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最后一首诗推荐文章1:李白人生的最后一首诗,写完后乘鲸归去,让人泪湿衣襟01 机缘

  时间:开元十八年


  地点:长安


  酒店之内,一人身着白衣,腰佩长剑飘然而入,坐到了靠近窗旁的一张空位子上,那人将佩剑解下放在桌边,随即大声喊道:“小二,来最好的酒!”


  此时在一个角落里,一位须发尽白的老者正默默的观瞧这个年轻人,看他步履轻盈、清新俊逸,似有神仙之慨,不禁心头暗喜:此人恐非寻常人物,乃是蛟龙出海,鹤鸣九天之才也!


  那老者正暗自思忖间,忽然见一页诗笺从那人的白袍之中滑出,微风横扫,已然落在了老者的脚畔。那老者随即捡起,心想正好借此诗篇与他相识。


  此时风和日丽,阳光微醺,但就在老者捡起诗笺的一刹那间,头顶之上似乎是响起了一个炸雷,因为他看到的是这样一首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老者一口气将全诗读完,他彻底震惊了:诗竟然还可以这样写?这文辞瑰丽,天马行空,气势雄浑的大作,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那老者顾不上初次见面的矜持,匆忙向那年轻人奔去,紧紧的握住他的双手说道:“敢问阁下高姓大名啊?你可是仙人降世临凡,不然怎能写出如此锦绣篇章,这太不可思议了。”


  那年轻人被突如其来的这一幕惊了一下,随即眼望那篇遗落的诗篇,顿时心生明了,对那老者拱手言道:“蜀人李白,敢问······”


  那老者应道:“我是太子的宾客贺知章”。


  没错,这位老者就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一代文坛大咖贺知章,随即二人一见如故,推杯换盏,虽初次相识,却大有故友重逢之谊。


  如果你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李白由于被贺知章的赏识和推荐,在长安城中名动一时,他的逆袭之路,这就要开始了!


02 恩宠

  人这一辈子啊,有时候好运来了,你真的是挡都挡不住!由于贺知章的大力扶持,在加上玉真公主的举荐,四十二岁的李白被召入京。


  唐玄宗接见李白的时候,看见他丰神俊朗,竟然忘记了自己是九五之尊的身份,亲自来迎。后来的事情更是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玄宗亲自赐给李白镶满了宝石的坐具,而且还亲自给李白盛饭夹菜,差一点就喂到嘴里了,我们不禁要说:玄宗啊,你这也太不矜持了,你让贵妃看到这一幕会怎么想?


03 误会

  进入京城后,李白自认为平生的理想即将有用武之地了,是如此的快意,但是过了不久,唐玄宗递给李白一支笔,一支粉饰太平,供皇家娱乐的文学之笔。


  原来,一切都是一场误会!


  这对于平常人来讲,从一介布衣到皇室的诗文供奉,已经是人生的最高点了。但是李白是什么样的人,是不肯将自己的理想打半点折扣的人。他的目标只有两个:帝王之师或者宰相。而写诗文,那和从前又有何区别?


  于是李白又开始嗜酒狂饮了。玄宗欲造乐府新词,就召见李白,而此时的李白卧于酒肆之中,酩酊大醉,来到宫殿之上,以水洒面,顷刻之间写了十余章,玄宗颇嘉之。


  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新唐书》


  我们都说伴君如伴虎,李白这种消极怠工的工作态度,简直把玄宗当hello kitty啊!


  一日,玄宗诗意大发,随即诏李白入宫,为贵妃填词助兴,李白此时仍然宿醉未消,但丝毫不影响他的创作,于是著名的《清平调》三首就出于此: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句句浓艳,字字瑰丽,醉酒的李白尚能出此佳作,玄宗与贵妃兴致倍增,大是嘉许。


  可是有何人注意到,在宫廷宴乐的角落里,一只落寞的眼神缓缓低垂,虽然帝王近在眼前,但是理想却相距千里,这样的日子,和以前毫无分别!


04 名篇

  不到两年,李白就申请了辞职信,玄宗随后赐金放还。随后李白又写出了一首千古诗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是啊,对于李白来说,他的梦想虽然破灭了,但是他的人生并没有结束。你们不待见哥,哥还不伺候你们了呢!那就让我纵情山水之间吧,这么逍遥快意的生活,我李白也是心驰神往的!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首诗是李白与一友人喝酒所作,最后两句化用了陶潜抱琴的典故。李白劝说友人道:“我今天喝得有点高,你自己走吧,明天若还想和我喝酒,那就抱着一把琴来。”李白的这种率性和洒脱,足够令人神往。


  天宝十载,李白在漫游的旅途中与好友岑勋和元丹丘相会,在豪饮之间将自己这多年来被贬的心情宣泄的淋漓尽致,此时的李白,人生进入到了巅峰状态,一首《将进酒》也就呼之欲出了,其中最著名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千古名句,被多少人奉为座右铭,其余势不绝,堪与日月争辉!


05 仙逝

  时间:公元762年11月


  此夜,月华如水,清辉满地。


  也许是冥冥的指引,李白携着酒来到了采石江畔,他泛舟江上,伫立在船头,看向江面的倒影中,一人白须浸染,面带哀伤。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白衣少年在哪呢?曾经出川时候立下的豪言壮语如今在耳畔缓缓响起。


  对不起,我的故乡,我再也回不去了,昔日的远大抱负,我终将没有做到。


  曾经满怀激情的追逐了一生,最后仍旧是两手空空。


  浮生如梦,人生几何?


  李白此时高举起手中的酒杯,面对孤悬在天边的明月,于是高吟出他人生最后的绝唱: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大鹏啊你振动八方,中天摧折啊没有了力气。激荡的馀风啊永传万世,我满怀的壮志啊却无法伸张。后人看到此诗会代代相传,可是孔子已故,谁又能为我这只大鹏鸟的夭折而流泪呢?


  李白一曲吟罢,喝下了人生的最后一口酒,他俯瞰浩渺的江面,一时间开始头晕目眩。刹那间,忽见水面翻飞,一头长鲸破水而出,此时流光溢彩,霞气蒸腾,只在一瞬间,那只长鲸已然飞入九天之上,背上站立一位白衣飘飘的少年,手持玉笛,临风而立,一如四十年前与樵夫在山中相识那样顾盼生辉。


  传奇浪漫一生的李白,理应当以这样的方式谢幕。无关真假,只在真情。


  李白,你一生追求建功立业,但是你却不知,一切的王侯将相最终都化作了粪土。


  唯独你的诗篇,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中华儿女们的基因当中,历经千载,依旧堪与天地同辉。


  李白,你总是渴望羽化登仙,修道长生,但是你却不知,一个被千秋万代所铭记的人,从不曾真正的死去。


  你所有的理想,所有的抱负,最后都以一种更伟大、更永恒的方式兑现了!


  人生,至此何憾!


  大唐,不能没有李白。


  中国诗词,不能没有李白。


  李白千古。


  李白诗文亦千古。


  -完结-


  此文前半段链接地址:


  大唐有位诗人出场自带仙气,写的自荐信傲娇爆表,让人忍俊不禁


  文 | 国学大观园


  李白的最后一首诗推荐文章2:李白很惊艳的《临终歌》,62岁临死前写下,短短6句豪气纵横

  文/ 空青


  太白诗 零零壹


  【缘起】


  来者,何人?


  昌明李白。


  所为何事?


  欲学仙道。


  为何学仙?


  一介白身,唯爱仙耳。


  学仙,何以佩剑。


  家传一剑,自出游未曾离身。


  ……


  十几岁的李白初出茅庐就遇到了司马子微,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运。


  司马子微给他的评价,是“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可以算是他谪仙身份的第一次显露。


  当时的李白当然开心,以为初出茅庐就遇见了终生之贵人,于是写下《大鹏遇希有鸟赋》,想要将这位道教传人对自己的评价传之于众。


  但在一生临终时,李白好像稍微明白了一点司马子微话中玄机。


  “仙风道骨”本是方外之人,“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也就意味着李白终此一生都是一方外之人,他的人生只有宽广,而无向上攀登的可能。


  这里的向上,是阶级的向上。


  李白,同所有的盛唐人一样,都有着国之志。看他最崇拜的两个人,鲁仲连、谢安,都是在世间立下不朽功勋之后隐居林泉的。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也是李白的梦,欲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但终究,没能实现。


  天池中的鲲,终此一生没有化出翅膀,没有碰到飓风,因此也没有展翅向南冥的机会。


  因此,有《临终歌》。


  【诗篇】


  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诵析】


  《临终歌》,理所当然写于李白生命的最后,大概是已经依附族叔李冰,明白一生理想化为梦幻泡影之后。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这首诗写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也就是李白去世的当年。


  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中对这首诗也专门有记载:“(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


  因此,就将此诗当作李白写给自己的墓志铭解读也未为不可。


  李白自觉,一生怀抱从不是谪仙道士,而是平定天下。


  六十载春秋匆匆而过,他是谪仙,是道士,却困在“八极之表”,没有机会涉足朝堂一步。


  这样说当然也不准确,李白在皇宫待了几年,受到皇帝及许多同僚的喜爱,还和同为道士的当朝宰相贺知章结成了知己。


  但李白在皇宫的几年并没有得偿所愿,甚至根本没有染指政治的机会,他只是一个皇宫中的艺人。随着贺知章功成身退,朝中排斥李白的力量猛涨,“赐金放还”已经是一个最和平的结局。


  理想没有实现,当然是李白临终时最大的一个遗憾,所以他也清楚明白地写在诗中。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这大鹏当然是李白的自喻。大鹏这一形象,最著名当然出自庄子的《逍遥游》,后世对这一形象多有化用,不一定遵从《逍遥游》文意。


  李白这里就是一处化用。他所谓大鹏,或许更像后世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与齐天大圣、混世魔王齐名的大鹏鸟。


  这一句上来就气势浩大之极。


  大鹏展翅,气振八裔。一下子将整个天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天地正中央,是一只展翅而起的大鹏,它的翅膀是那么巨大,一下子扇起的风,化成呼啸九州的狂浪。


  可下一句就是转折,大鹏展翅并没有去往南溟,甚至都没有彻底的飞起来,便“摧”了。


  我们不知道,在李白心中这个“摧”是主动还是被动,这个“力不济”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狂之为病,或许到老方觉,也或许到死不觉。”李白临终时,会将自己一生的失利怪罪给时代、命运、还是自己呢?


  很难说。


  但总之,展翅的浩荡转变成倾颓,大鹏,摧于中天。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余风,自然就是大鹏展翅以及坠落后在大地上激起的风沙滚滚,一直影响到万世之后。


  李白在这一点上很有先见之明。杜甫说他“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但他或许从来都没有忧愁过自己的身后事。


  李白从蜀地出来后,终此一生没有再回过家看过父母。他自己的后代也是飘零离散,唯有一个不知所终的儿子,成为李白后代可能传世的唯一念想。


  但那时的他或许已经觉悟,自己的精神即使流传万世,依旧有足够的力量感动世人。


  一直到今天,李白仍然是民间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


  他看自己的人生,一败涂地;


  我们看他的人生,永垂不朽。


  再看下一句,扶桑在神话中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也是君王的象征。挂左袂的解释至今仍有争议,或云腐朽势力的阻扰,或云一生遗憾之终点,莫衷一是。或许要等到更有公信力的考古证据出来才能定性。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一句明显用的是“仲尼泣麟”的典故。


  这里又要岔开一笔,说一说李白与孔子之间的关系。


  身为一个出身异域又信奉道教的诗人,李白对儒家儒教的态度自然与土生土长的内地人不相同。


  他欣赏仲尼“知其不可而为之”、“栖栖一代中”的精神,但并没有后世人们对孔夫子那么神圣的崇敬心理。


  在李白心中,孔子只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先辈,他的重量远远比不过自己崇拜的鲁仲连、谢安等人。


  回过头来看这句诗。得,就是得知“中天摧兮力不济”这一消息,后人知道我这只大鹏摧于中天,但仲尼已死,世间更没人为我一哭了。


  或者说,世间更没有孔子这种“圣人”为我一哭了。因为李白去世,为他哭的朋友当然很多,但并不会有孔子这种身份、这种精神的人为他哭泣。


  当世无同道。


  最后一句其实是对第二句的强化,“后人得之传此”对应着“馀风激兮万世”,都是李白自信后人会为此惋惜的表达。“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与“游扶桑兮挂左袂”则同为当世没有知音的遗憾感慨。


  “仲尼泣麟”这里或许要稍微解释一下,鲁哀公某一年间,西狩获麟,也就是去西边打猎,猎到了一只麒麟。孔子见到便哭起来,伤其出世不得其时。这里,李白是把自己当成那只被狩猎到的麒麟了。


  【尾言】


  又是大鹏,又是扶桑,又是麒麟。


  李白凭借谪仙人充沛的生命力折腾了一辈子,到临死了,要回天上了,仍然不安分。


  他想告诉世人,自己这一辈子理想没有实现是自己的遗憾,更是世人永远的遗憾。


  李白有这种自信,他不怕被后世人骂一声“狂夫”。


  我想,这也是人们喜欢李白的地方。


  天真烂漫,平交王侯也愿意结交“下里巴人”。


  李白看似高贵浪漫的一生,实则从未与民间分离。他把浪漫注入到黎民的生活中。


  所以人们愿意为之想象,为之编造一个更加华丽的退场。


  传说中,李白船上醉酒,欲捞起水中之月不慎落水。倏忽间风起浪涌,长鲸跨海而来,接李白一袭白衣,乘鲸鱼向天上月而去。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才是配得上诗仙李白的死法。


  不得不说,民间乘鲸而去的传说很配李白的《临终歌》,两者加在一起,李白的形象才愈加完整。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编辑 空青


  排版 空青


  李白的最后一首诗推荐文章3:《临终歌》是李白写的生前最后一首诗,没了孤傲,只剩无奈

  《临终歌》是李白写的生前最后一首诗,没了孤傲,只剩无奈。


  中国古诗词创作过程中的


  哪些轶事趣事系列(478)


  大鹏飞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


  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临终歌 》李白


  李白的一生写了至少上千首诗(现存1000多首),然而他一生坎坷,晚景凄凉。中国诗歌史上,没有一个诗人,能比拟李白的影响力和传唱度。后世之人,可以不知道盛世长安的繁荣与喧嚣,却无法不知大唐的谪仙人李白的诗与酒。公元元761年,一身疲惫李白来到了金陵,投靠了他的族叔李阳冰,此时的他已经年过花甲,不再是那位系着宝剑豪掷千金的公子侠客,他只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孤独老者。数十载的豪饮与长啸,燃尽了他追梦的激情,也燃尽他的生命之火。临终前,他把自己一生的手稿交给了李阳冰,并创作了这首《临终歌》。


  《临终歌》的头两句概括了李白的生平,他在长安受到挫折,飞到半空伤了翅膀。但大鹏虽然中天摧折,遗风仍然可以激荡千秋万世,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会给后世的人们以巨大的影响。在李白的眼里,大鹏是一个具有浪漫色彩、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把它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化身,甚至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大鹏。现在他觉得这只大鹏已经不能再飞了,就为它唱一曲悲壮的临终歌。


  孔子已经死了,谁也不会像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李白深信后人对此将无限惋惜,同时也慨叹当世没有知音,如同杜甫总结李白一生,“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首诗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回顾与总结自己一生时,诗人流露出对人生无比的眷念,以及怀才不遇的深沉惋惜。“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千百年来李白一直代表着至高形式的浪漫,他狂放不羁,他的诗歌也雄奇飘逸,感谢中华大地曾经飘过这样一位仙人。


  李白的最后一首诗推荐文章4:

  李白的最后一首诗推荐文章5:李白一生狂过醉过,临终最后一首诗,留下深远的启示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人生最后的诗作《临终歌》,据说是他的临终绝笔,也被世人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


  说到李白,在他身上有三个非常醒目的个人标签,分别是:诗、酒、剑。诗,不用说,大家都知道,然后除开诗以外,当然就是酒,李白又被誉为“酒仙”,爱喝酒的名气可一点也不比诗少;最后就是“剑”,李白的剑术非常了得,年轻的时候甚至梦想当一名行侠仗义浪迹天涯的剑客,而且在他在很多诗作当中都有写过和“剑”有关的内容。


  李白


  除了“诗”“酒”“剑”,在李白身上还有一个字,这个字就是“狂”——狂傲的狂。最广为流传的,就是“力士脱靴”的故事:说有一次,李白喝醉酒之后,突然被唐皇召见进宫,要他为杨贵妃作诗一首。


  当时李白因为醉酒的缘故,所以衣衫不整,衣衫不整当然不能见贵妃,于是皇帝就赏赐李白一套新衣服,但是李白已经醉得东倒西歪根本没办法自己换衣服,没想到李白竟然借着酒劲儿当众使唤高力士给自己脱靴子。


  李白


  高力士是何许人?他是当朝最受皇帝宠信的宦臣,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谁都不敢得罪他,但李白就有那么狂。当着皇帝的面儿,高力士也没有办法,只好乖乖地替李白把靴子脱了下来,也是留下了“力士脱靴”的这么一个典故,用来形容文人不畏权贵的狂傲不羁。


  力士脱靴不一定是真事,但李白的狂傲,却是千真万确,在很年轻的时候,大概不到二十岁的时候,李白就写过一首《大鹏赋》,把自己比作展翅高飞的大鹏。


  李白


  什么是大鹏?就是庄子在逍遥游当中描述的一种体型非常庞大的神鸟。当然现在我们看李白的一生,也的确就如同一只气势磅礴勇往直前振翅高飞的大鹏,这种奋力高飞的状态,一直保持到李白生命的终点,所以在他人生最后的这首《临终歌》里,第一句就是“大鹏飞兮振八裔”,因为这是他生平的写照。


  可惜的是,再厉害的大鹏,也终于到了“中天摧兮力不济”的时候,飞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却折了翅膀,所以李白在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就想为自己来一首临终赋歌。接下来他写道: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


  意思就是说,大鹏虽然折了翅膀,没力气飞不动了,但它奋飞的那种精神,甚至可以激励一万年之后的人,但是,他又很感慨,说当后人听说大鹏陨落的消息以后,谁又会像孔子泣麟那样为我而泣呢?


  孔子泣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因为麒麟是神兽,孔子在鲁国看到有人捕获了一只麒麟,于是为麒麟的生不逢时感到无比的悲哀和惋惜。李白自比大鹏,他也有种生不逢时、知音难觅的感慨,所以才有“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之叹。


  李白


  那么李白的临终歌,到底想留给我们什么呢?李白这首临终歌给世人留下了深远的启示意义,他留给我们的思考,首先就是“大鹏飞兮馀风激”的精神和力量,每个人都应该像李白那样展开双翅迎风飞翔,追逐自己的梦想;


  其次就是要全力以赴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实际上李白写这首临终歌的时候,还是对自己的人生感到了些许的遗憾。我想,大概这就是李白想要留给世人的一些启发和思考吧。


  李白的最后一首诗推荐搜索词:

  

  1.李白的最后一首诗叫什么名字

  

  2.李白的最后一首诗是什么

  

  3.李白的最后一首诗临终歌

  

本文标题:李白的最后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