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翻译及原文推荐文章1:出师表注音版及译文

  应网友要求,今天更新的《出师表》不仅有拼音,还增加了译文。起初,我也考虑过为所有的古文注译,但我觉得对古文的理解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想用译文限制了大家的理解。这就好像做语文阅读理解一样,本就不应有一个标准答案,所谓的“标准”无非是基于逻辑和环境的猜测,而推导出来的。我之前听说过一个故事,某位作家的文章被用来作为阅读理解,有学生把这些题发给了本人,最终结果是5个题错了2个,按数量来算,本人也就刚刚及格。更何况,找寻译文的过程也是对传统文化本意的探究。


  《出师表》又叫《前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北伐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诸葛亮本人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代表。本人对此进行注音,纠正了部分网络上的音误,方便大家朗读、学习,助力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如有未能穷尽之处,请各位网友不吝指正。


  关于诸葛亮,有不少关于他过度小心谨慎的诟病,指责其不敢用奇兵,尤其是关于“子午谷奇谋”。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孙子兵法》的误解,孙子云,“凡善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里的“奇”讲的是“用兵的方法变换”,也可以理解为应急变换能力,而不是冒险求进。蜀汉失败的真正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国力弱小。


  出师表翻译及原文推荐文章2:诸葛亮《出师表》附译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出师表翻译及原文推荐文章3:中小学小古文——出师表 全文 译文 鉴赏出师表

  三国?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蜀汉国力困乏,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在内勤勤恳恳,忠诚将士在外舍生忘死,都是因为追念先帝的厚待,想要答给陛下。陛下应当广泛听取意见,光大先帝的美德,振奋志士的士气,不应轻视自己,说话失当,堵塞进谏之路。


  皇宫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评定善恶不应有差异。如有作恶犯法或行善尽忠的人,应交由主管部门论功行赏或处罚,以彰显陛下公正严明,不可偏袒,使内外法度不一。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忠诚善良,先帝选拔他们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事务无论大小,都应咨询他们再施行,必能弥补疏漏,有所增益。


  将军向宠品行端正,精通军事,先帝称赞他有才能,故被推举为中部督。我认为军中事务都应与他商议,必能使军队团结,人尽其才。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是西汉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常为此叹息痛恨桓、灵二帝。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忠贞之臣,望陛下信任他们,汉室复兴指日可待。


  我本是平民,在南阳耕种,只求乱世保命,不图功名。先帝不嫌我出身低微,三顾茅庐问计于我,我深受感动,愿为他效力。后逢战败,我临危受命,至今已二十一年。


  先帝临终托我大事,我日夜忧虑,唯恐辜负重托,故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方。如今南方已定,应北伐中原,尽我所能铲除奸邪,复兴汉室。至于进献忠言,则是郭攸之等人的职责。


  望陛下将讨贼重任交托于我,若无功则治罪以告先帝;若无忠言,则责罚郭攸之等人。陛下也应自行谋划,采纳良策,牢记先帝遗诏。我感激不尽。


  今日即将远行,面对奏表泪如雨下,不知说了些什么。


鉴赏

  1. 主题与情感文章以 “忠” 为核心,表达诸葛亮对先帝的感恩、对后主的忠诚及北伐的决心。言辞恳切,既有对国家危亡的忧虑,也有对后主的殷切期望。


  2. 结构清晰


  劝诫治国: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大建议。


自叙经历:回顾先帝知遇之恩,表明北伐的责任与使命。表达决心:以 “不效则治臣之罪” 的誓言彰显忠诚,结尾情真意切。

  3. 语言特色


文言与情感结合,如 “临表涕零” 直抒胸臆。对比手法突出观点(如先汉与后汉的兴衰)。句式整散结合,既有排比增强气势,又有散句舒缓节奏。

  4. 历史意义《出师表》不仅是一篇奏章,更是诸葛亮 “鞠躬尽瘁” 精神的象征,成为后世忠臣典范,至今仍被视为修身治国的经典之作。


  出师表翻译及原文推荐文章4:译文||《出师表》翻译成江湖话,能活活气死诸葛亮!

  《出师表》一文,想必大家都背过。其文言辞恳切,道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也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然而,当把它由文言文翻译成江湖话后,那风格简直是要气杀诸葛亮的节奏啊。


  直接上译文,原文附后,大家看完后自己对比吧。


  江湖话版《出师表》


  你亮叔我有话要跟你说几句:你爹出来混,半道上给孙权那小子搞死了;现在地盘分成了三块,咱们虽然占有益州,但好像也有点要罩不住了,孙权曹丕两个家伙都瞧上咱这块肥肉了,咱们眼瞅着就要杯具啊。


  不过我大哥,也就是你爹留下的保镖还是很忠心的,出去砸场的那些二杆子也都是不要命的家伙,他们这样做,都是看在你爹还活着的时候给钱给女人的份上,现在想答罢了。


  你叔我现在就希望你丫的放机灵点,完成你爹的遗愿,也好让兄弟们能继续扬眉吐气;你小子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不值钱的葱,把弟兄们的心给凉了啊。


  在家里,咱帮理不帮亲,都是一起的兄弟,该批评谁该扇谁,都要一碗水端平才行;无论是那些个不好好干的,给咱整天惹事的,还是那些为人忠厚实在的,都要交给保卫科处理,该剁手的剁手,该奖赏的奖赏,这能说明你对大伙都一样,谁也不偏向,要是让大伙感觉有亲疏差别,那就麻烦了。


  小郭、小费、小董这几个人,做人都很实在,事情办的也周全,你爹就特别依仗他们,所以叔认为帮里的大事小情就交给他们管就行了。


  二杆子老向,性子急,但人品还是很好的,也猛地很,能打能杀,你爹生前就经常夸他“能干”,不行你就提拔一下,叔觉得砍人的事你就交给他,肯定能扩大咱的地盘,以后没人敢惹咱。


  咱帮里开始为啥红火的很,还不是你祖上一直拉拢实在人,撵走没本事的;后来为啥又被人逼得走投无路,董卓、袁绍、曹操这些本来的小弟都敢造反,不再把帮主当回事,还不是后来的帮主用人不行了,尤其是桓、灵两位帮主,不用能人,光用小人。你爹每回跟叔喝酒聊天说到早先帮里的事的时候,把个胸口都能捶青啊。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叔的拜把子,你一定要相信他们,咱发扬光大就有戏了。


  叔本来是一个种地的,在南阳有一亩三分地,在这个人流行砍人抢地盘的时代,叔不想砍人,只希望不被人砍。你爹却不嫌叔怂,三天两头的往叔屋里跑,问我如何管理帮派,扩大地盘,恢复咱帮过去的辉煌。你叔我感激得眼泪哗哗的,从此铁了心跟着你爹四处砸场子抢地盘,想早点恢复咱帮过去的辉煌。


  后来咱帮被人火并,你叔我死命硬抗,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


  你爹知道叔精的跟个猴似的,所以在挂之前把大事都交代给我。自从换了你当上帮主,叔那是天天睡不着啊,害怕把你爹的心给屈了,所以五月份领着弟兄们开着船过了泸河,到那个鸟都不拉屎的地方,把该摆平的都摆平了。


  现在咱地盘南边已经没人再敢惹事,咱帮也兵强马壮了,是时候好好让兄弟们出去放松一下,夺个夜店啥的了。等把咱帮原先的核心地盘中原夺回来后,一定要把那些没良心的,耍奸偷滑的统统拾掇了,把咱帮重新发扬光大,搞成天下第一大帮。这样叔也就对得起死去的你爹了。


  这一回你叔我要亲自带队是去砍那些王八蛋,砍不成回来你咋办都行。至于帮里的事,有小郭、小费、小董他们几个在,叔也放心,你有事搞不定,就让他们去办。


  你丫也老大不小了,是时候该好好的想想你爹的事了。你叔我这里肯定很感激。行了,叔马上就要闪人了,眼泪哗啦哗啦的,都不知道胡咧咧了些啥,别过了。


  《出师表》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出师表翻译及原文推荐文章5:初中必背古诗文、文言文——《出师表》译文,作品赏析

  出师表


  [三国]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谦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的一统大业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而蜀汉国力困乏,这的确是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尽管如此,侍卫大臣仍然在朝内不懈地供职,忠心耿耿的官员还是在朝廷外忘我地为国作战,这就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殊的恩遇,要在陛下身上恩啊。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以便发扬光大先帝的美德,激励有志之士的斗志,而不应该妄自菲薄,言谈违背道义,以致堵塞了群臣忠心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的侍臣和朝廷的官员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升迁、处罚、表扬、批评,不应当有所区别。如有违法乱纪的或是尽忠为善的,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以此来表明陛下处理问题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袒,使宫内和宫外执法标准不一样。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才选拔出来交给陛下。我以为宫里的事,不论大小,都要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做,那一定能够弥补过失或疏漏,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品行善良公正,熟悉军事,从前曾试用过,先帝称赞他能干,因此大家商量推荐他任中部督。我以为军营中的事,不论大小,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必定能使军队内部和睦融洽,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前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就是后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跟我谈论到这些事,对桓、灵二帝总是感到痛心遗憾。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都是坚贞诚实能够以死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蜀汉的兴旺发达,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是个穿布衣的平民,在南阳耕田种地,只想在乱世的年代马马虎虎地保住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求得显达。先帝不拿我当卑贱鄙陋的人看待,亲自枉驾屈临,三次到草庐中来看望我,向我询问关于当时天下大事的意见,因此,我十分感动,于是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军事失利,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了委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在临终时把兴复汉室的大事托付给我。我自从接受命令以来,日夜忧虑叹息,唯恐做不好先帝托付的事情,以至于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在五月里统率大军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军事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该激励三军的斗志,率领他们北征平定中原,我愿把自己的平庸才能完全贡献出来,除掉奸诈凶恶的人,重新振兴汉朝,回到旧都洛阳。这就是我用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权衡政事的得失利弊,多向陛下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职责。


  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派给我,假如做不出成效来,就对我加以刑罚,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帮助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应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失职,以说明他们的怠慢,疏忽。陛下也要自己多加考虑,向大臣征询治国的好策略,明察并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地记取先帝遗诏中的话。我受先帝的恩很多,感激不尽!


  如今就要远离陛下,我面对着奏章流泪,不知说了些什么。


  作品赏析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临行时,上表给后主刘禅,即《前出师表》。诸葛亮此次出兵,未能成功,当时蜀国官吏中颇有微词,于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他又再次上表,分析当时形势,说明偏处蜀地一隅,坐而待亡,还不如争取主动出师北伐,这就是《后出师表》。从此频频出征,直至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秋,他病殁于军中。


  《前出师表》出自《三国志·蜀书》本传,主题是劝勉后主要继承先帝的遗愿,保持蜀中政治的清明,广开言路,听信忠言,任用贤良,励志振奋,使他能专心致力于北伐大业,以免除后顾之忧。公元223年,刘备病笃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由于诸葛亮身为父辈,处于肩负托孤之责的特殊地位,他所上的表文不同于一般的奏章,既是臣下对君主,又是长辈对晚辈,故措辞婉转,言辞恳切。表中对刘禅规劝其莫为的,实是已为的;鼓励其当做的,实是未做的。细品此文,含蕴无穷。全文叙述委婉,行文晓畅,文字质朴无华,是章表中的杰出代表作。


  出师表翻译及原文推荐搜索词:

  

  1.出师表翻译及原文一句一译

  

  2.出师表翻译及原文注音

  

  3.出师表翻译及原文第一段

  

本文标题:出师表翻译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