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及译文
楞严经全文及译文推荐文章1:大乘佛教先灭尽的《首楞严经》,究竟是哪一部经?
《法灭尽经》是公元5世纪末至6世纪初成书的一部佛经,这部佛经有一个神奇预言,预言了大乘佛法灭尽时候的佛教情况。(僧佑录中失译经人名今附宋录)云:“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在正法即将灭尽之前,是《首楞严经》最先灭,然后正法才灭尽。另外经文中的“月光”指得并不是月光菩萨,而是指忉利天的月氏天子,后来转世为佛陀称赞的月光童子。《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中有详细说明,此处不赘述。还有,经文中说,正法灭尽的时候,经文自然变成白纸,因为没人看,那么有字和没有字,也就没什么区别。
古印度
一、什么是佛法灭尽?概念是什么?
大乘佛教的《金光明经》、《大宝积经》等多部佛经规定:大乘七觉支灭尽,则大乘正法灭尽。
也就是说,大乘七觉支灭尽,是大乘佛法灭尽的标志。
换句话说,我们看一个时代还有没有大乘正法,就看还有没有大乘七觉支。
二、那么这里的《首楞严》经,讲的是哪部经?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首楞严?
首楞严:新云首楞伽摩。译曰健相,健行,一切事竟。佛所得三昧之名也。健相者,譬幢旗之坚固也。以比佛德坚固,诸魔不能坏。一切事竟者,佛德之究竟也。《大智度论》解释“首楞严”: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也。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住之处,无能坏伏,故名健相三昧也。《大般涅盘经》解释“首楞严”云:“首楞”者,一切事竟;“严”,名坚固。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是故首楞严定,名为佛性。“首楞严”,慈恩翻为“金刚藏”。此诸菩萨证此定故,以是为名。考证佛经,如此复杂,简而言之,首楞严就是金刚的意思,金刚就是钻石的意思,表示非常坚固。
三、那什么是《首楞严经》?
关于《首楞严经》的具体所指,历代佛学家有三种解释,一部分佛学家认为,但凡经题带有”首楞严“三个字的,就是《首楞严经》,如《楞严经》、《金刚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一部分佛学家认为,所谓的《首楞严经》指的是《楞严经》;还有一部分佛学家认为,但凡讲首楞严三昧的经,就都是《首楞严经》。
《楞严经》主要内容是讲大乘三十七道品的
当然第二种说法肯定是不成立的,很明显,《楞严经》传入中国,是唐代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的事,如果《首楞严经》指的是《楞严经》,那么此前的三百年末法时代,岂不是正法灭尽?因为《楞严经》在印度也一直被秘藏,形同已灭。所以第二种说法,很快就遭到学界的反对。而第一种说法也不妥,如果按照经题来算,那么正法灭没灭尽,就是翻译者说了算?比如说《金刚经》,经题中的金刚,可不可以翻译成”首楞严“?当然还有经题带有”坚固“二字的,如果也翻译成”首楞严“算不算”?所以,佛学界最后采纳的是第三种说法。那就是,但凡讲“首楞严三昧”的经文,就都是《首楞严经》。
四、那么哪些经文是讲“首楞严三昧”的呢?
《楞严经》、《首楞严三昧经》、《金刚三昧经》、《大般涅槃经》、《大方等大集经无言品》、《大般若经》等这些经文明确开示:首楞严三昧即是大乘三十七道品。包括小乘的《显宗论》和《正理论》都指出,首楞严三昧(金刚三昧),就是大乘三十七道品。也就是说,首楞严三昧必定包含大乘七觉支。首楞严三昧还在,则七觉支不灭,七觉支不灭,正法也就不灭。
而《乾隆大藏经》里有92%的经文都是讲大乘三十七道品的,所以这些经文就都是《法灭尽经》中说的“《首楞严经》”。
《璎珞经》所述成佛52阶位的修行
五、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所存,但凡讲大乘三十七道品的经文,就都是《首楞严经》,如果大乘三十七道品灭尽,自然七觉支就灭尽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与“七觉支灭尽,则正法灭尽”的大乘佛法灭尽标志,是一致的。也与后文经文变成白纸的说法一脉相承。
《乾隆大藏经
楞严经全文及译文推荐文章2:《楞严经》如何冲破禁域抵达华夏佛土?
在佛教经典的传播史上,《楞严经》传入中国的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且与房玄龄的后人有着密切的关联。这部被称为“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的重要经典,在印度时就被奉为至宝,严禁外传 ,其传入中国的每一步都历经艰难险阻。
相传,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海龙王邀请佛陀前往龙宫供养,佛陀在龙宫为众龙子与龙眷属开示《十善业道经》,此后龙宫便成为珍藏佛法经典的宝库。佛灭度七百年后,印度大乘论师龙树菩萨出世。他凭借神通与智慧进入龙宫,看到了浩瀚的“龙宫大藏经”,其中《楞严经》的义理深深吸引了他。龙树菩萨虽无法将经卷带出龙宫,但以超凡的记忆力将《楞严经》通篇背诵下来,带回人间并交付给当朝国王。国王对这部经奉若珍宝,藏于国库并禁止外传,使得《楞严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中国无缘。
然而,《楞严经》的声名还是传到了中国。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在著述《天台三观》时,听闻此经妙义,认定其与天台思想有相通之处。彼时《楞严经》尚未传入东土,智者大师便在天台山筑起拜经台,日夜向西顶礼,祈愿得见《楞严经》,这一拜就是十八年,直至圆寂也未能如愿,但他的执着精神令人动容,也为《楞严经》日后传入中国埋下了伏笔。
直到唐朝,《楞严经》才终于迎来了传入中国的契机。印度高僧般剌密谛尊者被智者大师求经的诚意所打动,决心将《楞严经》带到中国。他初次尝试时,抄录好经卷从海路前往中国,却在边境被官吏搜查没收;第二次,他将经文背熟试图过关,可因长途跋涉的疲劳导致部分经文遗忘,无奈再次返回。但般剌密谛尊者并未放弃,他采用了一个惊人之举——割臂潜经。他将经文以细小字写于极薄柔细的白毡上,用蜡封好后,割开手臂将其藏于皮下 。待伤口平复,他再次踏上征程,终于成功抵达中国南方的广州。
此时恰逢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刚刚退位。广州官员和寺院高僧纷纷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高僧,时任宰相的房融也闻讯赶来。房融是房玄龄的后人,家学渊源,对佛法研究颇深,且文学素养极高。在他的支持下,般剌密谛法师在制止寺(今光孝寺)开始了《楞严经》的翻译工作。般剌密谛亲自主持翻译,北印度的弥伽释迦法师协助翻音,怀迪法师做证译,房融则亲自执笔润色。由于经文长时间藏于臂下与血肉相贴,取出时已变成模糊不清的“血经” ,房融的女儿灵机一动,提议用牛奶或人奶浸泡清洗,最终使得经文清晰显现。
《楞严经》翻译完成后,关于其流通还有一段故事。房融将翻译好的《楞严经》以奏折方式呈给朝廷,当时因《大云经》伪造风波,武则天将《楞严经》存于宫中,未曾流通。后来禅宗北宗神秀大师进宫弘法,见到此经,大为欢喜,不仅抄录一份,还从房融处获得家藏原本,这才使得《楞严经》得以在中国广泛流传。
从最初龙树菩萨于龙宫得经,到智者大师虔诚祈请,再到般剌密谛尊者割臂传经,最后经房融等人翻译润色并流传开来,《楞严经》传入中国的历程可谓曲折艰辛。它不仅是一部佛教经典的传播史,更凝聚着无数高僧大德的信仰与毅力,以及房融等文人对佛法传播的贡献,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禅宗大师的智慧#?#禅宗修行#?#禅宗公案解#?#你小时候做过最傻的事是什么##楞严经##智者大师#?#佛教#?#你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哪些?#?#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佛教的意义#?#佛教史上的今天#???
楞严经全文及译文推荐文章3:浅谈《楞严经》
《楞严经》全经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大乘佛教特别是中国大乘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
一、《楞严经》出现的历史背景:
- 龙宫收藏:《楞严经》最早收藏于龙宫。佛陀涅槃七百年后,印度大乘论师龙树菩萨在龙宫说法时,见到了《楞严经》,他感叹此经稀有难得,便默诵而出,后传至皇宫。由于此经被古印度视为国宝,藏于国库,禁止外传。
- 传入中国:《楞严经》传入中国的过程颇为曲折。隋朝时,智者大师听闻此经与天台止观的意趣相符,便向西遥拜十八年,祈求此经能早日传来中国,但最终未能如愿。直到唐朝神龙元年,印度高僧般剌密谛法师将《楞严经》带到中国,并在广州制止寺与其他法师一同翻译。般剌密谛法师为了将《楞严经》带到中国,历经了许多困难,他曾两次尝试将经文带出印度,但都被发现并没收。最后,他将经文写在细绢上,藏在手臂中,才成功将其带到中国。房融宰相笔录、润饰文采,《楞严经》的文字典雅优美。此经译成后,般剌密谛速回本国,以解边吏之乱。后来,《楞严经》开始流通,修习《楞严经》的风气逐渐在全国盛行起来。
二、《楞严经》的主要内容:
全经开篇从阿难遇摩登伽女之难起笔,引出佛陀对各种佛法教义的阐释。经中详细探讨了真心本性与妄心、六根与六尘的关系,指出真心周遍法界而常住不坏。
对于“七处征心”和“八还辨见”的论述,深入辨析了心之所在和见之本质。又讲解了“三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还阐述了世界的成住坏空之理,以及二十五圆通法门,其中以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最为突出。
经中也强调了持戒的重要性,并对各种魔境进行了描述,以提醒修行者保持警觉。
三、《楞严经》的核心思想:
1.强调真心本性的重要性。认为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妙真如性,此真心常住不灭、不生不灭。
2.对心性与世界的关系进行深刻阐释。指出世界万象皆由心性所变现,“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3.阐明了修行解脱的道路和方法。通过对各种迷惑和妄念的剖析,教导人们如何破妄显真,回归本有的清净本心,以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
4.突出了“首楞严大定”的关键地位,这一定境代表着一种坚固、常住的正定状态,是修行成就的重要标志。
四、《楞严经》在历代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楞严经》译出后,受到佛教界的广泛重视,各宗各派都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注释和讲解,促进了佛教各宗派的发展。
- 唐朝:百丈怀海大师最早将《楞严经》与《楞严咒》纳入丛林之朝暮课诵内容。马祖道一禅师、大珠慧海大师、乌龙少康大师、神清大师、神凑大师、圭峰宗密大师、黄檗希运禅师、玄沙大师、干峰大师等都对《楞严经》有所引用或讲解。
- 宋朝:宋真宗曾赐紫服和“明教大师”称号给长水子璇大师,以表彰他对《楞严经》的研究和弘扬。与苏轼齐名的黄山谷也是一位闻香气而悟道的人。他多次参谒晦堂禅师不悟,认为禅师有保留,禅师引孔子的话对他说:“二三子,以吾隐乎,吾无隐乎耳。”后来山中木桦花盛开,禅师问他:“你闻到香气了吗?”山谷说:“闻到了。”禅师说:“二三子,以吾为隐乎,吾无隐乎耳。”山谷顿悟。
- 明朝:明成祖朱棣曾下令刻印《楞严经》,并将其分发给各地寺庙。憨山大师认为《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他,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藕益大师认为修行的艰难,不在于行,而在于知,“非行之艰,知之更艰”。如果“不知而行,堕坑落堑”,而“首楞严,先开圆解,次示圆行,次明圆位,乃至精研七趣,详辨阴魔”,如人之双目,照亮前路,使不坠坑堑,此正是禅者所需,而且它“戒乘俱急,顿渐两融,显密互资,事理不二,诚教海之司南,宗乘之正眼也”。故“《佛顶》十卷,最勖修行”。
- 清朝:《楞严经》与中国的佛教、佛法尤其禅宗,是不可分开的一部经典。中国的丛林下,就是禅宗的影响之下,有一个流行的名言,《法华》、《楞严》,《法华经》同《楞严经》这两部经,抱本参禅,要想明心见性、学佛而悟道,必须以《法华经》、《楞严经》为标准,印证自己修行的必行之路。
五、《楞严经》对中国佛教义理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1. 推动了禅宗的发展:《楞严经》与禅宗的关系密切,其中的许多教义和修行方法对禅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禅宗强调通过直接的体验和领悟来实现解脱,这与《楞严经》中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相契合。
2. 促进了佛教各宗派的融合:《楞严经》的内容丰富,涵盖了佛教的各个方面,如教义、修行方法、哲学等。它的出现促进了佛教各宗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佛教思想更加丰富和完善。
3. 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楞严经》认为,众生的心性本具清净和智慧,通过修行可以去除无明和烦恼,实现解脱。这种强调心性的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佛教更加注重内心的修行和觉悟。
4. 对佛教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楞严经》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如缘起性空、如来藏等,这些思想对中国佛教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影响了中国文化:《楞严经》不仅对佛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的教义和思想被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楞严经》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教义和思想不仅对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修身先安心,来李老师这里,一个安心的地方。
楞严经全文及译文推荐文章4:这是佛陀在《楞严经》里头最易懂的一段说法!看后会令你豁然开悟
这个故事取自《楞严经》,故事中的主人公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憍萨罗国国王,兼领有迦尸国,与摩竭陀国并列为佛陀时代的大强国。波斯匿王与佛陀同龄,曾和佛陀辩论而结成好友,视佛陀如师,在印度是护持佛教的国王。经文中波斯匿王因为年老惊恐死亡后的世界,起身问佛,佛陀在此段中非常精辟地指出人在本质上并没有生死,生死变化的只是外在的身体而已,而真正的主人公其实并没变化过。
【经文】: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比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王言:“不也,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翻译】:波斯匿王从人群中站立来给佛陀顶礼问道“我从前并没有侍奉过诸佛菩萨,也不曾听过佛法,现在听迦旃延、毗罗胝子(两个人均是外道)说‘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就是断灭,就是涅槃的意思’我今天虽然遇见佛陀说法,但是心中仍然有疑问。如何认识人不生不灭的本性,今天在此烦恼没有断尽的人们,都愿意听闻佛陀教诲。”
佛陀“我现在问你,你的身体是金刚不坏之身呢?还是会变老变坏的身体呢?”
波斯匿王“我这个身体,最终会坏掉的。”
佛陀“大王,你还没有入灭,为何知道最终身体会坏掉?”
波斯匿王“世尊,我这个身体虽然现在还能用。但是我发现念头一直不停地流动,却从来没有停留过。就跟火渐渐变成灰烬一样,最终是熄灭的。我的身体,也跟这火焰一样,最终会坏掉。”
佛陀“对的。大王,你现在已经年龄渐老,你的颜貌跟童年时比又如何?”
波斯匿王“我在童年的时候,肌肤润泽,青年时,血气方刚。而如今年龄渐老,形色枯悴,精神也不好了,头发花白,皱褶布面,大概活不长了。与年轻时候没有办法相提并论了。”
佛陀“大王,你的身体应该不是一下子就老了吧。”
波斯匿王“世尊,变化是时时刻刻的事情,渐渐到此地步,我并没有明显的察觉出来。我二十岁时,虽然年轻,但是已经比十岁的时候老了。三十岁的时候又比二十岁要老。现在今年六十二岁了,再回过头来看五十岁的时候,感觉那个时候还很强壮。世尊,我看到身躯的隐约变化,甚至直到它的毁损破坏,这当中的变化流易不过以十年为一限。如果我再仔细的感知,那它的变化时限岂止是十年、二十年,实际是以年为限的,又岂止是以年为一限,简直是月月在变,日日在变的。如果我再沉观细察,这变化简直就是瞬息之间的事,就是念念刹那之间的事,没有任何停息的时候,所以,我知道我的身躯终归要变易以至于灭绝。
佛陀“你看到了变化,这变化迁移流转不曾停息,从而起启发你知道自己终将灭绝。然而,你可曾知道就在你的身躯正在迁谢变易之时,你身中还有不曾灭绝的东西吗?”
波斯匿王合掌对如来说“我实在不知道。”
佛陀“现在我就告诉你不生不灭的道理。大王,你初见恒河时是几岁?”
波斯匿王“在我三岁时,母亲带我去拜谒长命天神耆婆天,经过这条河,那时,我就知道了恒河。”
佛陀“大王,如你所说,二十岁时比十岁时衰老,如此直到六十岁时,你的身体日日月月年年都在流化迁变,那么,你三岁时看到的恒河,到你十三岁时,它的流水有变化没有?”
波斯匿王“恒河水仍然如我三岁时所见,没有什么变化,直到如今我六十二岁了,没有什么变化。”
佛陀“今天你感叹自己白发皱皮,认为容颜必定比童年衰老,那么,你现在看恒河和你童年看恒河有没有什么不同?”
波斯匿王“没有不同,世尊。”
佛陀“大王啊,虽然你的容颜衰皱了,但是你的认知观见的精微本性并没有衰皱。衰皱就是迁变,没有衰皱的就是没有迁变。迁变的事物会灭绝,那没有迁变的事物,本来也就没有生也没有灭。如此来说,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生死置于那生生灭灭之中,而且还要随顺那些道修行者的妄言,认为这身躯在死后即一切绝灭了呢?
听了佛陀说法,波斯匿王确切知道身躯死亡,并不是完全归于寂灭,而是舍弃了现前的生命,又走向了新的生命,于是,他与大众获得了如此未曾有过的领悟而欢欣快乐。
楞严经全文及译文推荐文章5:《楞严经》(卷九)原文及译文,佛门极要经典与破魔宝典
卷九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於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译文】阿难,世间一切所有修心的人中,有些人不凭借禅那,也没有大智慧,但是却能够做到执守身心而不去行淫欲,於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中没有任何的杂思乱想,不去沾染一切爱欲,不留恋欲界,那麽这种人的应念身就是梵侣。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梵众天。有些人将各种欲望积习除掉,离弃欲界,本心已经显现,并且对於各种戒律都乐意去随顺持守,那麽,这种人在业果应的时候便能够行使梵德,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梵辅天。有些修行人身体和心灵皆妙明圆满,言行举止威仪俱全,身心清净严守禁戒,并且时时明心参悟,那麽,这种人在业应念时,能统领梵众而成为大梵王,像这一类人名叫大梵天。阿难,这三等上流之人,一切的苦恼是没法逼迫他们的。他们虽然不是真正修持到了正等正觉三摩地,但是在他们的清净心中,各种烦恼都不能有所扰动。这就叫做初禅。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麤漏已伏。名为二禅。
【译文】阿难,其次,有些修心者在梵天统领摄收梵人,圆满成就了梵行,澄明之心寂然不动,於寂静中湛然生出光明,像这一类的人名叫少光天,光明与光明相互燃照,光耀无边无尽,映照著十方世界遍体成为晶莹的琉璃世界,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无量光天。吸收执持圆融的智慧,成就了圆融本体,自然生发出清净教体,并且能应用无尽,像这一类人名叫光音天。阿难,这三等上流之人,一切的懮虑烦恼皆不能逼迫他们。虽然他们不是真正修持到了正等正觉正持三摩地,但是他们清净的心中,已经制伏了粗显的烦恼,这叫做二禅。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译文】阿难,有这样的天人,他们头顶的圆光成为声音,透过声音显露出奇妙的智慧,发扬为精湛的行为,通达寂灭之乐,这一类人名叫少净天。清净和虚空显现於前,并能将这空净引发致无际境地,在无际的空净之中擭得身心的轻松安祥,成就了寂灭乐境,这一类人名叫无量净天。世界和身心一切都圆融清净,清净德行成就圆满,种种清净妙景皆现示面前,归於寂灭乐境,这一类人名叫遍净天。阿难,这三等上流之人,具有大随顺心,身心安稳,获得了无量的快乐。虽然他们并不是修行获得真正的正等正觉正持三摩地,但是他们安稳的心中充溢著无量的欢喜,这就叫做三禅。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麤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於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於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後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译文】阿难,又有这样的天人,他们的身心并不受烦恼的逼迫,其苦因已经除尽,但又不住在喜乐之中,因为久住在苦和乐之中必然会生败坏,因此他们将苦乐二心同时都舍弃了,种种粗重的烦恼也相随而灭,从而生出清净的福性,像这一类人名叫福生天。舍弃了苦乐的心圆融无碍,能够妙解清净,在无遮的福性中,获得奇妙的随顺心,能够穷尽未来的边界,像这一类人名叫福爱天。阿难,从这些天中来看,又有两种不同的道路。如果在他们最先发心之时,追求的即是无量的清净光辉和圆满光明的福德,并且通过修行证得了这种境界并住在其中,那麽,像这一类的人名叫广果天。如果在他们最先发心之时,即是厌弃苦和乐,经过相续不断地精进研究,终於完全穷究了这种舍心之道,从而使身体和心灵同时得到寂灭,心虑像死灰一样凝息,经历五百劫,这种人既然是以厌弃生灭为修行的因地,因此不能发明不生不灭的本性,如此则初半劫灭,後半劫生,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无想天。阿难,这四等上流之人,世间一切种种苦乐境界都不能动摇他们。虽然他们修持的不是无为真不动地,但於心中还是有所得,并且其功夫的运用臻於纯熟,这就叫做四禅。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於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於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译文】阿难,这当中还有五还天。对於在下界中带来的九种烦恼习气,同时都灭尽了,苦与乐也双双消亡,在下界居住时无所选择而居,由於具有苦乐皆舍的这种舍心,因此在分别不同的众生中,都能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二心都灭除了,争斗之心自然不交加於他,像这一类的人名叫无烦天。他像箭弩一样的独往独行,探究交往无烦恼的境地,这一类人名叫无热天。十方世界对他来说都妙现出圆融澄明的境相,而没有一切尘相沉垢,像这一类人名叫善见天。精妙的观见现於眼前,陶铸成无碍的见解,像这一类人名叫善现天。究竟各种各样的道理,穷究色性的本性,而进入了无边际的境界,像这一类人名叫色究竟天。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麤人所不能见。
【译文】阿难,这五种不还天和那些四禅以及四位天王,他们各各能承领佛旨,但相互间却不能有所知见。如今世间的深山旷野之中以及神圣的道场所在地,都是阿罗汉所住持,因此世间的粗俗之人是见不到他们的。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於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於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识性不动。以灭穷研。於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译文】阿难,前面说的那十八种天人,他们是独往独行而没有交往的,但是他们还没有脱尽自身形质之牵累。从这些天人到前面所叙种种,名叫色界。另外,阿难,从这个有顶的色界边际中,其间又有两种不同的道路。如果能於自己的舍心中发明出智慧,当智慧圆通之时,便出离尘界的牵累,成就阿罗汉果位,而进入菩萨大乘,像这一类人名叫回心大阿罗汉。如果在自己的舍心中完成了舍厌苦乐的成就,觉察到自己的身体仍是障碍,然後消除障碍而入於空澄的这一类人名叫空处。各种的障碍业已消除,在无碍无灭中只留著阿赖耶识,而於末那识只存有微细的滞碍,这一类人名叫识处。空和色都汲有了,识心也跟著消灭了,十方世界寂然无有,无有微细阻碍,像这一类人名叫无所有处。识性丝毫不动摇,於寂灭之中能穷尽种种探究,在无尽之中发明宣扬本性,好像存有又不存有,好像有尽又没有尽,像这一类人名叫非想非非想处。这些欲穷究空而又没有究尽空理,从而在不还天圣道中不能前进者,像这一类人名叫不回心钝阿罗汉。如果从无想各种外道天中,穷处於空无而不知回归,迷惑於有漏智慧,便会重入於轮转之中。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沈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於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於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於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沈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译文】阿难,这众多的天上各种各样的天人,是下界凡夫俗子所种业果的应酬答,当酬答完时他们仍都要进入轮回之中的。那天人中的天王即是菩萨,他们游於正等正觉正持三摩地中,并且逐渐增进自己的修行,进而回向圣佛所修行的道路。阿难,这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显现於前,业果之色尘也已灭尽,从这里到终结名叫无色界。这都是没有了然妙觉明心的人,积累的妄惑而发生的,妄惑有三界,在此中间不同的妄惑随造业沉溺於地狱、饿鬼、畜生、人、神仙、天、阿修罗七种恶趣之中,补特伽罗跟从著这类。再次,阿难,这三界中又有四种阿修罗类,如果在鬼道中,由护持法力,乘著神通而入於空,这类阿修罗从卵而生,摄入鬼趣。如果在天人中,因降除功德而遭了贬损,他们所选择居住的地方,邻近日月。这类阿修罗从胎而生出,被摄入人趣之中。有阿修罗王,执持在世界之中,力量深遂无所畏惧,能够与梵王以及天帝释,四天争权夺力,这类阿修罗,因变化而生有,被摄入天趣之中。阿难,另外有一些下劣的阿修罗,生在大海中心漩涡处,早晨游於虚空之中,晚上归回水穴,这类阿修罗因湿气而生有,被摄入畜生之趣之中。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於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译文】阿难,这些地狱、饿鬼、畜生、人,以及神仙,天与修罗,精深研究这七种恶趣,原来是昏沉中的各种有为相,皆由妄惑迷想而生,跟从妄惑迷想而随业造作。对於妙明圆融的无为本心来说,这都如同空花一样的东西,根本没有著落之处。但是,一旦虚惑妄想,便看不到这种根本的道理了。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婬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婬。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婬。云何更随杀盗婬事。
【译文】阿难,这等众生因为不识自己的本心而遭到这样的轮回,经过无量的劫时,还得不到真正的清净,这都是由於随顺杀盗淫而引来的,与此相反的三种则又出生於无杀盗淫。有杀盗淫的名叫鬼趣,无杀盗淫的名叫天趣。这有和无相互影响,从而生发起他们的轮回流转之性。如果能得到圆湛生发三摩提的人,则妙性常寂,有和无二种都没有了,连有无皆无也灭尽了。如果连不杀不盗不淫都没有了,又如何说会有随顺杀盗淫的事呢?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於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即时如来将罢法座。於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仉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於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於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後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译文】阿难,不断除身、口、意三业的惑乱,各自都有各自的私,因为各人的自私同众人的自私有共同之处也有分别之处,并没有一定之处,它们从妄惑而发生,生妄而没有因,也无法寻找究竟。你勉励人们修行,想要得到菩提,就必须要除灭身、口、意三业惑礼,如果不除尽三惑,纵使得到神通,那都只是世间的有为功用。惑礼的三业习气不灭除,就会落入魔道之中。虽然想除妄惑,然而只是加倍虚伪惑妄。如来说那些之所以成为可怜可悲的人,是由自己的妄惑所造成的,并不是菩提的过失。像这样说法,才叫做真正的说法,如果没有这样说,则是魔道的说法。此时,如来就要起身离座,从师子座前拉过七宝几椅,然後回过身来,再斜倚在几傍。如来告诉大众和阿难说:你们这些有学、缘觉、声闻们,今天你们回心趋向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天巳经对你们说了真正的修行之道。你们还没有认识到,在行持正等正觉正持三摩提的过程中,毗婆舍那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魔事和魔境显现於前时,你们若不能识破,或者洗心修道不正,就难免会落入邪见。当阴魔、天魔、鬼神、魑魅来和你打交道时,你心中不明白,便会认贼为子,并从中得到少许的功夫却自满自足了。比如说,有一位在四禅中的无闻比丘,狂妄地声言自己证到圣果,结果在天完毕的时候,只落得一付衰朽的样子。诽谤阿罗汉的,身後就会遭到堕入阿鼻地狱的应。你们应当认真地听,我今天就来为你们仔仔细细地分辨别认识各种魔道。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译文】阿难起身,同法会中的众有学者们,欢欢喜喜地向佛顶礼,倾听佛的慈诲。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慴。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於三昧时。佥来恼汝。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取留。扰乱禅定。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祗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译文】佛告诉阿难和大众说,你们应当知道,充满烦恼的世界中的十二类生命,本来的心体是离妄念而灵明虚廓的,这圆融灵明的心体与十方的佛并没有差别。由於你心生妄想,迷失在理障中,痴迷爱恋便由此发生了,这痴迷遍处发生,因此就相对而有空性生发出来。以空性化解迷痴不曾有所停息,便有有为世界的生发,因此,那十方如微尘一样多的国土中都不是本来清净的,都是因为妄见乱想才得以安住滞留下来。你们应当知道,虚空界是从你的心体中生出来的,就像一片云点缀在空廓的太清里一样,更何况众多世界也是在虚空界中的呢?你们这些人中只一人发露真心而归自元本的心体,那麽这十方空界都会全部消散殒灭。为什麽说在这虚空之中,所有的国土均没有振裂破碎呢?由於你们这些人修习禅定,即在修饰著三摩地,十方的菩萨以及众多无漏大阿罗汉,已修得心体精微通阔无碍,所以能居处於湛然寂灭之中。一切魔王以及鬼神、凡夫,见到他们的宫殿房屋,无端地崩塌裂坏,大地震动,水陆飞腾,无不惊心摄魄。凡夫俗子昏昧而不能觉察到这种变化。那些没有获得除漏尽通而已获足了五种神通的人,还挂念著尘世的操劳,又怎麽能够让你去摧毁他们的处所呢?因此,那些鬼神以及各种天魔、魍魉、妖精,乘你们在修行的时候,全都来扰乱你。然而那种种魔邪气势强盛,但是只要在那些尘世的烦劳中於心中生出妙觉,那麽,种种的魔对你的扰烦就如同用风去吹光,以刀去断水一样,丝毫不能触动你。你就像沸滚的热水,而它就像坚冰,当热气渐渐邻近冰时,很快便使它消殒了,这些魔不过徒具神力而已。但是,这外来的魔是否能破坏扰乱你,这全由你心中的五阴主人来决定。如果主人迷惑,那麽这外来的魔便会得其方便。所以当处在禅那中时,保持著觉悟不惑,那麽,那些魔事便拿你无可奈何了。五阴消散,进入明觉中,那种种的邪魔全都只能藏在幽暗中。光明能够破除黑暗,黑暗挨近光明自然便会消殒。因此,当你明觉时,那些幽暗中的魔怎麽敢来滞留扰乱你的禅定呢?如果不明悟,而是被五阴烦乱所迷的话,那麽,你阿难必然成为魔的弟子,最後成为魔人。像摩登伽女这样特别少见的凶劣法术,她只是用邪咒让你破坏佛的律仪。但於佛律的八万四千行仪中,只毁了一戒,所以,由於你的心体清净的缘故,因此还没有沦溺。但这还是破坏了你的宝觉完全的身,就如像宰相大臣的家,忽然遭到抄家没收,宛转成为一可怜的零落者无处哀救一样。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译文】阿难,应当知道,你坐在道场修行,就要消除脱落各种念头,这些念头如果消落尽了,那麽各种脱尘出世的意念便会精爽妙明,心体便能动静不变,记忆和忘怀如一不二,在你处於这种状态而进入正等正觉正持三摩提时,就好似眼睛清明的人处在大幽暗中,虽然心性精明妙净,然而心体还未能发映光明,这就叫做色阴境地。如果眼睛明朗,所见十方朗然洞开而没有一丝幽暗,这叫做色阴尽境地。到此地步的人就能超越劫时的浊暗阻滞。关照这人这种情形的根由,其实仍是其固执妄念所造成的。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於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於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於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於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於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於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译文】阿难,这时应当在这境地中进一步精砺其志,采究妙明本性。当四大编织之身躯不再是羁绊,此刻身体便可以越出障碍,这叫做精明流溢前境。不过这境地也只是一种功夫,并且是暂时获得,并非是证得圣境。此刻如果心里不作已成佛成圣的想法,那麽这种境界就叫做善境界。如果心里误以为这就是成圣了,那麽立即就会遭遇种种邪魔。阿难,这时再用心去精研妙明本心,使其体内清彻,这时这个人忽然从自己的身体内掏出蛲虫蛔虫,但身体却宛然完好,没有任何伤毁,这叫做精明流溢形体。不过这仍然只是暂时获得的精妙功行,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心里不作成圣的想法,这种境界就是善境界。如果认为这就是成圣了,那麽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如用此心内外精研,这时魂魄、意志、精神,除了自己色身种种障碍,其余的都能相互涉入互为宾主,这时忽然能从虚空中听到说法的声音,或听到十方一同发出深密的义理,这叫做精魄递相离合。但此时成就的善种,不过是暂时获得的,并非证得了圣境。如果这时心中不作已成圣的想法,那麽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成就了圣境,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将这心净滤澄明,从内中发出光明,十方世界到处呈现出阎浮檀色。一切众生种类都化为如来,这时忽然观见毗卢遮那佛高踞在天光台上被千佛围绕著,百亿的国土和莲花同时呈现於前,这叫做心魂灵悟所染。但这心光朗照各种世界的境界是暂时获得的,并非证得了圣境。如果此刻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成圣,那麽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将此心进一步精研妙明,不停地观察自心,抑制,降伏,超越种种杂念,这时忽然见十方虚空成为七宝颜色或百宝颜色,这些颜色同时布满虚空但又不相互混淆,而是纯净地显现著青黄赤白各各分明的色彩,这叫做抑按功力逾分。这也是暂时获得的境地,并非是证得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的邪魔。又用这心反覆去究竟澄彻,使心体之光的精纯不乱,这时忽然在夜半时分於黑暗的室内观见种种的物相,不亚於白天看见的物相,而暗室里的物也没有除灭,这叫做心细密澄其见。这种洞幽察微的洞察力乃是暂时获得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是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的邪魔。又运用这心体,使其圆融化入虚空,四体忽然就会如同草木一样,人烧刀砍而没有任何知觉,大火不能烧坏,即使用刀来割其肉体,也如同削木一样,这叫做尘并。这种排弃地、水、火、风四大性而直入纯净空无的境地,乃是暂时获得的,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这是成圣,那麽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用心去成就清净,当这清净心到了极至之时,忽然观见十方世界的大地山河都成了佛国,其中俱足了七宝,光明遍布在这佛土,又观见到恒河沙一样多的各种佛如来遍在虚空界中,虚空界中到处是华丽的楼台殿宇。向下可观见到地狱,向上可观见到天宫,所观见之处毫无障碍,这叫做欣厌。这是凝想深入时久而从心体中化成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用这心研究深远,忽然於中夜遥遥观见到远方的市井街道,或者听到自己亲族眷属的话语,这叫做迫心。这是心体究远逼极而飞出,因此有此隔物遥视观见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又用这心研究精极,观见到善知识,其形体不断变化,一会儿的功夫无端地便有种种变化,这叫做邪心。这种心体含受魑魅或遭遇天魔无端为其说一些通达妙义的法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这些魔事会自然消歇,如果误解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後。於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译文】阿难,像这十种禅那中显现的境地,都是色蕴在心体中交互涌动,因此显现出这些事境。由於众生顽迷而不能自去思量它,因而相逢这样的因缘时,自己不能识破它,还声称自己登入了圣境,造成大妄语,最终坠入无间地狱。你们应当依照如来的说法,在如来灭度以後的末法世代中,宣示这个法义,不要让天魔得其方便,保护持守著正道,从而成就无上道。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译文】阿难,那些善男子修行正等正觉正持三摩提,在禅定中色蕴消尽,观见到种种佛心,如同明镜中显现出的形像,好像有所得但又无所作用。这就像梦魇中的人,手脚都在,对所见所闻不生迷惑,心体在接触外来的邪魔时却不能转动。这叫做受阴境地范围。如果梦魇境象消歇,其心便离开了身子而能反观自己的面目,这心体可以自由自在地离开身子或留住在身子中,不再有任何障碍,这叫做受阴尽。那麽,这个人就能够超越观见的浊受,这种人这种情形的根由,恐怕其原来仍是虚明妄想所造成的。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於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阿难,那些善男子本当在这境地中获得大光明。当其心体灵明发露时,便过於内抑,忽然於其内心深处发出无穷的悲怜。这时甚至观见到蚊虫也如同看到初生的婴儿一样,心中会生出怜悯,不知不觉流下眼泪,这等功用叫做压抑过分反而摧伤心体抑摧过越。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种境地并不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能保持觉悟而不入迷的话,时间一久自然消歇。如果误解为成就了圣境,那就会有悲魔潜入他的心腑,使他见人产生悲伤,成天哀哭不止,这样便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於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只。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阿难,又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除尽绝,受蕴则清晰明白,於是,种种觉受之像呈现於前,而便会过分地感怀激动,忽然从心中生出无限的勇气,他的心一时便能勇猛锐利,志向要同众佛平肩,声称成佛只是一念之间便可超越的事,这等功用叫做陵率过越。能悟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能保持觉悟而不入迷,久了自然消歇,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狂魔入侵到他的心腑之中,使他逢人便夸耀自己,傲慢无比,其傲慢之心可说是向上傲视佛,向下傲视人,从而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回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於一切时沈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除绝尽,而受蕴则清晰明白,修道不前没有新的证悟,便退回到原来的境地,从而智力衰微,进入一种颓坏的境地,绕来绕去无所证见,心中忽然生出大枯渴,任何时候都处於昏沉冥顽之中,并且还将这种境地认为是勤奋精进,这等修心叫做无慧自失,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忆想之魔入侵他的心腑之中,使他一天到晚揪住心思悬在一个地方,从而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於猛利。以诸胜性怀於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於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除尽绝,但受蕴却清晰明白,其慧力超过了定力,从而失却勇猛锐利,使各种的殊胜妙慧反而被此心性毁坏。然而己心却以为自己是卢舍那佛,稍得一点进步便以为满足,这等用心叫做亡失恒审,是沉溺在短暂知见之中。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智力低下顽劣易知足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逢人便说,我已得了无上第一义谛。从而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於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於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除尽绝,但受蕴却仍清晰明白,新的证悟还没有获得,过去的悟心已经亡失了。在进不能前,退不能守的境况中,觉得进退都十分艰难,这时忽然从心中生出无尽的忧虑,如坐在烧红的铁床上,更如饮了有毒的药水,万般痛苦,只求一死。常常希望别人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期望早得解脱,这等修行叫做失於方便。能悟解则没有灾褐,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那就会有一分常忧愁魔入侵他的心腑之中,致使他手执刀剑割自己身上的肉,并欣然於这种自残生命的行为,或者常常忧虑不堪,便躲进深山老林,不耐烦见到人,从而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後。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於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色蕴消除尽绝,但其受蕴仍然清晰明白,见自己处在清净之中,便会在心体得到安稳之後,忽然生出无限的喜悦,心中欢悦而不能自止,这等轻安叫做无慧自禁。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就会有一分好喜乐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见人就笑,在路边旁若无人地自歌自舞,自称已得了无碍的大解脱,却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毛)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尽,但其受蕴仍然清晰明白,自以为已经具足了功德,忽然从心中无端生起大傲慢,这样各种的轻慢同时从心中升发,甚至对十方如来也生轻慢心,更何况是对佛之下的声闻、缘觉,这等见胜叫做无慧自救。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就会有一分大我慢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从此不礼敬佛塔佛庙,随意毁坏经典圣像,并对那些施主说,这些塔庙,只不过是金银铜铁、土木树叶罢了,肉身才是真正的宝,你不去恭敬身体,却去崇敬土木,实在是颠倒啊!那些深信他话的人,跟随他毁碎圣物埋在地中。他这样疑误了众生从而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这便是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於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尽,但受蕴仍然清晰明白,於是便在如此精湛明白之中圆悟到了精纯至理,而获得大随顺心。这时他的心中忽然生出了无量的轻安,自己宣称成就了圣果,得成了大自在,这等因慧叫做获诸轻清。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为成圣,那就会有一分好轻清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自以为圆满具足了功绩而不再求进步。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无闻比丘身上,他们如此的轻清妄念将会疑误众生,使其堕入阿鼻地狱。因而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於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谛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饮酒噉肉。广行婬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谛。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观见到色蕴消除,但其受蕴仍然清晰明白,在此明悟中获得了虚无的心解,于其心中忽然生出归向永远寂灭的愿望,於是便以万物自然造化无因而有果,一意直向虚无,当虚明空无心呈现於前时,心便生出长久断灭的解悟。能悟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就会有空魔入侵他的心腑,使他毁谤持戒,认为那是小乘之道,说菩萨如能悟解空性,哪里会有持戒犯戒的事呢?他常常在那些信佛的施主面前,喝酒吃肉,行淫玩乐,因为他有魔力,因此在他面前的人受其魔力的收摄对他竟不生疑谤。他的心被魔鬼长久侵入,便会吃屎尿和酒肉而不自悔,此等执持万物虚无的空性,破坏了佛的禁戒律仪,误入於人间罪恶之中,从而失却了正受,而从此沉沦。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婬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於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於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译文】又有那些在禅定中的众善男子,能观见到色蕴消除,但其受蕴却仍然清晰明白,便能体会到虚无空明,当虚明深入他的心骨时,忽然心中会有无限的爱欲生出,爱极发狂,便成为贪欲,这等定境叫做安顺入心,其人无智慧能够持守圣智,便误堕入种种慾望之中。能悟解则没有灾祸,但须知这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误解作成圣,那就会有欲魔入侵到他心腑,使他一味地声言欲念是菩提道。於是便与常人未修道者之流一样行欲无度,其行淫者,叫做持法子。由於他有神鬼之功力,因此在末世之中摄收凡愚之人,其数上百、上千,乃至上万。当那魔鬼生厌而离开他的身体时,这时他既无神威也无功德,最终陷入王难之中,因为他使众生疑误导致其堕入无间地狱。自己便失却了正受,从此沉沦。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於我灭後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译文】阿难,像这十种禅那中显现的境地,都是受蕴在心体中交互涌动,因此才现出这些事境。众生因为顽迷而不能自己忖量,碰上这些因缘时,心迷而不能识破,还说登上了圣境,造成如此大妄语,当堕入无间地狱。你们应当依照如来的说法,在我灭度後的末世中传示如来的这个法义,使广大的众生开悟,使众生们不被天魔占得便宜,保护持守正确的修行之路,从而成就无上觉道。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若动念尽。浮想销除。於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译文】阿难,那些善男子修行正等正觉正持三摩提,他们的受蕴已经绝尽,虽然还没有达到完全漏尽,但他们的心却能够离开自己的形体,如同鸟离开鸟笼一样,有一定的修行成就,这时以自己的凡俗之身,经历著菩萨六十圣位境界,得意自在地感受自己的身体随意无碍地往来於这些境界之中。就像熟睡中的人说梦语,其人虽然深然不觉知,但他的话已成为音韵句式,使没有睡著的人完全懂得他的梦语,这名叫想蕴境地。在些境地中如果游动的念想绝尽,浮想消除,心体妙明觉悟,如同洗去尘垢一样,这时对自己一世的经历便能够从生到死,从头至尾地圆照无余,这叫做想蕴尽。那麽,这样的修行者就能够超越烦恼浊垢,观察这等情形的根由,根本上还是融通妄想所造成的。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盘。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於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阿难,那些善男子在修行中,受蕴已达虚妙,不遭遇邪想邪虑,心体圆定生慧,即入三摩地正定之中,但是若心体爱恋如此圆融灵明境像,便会为了锐利他如此精妙的思维而贪求巧善之智。这时天魔便趁这个方便时机,飞精附人,将魔灵附於这人身上,为其讲经说法。这个人不察觉是魔附身,反而自称修得了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对来他这里寻求善巧之智的善男子,铺坐设场而为他们讲法。这人的形体,可有种种变化,让那些求善巧的人看来,一会是比丘,一会是帝释,一会妇女,一会是比丘尼。或者居暗室之中叫人看见其身上有光明,这人一时愚迷惑乱,以为自己就是菩萨,使一些人相信他的教化,这人便令听讲者心性惑乱摇荡,从而破坏了佛的律仪,暗中施行各种贪欲,这人口中喜说灾祥变异,一会对人说如来在某地出世,一会对人说劫难、战争将临,在人心中散布恐怖,使相信他话的人莫名其妙地耗散家资浪费财产。这叫做怪鬼,趁年老成魔时来恼乱这个修道人。当魔心厌足以後,便离开这人的身体,如此情形使这个人及其子都陷入王难。你对这种事情应当先有所察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会去迷惑无知的众生,使其不堕无间地狱。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婬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阿难,又有那些善男子,其受蕴已达虚妙,不遭遇邪想邪虑,心体圆定生慧,但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心中无端爱恋游荡,思维飞扬,贪求经历种种境像。这时天魔趁著这个方便之机,飞精附人,将魔灵附体在这人身上,向他宣说经法。这人也不觉知是魔附体,自称证得了无上涅盘境界。对到他这里追求神游的善男子,铺座设场而为他们讲法。自身形体没有变化,但听他讲法的人忽然会看自己坐在宝莲花之中,全身整体都幻化成聚集的紫金光彩。所有在场的听讲者,每个人都体验如此境像,从而产生出从来没有过的惊喜。这人一时愚迷,惑乱心想自己就是菩萨,妄惑之心淫逸奔放,从而破坏了佛的律仪,暗中行种种贪欲,这人口中又喜说诸佛应世,说某某人就是某某佛的化身,某某人是某某菩萨化身来人间点化众生等等。众人看见这种情况,心中渴仰倾慕,从而心中隐隐约约便生出邪见,消毁了自己的善根智种,这叫做魅鬼,年老成魔来恼乱这个修道人。当魔心厌足之後,便离开他附体的这个人,这时此人和他的弟子都会遭陷王难。你应当对此有所先觉,才不会堕入轮转之中,不去迷惑无知的众生,更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合。澄其精思。贪求契合。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後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些修道的善男子,其受蕴已达虚妙境地,不会遭遇邪虑邪思,心体於圆定之中发明智慧。但是这人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由於心中贪爱绵泯,便澄滤其思维,而贪求种种契合它物的景像。这时天魔趁机得到方便,飞精附体,将魔灵附体在这人身上,并为他讲经说法。这人不知觉是魔附体,反而自称得了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在来他这里寻求契合境界的善男子中,铺座设场而为他们讲法。这人的形体和前来听讲人的形体虽然没有什麽迁移变化,但他可以使听讲者们在还没有听法之前,心便自行开悟,心念能迁移变易潜行无端。有的人由此而暂时获得宿命神通,有的人暂时具有他心通,有的人看得见地狱景像,有的人能了知人世间种种好事和坏事,有的人口中自然说出偈语,有的人自己自然而然便可诵说经文,人人欢喜获得从未有过的经验。但这个人一时愚迷,妄惑之心认为自己便是菩萨,心中充塞绵爱,从而破坏佛的律仪,暗中施行贪欲。嘴上好说有大佛小佛应世,某佛是先佛,某佛是後佛。其中又有什麽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也是这样的等等。众人看见这种情况,本心遭到邪见薰染,而入邪悟之中,这叫做魅鬼,年老成魔来烦乱这修道人,当魔厌足而离开此人後,这人及其子都遭陷王难。你应当对此先有所觉察,才能不致於堕入轮回,不会去迷惑无知的众生,不使他们堕入无间地狱。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盘。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盘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盘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译文】又有些修行的善男子,其受蕴已达虚妙,不会遭邪虑邪思,心体於圆定之中发明智慧。但其在修持正定三摩地中,心执著於穷究事物变化始终的根本,为精爽思维而贪求辨析,这时天魔趁机得其方便,便将魔灵飞附其人身上,向这人讲经说法。这个人并不觉知这是天魔附体,也自称证得无上涅盘境界。然後在来他这里寻求善巧根本的信众中间铺座讲法。此时这人身上具有魔力神威,能够以魔力制伏求学之人,使他们在他的面前,虽然没有听他讲法,便已经自然而然心伏於他。中此魔的这些人以为佛的涅盘菩提法身即是现前自己的肉身,而父父子子传宗接代即是法身常住不绝。眼前的这些就是佛国,不会再有什麽净土世界以及光耀金色的佛身了,使人在接受和相信他的说法时已亡失了自己原先的本心,身心命运的归依於此呈现出从未有
本文标题:楞严经全文及译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