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汇丰银行大厦推荐文章1:彩色穹顶、铜狮子……外滩这幢宏伟壮丽的百年大楼,你去过吗?

  在外滩建筑群中,有一座建筑宏伟壮丽、声名远扬,在学者著作、学生教科书中频繁出现。这座建筑就是当时黄浦江畔占地最多、门面最宽、气势最壮观的大厦——汇丰银行大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它的故事。


  建 筑 本 身


  汇丰银行大楼现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楼,位于中山东一路、福州路路口,座西朝东布置。大楼由英商公和洋行承担设计,英商德罗洋行承建;1921年动工,1923年6月竣工。大楼用地面积9338m2,建筑面积23415m2,地下一层,地上主体建筑为五层(不包括夹层),中间局部为七层,整栋大楼为钢框架结构。大楼作为上海外滩建筑群的组成部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楼外观为严谨的西方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用料主次分明,在沿街主要立面外墙均采用花岗石和精致的铜门窗,在次要立面则采用水刷石饰面和钢门窗。建筑造型采用纵横三段处理,以正门和圆顶连成的纵横线形成两边对称,从视觉上构成四平八稳之感。基座采用粗犷的大块花岗石墙面及拱门,中部采用贯通二、三、四层的科林斯大柱廊支撑,增强建筑整体的立体感。檐部比例得体,顶部突出穹窿,高低起伏,层次分明。


  大楼正门面东而置,设有三樘青铜大门,铸造精致。由正门拾阶而上,通过八角门厅,可进入银行的营业大厅。一至三层原系出租办公室,平面呈口字形,中间为一大天井,采用中间走道,办公室沿走道两侧布置,各层平面除局部不同外均基本雷同。四层东端为出租房间,其余为公寓。中部塔楼层呈八形平面,圆顶以下分两层,下层原为舞厅,上层是休息厅。


  建设中的汇丰银行大楼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前身是汇丰银行。1874年,汇丰银行在江海关南侧购得一块地,其后建造了一幢三层英国古典式建筑。由于汇丰银行业务发展迅速,在1921年拆除旧楼,建造了新的汇丰银行大楼。该大楼共耗资800万两白银,当时被称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


  1950年代,汇丰银行迁出,1956-1995年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地。1996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进驻此楼。为满足现代银行功能需要,大楼进行了全面修复,主要包括修复建筑外貌与底层八角门厅、营业大厅等,恢复了底层、一层银行的功能,并更新了大楼设备。


  建 筑 修 缮


  1998年的大楼修复工程以“尊重历史、恢复原貌、完善功能、执行法规、科学定案”为原则,对已有七十余年的老楼进行全面的建筑修复和设备更新。


  外部修缮设计


  修缮后的大楼主入口


  对于建筑花岗石墙面清洗,采用了“药敷吸附”方式清洗花岗石中的污垢,避免了传统做法对石材墙面的损耗和隐患。为了与修缮后的整体风貌相协调,银行放弃了固有的企业标志,采用了与大楼风格吻合、同材质的青铜浇铸企业标志,达到了相对协调的效果。


  入口处“大楼落成开业纪念铭牌”


  入口处“大楼落成开业纪念铭牌”因此次修缮复出、修缮及复原。


  内部修缮与更新


  马赛克艺术壁画修缮过程


  为了安全有效地剥离敷于壁画表面多达四层的腻子漆面,避免损伤马赛克壁画,专家和老工匠采用先敷后剔铲的施工工艺和程序,使约200平方米的珍贵壁画得以恢复,对壁画中50多处脱落、龟裂、残破部位进行修补。


  建筑内部照明既要满足使用功能,又要维护原有建筑的历史文脉。为此,最终确定延用原有灯具布局和吊灯形式,对光源配置和灯具结构进行了彻底改造。


  大厅内侧墙面的高速送风喷口


  营业大厅送回风风口


  此次修复设计利用地下室空间布置空调设备机房和送回风管系统,送回风风口则利用大厅内原有的暖气片壁柜和地柜等。同时结合营业大厅内重新布置的营业柜台设置回风风口,利用大厅内侧墙面的高部设置了量少口小的高速送风喷口。


  开 放 时 间


  地址:中山东一路12号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 09:00-16:00(建筑外部全天开放,内部仅办理业务可进入)


  建 筑 打 卡 点


  八角门厅


  大楼八角门厅周围有八根意大利大理石圆柱,柱帽、柱座均用青铜皮镶包,铜皮图案花纹精致,地面大理石拼花地坪图案完整、清晰。八角厅上部为一穹隆顶棚,镶嵌有彩色马赛克组成的世界各汇丰银行图案。


  营业大厅


  大楼营业大厅呈长方形,四周有28根大理石饰面的爱奥尼克式柱子。大厅中央为高13.2m的拱形玻璃天棚,天棚南北两端各有两根由整根大理石雕成的爱奥尼克式装饰圆柱。


  外汇业务厅


  大楼外汇业务厅原为华人营业厅,从福州路40号进出,设有中国式吊灯,墙身和柱子砌有大理石台度,装饰简洁大方,具有中国传统格调。


  大楼正门的铜狮子


  作为历史见证,大楼正门口的一对铜狮子在上海市民脑海中已成为大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处为复制品,原物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周边打卡点


  东风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东风饭店位于中山东一路2号,1864年正式建成,是一幢欧式新古典主义的钢梁柱及砖混结构建筑。建筑基本上采用古典主义构图,但南北端墙顶上的塔楼、上部细部与装饰则为巴洛克式。


  地址:中山东一路2号


  开放时间:全天


  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大楼方正沉稳、华贵典雅,因其门牌是中山东一路1号,又是外滩建筑群最南端的起点,因此被称为“外滩一号楼”。现如今亚细亚大楼成为了久事国际艺术中心,一座崭新的艺术地标。地址:中山东一路1号开放时间:根据展览时间调整


  旅游线路推荐


  亚细亚大楼→东风饭店→上海浦发银行大楼→海关大楼→外白渡桥→上海邮政博物馆


  综合自《共同的遗产》


  特别声明: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热忱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联系邮箱:,微信号:shanghailvyouju


  本文由“乐游上海”微信号shanghailvyouju 授权刊载。


  栏目主编:李宝花 文字编辑:李宝花


  ::乐游上海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推荐文章2:江河澎湃,2024|从图片看黄浦江边9处地标的变迁

  黄浦江边的都市风景被认为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名片,这30年间,从图片看黄浦江边9处地标的变迁。


  1990年,上海开始开发开放浦东地区。2002年,上海宣布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启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启了黄浦江岸线功能转型的序幕。2017年12月底,黄浦江两岸实现了45公里岸线贯通。浦江两岸的工业遗存释放了大量空间,随着滨水岸线的贯通,民众得以亲近水域。三十多年来,黄浦江沿岸的风景不断改变着,许多摄影师也用镜头记录下了沿黄浦江地区的变化。


  1994年,上海,东方明珠。陆杰 图


  2022年,上海,东方明珠。陆杰 图


  东方明珠


  1994年10月1日,东方明珠在陆家嘴拔地而起,上世纪90年代初,“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是上海大街小巷里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三千多个日夜里,它和它周围的这片土地早已历经了数不清的大变样,和身边的都市摩天楼群一道,成为上海城市名片,迎接八方来客。在游客凝视它的同时,它也静静注视着黄浦江和对岸的苏州河,默默聆听着这座城市的故事。


  2006年,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图片:视觉中国


  2024年,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群。图片:视觉中国


  外滩万国建筑群


  外滩边的每个楼宇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海关大楼、和平饭店、原汇丰银行大楼、华尔道夫酒店……新古典主义、哥特式尖顶、巴洛克式廊柱、西班牙式阳台、古希腊式穹隆。52幢大厦被称为“万国建筑群”,见证着这里的百年沧桑。1843年,上海在这里开始与世界交融。整点的外滩边,《东方红》回荡在空中。钟声响起, 时代滚滚向前。


  1995年,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码头。陆杰 图


  2021年,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码头。陆杰 图


  国际客运中心码头


  国际客运中心码头是上海的水上门户,百年前,这里码头林立。1985年,名为“鉴真号”的邮轮在这里启航,第一次开启了上海至日本的国际客货班轮航线。渡轮以历经千辛万苦赴日传播佛教的唐代高僧鉴真的名字命名,寓意着邮轮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愿望。39年来,“鉴真号”成为了两国民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2024年,首次由中国造的第三代“鉴真号”轮在国际客运中心再次启航,标志着新一代绿色中日航线高端豪华客滚船正式投入使用。大型邮轮的成功交付和运营,代表中国造船业继实现建造液化天然气船、航空母舰之后,摘取了世界造船业三颗“皇冠明珠”中的最后一颗。


  2020年,上海,还未建成的世界会客厅地区。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2022年,上海,世界会客厅。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世界会客厅


  世界会客厅地处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与外滩、陆家嘴遥相辉映,是具有会议、会见、宴请、展览和演出等功能的国际会议中心,建筑面积 9.9万平方米。它的原址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扬子江码头边的仓库建筑。走进世界会客厅内部,展厅、廊道随处可见各类艺术作品。作为近年来新打造的北外滩地标,2024年,世界会客厅已正式向公众开放。


  1998年,上海,过去的虹口北外滩地区。徐志东 图


  2024年,上海北外滩地区,如今这里已经有了浦西最高楼:320米的白玉兰广场。徐志东 图


  北外滩


  放眼整个北外滩,深厚的历史积淀在今日已经和新时代融合在了一起。正在形成“一心两片”的格局,“一心”即中部核心商务区,为高强度、高密度开发地区;“两片”即西部虹口港活力片区和东部提篮桥片区,为低层高密度空间格局。在保护历史风貌、保留城市肌理基础上,形成17个街坊的低密度、高品质住宅,潮酷文化与顶级商业品牌正助力北外滩成为世界级商圈。白玉兰广场和星港国际中心,两大制高点渐渐形成了上海新的天际轮廓线。


  2008年,上海,过去的徐汇滨江地区。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供图


  2023年,上海,徐汇滨江。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供图


  徐汇滨江


  老上海南站的旧址位于今天的徐汇滨江地区。作为上海地区唯一拥有自备专用码头的综合性货运车站,这里地理位置十分有利,具有独特的运输优势,与相邻的江南造船厂、上钢三厂、沪东造船厂等国营大型骨干企业有着长期、稳固的业务往来。如今,徐汇滨江和西岸是它的新名字。在众多美术馆、演艺中心的簇拥下,一片成熟的生活与文化片区已然形成。数百家高新人工智能企业汇集在此,正在形成未来的“产业新高地”。


  2022年,上海,浦东滨江南延伸。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供图


  2023年,上海,浦东滨江南延伸。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供图


  世博文化公园


  2023年7月,长约2公里的浦东滨江南延伸段正式向市民开放。历时两年,从设计、腾地、建设到开放,南延伸段在延续24公里的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贯通的同时,沿线保留了原有的2座塔吊和2座龙门架,呈现出浓郁的工业风。一同被保留下来的,还有原立丰船厂入口处的香樟林荫大道,和临江水厂的沿江绿化带,594棵大树静静延续着滨江厂区的特质,见证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93年,上海,杨树浦发电厂。陆杰 图


  2023年,上海,杨树浦发电厂。陆杰 图


  杨树浦发电厂


  杨树浦发电厂是中国建造较早的大型火电厂,这座位于杨浦区的发电厂建于1913年,是当时远东的第一大电厂。厂里曾有一座高达105米的大烟囱,比国际饭店还高,就像屹立在黄浦江边的一座航标灯,远洋轮船进入吴淞口,船上的乘客一看见它便知抵达了上海。2003年,曾经是上海最高建筑物的老烟囱被拆除了,它的底座被收藏在上海历史博物馆。杨树浦发电厂也正在根据黄浦江沿江的整体规划,进行新的整体开发。


  2003年,上海,民生码头附近的远东第一粮仓。陈海汶 图


  2024年,上海,曾经民生码头附近的远东第一粮仓。宋鑫宝 图


  民生码头


  民生码头坐落于浦东新区黄浦江畔民生路,原为上海港散粮、散糖装卸专业码头,始建于1908年,是当年亚洲大型码头之一。其中,四万吨筒仓和八万吨筒仓是港区的标志性建筑,也曾是亚洲容量最大的粮仓。时至今日,民生码头的传统功能已退出历史舞台,通过整体改造,构筑开放空间,从粮仓转型为展场和艺术空间,完成了功能转换,成为浦东滨江文化艺术的新地标。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推荐文章3:璀璨之城 文化之都 | 原汇丰银行大楼:穹顶之下

  熟悉外滩的人可能都知道这个故事:原汇丰银行大楼,今浦发银行大楼,1997年在工人除去八角形门厅上原有的墙面涂料时,意外地发现了极其壮观的“世纪壁画”。


  即使只看外观,这幢建筑也称得上是新古典主义的经典之作,在建成后便成为了远东金融中心的地标。目前,外滩已有部分历史建筑免费开放,小伙伴们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黄浦最上海”预约参观哦~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推荐文章4: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推荐文章5:外滩这幢宏伟壮丽的百年大楼,曾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

  在今天的上海外滩,各具特色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各方来客不可错过的标志性景点。这些外滩建筑大多数建成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其中,身量不高但体态雍容的原汇丰银行大楼(现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使用),甫一建成就被称为是“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这栋曾经在远东首屈一指的财富堡垒,至今仍被视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宏伟壮丽的建筑之一。


  绘画作品:汇丰银行大楼


  原汇丰银行大楼(现为浦发银行办公地)


  首屈一指的财富堡垒


  1845年11月,根据上海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签订的《土地章程》,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北京东路的外滩地块,被辟为英商在沪居留地,绵延百年的租界历史由此起步。但实际上,章程签订之前,外滩已经出现了一些独立的英国式庭院,皆为英商开办的洋行所建。


  上海公共租界土地章程(上海市档案馆藏)


  这些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注重实用,外观相对单一,兼具住宅与商用的双重功能。此后两三年间,类似的欧式建筑在外滩渐成规模。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陆续出现了120多家洋行,且重要的几乎都集中在外滩,大兴土木遂成一时之尚。


  这些新起的建筑开始摆脱商住合一的格局,朝着专一的商用功能转移,内部结构开始向钢筋混凝土和钢框结构过渡,外观也不再拘泥于住宅式的大屋顶,变得参差嵯峨起来。一时间,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芝加哥学派等等风格各异的大楼纷纷破土、竞相争秀,时人惊叹:“崇楼杰阁,尽成海外之观。”


  外滩旧影


  说到汇丰银行,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因为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全球最大的跨国银行集团汇丰集团的核心成员。汇丰银行的全称叫香港上海汇丰银行,1865年由宝顺洋行、大英轮船公司、老沙逊洋行、琼记洋行等十余家洋行在香港成立。


  19世纪末香港汇丰银行大厦


  创立后的汇丰银行很快便在上海开设分行,最初的办公地点设在南京东路外滩的中央饭店底层,即今和平饭店南楼旧址。借助于“日不落”帝国的坚船利炮,汇丰在中国的业务突飞猛进、蒸蒸日上,迅速扩张为英国在远东地区最大的私营金融机构。据记载,清政府在1874-1890年间举借的26笔外债中,汇丰独占17笔。


  在旧中国,汇丰不仅有权发行货币,1911年和1913年,还分别取得了当时中国关、盐两税的存款权;中国的一些王公贵族、官僚富商,也视汇丰为最安全的庇护所,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存入其中。衡量一家银行的业务,顶要紧的就是存款额。有了稳定的存款,汇丰的腰杆日肥夜壮。


  1917年的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大楼


  到1928年,汇丰向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放贷累计已达3.5亿多两白银,旧中国的金融命脉尽在其把握之中。据1932年的统计,汇丰的存款量达93亿港元,几乎是当时146家中资银行全部存款的一半,整个远东首屈一指。在1938年以前,旧中国仅有的16条铁路中就有9条的经营权为其所掌控。


  随着业务的做大,汇丰在上海的办公地点屡屡扩容。1874年,以白银6万两在外滩买下海关大楼南面的西人俱乐部的房屋和大草坪,改建成3层楼。1921年,又以每亩4000两白银的价格买下南边11号的别发洋行和10号的美丰洋行的房产,将老房拆除后开始兴建留存至今的新大楼。


  1921年汇丰银行大楼在外滩开工,图为建筑正立面设计图 (上海城市建设档案馆藏)


  1921年5月5日,汇丰银行大楼开工,由公和洋行负责设计、德罗·可尔洋行承建,历时25个月,于1923年6月3日竣工。大楼占地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耗资达1000万银元,差不多是汇丰银行两年利润的总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侵占此楼。四年后,日寇缴械雌服,汇丰银行重返原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侵占汇丰银行大楼,在楼顶升起太阳旗并设监视岗哨


  远东最讲究的仿古建筑


  汇丰银行大楼甫经建成,即被英国人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这是一幢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庞大的矩形建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居当时外滩建筑的首位。


  1930年代的汇丰银行大楼


  大楼主体五层,中部七层,地下一层;一楼四面有夹层。大楼正门与中部顶端蓦然耸起的半球形希腊式屋顶,挑出明显的中轴线,标志感分外强烈。以中轴线为界,大楼南北两侧严格对称。主立面外墙采用巨大的花岗岩石块镶饰,两道粗犷的横行线条在二、四层楼间通体横贯,层次分明,韵律十足,在视觉上给人以粗犷、稳固、典雅、庄重的多重感受。


  横行线的居中部位增加了六根爱奥尼克立柱,以单、双、双、单的方式排列,立柱背后的墙面则大块向内凹进,使整幢大楼富于变化,既严格对称,又错落跌宕,立体感尤其强烈。底层三门并立,门框上端砌成圆弧形的罗马石拱状,犹如隆起的天穹,神秘幽邃;六扇花饰细腻的铜质大门掩身于石拱之内,撩拨着世人强烈的深窥之欲。


  黑白影像中的汇丰银行大楼大厅(上海市档案馆藏)


  进入大门,是八角形门厅,上面为穹顶,从地坪到顶部,高挑20米;分上下两个断面层,下层断面是构成八角厅的8根大理石立柱,上层为券门。从八角厅入内是15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屋顶为巨大的玻璃天棚,皆以小块彩色玻璃镶拼而成,承重由两排大理石柱担当,这些石柱均以整块大理石雕凿而成,为当时亚洲独例。大厅中央铺设柚木地板,四围则以大理石坪环绕。墙沿底部还暗敷冷暖排风设备。


  黑白影像中的汇丰银行后部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藏)


  据载,这幢纯英国式的建筑物当年开工时,却专门延聘了中国风水师,从择日、破土、建运、坐向,到内里布局,俱按中国传统循例而行,并在地基下埋设压胜钱及各国银币,同时在房梁、楼角等暗处也安放了特地铸造的“上梁钱”。


  同样出于风水的考虑,大楼建成后,又将两尊专门从英国定制的青铜狮,安放于大楼正门前,作为镇兽,镇守出入煞气。其中张嘴吼叫的叫史提芬,以当时汇丰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A. G. Stephen的名字命名,另一尊叫施迪,取自当时上海分行总经理G. H. Stitt之名。1935年汇丰银行仿照这两尊铜狮又铸造了两尊同样的狮子,安放于新建的香港皇后大道中1号汇丰银行总行大楼前。


  20世纪初,汇丰银行门口的铜狮


  抗战期间,日本曾于1943年物资紧张时,试图将两地的铜狮运到日本熔化取铜。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尊铜狮,和维多利亚女皇及香港总督昃臣的铜像一起,的确已被拆卸下来运往横滨,存放在码头仓库。但没来得及回炉,1945年日本业已投降。后被美军发现,麦克阿瑟下令将其又运回了香港。


  上海汇丰银行的两尊铜狮虽遭日军锯割,但不知何故没能卸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对铜狮被上海市文管会移至上海滑稽剧团仓库,现存于上海历史博物馆,可供游人参观。1997年浦东发展银行获得汇丰银行大楼的使用权后,曾希望将原狮移回银行,但未果,后由浦东发展银行出资仿铸了两尊新铜狮。因其连铜狮背部的日寇锯痕也一并拷贝,仿真度极高,几可乱真。


  如今的新铜狮


  神秘壁画解密


  1997年,上海市政府为重建外滩金融一条街,主动迁出大楼,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置换,成为了大楼的新主人。在此之前,汇丰也曾有过重返故地的打算,最终未能如愿。


  浦东发展银行对历尽沧桑、内外俱损的大楼进行彻底整修。当工匠们除去覆盖在八角厅穹顶及环壁上的厚厚的涂料时,竟意外地发现了多幅大型彩色壁画。这些壁画均以着色马赛克镶拼而成,表现的内容宗教意味浓郁,一望而知非西洋莫属。


  黑白影像中的八角厅(上海市档案馆藏)


  黑白影像中的八角厅穹顶壁画(上海市档案馆藏)


  汇丰银行大楼内发现被覆盖的西洋壁画的消息,经媒体道披露后,引起了市民的好奇心:究竟是谁、在什么时间、为什么要将这些壁画刻意涂盖?一时间众说纷纭。其实事实并不复杂。


  1949年以后,汇丰银行在华各分支机构停业,1955年上海分行设立清理处,和麦加利银行一同迁往圆明园路兰心大楼,新生的人民政权将中山东一路10-12号大楼收归国有。1956年5月1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即市政府)发布公告,决定将办公地点正式从江西中路215号迁往原汇丰银行大楼。


  黑白影像中的八角厅及壁画(上海市档案馆藏)


  据档案记载,为使这幢建筑适应政府机关办公的需要,市人委机关事务管理局于1956年1月开始,对其内部设施和部分建筑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修缮和改建。初步方案包括拆除底层前后两个大厅原有的营业柜台、补铺同式木质地板、对“彩色图画加以油漆”“八角亭圆顶改变色彩”等等。


  后来,在时任上海市规划管理局总建筑师陈植先生等人的提议下,采用了丝麻石膏捣摆的方法,厚厚的涂饰层使得这组彩色壁画暂时销声匿迹,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动工之前,机管局还专门委托上海国际大照相馆,对其原貌进行了拍照留档。


  彩色壁画解读


  这些彩色壁画均以彩色马赛克为材料,分别镶嵌在八角厅穹顶和上层壁面。穹顶上的大型壁画幅面达200平方米,堪称巨制,内容取自古希腊神话。画面中心为巨大的太阳和月亮,并嵌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英文字样,周遭有太阳神、月亮神、谷物神相伴。


  修缮后的八角厅穹顶壁画


  画面外圈的十二个星座分别对准穹顶下的八幅大型壁画。每幅宽4.3米,高2.4米,图案分别是汇丰银行当时在全球设有分行的八座城市,依次为上海、香港、东京、伦敦、纽约、曼谷、巴黎、加尔各答。每幅壁画都分别以这些城市所属国家的神话人物、自然地标、标志性建筑物、国旗等组成。


  修缮后的门厅及八角厅壁画


  例如上海的图案主体为中国航海的保护神妈祖,两侧为象征长江和东海的神话人物,背景为上海外滩。东京的背景为东京皇宫外壕、霞关官厅建筑群和富士山,纹饰为日本国旗和皇室旗。


  以上海、东京为背景的壁画


  伦敦的构图中有泰晤士河、威斯敏斯特宫、圣保罗大教堂。纽约的主体人物无例外地属于自由女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