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立决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安徽75岁老农种田为生,康熙皇帝知道后将其斩立决,发生了什么

  康乾盛世,可以说是整个清王朝的鼎盛巅峰,在康熙、雍正和乾隆执掌的时期里,无论是国力,还是社会经济,都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但是,在康熙皇帝当政期间,有一个人的出现,却成为了他的心腹大患。


  这个人只是一个在安徽地区老实种地的75岁老农,可康熙得知这个人的存在后,却毅然决然地下令,要将他“斩立决”,这是为什么?


康熙的“一生之敌”:朱三太子

  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成为明王朝覆灭的标志,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先后历经十六个皇帝,存国时间达到276年的明王朝,终于落下帷幕。


  虽然明王朝是结束了,但当时的社会中仍然有很多想要“反清复明”的人。


  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皇帝共生有七子,不过,在封建王朝年代,要想把一个孩子平平安安地养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崇祯皇帝的第二个儿子、第五个儿子、第六个儿子和第七个儿子都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去世。


  活下来并且长大的只有长子朱慈烺、三儿子朱慈炯,四儿子朱慈炤。


  那么在崇祯皇帝选择在煤山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他这几个儿子,下落如何?


  根据可考的史料记载,崇祯皇帝来到煤山以后,曾经把这几个儿子叫到自己身边,他让他们换下锦衣华服,穿上民间百姓的破旧衣裳,然后告诫他们:


  “你们今天是太子,是皇子,可是王城已破,曾经的荣华富贵已经烟消云散,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普通百姓,抓紧时间逃命去吧!”


  几个儿子泪眼汪汪,崇祯皇帝叹口气,又说:“如果有机会,别忘了给你们的父母仇。”


  后来,清军入关,崇祯皇帝的三个孩子逃的逃,散的散,一时杳无踪迹,不知从何寻找。


  1644年,顺治元年,民间口耳相传清王朝抓到了明朝的皇太子, 也就是朱慈烺,可是真是假,无人能说得清楚。


  第二年,清王朝颁布诏令,说一年前抓住的所谓“皇太子”是个伪太子,没过多久就被下令处死了。


  没想到,过不了多久,南明小朝廷也出现了一个皇太子,只不过,这个皇太子的身份同样也是真假难辨,经过一番调查以后,南明发现,这个皇太子居然是名驸马都尉的孙子。


  清军攻破南明后,这个假冒的皇太子被官兵押送到北京,过不了多久就以处死而告终。


  从这一刻开始,有关明朝的皇太子真假疑案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却有另外一个人浮出水面,他就是崇祯皇帝幸存的三儿子,也就是后来被大家所熟知的“朱三太子”。


  顺治年间的时候,就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要反清复明,所掀起的反抗势力不可小觑,据说在顺治十二年的时候,曾经有人自称是“朱三太子”,并且一直在苏北地区组织反抗清王朝的活动。


  后来,康熙继位,民间有关“朱三太子”的传闻一直争论不休,搞得他很是头疼,这个时候,康熙还没有预料到,这个神出鬼没的“朱三太子”,竟然会成为他的一生之敌。


  为了追捕真正的朱三太子,康熙没少花费力气,但是在很多年里,一直是无功而返。


  尽管过了很多年,康熙都没有追寻到真正朱三太子的踪迹,但是他从不敢松懈对前明皇朝和朱三太子的追捕工作,康熙在全国各地都安排了很多人手,只要有疑似朱三太子的人出现,通通抓起来。


  对朱三太子的追捕,就像大海捞针,好在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康熙四十五年,终于有确切的消息传来。


75岁的种地老农竟然是“朱三太子”?

  这是1716年腊月,在山东省的汶上县,有一个从远方来的张先生,来到了前饶阳县县令李方远的家中。


  这位张先生对李方远表明自己的身份,说他是李方远的故人。


  李方远仔仔细细地打量着眼前的老人,想了很久,才终于在记忆深处想起有关这个老人的只言片语。


  原来,在二十多年前的时候,李方远曾经见过张先生。


  当时是在一户行姓路的人家中,张先生是这户人家的客人,李方远见他生得相貌俊朗,而且谈吐不俗,很快就有他攀谈起来,两人相交甚密,如同密友。


  李方远把当时的张先生视为自己的知己,而张先生亦是如此,但是还没有等他们更进一步的交往时,张先生就因故离开,而李方远也有要事在身。


  这一分别,竟然是二十多年这么久。


  想起昔日情谊,李方远感慨万千,如今他们都不是正当壮年的模样了,张先生更是白发苍苍,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如今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当李方远问起张先生近年的生活时,张先生颇有感慨,原来,张先生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此次来找李方远,也是希望他能看见昔日的情分上面,可以对自己施以援手。


  李方远见他如此落魄潦倒,自然不忍心让一个老人流落在外,再三思考后,他把张先生安顿在附近的官宦人间中,做一个教书先生。


  平静的生活只过了两年,在1718年的某一天午后,李方远闲来无事,正和张先生下棋对弈,不料从外头忽然冲进来一批身着甲胄的官兵,当即把李方远吓了一跳。


  官兵们二话不说,直接把李方远和张先生捆了起来,李方远顿时震怒,他好歹也是个有头有脸的官员,怎么可以任人平白无故地捆起来,当即骂道:“你们奉谁的命令?为何如此无礼?”


  没想到那些官兵根本不看李方远一眼,他们如临大敌,紧紧包围着张先生,逼问张先生道:“说,你究竟是何许人也!”


  可能是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可能是无心继续躲藏,张先生神色淡淡,吐出一句令李方远大惊失色的话:“我就是前朝三皇子,朱慈炯。”


  朱慈炯不愿意牵累旁人,对官兵说:“你们放了他吧,他是不知情的人。”


  而李方远实在不敢相信,和自己以老友互相称呼的张先生,竟然会是前朝的余孽。


  说起“朱三太子”朱慈炯的一生,很有心酸之感。


  据他自己的说法,是当年李自成战败以后,他被一个姓毛的农名领袖给带走了,他们往西撤退,一路退到了河南,那时候的朱慈炯年纪还很小,就和这个姓毛的领袖,在河南过起隐居的生活。


  可是当清王朝建立后,当时的统治者对明朝后人的追查很紧,无奈之下,那姓毛的领袖抛弃了朱慈炯,不知道自己逃亡到了什么地方。


  当年只有十三岁的朱慈炯,不得已过上了流离失所的日子,他不知道要往哪里去,只好一路流浪。


  虽然全无方向,但是冥冥之中,朱慈炯居然跋涉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安徽。


  来到安徽的凤阳以后,朱慈炯遇到了另一个姓王的老乡绅,这王乡绅不知道怎么得知了朱慈炯是崇祯皇帝的儿子,他冒着天大的危险,把朱慈炯藏在了自己家中,由此让朱慈炯躲避了好几年的清兵追捕。


  在安徽,他学着种地,后来也靠种地为生。


  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王乡绅就因病去世了,无奈之下的朱慈炯,来到一家寺庙,准备出家。


  长大以后的朱慈炯离开寺庙,当一个云游四海的和尚,他就这么走啊走啊,居然从安徽走到了浙江。


  来到浙江以后,朱慈炯遇到了一个好心的余姚人,这个余姚人觉得朱慈炯虽然是一个流浪的和尚,但是他很有才华,所以把他邀请回自己家,不仅让他还俗,还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朱慈炯。


  就这样,朱慈炯给自己改了一个“张”姓,从此隐姓埋名,在余姚长住了下来。


  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霜雨雪,朱慈炯早就把当年崇祯皇帝对他们说的“复仇复国”的大计划抛在脑后,他现在只想当一个闲云野鹤的普通人,过完自己平凡的一生。


  但是纸包不住火,很快,余姚这户人家还是知道了朱慈炯的真实身份,为了不让他们受到伤害,朱慈炯决定再一次离开,后来,朱慈炯用上了各种化名,有时候以种地为生,有时候以教书为生。


  李方远就在朱慈炯在这段时间里认识的人。


  虽然朱慈炯本人是无心复国了,奈何社会上想要“反清复明”的人实在不少,他们眼看用不了崇祯皇太子的名义,于是转了心思,用起了“朱三太子”的名义。


  据说在浙江的宁波和绍兴地区,就有一些想要造反的人打着朱慈炯的名字,和清军对抗起来;还有在江苏太仓的某些地方,也有人用“朱三太子”的名字起义。


  这些人在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影响力很大,朱慈炯很害怕造反的这把火烧到自己身上,所以他又开始搬家。


  随着朱慈炯的行踪逐渐暴露,整日里担惊受怕的朱慈炯只能选择抛妻弃子,单独逃跑。


  但很快,就有人告发了朱慈炯的家人,他的儿子和孙子都被人抓了起来,他的妻女则是在家上吊自杀,而逃亡在外的朱慈炯也成为了朝廷缉拿的首要人物。


  朱慈炯被抓到后,已经“佛系”,他不想再逃跑了,很安分地跟着官兵回到了浙江。


  这个时候,有关朱慈炯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康熙皇帝耳中,康熙皇帝很重视“朱三太子”,他派出自己信任的侍郎穆丹,作为钦差大臣前往杭州,亲自对朱慈炯展开审讯。


  穆丹来到杭州后,马不停蹄从监狱里提审朱慈炯,他或许会觉得朱三太子应该是个威震四方的人,可是当他真的看见朱慈炯时,还是有些傻眼了。


  因为他已经是个七十五岁的老人,身子佝偻,头发花白,双目浑浊,行动迟钝。


  穆丹就问朱慈炯:“你知道现在江南有两处地方,都在造反吗?他们说要拥立你为皇帝,反清复明。”


  朱慈炯听完,慢慢地摇了摇头:“我怎么会知道呢?你看我,我已经七十五岁了,哪里还有力气和本事造反啊?”


  穆丹不大相信,他说:“你可是朱三太子,你知不知道这些年一共有多少朱三太子造反?”


  朱慈炯又摇头,说道:“如果真的是我要造反,那我为什么不在三藩作乱的时候造反?而是要等到你们大清盛世太平的时候造反?这不是自讨苦吃吗?再者,我从来不对招兵买马,抢占城池一事上心,我多年来,要么教书,要么种地,对造反的事情是一无所知啊。”


  其实朱慈炯说得很有道理,但大家不敢轻信他,这时候,好几个青草管员押着在一个男人进来。


  原来,这个男人就是打着“朱三太子”旗号,在大岚山造反的首领,穆丹让这个男人好好看着朱慈炯,可是男人看了好半天,半分没有熟悉的模样,说:“我当真不认识这个人啊,他是谁?”


  在场有个性急的官员听到他这么说,当即怒道:“你居然敢说你不认识他?他就是你拥护的朱三太子,朱慈炯啊!”


  那个造反的首领大约也没有想到清王朝会真的抓到真正的朱三太子,他又看了好几眼朱慈炯,发觉对方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罢了,遂说道:“我真的不认识他,我们想要反清复明,都是借用朱三太子的名义去鼓动百姓。”


  闹了一大圈,谁也不知道谁说真话谁说假话,无奈之下,穆丹等人决定把朱慈炯押解回京城,由康熙皇帝亲自审问。


  一路舟车劳顿,终于抵达了京城。


  康熙皇帝看着五花大绑的朱慈炯,立即认定他就是朱三太子朱慈炯。


  既然皇帝都钦定了,那这件闹了好几十年的“朱三太子案”终于可以落下帷幕。


  康熙皇帝说:“三皇子朱慈炯乃是明朝宗室,如今已是七十五,多年游荡教书,种地为生,寄宿人家。”


  看来,康熙皇帝是相信了朱慈炯的自白书,但是看着眼前这个几近古稀的老人,康熙皇帝却表现的很是铁石心肠,他认为,朱慈炯虽然没有真的举行造反一事,但是不能说他没有造反一心,应该立即判处斩立决。


  听到这句话,朱慈炯立刻吓坏了,他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康熙皇帝:


  “皇上啊,我已经是个半只脚要踏入棺材的老人了,求求您网开一面,放过我吧,这么多年我一直安分守已,从未做过任何一件谋逆的事情啊!”


  朱慈炯还说:“我对清王朝一直心存感恩,若不是清王朝盛世太平,我也活不到如今啊。”


  但是对于朱慈炯的陈情,康熙皇帝却不予理会,他没有手下留情,对朱慈炯下了处死的命令。


  很快,刑部按照康熙皇帝的意思,将朱慈炯处以“通贼罪”,朱慈炯剩余的家人也一并被处死。


  至于那位收留朱慈炯的李方远,则是被康熙皇帝下令流放宁古塔。


  其实,康熙皇帝之所以这么快就要处死朱慈炯,根本是想赶紧结束这么多年的“朱三太子案”,就这样,轰动一时的“朱三太子案”终于写下了一个句号,那些打着朱三太子名义造反的人,也没有第二个借口。


  但是,事情到了这里,远远没有结束。


真假“朱三太子”

  朱慈炯被处死以后,很多人不相信这是真正的朱慈炯,那些拥护朱慈炯的人认为,朱慈炯的名义拥有号召人心的本事,怎么可能会死的那么轻易和草率?


  这个朱慈炯,或许也是一个假的朱三太子。


  而康熙想要早早地处死他,就是为了找一个可信度稍微高一点的人当替罪羊,好结束这些事情。


  当时会有这样的议论并不奇怪,因为在此之前,康熙皇帝已经抓到了太多太多的“朱三太子”。


  比如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吴三桂起兵造反,就在吴三桂造反的同一天,又有一伙人正准备借着朱三太子的名义进行起义。


  这伙人的领袖,名为杨起隆,是个反清复明的斗士。


  他所带领的起义兵自称为“中兴官兵”,头戴白布,身着红带,准备在十二月的二十三日在京城“放火起事”,他本人自称为“朱三太子”,还自建年号为“广德”。


  不过,这场造反最后由杨起隆的全面惨败而告终。


  在康熙十九年的时候,在陕西汉中一带,又有一个人自称是“朱三太子”,而且,他不光说自己是朱三太子,还说自己就是杨起隆。


  康熙得知消息后,立刻捉拿了这个人,康熙觉得这是个假的杨起隆,也是假的朱三太子,没过多久就处死了他。


  在此之后,又有好几伙人陆陆续续以朱三太子的名义造反,但是无一例外,全被康熙认为是假的。


  原以为在朱慈炯死后,有关朱三太子一事会有所平息,没想到,在从康熙末年,也就是六十年左右的时候,在台湾的朱一贵爆发了起义。


  朱一贵说自己其实是明朝的后裔,而且,他的儿子,就是真正的朱三太子。


  康熙皇帝简直要气了个仰倒,这么多年,朱三太子阴魂不散,每时每刻都在给他制造麻烦。


  最后,朱一贵的起义以失败结束,虽然康熙是以雷霆手段收拾了这一帮有着不臣之心的人,但是细数这么年来,有关朱三太子的造反,竟然多达几十次。


  在康熙临终之前,关于朱三太子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不过,假设这个朱三太子活到了这一年,也是个垂垂老矣的老人了。


  康熙去世后,他的第四个儿子雍正继位,没想到,朱三太子居然没有完全消失。


  雍正想了一个办法,他找了一个名叫朱文元的人,并且对外宣称他就是明太祖的第十三个儿子,雍正让朱文元享受明朝宗室的待遇,每到祭祀的时节,可以去祭祀明皇陵。


  有关朱文元的来历一直没有人说得清,不过有一种较为可信的说法,是这个朱文元也是假冒的,目的正是为了堵上那些假借朱三太子名义造反的人。


  但是,千防万防,还是防不住朱三太子的出现,在雍正七年,有一个名叫李梅的人忽然跳出来,说朱三太子还没有死,而是逃亡到了海外。


  如果到了雍正七年,朱三太子还活着,那肯定是个超长寿命的百岁老人了。


  毫无疑问,李梅口中的朱三太子也是假的,但是在清兵的追捕下,他本人却离奇的“凭空消失”了。


  在此之后,有关朱三太子的谣言还没有完全消停,先是在浙江、两广一地频繁出现,然后国外的越南、吕松等地,也有人说朱三太子还活着。


  对于康熙和雍正来说,朱三太子真是他们一生的心病,抓了这个人一辈子,结果抓了一个又来一个。


  这种情况一直到乾隆时期才有所好转,那时候的清兵入关已有百年,社会对反清复明的执念已经消散了很多,所以有关朱三太子的事情,终于慢慢地销声匿迹了。


  : 知网 《康熙与朱三太子》 董建中


  张程著. 一步之遥 中国的皇太子政治[M]. 2015


  

  斩立决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清代大臣被腰斩,写下七个“惨”字,这是真的吗?

  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听说过这么个故事:清朝雍正年间的大官俞鸿图,在科举考试监考期间,收受贿赂,徇私舞弊,被雍正皇帝下令腰斩,俞鸿图被铡刀斩成两截之后,非常痛苦,他用手沾血,在地面写下“惨惨惨惨惨惨惨”一共七个惨字。


  请问,这个历史故事,是真实的吗?


  答案是:


  假的


  俞鸿图被朝廷杀头,这事是真的,但是,腰斩是假的,用手沾血在地板上写下七个“惨”字,也是假的,是文人传的谣。


  今天,老冯用简单的话,把俞鸿图的真实故事,给你讲一讲,同时也告诉你,为什么俞鸿图被腰斩以及七个惨字,是假的。


  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


  俞鸿图是浙江嘉兴海盐人,雍正年间,他担任“河南学政”,也就是说,河南省科举考试的总监考官,大抵是这个意思。


  那么,科举考试举行在即,有一个很有钱的考生,给俞鸿图的小妾,送了钱,而且,也给俞鸿图很亲信的一个仆人,也送了钱,送钱干嘛呢?要求俞鸿图的小妾和仆人,帮忙泄题。


  俞鸿图的小妾和仆人见钱眼开,两人制定了这么一个计划:


  当时,由于保密的缘故,学政的太太、小妾之类的人,不能随意外出,所以,先由俞鸿图的小妾,从她和俞鸿图双宿双飞的房间里,把考题拿到一份,然后,偷偷藏在俞鸿图的清朝官服里,俞鸿图外出的时候,仆人陪同,然后,趁俞鸿图脱衣的时候,仆人把考题从俞鸿图的官服里,偷偷取出来,然后,偷偷交给外面那个在等候的富裕考生。


  于是,这事,就这样办成了。


  小妾和仆人作弊攻略示意图


  读到这里你会问:为啥不由小妾直接交给仆人?为何要先藏到俞鸿图的官服里?明显是多此一举呀。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是考试时节,局势敏感,考题交给仆人,仆人进进出出,都要搜身,但是,没人敢搜俞大人的身,所以,考题先藏在俞大人的官服里,然后,再由仆人取出来。


  问题是,俞鸿图这个可怜的家伙,自始至终,都不知情。


  然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考题泄密这事,很快被当时的河南总督(又称河东总督)王士俊知道了,于是,王士俊派人暗中调查了一下,顺着线索,摸查,摸到了俞鸿图小妾的身上,于是王士俊心里认定:原来是俞鸿图有鬼。


  于是,王士俊偷偷回到北京,向雍正皇帝举了。


  雍正皇帝接到举,大怒,下令将俞鸿图逮捕,严加拷问。


  俞鸿图被拷问,他当然说,都是我小妾做的,我不知道,我不知情,可是,这种话,谁信?小妾是你的枕边人,你说,是小妾瞒着你做的,你自己不知情,这话说出来,没人信的。


  要知道,清朝是旧社会,是旧式的司法,当时搞的是“有罪推定”,所以,俞鸿图的辩解,从皇帝到刑部官员,都不信。


  结果,俞鸿图被判“斩立决”,也是杀头,所以在1734年,俞鸿图被杀头了。


  故事啊,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我们可怜的俞大人,就这样,被他的小妾害了命,我们说色字头上一把刀,还真是如此,一个大官啊,就栽在女人手上。


  而至于俞鸿图被雍正皇帝下令腰斩,一刀截成两段,俞鸿图拖着一半的身体,用手沾血,在地上写下七个“惨”字,这些情节,则是假的,在历史上没有这回事,老冯告诉你,为什么没有这些事:


  理由之一:正史资料里没有“腰斩”、“七个惨字”这些记录。


  关于俞鸿图具体是如何处死的,清代的正史资料,是有明确记载的:


  例如《清史稿·本纪九·世宗本纪》记载:河南学政俞鸿图以婪赃处斩。


  例如《清史稿·列传八十一·王士俊》记载:疏劾学政俞鸿图纳贿行私,命侍郎陈树萱按鞫,得实,鸿图坐斩。


  此外,《清实录雍正朝实录》、《清史编年》这些正史资料,记录俞鸿图的死法,也是“斩立决”。


  在清代官方资料里,“斩”、“坐斩”、“斩立决”,都是杀头的意思,也就是斩首的意思,清朝没有“腰斩”这种刑罚。清代的死刑有斩首、绞刑、凌迟、赐死四种,并没有腰斩这种。


  理由之二:“腰斩”、“七个惨字”的说法,不是出自于严肃的历史资料,而是出自俞鸿图死亡150年之后的薛福成在乡间的道听途说。


  “腰斩”、“七个惨字”说法的出处,是清末时代薛福成(生卒:1838-1894)写的一本书《庸庵笔记》。


  清末随笔《庸庵笔记》,俞鸿图“腰斩七个惨字”历史谣言的出处


  书的原文是这样的:


  “余幼居无锡西溪上外家顾氏宅中,其右邻秦氏,亦巨宅也。父老尝告余曰:“此前福建学政俞鸿图旧宅也。雍正午间,俞君督学闽中,关防颇严,操守亦慎。每扃试之日,戒其仆从分值内外,毋得擅自出入,将以绝传递之弊。乃其妾与仆勾通,作奸犯科。每传递之文,即贴在俞君背后补褂之上,仆役轻往揭取,授之试士,而俞君不觉也。久之,考取益滥,远近大哗,为言路所弹劾。上遣侍讲学士邹升恒往代其任,并令将俞君腰斩。邹君即为监斩官。而邹君与俞君本儿女姻亲,以慑于天威,不敢漏泄。俞君仓猝受刑,及赴市,方知之。刽子手于腰斩之犯,向索规费,得费则可令其速死,不得则故令其迟死。俞君既斩为两段,在地乱滚,且以手自染其血,连书七惨宇。其宛转求死之状,令人目不忍睹。邹君据实奏陈,上亦为之恻然,遂命封刀。从此,除腰斩之刑者,盖白俞君止也。俞君既死,其宅鬻于他人,居之者多不利,至今已七八易主矣。前岁,宅主某君正在浴室,忽见半段血人滚出,一惊而绝。其厉气之未散,可知矣。”父老之言盖如此。夫传闻之说,能否翔实无误,固未可知.然其鬼往往见形,且居之者皆不昌,则余固闻之已熟,殆非虚语也。”


  全文我就不翻译了,太麻烦了,总之,大家注意老冯在文中标红的“父老尝告余曰”和“夫传闻之说,能否翔实无误,固未可知”,从这两句话可见:薛福成说得很明白:这是父老乡亲跟他讲起来的故事,也就是说,薛福成他是道听途说的,不是查历史资料的。


  而且此时离俞鸿图死亡,已经是150年之后了,已经隔了好几代人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薛福成赶紧补充说:这是传闻而已,我只是听父老乡亲闲聊的,而至于是否符合历史,我不知道。


  此外大家看老冯我标成蓝色的“福建学政”四个字,事实上,俞鸿图是“河南学政”,可见无锡的乡亲讲故事,错漏百出。


  可惜的是,后世无数读书人,把薛福成从江苏无锡农村地区的父老乡亲口中听来的野史和传说,当作信史来读了。


  无锡农村父老乡亲对薛福成讲的这个极端夸大的故事,经由薛福成的一本野史笔记,变成了我们的历史真相,岂不可笑?


  理由之三:自古死刑犯,都要把手脚捆绑得严严实实,不可能让俞鸿图拥有腾出手、从地上沾血、写七个惨字的空间。


  我们要知道,自古的死刑犯行刑,都是要把手脚捆绑起来,绑得严严实实,为什么?因为如果跑掉一个死刑犯,要追究行刑人员的重大责任,所以,行刑人员为了自己100%稳妥安全,无一例外,他们都会把犯人的手脚,绑得严严实实,令死刑犯动弹不得,下面这些历史老照片,可以举例说明情况:


  如图,死刑犯无一例外,全部把双手绑得严严实实,毫无活动空间


  也就是说,历史上的俞鸿图,无论是杀头的还是腰斩的,他毫无疑问,手脚都会被绑得严严实实,不可能解放他的双手,让他可以在地面上沾血、写字、活动自如,还一连写了七个。


  再说了,一个人被铡刀从腰间斩成两段,动脉喷血,两截身体,会本能地激烈抖动,全身抖动,你如何淡定沾血写字?


  且由于大量剧烈出血,人的大脑供血不足,意识会很快模糊,很快会休克,俞鸿图如果被铡开两段,脑袋是否可以清醒到支撑他一连写完七个惨字,坦率地说,实属疑问。


  再退一步说,即使俞鸿图没有晕厥休克,身体被截成两段,俞鸿图必然痛得只顾得上哭喊了,哪里来的淡定,还能用手沾血,写字?除非是神剧的剧情。


  当然,这一点老冯也没有实操经验,抛砖引玉,读者你可以琢磨一下。


  不过,琢磨这些,也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清代多种正史资料白纸黑字说了,俞鸿图是“斩立决”,也就是说,斩首,查遍清朝法制史,也没有腰斩大臣的记录,俞鸿图被腰斩写下七个惨字,是薛福成在无锡乡间听老乡讲的。清朝的正史资料,和晚清无锡农村的一位农民伯伯讲故事,哪个可信度更高?


  今天我们谈俞鸿图,是想借这个话题提醒大家:我们平时在读历史的时候,一旦读到违反常识的东西,要敏锐地打个问号。我想,这是我们应该记住的。好,今天老冯为你写到这。


  斩立决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古代的“斩立决”是立刻拖出去斩了吗?

  注意看,这个精神小伙被拉出去立刻处斩啦。我们看古代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像这种重刑犯被判斩立决,大手一挥“拉出去砍了”,犯人小命就没了。那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斩立诀是立刻斩杀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公布答案,不是的,斩立决不是立刻斩杀,一般是要等上好几天甚至是几个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事实上,我国古代的死刑是需要复核的,从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而后沿袭数朝。《隋书·刑法志》上也有记载:“开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 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犯人被判决为死刑,到真正执行斩首期间,有许多流程需要执行。斩首之刑一般分为两种:斩立决和斩监候。斩立决虽然叫做“立决”,但也并不是审结之后便立即将犯人推出斩首,也是需要经过当地都府审查,并且完成一系列手续之后再对犯人处决。斩监候的规矩就更多了,在审判定为死刑后,除了当地都府审查,还需要层层上,最后朝廷批准了,才能在固定的时间执行死刑。


  例如清代的普通死刑犯一般就是斩监候,这些人在被判定为死刑后,会被关入专门的牢房,等待三法司复审,有一些罪犯在案件复审的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免死。例如清朝著名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杨乃武在被判处死刑两年多后还能继续上诉,最后终于在慈禧太后的干涉下重审。


  就算判了死刑,并且案情重大,毫无回旋余地,也不是立刻执行,而是要等待“秋决”。那这又是为什么呢?《左传》中有言:“赏以冬夏,刑以秋冬。”古人讲究赏罚应当顺应天时,于是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有了这样一个规矩。所以在我国大多数朝代,处决犯人的时间多选择在秋分以后,立春以前处决死囚,这就是所谓的秋后问斩。《唐六典刑部》中曾明文规定:每岁立春后至秋分,不得决绝死刑。另外二十四个节气日、国庆节、皇帝生日等重要日子也不能杀人。那么为什么古人偏偏喜欢秋后算账呢?这就和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就是说人的行为要顺应天意,不可忤逆。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这时行刑才能顺应自然界肃杀的意味。皇帝贵为天子,更要遵守天意,按照天时行事,所以处决犯人也要避开重要的天时。


  如果有官员不在这个时间段处决犯人,是要追究责任的。比如在唐代,不按时间处决犯人要判一年徒刑。到了明代,不按时间执行死刑,官员也要“杖八十”。


  另外,即使刚好处于秋分时,一天之内也不是随便什么时刻都可以执行死刑。大家在电视剧中都看过,只有午时三刻才能行刑。那这又有什么讲究呢?古人认为死者阴气太重,必须要选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刻斩首才行。午时三刻,大约为11点45分,太阳最盛,犯人被斩首后阴气瞬间消散——意思是罪大恶极之人,连鬼都不让你做。所以,斩首时间很讲究,不可能随便就咔嚓了。


  另外,斩首的地点也有讲究,古代执行死刑,除了惩戒犯人,更重要的是要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所以通常选择公开场合。一般来说,王公大臣被斩首,会选择在朝门之外,比如明清时期,就是北京的午门。而普通罪犯,会安排在集市,比如清朝就是在菜市口。行刑的日子人山人海,围观者非常多。所以像包大人那样,自己在公堂上就把犯人砍了,起不到震慑作用。


  最后,电视剧里经常演的“刀下留人”,在现实中存在吗?电视剧中古代好像随便犯点错误,都会被砍了。可实际上,除了少数嗜杀成性的暴君之外,大多数时期死刑都很谨慎的。真遇到冤枉的,临刑前“刀下留人”,完全有可能发生。


  比如著名的唐朝宰相魏元忠,曾被周兴陷害入狱,押赴刑场即将斩首。结果武则天觉得他还是有功劳的,特意下旨免死。传令的人怕耽误时间,还真派了个跑得快地,先去喊“刀下留人”了,估计要是晚一会儿,魏元忠就被砍了。


  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我们必须要明白,正常情况下,历代统治者都不会随便杀人的。死刑犯,往往都是罪大恶极之人。


  斩立决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第三课:知行合一能担当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明白道理,还有依据道理而行动的意念,才是真知;明白道理,没有依据道理而行动的意念,等于不知。


  因此,有孝亲之心,即是有孝亲之意,有这样的意念和意愿时,才有孝亲的行动,才有孝亲之理。有忠君之心,即是有忠君之意,有这样的意念和意愿时,才有忠诚的行动,才有忠诚之理。


  所以,知行合一之教,实为“心即理”的延展。知行合一,事上磨炼。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敢于迎难而上。


  王阳明越是实事求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越是迎刃而解困难。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是强大的“知行合一”智慧。


  王阳明在贵阳三年贬谪期满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其间,注重民生、大胆改革、造福一方,正是他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后的生动实践。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免税。


  王阳明上任后第一天,“蓦有乡民千数拥入县门,号呼动地,一时不辨所言,大意欲求宽贷。”他很快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乡民们鸣冤,是因为庐陵这个地方不生产葛布,却要缴纳繁重的葛布税。


  认真接待信访、弄清事情原委后,王阳明先安抚乡民情绪,坦诚表态:既然朝廷派我来庐陵县做父母官,如果确有不平、不对之处,我一定为大家做主。


  大家很快安静下来。然后,王阳明立刻开始明察暗访,了解到这葛布税并非国家应收税种,而是宦官搜刮民脂民膏的一种敛财手段。随后,他通过一种方式向乡民们宣布,免去今年的葛布税。


  刚刚新官上任,还没有跟上级汇,就敢宣布免去多年实行的葛布税?


  手下人都吓坏了:这得要担多大的责任与风险?


  但王阳明心中有数,依据翔实调查和数据,向上级领导写了封信,言之凿凿,陈明利弊,既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又不动声色表明态度,最后以人情和大义动之,经过与奸宦的一番斗争较量,终于圆满地把事情处理解决好。


  这背后还有一个易被忽略的原因,上级领导中有正直官员暗中支持!王阳明虽然奉行“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在坚持原则底线基础上,十分重视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唯变所适”讲方法,只为惠国利民生,所以赢得了不少包括朝廷要员在内的正直官员的尊重和支持,甚至在一些生死攸关之处,也得益于这种支持,使王阳明躲过一个个劫难。


  第二个例子是抗疫。


  初领县政不久,即逢“灾疫大行”。旱灾与瘟疫叠加,多处村巷出现一家灭门的惨况。尤令王阳明痛心不已的是疫情期间的“人间失格”,瘟疫横行时,当地民众恐慌不已,为防传染,亲人染病也弃之不顾,以至于病人多因无人照护活活饿死,而非染疫病死。


  从留存的《告谕庐陵父老子弟》节选中,可以看出“气弱多疾”、顽症缠身的王阳明,彻夜无眠,忧愁惶恐,寻求救治之道。苦思良久,推出抗疫五策:


  一是携手同心,唤醒良知正民心。倡导民众“兴行孝弟(悌)”,乡邻“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二是奖掖孝义树典型,破迷信。王阳明认为当行儒家孝义正道,杜绝巫赛这种迷信之道,教化民众当“敦行孝义,为子弟倡率”,对于抗疫期间“有能行孝义者,县令当亲拜其庐”。


  三是科学防治以自救。王阳明为此开出三剂“药方”:“洒扫尔室宇”,保持环境卫生的干净整洁,以防滋生病菌、交叉感染;“具尔汤药”,准备好相应的防治中草药物,对症下药,不可硬挺或坐以待毙;“时尔膳粥”,保持饮食的合理搭配,吃饱吃好方能增强抵抗力。


  四是政府履职尽责,支持扶助来托底。一方面,由官府给买不起药的贫困户送药;另一方面,派遣医生下乡入村。又担心这些托底保障措施不能完全执行到位,再次向民间借力,请求乡贤监督并襄助政府。《公移》还记载了王阳明为灾民减免税捐,留下生存自救活路。


  五是殷勤罪己以宽民。《告谕》中,王阳明对“骨肉不相顾”的道德沦丧现象非常恼火,对于发生灾疫和疫情蔓延的责任,最终还是勇敢揽在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这个县令没有履行好职责的缘故,并为因病不能总是出现在第一线深表歉意。


  王阳明认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把“善念”付诸行动从而实现知行合一,把“立德”与“立功”“立言”结合起来,这既是中国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也是实现“内圣”与“外王”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这些思想直到今天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提示着中国人在完善自我、改造社会的道路上不尚空谈、务真求实。


  王阳明的一生,也可以说是知行合一的一生,与同时代、在家乡隔壁宁海出游的徐霞客,有异曲同工的共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而500年来,无数王阳明的学友粉丝们,都在结合着自己的当下,认真学习践行着、传承发展着阳明思想。


  1518年,王阳明先后发布《兴举社学牌》《颁行社学教条》等多项文书,督促南赣各地兴办社学。


  王阳明认为,教育的重心在于彰明人伦,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蒙以养正”,即在启蒙时期培养儿童正直的品行,因此,社学教育的内容应围绕儒家提倡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展开。他主张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儿童天性,培育少年儿童学习兴趣。在教育方法上,提倡通过吟咏诗歌来激发志趣,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劝勉读书来启迪心智。


  修建书院,兴讲学之风。王阳明一生致力于讲学布道,在龙场悟道后,更加把觉民行道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南赣新建了义泉、正蒙、富安、镇宁、龙池五个书院。王阳明认为学术不明是导致明代世风日下的重要原因,因此,他把讲学作为传播圣学、改良社会风气的重要切入点。在王阳明的不懈努力下,书院讲学之风盛极一时,社会学术氛围日渐活跃,这也是王阳明文化自信的一种担当。


  针对王阳明这样的知行观及其教育主张,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论,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具个性和影响力的教育学说之一。他把这句话翻了半个筋斗,就是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知行合一。


  而知行合一其实早于王阳明就有人提过,只不过王阳明集先贤智慧和儒释道之大成创造了心学。心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奠基理论:“心即理”。


  心即理,意思是万事万物只有人类意识参与时才能明白,遇到事情“不动心”,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保持一颗岿然不动的心,只有放得下,才能担得起。


  比如平宁王之乱的时候,王阳明坐镇指挥,同时还在上课授《大学》、讲心学。一边津津有味地现场教学,讲遇事“不动心”之理,一边有条不紊地指挥战争,允许学生们插话提问——没过一会儿,就有人进来传送前线战,得令后再飞奔而出。


  此间最令人揪心的一次,前方战来了,说情况紧急,前敌总指挥伍文定的胡子都被烧着了,前方军心已乱。


  这时候,王阳明放下教鞭,走到旁边拿令牌传命下去:“谁再说伍文定胡子被烧一事,斩立决!”然后返回,神态自若地继续上课。


  学生们实在紧张得不行,问战局会怎样发展下去?王阳明摇摇头说,刚刚听人说前方有点不顺利,此兵家常事,不足介怀,我们继续上课。


  讲了一会儿,又有前方战:“,宁王朱宸濠已经被活捉了,大乱平定!”


  现场掀起一阵按捺不住的欢呼声、庆贺声。但是王阳明只是点点头,等着大家渐渐安静下来,依旧接着上课。


  学生们实在忍不住又问了:前方战局定了吗?王阳明说,传宁王朱宸濠大败,而且已经被抓获,想来这个消息不假。这时,王阳明眉头一皱难过地说,就是听说死伤惨重啊!

<

本文标题:斩立决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