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2:茵陈,极具开发价值的农村植物,被放错的资源,惨被当做杂草!

  茵陈,农村很常见的一种植物,不同地方叫法也不一样,在河南地区多被称作白蒿。在过去农村,茵陈也算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植物,但是近几年,茵陈的遭遇很惨,基本上都被当做杂草铲除或者到秋季当柴火烧了。个人看来,茵陈是一种被浪费掉的农村宝贵资源!


茵陈识别

  茵陈大多数农村人见到之后都能够认出,不过还是有少数人分不清,接下来看看它长啥样以及生长过程。


  农村常说,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蒿子当柴烧,茵陈在生长过程中形态变化很大。一般在早春时节,已经枯萎的茵陈茎杆靠近地表位置,会长出新的嫩芽,这个时候的茵陈,最适宜采摘取食用药,幼嫩的茵陈叶片茎杆绿中带白;后期随着茵陈植株的生长,形态发生明显变化,植株可以长到1米左右。


  茵陈的叶片相对较小,羽状分裂,叶片茎杆柔软,不要错把艾草的幼苗当成茵陈采摘。


茵陈的价值

  茵陈在我国古代就是非常有名的中草药,古人对它的效果非常推崇,在很多古代医学典籍中都有记载,比如在《本草纲目》中写到:


  茵陈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


  在上世纪,茵陈这种植物对于农村人来说更是一个宝。上世纪农村比较贫穷,吃不饱饭,因此每当茵陈长出来的时候,人们就会采摘食用;除此以外,茵陈还可以卖钱,记得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山坡上去挖,晒干以后,到镇上的药店去卖,也能换不少钱。


  茵陈一方面是药用,另一方面在于它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因此在中医学中很被看好。


  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水平也明显进步,因此人们开始忽略茵陈,尤其是90后、00后这两代人,估计都不认识了。一方面人们吃得好了,不愿意再去吃野菜;另一方面,现在西医更简单方便,人们也不愿意去吃中药了,直接导致茵陈的需求量下降,以前在农村还有人挖,现在因为没人收购,都把它当野草处理。茵陈现在在农村的地位,确实有点惨,在我看来,一种宝贵资源被浪费了,它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下面来聊一聊我的看法。


茵陈的开发前景

  基于茵陈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我觉得它有两个开发方向可以尝试。下面具体说一说:


  1)用茵陈做饮品,茵陈在中药领域的需求量有限,很多厂家都是固定渠道采购,因此可以独辟蹊径,和某些有资质的公司合作,做成饮品销售。我在某宝上面看到,某些商家销售的500克的茵陈茶,居然卖到25元左右,这个茵陈茶其实就是晒干的茵陈。


  现在城里的有些人,对茵陈还是很了解的,他们会对其有所需求,在网店上面销售,刚好能满足一些散户的需求。


  2)做野菜进行销售,这个方向最值得探索。实际上,最近两三年,发现有很多人开始关注到茵陈,他们把茵陈当野菜食用,用来凉拌、蒸着吃、熬粥等等,很多吃法。有些城里人春天还专门到农村来找茵陈,我曾经就见过有人在城市里卖新鲜茵陈,一斤10块钱。


  农村有大量的野生茵陈,这种茵陈相较于人工种植的会更好,把野生的茵陈利用好,对于农村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产业。


茵陈种植技术

  茵陈种植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种子种植,可以在秋季茵陈植株干枯以后,获取它的种子;第二种根茎种植,种植户可以在野外挖取茵陈的根茎进行移栽,茵陈这种植物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只要根茎正常,至少能存活2年以上。


  露天种植,一般建议在春季地温15摄氏度时开始种植,一亩地用种子50-100g拌细沙均匀撒施,并覆盖一层薄土。种子发芽后及时间苗,并根据苗情追施尿素10-15kg提高长势。


  在生长期,要做好对病虫害的预防,重点防治地下虫,可以在种植前每亩地撒施1%的噻虫嗪颗粒剂2000g;同时防好叶部病害,生长期十五到二十天喷施一次25%的吡唑醚菌酯,每次按照1500倍使用。


  茵陈绝对是个宝,规模化种植以后,既可以出售给药厂,又能够自销,绝对一举多得。实际上这两年还有一种野菜——荠菜,已经开始被消费者认同,很多地方农村都有人专门种植销售,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茵陈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3:【本草百科·药知鼎】三月茵陈四月蒿,酷似艾草的茵陈你认识吗?

  茵陈原名因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中医常用的清湿热、利胆退黄要药。《伤寒论》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用治湿热黄疸,症见身黄如橘子色、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苔黄干、脉弦数之阳黄证;《张氏医通》取茵陈配附子、干姜、甘草,用治肤色暗晦、寒盛阳虚、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滑或沉迟之阴黄证;皆以茵陈为君药,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


  现代药理实验,茵陈胆道汤(茵陈、栀子、柴胡、黄芩、木香、枳壳、大黄、金钱草)用于经麻醉的实验犬,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不仅使胆汁流量增加,还使胆汁内固形物含量明显降低。可见,茵陈确实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利胆药,可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或尿少色黄等证。


  名称 茵陈


  别名 茵陈


药材基原

   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


基原形态

  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半灌木状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木质,垂直或斜向下伸长;根茎直径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展或横卧,常有细的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40-120厘米或更长,红褐色或褐色,有不明显的纵棱,基部木质,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茎、枝初时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脱落无毛。营养枝端有密集叶丛,基生叶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基生叶、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两面均被棕黄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期茎下部叶被毛脱落,叶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4(-5)厘米,宽1.5-3.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4)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5-10毫米,宽0.5-1.5(-2)毫米,叶柄长3-7毫米,花期上述叶均萎谢;中部叶宽卵形、近圆形或卵圆形,长2-3厘米,宽1.5-2.5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丝线形,通常细直、不弧曲,长8-12毫米,宽0.3-1毫米,近无毛,顶端微尖,基部裂片常半抱茎,近无叶柄;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茎。头状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多数,直径1.5-2毫米,有短梗及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的上端或小枝端偏向外侧生长,常排成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端组成大型、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草质,卵形或椭圆形,背面淡黄色,有绿色中肋,无毛,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近膜质或膜质;花序托小,凸起;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或狭圆锥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锐;两性花3-7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短,上端棒状,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极小。瘦果长圆形或长卵形。花果期7-10月。


  猪毛蒿、滨蒿(西北省区俗称)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多年生草本或近一、二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单一,狭纺锤形、垂直,半木质或木质化;根状茎粗短,直立,半木质或木质,常有细的营养枝,枝上密生叶。茎通常单生,稀2-3枚,高40-90(-130)厘米,红褐色或褐色,有纵纹;常自下部开始分枝,枝长10-20厘米或更长,下部分枝开展,上部枝多斜上展;茎、枝幼时被灰白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以后脱落。基生叶与营养枝叶两面被灰白色绢质柔毛。叶近圆形、长卵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具长柄,花期叶凋谢;茎下部叶初时两面密被灰白色或灰黄色略带绢质的短柔毛,后毛脱落,叶长卵形或椭圆形,长1.5-3.5厘米,宽1-3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3-4枚,再次羽状全裂,每侧具小裂片1-2枚,小裂片狭线形,长3-5毫米,宽0.2-1毫米,不再分裂或具1-2枚小裂齿,叶柄长2-4厘米;中部叶初时两面被短柔毛,后脱落,叶长圆形或长卵形,长1-2厘米,宽0.5-1.5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具裂片2-3枚,不分裂或再3全裂,小裂片丝线形或为毛发状,长4-8毫米,宽0.2-0.3(-0.5 )毫米,多少弯曲;茎上部叶与分枝上叶及苞片叶3-5 全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近球形,稀近卵球形,极多数,直径1-1.5(-2)毫米,具极短梗或无梗,基部有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偏向外侧生长,并排成复总状或复穗状花序,而在茎上再组成大型、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草质、卵形,背面绿色、无毛,边缘膜质,中、内层总苞片长卵形或椭圆形,半膜质;花序托小,凸起;雌花5-7朵,花冠狭圆锥状或狭管状,冠檐具2裂齿,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4-10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花柱短,先端膨大,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不明显。瘦果倒卵形或长圆形,褐色。花果期7-10月。


地理分布

  辽宁、河北、陕西(东部、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东部、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及四川等;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苏联(远东地区)也有。


入药部位

  干燥地上部分


药材性状

  绵茵陈


  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


  花茵陈


  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裂;外层雌花6~10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鉴别

   绵茵陈


  (1)本品粉末灰绿色。非腺毛“T”字形,长600~1700μm,中部略折成“V”字形,两臂不等长,细胞壁极厚,胞腔多呈细缝状,柄1~2细胞。


  (2)取本品粉末0.5g,加50%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绿原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丁酯-甲酸-水(7:2.5:2.5)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花茵陈


   取本品粉末0.4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滨蒿内酯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丙酮(6:3: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产地初加工

  早春二、三月采摘的基生叶,嫩苗与幼叶入药,中药称“因陈”、“茵陈”或“绵茵陈”,含氯原酸 (chlorogenic acid) ,香豆精(scoparone) ,咖啡酸 (caf feic acid) 等,为治肝、胆疾患的主要成分。还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户β-蒎孺、菌陈二烯酮(capillione) 、茵陈滞(capillene) 及茵陈素 (capillarin) 等。古本草书如《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等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等。


国家标准或收载标准

  中国药典2015年版


  茵陈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4:白蒿,卖价80元一斤的野菜!你能认清吗?别和这俩弄混

  温馨提示:点击文章右上方的“关注”,即可每天收到三农大喇叭为您推送的最新农资价格行情、三农政策、农业技术等内容了。谢谢您的关注与转发!投稿或商务合作请直接发私信。


  又是一年春来到,正是挖野菜、吃野菜的好季节!


  如今,市场上野菜卖得火爆,荠菜、面条菜、蒲公英、白蒿等多种野菜价格比别的蔬菜还贵。


  很多人舍得花钱买野菜吃,图的就是个新鲜美味,还有野菜的绿色无污染、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及营养保健功效。


  最近,网上热炒的一种野菜,售价竟然高达80元/斤,它的名字就是白蒿。


  白蒿的身价为什么这么贵?这主要是归功于它的药用价值。


  作为野菜,我们通常叫它白蒿,但是说起它的另一个作为中药材的名字——茵陈,我们就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了。


  据记载,茵陈在中医上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之功效,经常服用可轻身益气、延缓衰老、面皮亮白。常用于治疗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等疾病。


  在民间,患有黄疸性肝炎的人,经常吃些茵陈,对于医治这个病效果不错。至今还记得,村里一位陈姓老人患上这种病,后来据说就是吃茵陈给治好的。肝胆不好的人,多吃茵陈大有益处。


  不过,乡间野菜很多,很多野菜外表看起来非常相似,如果不是内行,有时候会分辨不清。


  比如和白蒿相似的,就有播娘蒿和艾草等,它们小的时候,确实差不多。


  下面奉上几张图片,来对比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


  这个是白蒿,也就是茵陈


  这个是播娘蒿,看出来和白蒿有什么不同吗?


  这个是艾草的幼苗,和上面两个长得像不像?


  通过上面的图片,你能分清楚它们吗?


  白蒿、播娘蒿和艾草的幼苗都可以作为野菜食用,但是它们的味道以及营养价格还是有区别的,享受美味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噢。


  图片于网络。


  茵陈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5:茵陈,让人爱不释手的祛湿野菜,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温里助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黄乾元、徐玲玲


  在古代黄疸病流传较广时,名医华佗花了三年时间对茵陈蒿的药效作了反复试验,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救治了许多病人,民间因此而流传了这首歌谣。目前正值茵陈采收季节,今天就让我们药师给大家聊聊这味治疗湿热黄疸的主药。


茵陈的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以质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


  图片:百度百科


茵陈的功效

  中医认为,茵陈性微寒,味苦辛,归脾、胃、肝、胆经,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系治脾胃二家湿热的专药和治黄疸的要药,主要用于黄疸尿少、湿温署湿、湿疮瘙痒和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伤寒论》中所记载的药方“茵陈蒿汤”,至今仍是中医治疗传染性肝炎、黄疸症状的主方之一。《食医心境》一书云:“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除大热黄疸,生食亦宜。”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具有抗肝损伤、利胆、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抗氧化及镇痛等作用。


  图片:百度百科


茵陈的临床应用

  药用,内服每日6~15克煎汤;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食用,幼嫩枝、叶可作蔬菜,或酿制茵陈酒。


  茵陈在临床上可分别与附子、大黄、泽泻等配伍应用,但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图片:百度百科


  审稿专家: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朱全刚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和!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茵陈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搜索词:

  

  1.茵陈图片大全大图 功效

  

  2.茵陈图片大全大图 青蒿

  

  3.野生茵陈图片大全大图

  

本文标题:茵陈图片大全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