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推荐文章1:曲靖一中沾益清源学校“纪念毛泽东诞辰”主题班会活动
12月26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128周年诞辰。为缅怀我们伟大的领袖,激励同学们发奋学习,学习伟人的品质, 12月26日,曲靖一中沾益清源学校各班开展以“纪念毛泽东诞辰”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活动中,各班组织同学们先观看了一段关于“毛泽东先进思想”收纳视频,了解毛主席先进思想;接着向同学们介绍从毛泽东从小生活的环境到新中国成立举行开国大典等事迹;最后展示学生们从小学课本到目前阶段学习到的关于毛泽东的作品;各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引起升了学生们的共鸣。
本次活动,全校4个年级52个班级,每个班都积极认真的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班会活动中,各个班都取得了良好的反馈,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学习了伟大的领袖品质和事迹,在缅怀伟人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达到了本次班会活动的目的。
通讯员 崔嵌高雯 文玲红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推荐文章2:《多彩的活动》写作指导——重温革命岁月聚焦场面描写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写作《多彩的活动》——重温革命岁月聚焦场面描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写作《多彩的活动》选自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文章是如何通过整体勾画和局部刻画写好场面的”。
本单元围绕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课文,反映了不同革命斗争阶段的历史,表现了革命者们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旨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革命先辈们舍己为人的伟大胸怀;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活动。
主要目标是围绕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一次集体活动,学习运用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的手法描写活动的场面,以及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即对本单元“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文章是如何通过整体勾画和局部刻画写好场面的”这一语文要素的灵活运用。为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工”,我调整了设计思路,舍弃了将“记一次难忘的活动”这一多彩的主题作为《多彩的活动》写作课的第一课时,而是将“重温革命岁月聚焦场面描写”的读写联动课作为第一课时,对场面描写的要素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整合,进而为第二课时的活动蓄势。本课设计以红色精神为情感线进行读写联动,抓住了伟大悲壮的抗美援朝精神、激昂振奋的建国精神、不畏牺牲艰苦卓绝的长征精神、以及宁死不屈英勇顽强的抗日精神和团结创新奋进的新时代精神,引领学生首先通过视频重现《长津湖》的经典场面,教师复写精彩镜头,引出场面描写的基本要素与方法;然后通过再读回顾《开国大典》与《狼牙山五壮士》的典型场面描写片段,并解读强调场面描写的相关写法;接着观看《沂蒙山的女人》“人桥”视频,引导学生恰当运用场面描写的“五要诀”进行课堂练笔;最后师生共评齐改完成场面描写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示范复写电影精彩镜头、学生再读比较本单元课场面描写片段,使学生明确场面描写的要素和方法,训练场面描写的能力;
2.通过补写和复写相结合的方式,恰当地运用包罗要素、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条理有序等方法进行场面描写的课堂练笔,在写练评改中让习作的场面描写要素清晰、重点突出、气氛渲染到位。
3.通过对抗美援朝、开国大典、抗日战争、孟良崮战役(沂蒙山的女人)、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图片视频的场面进行描写、交流和体悟,使学生感悟革命者的英雄主义,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场面的,归纳出场面描写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难点:
能够通过补写和复写相结合的方式,恰当地运用包罗要素、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条理有序等方法进行场面描写的课堂练笔,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发出对革命英雄的敬佩之情,对今日生活的珍视之心。
【教学准备】
1.基于信息技术 2.0的多媒体课件
2. 背景音乐
3.视频短片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沂蒙山小调》+《长津湖》经典场面的图片,导入叶圣陶场面描写的定义;
2、观看《长津湖》“雷公之死”的场面视频;
3、出示教师“雷公之死”的复写范文,通过对范文的分析,引出场面描写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并板书。
(设计意图:构建范例支架,利用当下热播的影片激发学趣,让震撼的场面描写直击学生心灵;教师下水文具备示范性和引导向,让学生对场面描写进行初步感知,并顺利导入场面描写的基本要素(人+地/环境+事+气氛)和方法(基本要素写清楚、按序描写有条理、点面结合最重要、主次详略要分明、气氛呈现须真实。)
附:教师范文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丧心病狂的美军在早已一片狼藉的战场上投下了让人闻风丧胆的标一看千里刀光影万里赴戎机——残酷悲壮的抗美援朝战场识弹,顷刻,燃烧的标识弹便散发出橘黄色的强光。连长伍千里一边挥手一边用嘶哑的嗓子喊大家散开;战士们纷纷四散寻找掩体;空中美军的几十架飞机还在呼啸着狂轰滥炸;地面早已火光四溅、炮火连天。雷公不顾个人安危冲到标识弹旁边,用双手不停地往标识弹上捧土,试图遮盖那可恶的浓烟,无果!他只得“嗷嚎”着将温度高达 1000度以上的标识弹抱到车上给美军送回去。枪林弹雨中,雷公开着车载有标识弹的车一路被轰炸着向前,因为接触了标识弹,他的衣服燃烧起来,皮肤也因灼伤而绽裂流血,巨大的痛楚下,这个彪形大汉竟然哼起了家乡的沂蒙山小调,一个炸弹袭来,他被炸飞后落下的汽车重重地压在底下!战士们将他从车底下抬出来,谁都不敢正视他们敬爱的“老爹”,雷公颤抖着说“疼”“疼死我了”“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
1、回读本单元的五篇文章,联系抗美援朝为国家利益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无畏精神勾连抗日战争为民族正义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解读《狼牙山五壮士》里“跳下悬崖”的场面描写;明确“点面结合最重要”“主次详略要分明”两种场面描写方法的使用;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根据场面描写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将《狼牙山五壮士》中“跳下悬崖”两个场面与《开国大典》的阅兵式场面的描写方法进行对比理解,强调“按序描写有条理”“气氛呈现须真实”的要素;
3、从阴霾艰辛的抗日岁月到隆重、庄严、热烈而喜庆的开国大典,带领学生齐读“跳下悬崖”里班长马宝玉的个人刻画和“开国大典阅兵式”里的气氛描写,加深对场面描写的理解。(设计意图:构建情境支架,任何写作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场景和写作对象,有利于他们快速感悟场面描写的要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朗读,是加深理解的直接途径。)
1、出示“人桥”的背景链接,播放解放战争中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的《沂蒙》片段——红嫂李桂芳等人架“人桥”的视频;
2、引导学生运用场面描写的“五要诀”(基本要素写清楚、按序描写有条理、点面结合最重要、主次详略要分明、气氛呈现须真实)对“人桥”场面进行补写;
3、教师通过巡视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适时点拨指导。
(设计意图:构建思维支架,以单元为整体,从看读环节解析场面描写的方法,化繁为简,二读浴血奋战史开天辟地时——抗日英雄耀青史开国盛典揭新篇三写百年国耻不能忘中华儿女心铿锵——巾帼不让须眉沂蒙妇女架人桥变具体为抽象,总结出场面描写的“五要诀”指导写作,符合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要求;看读写联动,回看历史、解读精神、书写文化,契合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三个要素。)
1、学生先组内简单交流,再推荐公开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2、关注局部学生作品,齐评共改,在评改中引导学生领悟“革命的胜利不仅是男人用枪杆子打下来的,也是女人用肩膀扛过来的”这句话的含义。
(设计意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教评一致;重视德育,用一气贯穿的革命战争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今日之辉煌是无数中华儿女用流血和牺牲换来的,它来之不易,它值得骄傲,它更值得珍惜!)
1、教师创作场面描写的小诗送给学生;
附:场面描写的小诗
场面描写并不难,抓住要素是关键。
叙事一言巧带过,写人分清主与次。
巧用环境来烘托,场面气氛才出现。
用心观察悟生活,勤奋练笔人人赞。
2、看视频并布置作业:必做:
①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修改“人桥”场面的描写练笔,注意有条理、有重点;
②生活中很多场面可以写一写:学校运动会、读书朗诵会、植树节等场面又或者老师去开会时教室混乱的场面......选择一个写一写,既要注重整个场景也要注意同学的表现,把神态、动作、语言等写生动。选做:观看视频“超时空对话”运用场面描写向视频里的小战士展示今日中国之强大繁盛的场面。
3、向伟大的祖国和解放军敬礼!向英烈鞠躬!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对课堂效果的再落实;作业设置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分层设置体现差异性;根据本节所学修改加练笔,体现针对性;选做作业的面儿比较宽,体现实用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最后致敬宣誓环节是本堂课最后的情感升华,达到了本节课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效果)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推荐文章3:《开国大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开国大典》。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等六个方面来展开说课。(出示课件)
一、说教材(出示课件):
这是本篇课文《开国大典》在本册教科书中的所属位置。本单元的文章是以“走近毛泽东”为主题组织的。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场面的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
二、说学情(出示课件)
上好一节课,不仅要了解教材,还要了解学情。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低、中段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基本的文章类型,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但对于场面描写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还是比较初级的。独特性的细节描写比较擅长,而精当的场面描写则较少触及。针对这一点,本堂课将加强学生们对场面描写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设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出示课件):
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行文思路;
2.初步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体会场面描写所表达的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定的目标二是教学重点,目标三是教学难点。(出示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出示课件)
教学方法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预习清障法、自主悟读法的教法以及勾画圈点批注法、阅读比较法、合作探究法的学法。
以上所述,都将在教学过程中予以体现。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从六个环节来重点说一说本课的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本堂课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出示课件)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就遵循了新课标的要求,着眼于学生个性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
(一)复习导入,理清文脉(出示课件)
这一环节包括两个部分:1.复习导入 2.梳理脉络
我的课堂导入是这样进行的: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识写了生字词,了解了大典的盛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把目光聚焦到那庄严、盛大的历史瞬间,到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去感受大典的盛况和毛泽东主席的伟人风采。(板书)
下面谁来说一说课文按着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大典的哪些场面?
我用这样的方式进入这一环节的第二部分:梳理脉络。(出示课件)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文就要明确记叙要素。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是可以明确: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地点是天安门广场,时间是开国大典,场面有会场、典礼、阅兵、游行。我提问同学们:开国大典中这些事件都是如何进行呢?同学们会在文中找到这样的语句:
早上六点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
我进一步提问,从这些句子判断,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行文的呢?同学们在自主思考之后会得到结论,是按照时间顺序。此时我总结到:从会场到典礼到阅兵到游行,按照时间顺序对众多场面一一描写,叙事路线显而易见,谋篇布局条理有序。
(三)插图切入,分析场面(出示课件)
在这一环节,我选择将以插图作为切入点,突破口,给插图中的场面对号入座这一问题,引导同学们对场面中的事件、群众反应进行分析。在这一环节结束之际,对号入座问题的解决也就标志着教学难点的突破。
首先,巧用插图,对号入座。我给同学们出示开国大典中各个场面的插图并提问:你们能对号入座吗?这样的设计就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从而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来分析场面,感受情感。
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其中场面,带着对号入座的问题来回读课文,我们以典礼时为例,在读的过程中圈出典礼时发生的事件、毛主席的言行,并勾画描写事件中群众反应的重点字词。带着问题读课文,就使学生的阅读更具方向性和实效性。圈点勾画关键词就锻炼了同学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一活动中,同学们边读边划边思的良好阅读习惯也得到了培养。然后让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来概括总结,填写表格。接着我让学生依据文中对四个场面的描写、毛主席的言行以及群众的反应,来引导学生体会人民群众的感情。我引导同学们分析典礼时人民群众的心情:为什么如此激动、兴奋呢?谁来说一说?我给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时,学生虽然能够说出一些感受,但由于距离学生的生活久远,单凭语言文字是很让学生体会的那么深刻。为此我进行拓展延伸,加深认知。在这一部分,我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分享有关于课前预习中搜集到的中国近代的资料,让学生亲近那个久远的时代,回顾那一段峥嵘岁月。(出示:出示火烧圆明园、1937年日寇侵华在南京大屠杀、旧中国苦难人民流离失所的图片)这样就一方面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成果,为同学们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同学们对苦难时代的认识,体会新中国成立时的激动、欢悦。
各小组同学先自主思考,再合作讨论,然后以场面先后为顺序展示本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
完成以上对各个场面事件、群众反应、表达情感的分析,我们再回来解决对号入座的问题,同学们很容易的进行判断。
(四)探究技巧,学习写法(出示课件)
短短的一篇文章,把大典的盛况和亿万人民群众的欣喜若狂描绘的淋漓尽致,其中的每一个场面都宏大、壮观。把场面刻画的如此壮观,是如何做到的呢?我给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首先,我让同学们结合板书回顾这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比较文中四个场面的描写语段,分析其相同点(比较阅读法)。通过阅读比较法同学们可以发现,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场面。这些场面描写虽各有侧重,但都集中写了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的反应。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的点,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人民群众就是场面描写中的面,即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这就是“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这样的刻画就显得错落有致,摇曳多姿。通过以上的分析,同学们对场面描写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就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之后,我进行这样的课堂小结:本文在描写场面时注意点面结合,把人民群众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作业:1.写作实践:请以某个重要事件为对象,通过仔细观察和细致刻画,点面结合的描绘出盛大的场面,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写一个片段。这样就通过写作实践,提升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2.课外拓展:观看电影《开国大典》。
六、说板书设计:?
????????????????????????????????????
?开国大典
???
??????会场?????????? 宣告成立????????????????????????????? 大典(详写)???升国旗????
阅兵 宣读公告??
游行??????????????????????????????????????
在这堂课中,根据课文内容,力求全面而简明的将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传递给学生。我设计了如下板书,会场、大典、阅兵、游行皆为本文描写的大场面,但以大典(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重点。此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文 章的脉络,明确重难点,再现了的写作思路。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推荐文章4: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推荐文章5: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
一、新课标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
内容分析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的里程碑意义,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发展起来,随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三、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意义。
家国情怀: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讲授新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P2,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史事。
(2)学生活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开国大典
(1)教师活动
(2)学生活动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教师活动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学生活动3.西藏和平解放
(1)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结果: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五、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三部分以时间为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建新中国,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影视资料再现1949年开国大典的盛况场面,问题设计可让学生边观看边思考。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各知识点之间过渡要自然。还需要注意的是本课识记的知识点多,例如: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开国大典的意义等,学生记起来不是很容易,可在教案设计中将问题一一列出,学生通过看书、看影视资料、再记忆等环节设计,来解决这一问题,以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推荐搜索词:
1.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等奖
2.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优秀教案部编版
本文标题: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