院,照样捆行李下乡,她比以前更理解团里领导的难处。所以领导指到哪里,她干到哪里,本本分分演自己的戏。她宁愿平平淡淡做人,不辜负老师们的培养,为传承丁派艺术再接再厉。


  孙红丽空城计选段推荐搜索词:

  

  1.孙红丽空城计选段词

  

  2.孙红丽的空城计唱段

  

  3.孙红丽唱空城计

  

本文标题:孙红丽空城计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