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是什么意思
舍利弗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佛教知识」“合十”的真实内涵
双手合十的礼仪,对于寺庙的僧人来说几乎是天天要用的,如在圣像前要合掌示敬,与人见面也合十示礼。
合十看似简单,实表深广的佛法。正如佛经之语深,一句话乃至一个字,可能有无量的含义和境界。宇宙一大天地,人体一小天地,人是宇宙的缩影,一切佛菩萨皆从人身修成。所以,合十也含藏宇宙万法。我们不能浅看合十之礼。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普及一下!
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团结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争斗。双手抬起,示赤手空掌,即无争斗之意。又因一只手也可伤人,现两掌相合,则全无伤他之意。十指合于一处。表示十方力量的凝聚、团结。又,十指合于心口,表示诚心诚意,所谓””十指连心””。再者,平时十指散乱,代表散乱的妄心,现合于一处,代表一心。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说:“一心不乱、 一心皈依”。
二、合掌时,要掌背微躬,掌心略弯,这样,两掌之间形成空洞,表示真空之理,意即我们要悟入空性。合掌也是法印的一种,若紧闭掌心而不留空隙,则沦为外道,来生则生于无佛之地,不闻三宝之名。
三、合掌于心口处,两掌竖直,表示竖穷三际,指时间;而掌背略鼓,向横向发展,表示横遍十方,指空间。这样,宇宙融为一体,万法归于一心。佛菩萨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又能于念顷游步三界及遍游一切佛土,正说明佛菩萨于时空能运用自如,随心所欲。
四、凡夫不遇佛法,被假象所惑,心时时向外攀缘,不能反归自性。手有向外抓握器物的功用,代表“攀缘”。杀、盗、淫、酒皆赖于手。凡夫什么都想抓,抓名抓利抓权,越多越好,是“贪”。又,手要伤人坏物,这是“嗔”。还有,手会胡乱地伤人坏物,这是“痴”。现在,双手相合,而且是掌心相合,非掌背相合(抓东西用掌心),代表止住双手的妄动,收敛放逸的身心,就是息灭“贪、嗔、痴”也。又掌背为外,代表外境六尘;掌心为内,代表觉心菩提,合掌则代表背尘合觉,为修行解脱之路。而成就佛果,则改合为开,所以佛像掌心向前时,表示放光接引,普渡众生。
五、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即是分别,以左右手代表。执著即是坚持分别,有我执与法执,也用左右手代表。左右之相是假名,是虚妄。合而为一,无有左右,却亦左亦右,于相离相,平等一如。妄想执著既除,如来德相便显现。
六、合掌又称合十。十指相合,手心相对,且合于心口,表示十法界归于一心,下至地狱法界,上至佛法界,皆唯心所造,从心而显。
七、十指代表十方,合十于心口,既表众生平等,又表摄取十方众生归于佛道,施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普渡,又十方也代表十方佛国,合十于心口,表示以恭敬心供养十方佛菩萨,并摄取十方佛国的功德,庄严自心,成就善根。
八、佛子见面,合掌称一声“阿弥陀佛”,即是归于弥陀一乘愿海(合二为一),不退成佛。又表十方佛国,同赞阿弥陀佛,同宣净土法门(合十方为一)。
九、合十于心口,表示我们的心要修十波罗蜜才可成佛,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波罗蜜等十种。又华严十玄门、普贤十愿王,都表圆满之义。所以,双手合十,即表示能圆成佛果。
十、本师释尊,左面有目键连,神通第一。神通显示智慧善巧,通达无碍。只有解了世出世法,才能自在,故表“解”。右边有舍利弗,智慧第一,智慧由戒、定而生,有智慧又能择善而行,故表“行”。左右相合,即表“解行合一”。又,文殊、普贤是释迎如来之二胁士,文殊是诸佛之师表“信、解”,居左;普贤是一切如来长子,以十大愿王表“行”,居右。此亦表示解行合一,福慧双修。
同样,阿弥陀佛左胁持为观音,三十二应,普门示现,表智慧善巧、通达无碍,属“解”;右为大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属“行”。左右相合,还是“解行合一”。左手多静,主“解”,右手多动主“行”。所以,合掌即表示解行合一。这样,才能成就无上菩提。行而不解,易盲修瞎练,增长邪见。解而不行,增长无明,如纸上画饼。《金刚经》谓:“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相”是解,修一切善法是行,“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果。
十一、左手多静,代表“自觉”。右手多动,代表“觉他”。自觉而不觉他,只证小乘极果。要觉他而不自觉,恐无能为力,引人入邪路。合二为一,方是菩萨行者,才能趣于觉行圆满,成就无上菩提。
十二、左右手分别代表愿和行。有大愿而无大行,便成空愿、虚愿。无大愿而行,则行恐不真而盲目,不得大果。二者相合,以愿启行,以行证愿,才能圆成大愿。
十三、合二为一,代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禅净不二,净密不二,方法不同,本质相同,目的相同。贵在一门深入,一修一切修。
十四、左右合为一体,代表不二之理。烦恼与菩提不二,自行与化他不二,自佛与他佛不二,性与相不二。
十五,左右相合位于中位(胸口),代表从容中道,不落两边,不住断常,不着空有。
十六、一切物品供养佛像,主要都是用来启示我们如何修持的。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中,说了七种真正的法供养。在圣像前诚心地合掌,仰慕佛德,依佛知见而行,才是上等供养。所谓“合掌以为华,身为供养具。善心真实香,赞叹香云布”。身体就像一个盘子,而双手合掌就是盘子里的一朵花。由此而知,合掌又代表“含苞待放”,指因地修行。花开结果,即是菩提。
舍利弗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如来十大弟子排行
了解多元文化 杜绝迷信
迦叶(头陀第一)
大迦叶、摩诃迦叶,也被叫做迦叶波、迦摄波,意思是饮光。他是佛陀弟子当中最没有执着念头的人。
迦叶
舍利弗(智慧第一)
又叫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弗怛罗,舍利弗多罗,奢利富多罗,奢利弗多罗,奢琍补怛罗,舍利弗呾罗。从意思上翻译,叫鹙鹭子、秋露子、鸲鹆子。把梵语和汉语一块翻译,则叫舍利子。
舍利弗
目犍连(神通第一)
又被称作目犍莲、大目犍连、没特伽罗,一般简称为目连或者目莲
目犍连
阿那律(天眼第一)
又叫阿尼卢陀、阿楼驮、阿难律、阿楼陀。从意思上来说,就是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
阿那律
须菩提(解空第一)
又称苏补底、须扶提、须浮帝、薮浮帝修、浮帝、须枫。意思就是善业、善吉、善现、善实、善见、空生。
须菩提
富楼那(说法第一)
又称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也有音译叫布剌孥梅但利曳尼子、分耨文陀尼子的,从意思上讲就是满慈子、满祝子、满愿子。
富楼那
迦旃延(论议第一)
又称大迦旃延、摩诃迦毡延、摩诃迦多衍那、摩诃迦底耶夜那,意思是大剪剔种男。
迦旃延
优婆离(持律第一)
又被译为优波离、邬波离、忧波利。意思是近执、近取
优婆离
罗喉罗(密行第一)
又被译为罗喉、罗怙罗、罗喉罗、罗吼罗、罗护罗等,过去还被译为罗云,意思是障蔽、覆障、障月、执月
阿难(多闻第一)
阿难陀,意思就是欢喜、庆喜、无染
阿难
(免责声明: 图片取材网络并进行加工处理,如有涉及请联系即刻删除)
舍利弗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舍利弗神功盖世,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一人挑战六大门派完胜
很多佛经的开篇,都是这样一句话,“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意思是,这是佛陀当年在舍卫国的一处园子里讲法,我亲耳听到的,云云。
只讲故事,不谈因果。
今天来说说,佛陀讲法的那个园子——“祇树给孤独园”,是怎么来的。
《西游记》里的孤独园来历
西天八十一难,在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一篇中,写到了师徒们参观“祇树给孤独园”。唐僧眼前的寺院,是一座“琉璃碧瓦、半新半旧”的不大不小寺院,环境清幽,古意盎然。山门上匾额写的是“布金禅寺”,唐僧恍然,这莫不是到了舍卫国地界了吗。
八戒取笑唐僧从来不认路,今天也识得路了。唐僧说非也非也,自己是在佛经中看到的,“佛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至于来历,唐僧倒也记得清楚,是“给孤独长者问太子买了,请佛讲经”,相当于收购地产捐献做善事。
按照唐僧所讲,当年孤独长者见佛陀在舍卫城中讲法,却没有安歇处,就向舍卫国太子请求买下园子,太子很是执拗,说“我这园不卖。他若要买我的时,除非黄金满布园地”。谁知孤独长者是个不差钱的富户,真的“以黄金为砖,布满园地”,太子大概也没见过这么多金子,目瞪口呆却不能食言,就把园子卖给了孤独长者,请来佛陀说法。
唐僧讲完典故,寺里的僧人说,师父说得忒对了,俺们布金禅寺的“布金”二字,就是因此而来,这里本名叫“舍卫国给孤独园寺”,寺后还有当年佛陀讲法的“祇园”遗址,还说“近年间,若遇时雨滂沱,还淋出金银珠儿,有造化的,每每拾着”,更添几分神秘色彩。
这可以说是唐僧一路西来,最重要的一处信仰之旅。
佛经中的祗园精舍
即使在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皇族们也设计了微缩舍卫城,被称为“佛城”,供奉诸佛菩萨,每月初一、十五,又或佳节时令,皇帝都要来此拜佛供香,随侍念经的僧众是太监装扮。当然,清代帝王不过讨个口彩,真正的“祗园精舍”是在古印度的舍卫城,它与王舍城的另一处“竹林精舍”,同为佛陀在世时最著名精舍。
“祗(音奇)园精舍”,就是唐僧口中的祗树给孤独园,又简称祗园。据记载,园子位于舍卫城南,郊外五里处,始建于佛陀觉醒悟道后的第六年。相传,“祗园精舍”非常宏大,内有浮图(即佛塔)十二,讲堂七十二,房屋三千六百,楼阁五百,当然也不排除夸张说法。
“祗园精舍”为什么要用“祇树给孤独园”,这么拗口的名字呢,其实里面包含一个典故,与唐僧所说的大差不差。
这个故事记载于《须达起精舍缘品第四十三》,话说舍卫城中,有个人叫“须达多”,他一生乐善好施,接济贫困孤穷无数,大家叫他“给孤独”,就是专门接济孤老贫弱的人。某一次,他途径王舍城竹林精舍,听到了佛陀讲法,由此深受启发,发下大誓愿,有生之年邀请佛陀在自己的家乡讲法,为此舍卫城也要造一座精舍,规模要超过王舍城精舍。
须达多回到故乡,找来找去,只有舍卫国祇陀太子的花园,能够达到心中标准,但是王子打死都不肯出售花园,于是就给他出了个难题,如果须达多能把黄金铺满花园地面,这笔黄金就是花园的售价。须达多也是个执着的人,为了实现愿望,他变卖了家中所有产业,换成黄金兑换花园。太子被他诚意感动,就答应把园子卖给须达多,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太子另外贡献了花园附近一片林子。花园加上林子,果然超过了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
因此,祇园精舍实际上是富豪和王子联手贡献出来的,祇陀王子的树林被称为“祇树”,富豪“给孤独”用黄金换来的花园,被称作“给孤独园”,两者连起来,就是“祇树给孤独园”,也简称“祇园精舍”。
祇园传说的另一个版本
这个版本可能更接近历史真相,话说故事的主角,还是那位乐善好施的“给孤独”长者须达多(也称为须达),有一次,他要给自己的第七个儿子娶媳妇,他住在舍卫城,亲家是王舍城的另一位大富豪叫护弥。强强联姻,门当户对,大家一拍即合,须达喜欢做善事,而护弥则笃信佛法。
两家商议的结果,护弥想借此婚宴机会,做一场大大的法事。须达倒也没什么异议,但是当时在印度的宗派非常多,除了佛教还有很多外道,须达也搞不清楚谁最适合,就问,既是隆重的婚礼,咱们请哪位高人到场呢?护弥早有打算,就说,咱们邀请的那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就是“净饭王子,厥名悉达”。
既是王子,身份自然高贵,须达就问,这位高人有何神异之处呢?护弥说,“其生之日,天降瑞应。三十有二,万神侍卫。即行七步,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不知为何缘故,但凡宗教传说,对“七”都非常特殊的崇拜,西方有七个小矮人,咱们神话有七仙女,须达是第七个儿子婚宴,佛陀降生行走七步。更神奇的是,这个刚降生的小婴孩,不仅有万神护持,还说出“唯我独尊”的话。除此之外,护弥还讲了一堆小婴孩的神异,就把须达说动了。
于是须达兴高采烈去请这位高人,佛陀听了他的来意,就很为难,说咱们出家人与在家的俗人行止坐卧不同,你那里没有精舍,我是去不得的。须达问明白什么叫“精舍”,拍拍胸脯说都包在我身上了,赶紧回去准备,佛陀怕他没听明白,就特别安排自己的弟子舍利弗一同前去。故事到这里,就有不同进展了。接着往下看。
佛陀派去的舍利弗是他亲传十大弟子之一,有“智慧第一”的美誉,最聪明的那位,他跟着须达来到舍卫城一看,可不得了,舍卫国中婆罗门众多,尽信邪门歪道,其实并不适合佛陀来此传播教义。怎么办呢,佛陀已经答应了,舍利弗想办法,告诉须达说,一般的地方不行了,咱们得找个清净而且足够大的地方。
古印度的国家都没有多大规模,须达和舍利弗找来找去,只有舍卫城王子祇陀的私家花园,大小、距离和环境都合适。舍利弗是外地人,只能由须达出面协商此事,王子听说要买他家花园,当然不同意,突然就想起“知难而退”这句俗语,出难题说“汝若能以黄金布地。令间无空者。便当相与”。用黄金铺地,还要一点缝隙都没有。
可惜这也难不住须达,他是土豪不差钱,无所谓。王子一看,金口玉言只能成交了这笔买卖,还不忘找回点面子,说“园地属卿,树木属我。我自上佛,共立精舍”。意思是,园子是你供养的,但是树林算我供奉的,护持佛法的好事不能让你一个人得了。
买卖成交后,两家商议对花园拆迁改造,可是当地居住的民众并不愿意,过去花园是私有的,但是民众可以享受,如今花园没了,大家都不开心。有六个外道,借机想要搞事情,跑到国王那里嚼舌头,说自己为了维护地方民众利益,要与外地来的佛陀弟子斗法,胜者拥有处置花园的权力,失败者永远离开。
须达知道,这些外道在舍卫城中势力强大,实在得罪不起,花钱不怕,得罪地方势力可是不能干。舍利弗听说,满不在乎地应承下来,“正使此辈六师之众,满阎浮提,数如竹林,不能动吾足上一毛”,大意是说,就算这帮人再多,也动不了我脚毛上的一丝一毫。
斗法那天,舍卫国万人空巷,外道们精擅幻术,他们派出一个叫“劳度叉”的人,劳度叉在大众前展示法术,变幻树、池、山、龙、牛、夜叉等形状,舍利弗以神通力破解,变出狂风、大象、力士、金翅鸟、狮子、天王等一一对应,观众们评判“舍利弗胜,今劳度叉,便为不如”。外道们技穷,舍利弗便展现大神通,趁机宣传佛法,各说因果,在场大众们领悟到不同境界,立即就有获得果位的。
袛园之争,是宗派之间势力范围的斗争
以上这段斗法故事,是敦煌莫高窟196窟南北两侧,晚唐时期壁画《劳度叉斗圣变》记载的内容,是1942年由著名画家张大千临摹流传出来,出自《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是一幅典型的经变图,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内。
上文说到的,舍利弗尊者与外道斗法的事情,在这幅图中都有展现,故事最末,舍利弗见外道技穷,就幻化了狂风,把外道们的坐帐吹倒,都惧悚惶恐,不知所措。至此,六师外道眼见大势已去,纷纷降服。当场请求佛陀剃度落发,皈依佛门。另有舍卫国王及三亿臣民亦尽弃外道邪说,笃信释迦正法。
这些外道是对区区花园感兴趣吗?当然不是,这是宗派圈地势力范围之争的表面白热化。或许当时佛陀安排舍利弗跟着须达一起到舍卫城,就已经预感到要发生这样的事情。据佛教记载,在佛教产生以前,印度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宗教派别,它们各有学说教义,各有势力范围和信徒,后来佛教出现后,打破了既有平衡,把这些外道归为六十二种,记载于《梵网经》中,并且一一指出外道们的特点与弱点,做到知己知彼,就能战胜他们。
因为是在与各种大小宗派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的逻辑思辨非常成熟,据恩格斯的评论,“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于佛教。”
公元七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打乱了佛教的生存空间,迫使它另寻出路,于是就向东发展,来到了遥远的东方古国。一个外来宗教,能在本土诸子百家争鸣的环境中扎根并发扬光大,可见其不可思议的顽强生命力量。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欢迎关注。
文章相关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
舍利弗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舍利弗尊者为什么号称智慧第一?
舍利弗尊者为什么号称“智慧第一”?
舍利弗尊者是佛陀常随十大弟子之一,又称舍利子,即鹙子的意思。他出生在王舍城的一个婆罗门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大学者。他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精通婆罗门教法。一次,他和邻村的目犍连出去游玩,见到群众正在举行大祭,两人在杂乱的人群中,心生无常的感慨,便一起相约出家。他们皈依了当地有名的外道门,只经过七天七夜便证得最高境界,各自拥有数百弟子。
在游行传法的过程中,他和目犍连见到佛弟子马胜比丘,闻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的偈语,对佛教产生了信心。不久,便率弟子250人皈依了佛教。舍利弗皈依佛陀后,跟随佛陀学习了40余年,辅助佛陀弘法度生,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常常以智慧的语言破斥外道,或为佛弟子论究法义,或代佛说法,主持僧团事务。因他的才智过人,佛陀常常赞叹他是智慧无量,所以称舍利弗为智慧第一。
舍利弗不忍看到佛陀圆寂,在得到佛的允许后,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同他八十岁的母亲见了最后一面,并为故乡人民作了最后一次说法,然后安详地进入涅槃境界。他出家不忘度化亲情,为后世的佛教徒树立了好的典范。
舍利弗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曲阳造像中的思惟像
#2021头条带你看河北##2021我为河北文旅代言##激情冬奥相约河北##奋进新时代魅力张家口##河北文旅看图识景#
思考中的人,摆出的最常见的姿势就是用手抚摸或支撑着下颌,这是人在开动脑筋思索问题或作出决定时的一种姿势。在佛教造像中,将具有左腿自然下垂、右脚踝置于左膝上的半跏坐姿,右肘部支撑在右腿上,用右手掌或手指支撑着下颌,左手扶住右脚踝的手部姿势的造像,称为「思惟像」。在汉译佛经中,用「手支撑脸颊」这个动作来表现人、菩萨、天神等的心理活动,又以表现其内心忧愁的占绝大多数。可见,「思惟」所表现的是忧愁、忧思、怀有烦恼的意思。
思惟像的
公元三世纪时,深受希腊、罗马文化影响的犍陀罗艺术,将「思惟像」这种造型带到了佛教造像艺术中。犍陀罗(Gandhara)是巴基斯坦西北部、以白沙瓦为中心的一个地区的古老地名,坐落于印度和西亚的边境地带。公元前六世纪,犍陀罗属波斯阿其美尼德王朝领土东端的一个州。公元前三二五年,亚历山大远征东方,入侵犍陀罗,希腊文化得以在此传播。在接下来的四百年中,印度孔雀王朝、大夏帝国、塞族、安息人等交替占领这一地区,直到一世纪中叶,贵霜王朝抢占犍陀罗,创建了拥有整个印度西半部的大帝国。在贵霜王朝时期,希腊雕塑与印度佛教艺术互相交融,诞生了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思维菩萨造像
犍陀罗艺术最大的创造,就是最早把佛陀用人的形象加以表现。虽然佛教艺术起源于印度,但是最早期的佛陀并未见以人的形象出现,而是以足印、莲花、菩提树、法轮等象征物来表现。所以,深受希腊、罗马艺术影响的犍陀罗艺术,以人的形象来刻画佛陀,是佛教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犍陀罗的佛像,有着呈水波状的头发覆盖着肉髻,鼻梁与额头连成一个平面,凹目高鼻,上嘴唇长着两撇胡须,穿着衣褶厚重的通肩袈裟,身材魁梧健壮,有如希腊的神像。
犍陀罗艺术中的思惟像多出现在佛传故事中,太子、太子妃、天神、仕女、摩耶夫人、魔王等各种形象都有所表现,并没有固定的身份。纵观历史、放眼世界,思惟像第一次集中出现是在二、三世纪的犍陀罗艺术中,第二次集中出现便是在五、六世纪时的中国,尤其是在河北曲阳出土的东魏至隋朝的佛教造像中。
曲阳造像的由来
河北省曲阳县,隶属保定市,北距保定八十公里,南距石家庄七十公里。曲阳是战国时期赵国名臣蔺相如的故里,也是宋代名窑定窑的产地,在西汉时就已经享有「雕刻之乡」的盛名。曲阳境内的黄山蕴藏着丰富的白石矿,这种白石矿质地细腻如玉,色泽洁白如雪,是极佳的雕刻材料,被当地百姓誉为「白玉」。
曲阳的白石佛教造像的发现事出偶然,一九五三年十月十九日,曲阳县南关农民在挖地窖的时候挖到了几尊石佛像,立刻上文化部。文化部立即委派罗福颐(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李锡经(北京历史博物馆)、郑珉中(故宫博物院)三人参加发掘,并在河北省文化局的协助下,经过一九五三年冬天和一九五四年春天的两次发掘,清理出了一大批白石佛造像,这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有关佛教造像的重大发现。造像的埋藏坑在一座名为修德寺的宋代寺院遗址中,但它并不属于修德寺,准确地说是在一座早于五代的佛殿遗址下面。一共有甲乙两个埋藏坑。甲坑为方形,南北长二点五米,东西宽二点六米,坑深一点八至二点六米,坑内全部散乱堆放着佛像,大像多集中在下部,小像多集中在上部,共埋藏了两千多件残石造像;乙坑在宋代修建修德寺的时候已经被发现,其中所埋藏的一些北齐的大佛身已经被挖出并改造成寺院的柱础,所以乙坑内发掘时仅存三座佛座和一具佛身。由于佛像损坏严重,而当时故宫博物院拥有最出色的文物粘接技术,因此出土的造像和残块全部被运往北京故宫粘接修对。待修复完成后,大部分造像拨交给河北省博物馆,其余也有部分精品分别拨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中国对外文化委员会等单位收藏。
曲阳造像数量庞大,更重要的是其中有二百七十一件造像带有明确纪年,上至北魏神龟三年(520年),下至唐天宝九年(750年),串起了曲阳地区二百三十年造像风格演变历程,补充和丰富了中国北方造像发展上的重要环节。这其中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造像样式,比如思惟像、弥勒像、双身像等,形成曲阳造像自身独特的艺术风貌。
曲阳思惟像的种类
观音菩萨思惟像?
东魏元象二年? 惠照造石思惟像
曲阳造像中的思惟像都着菩萨装,出现在东魏、北齐和隋三朝,在有纪年发愿文的造像中,思惟像占四十七件,其中东魏九件、北齐二十七件、隋代十一件。最早的一尊是东魏元象二年(539年)惠照造思惟像,其纪年文是这样写的:
「元象二年正月一日,佛弟子比丘尼惠照造思惟玉像一区,上为国主,先亡父母,己身眷属,合家大小,一切有形,同升妙乐。」
东魏元象二年? 惠照造石思惟像发愿文拓片
东魏兴和二年? 邸广寿造石思惟像
惠照造的这尊思惟像,其造型非常独特:首先是高高扬起的束冠宝缯,这在同时期曲阳菩萨立像中是唯一一例,而且在东魏以后的思惟像中也不曾出现;其次是右手持长茎莲蕾,虽然此尊思惟像的右手是残缺的,但从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邸广寿造思惟像对比可知,此尊菩萨的造型应是右手握着一支长茎莲蕾,同时用右手食指支颐;第三是思惟菩萨的坐具底下高高的覆莲台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覆莲台座的造型将变得越来越平,平到变成是长方形台座表面的浅浮雕,而菩萨的左脚下将生出专供左脚踩着的小莲台。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 郭武牺造铜鎏金莲花手观世音像
这一形象的思惟像,我们并不能从发愿文中得知其真正身份,但参考犍陀罗艺术中手持莲花的观音思惟像以及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郭武牺造铜鎏金莲花手观世音像,似乎可以帮助我们推测这种思惟像的身份应该就是观音菩萨。
太子思惟像
东魏武定三年? 邸金龙造石思惟像
北齐皇建二年? 邸洛姬造石双思惟像
北齐皇建二年? 邸洛姬造石双思惟像发愿文拓片
曲阳思惟像的发愿文中,明确写出身份的是「太子思惟」,但只有三尊,分别是东魏武定三年(545年)邸金龙造思惟像、北齐皇建二年(561年)邸洛姬造双思惟像、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张天保造双思惟像。
隋开皇十六年? 张天保造石双思惟像发愿文拓片
「太子」指的是释迦牟尼成佛前乔达摩·悉达多太子的身份,在佛传故事中,悉达多太子在许多场景中都有思惟的状态。比如「树下观耕」:太子看到农夫勤苦,众生相互吞食,轮回不断,心中甚觉悲痛,因而起慈悲心,思惟解脱之道。「出游四门」:太子出游遇到老人、病人、死人和沙门,回宫忧思众生束缚于所受之苦,思考从老、病、死等苦难中解脱出来的方法。「白马舐足」:太子思惟成佛,即将出家,白马不忍分离,向太子舐足告别。佛经之中的「太子思惟」似无法对应曲阳造像中的「太子思惟」场景,若是以「太子思惟」来囊括所有曲阳造像中其他没有题铭的思惟像,显得有些牵强。
龙树思维像?
曲阳北齐思惟像中还有三尊题铭为「龙树思惟」的造像。龙树造型是北齐时期佛造像的流行样式,表现为双树相交,树叶婆娑,树干盘龙,龙头向下。龙树簇拥的主尊不光有思惟菩萨,还有交脚菩萨、释迦多宝佛、无量寿佛等。那么,「龙树思惟」是什么身份?其他未标明身份的思惟像又可能是什么身份?让我们考察一下具体的发愿文:
北齐天保九年? 张寄兴夫妻造石思惟像发愿文拓片
张寄兴夫妻造石思惟像的发愿文:
天保九年,岁在戊寅十二月庚申朔十三日,佛弟子张寄兴夫妻二人为亡息永康、息比丘神璨,敬造白玉龙树思惟像一区,以此微愿,使亡息舍此秽行,神游净境,又愿国祚永隆,边方宁太,现在己身,内外眷属,咸作斯泽。
北齐天统二年? 高市庆造石双思惟菩萨像
北齐天统二年? 高市庆造石双思惟菩萨像发愿文拓片
高市庆造石双思惟像的发愿文:
天统二年四月廿日,佛弟子高市庆共弟妹仰为(亡)考、亡姉、亡(弟)现亲敬造(白)玉像一区,愿令亡考、亡姉、亡弟神栖净土,永利三徒,现亲延寿,无诸疾苦,居眷(大)小,咸蒙此福。
北齐天保八年? 张延造石思惟像
北齐天保八年? 张延造石思惟像发愿文拓片
张延造石思惟像的发愿文:
大齐天保八年岁次丁丑七月戊戌朔廿日丁巳,曲阳人张延为亡妻陈外香造白玉思惟像一区,愿令亡妻长辞四生,永绝六趣,转女身,道成圣果,又愿己身,居眷大小,龙华之期,一时悟道。
这些带有「龙树思惟」、「思惟」,乃至不带「思惟」题铭的思惟像发愿文中所说的「神游净境」、「神栖净土」、「龙华之期」,说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后秦姚兴时,来自龟兹的著名僧人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出《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记载释迦佛描绘未来弥勒佛国的庄严清净:地面平坦如镜,名花软草遍覆其地,香水洒土没有灰尘,明珠照耀昼夜无异,没有劫窃之患,也不用担心水火刀兵,也不会受饥馑毒害之难,谷稼滋茂一种七收,入口香美气力充实。但这样一个佛国世界,仍然存在饮食、排泄、衰老这三个「缺点」。弥勒托生在翅头末城的大婆罗门主家,观察世间众生空苦无常,出家坐于金刚庄严道场龙华菩提树下成佛。成佛后,弥勒佛受众生之请为之说法,可是佛法「甚深,难得难入难信难解」,众生再三请求,弥勒佛「即便微笑出五色光,默然许之」,于是众生得闻佛法,得阿罗汉果。最后,释迦佛告诉舍利弗,佛灭度后,得闻此经,受持读诵,礼拜供养,就能破一切业障障烦恼障,得见弥勒及贤劫千佛,三种菩提随愿成就,不受女人身,正见出家得大解脱。
在曲阳造像中,在龙华树下微笑的思惟像仿佛正印证了经文中弥勒在龙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微笑决心为众生说法的形象,「龙树思惟」的身份便是弥勒菩萨了。弥勒信仰在北朝时期无论在皇室、僧侣,还是普通民众间都有着广泛的基础。北齐政治昏暗,与周边少数民族以及北周交战不断,致使当地民众祈求往生弥勒净土,期待龙华三会(指弥勒在龙华树下三会说法),闻佛法得以解脱现实困境,这也是在情理之中。更有人打着「弥勒出世」的旗号,起兵造反,足见弥勒信仰的影响之大。
在六世纪后半期到七世纪后半期的这段时间里,弥勒思惟像从中国传到了朝鲜半岛与日本。现存韩国庆州博物馆藏安东玉洞出土的弥勒菩萨、国立中央博物馆藏金铜半跏弥勒像、庆州南五陵废寺址出土的金铜半跏弥勒像,是新罗半跏思惟像的代表作。日本奈良中宫寺的半跏思惟像、京都广隆寺的半跏思惟弥勒像则是日本的国宝。弥勒思惟像与当地的民间信仰和人物崇拜相结合,反映了佛教文化艺术在亚洲地区范围内的交流。
舍利弗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阿弥陀经里的舍利弗是什么意思
2.舍利弗是什么意思百度百科
3.佛和佛陀的区别
本文标题:舍利弗是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