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推荐文章1:孩子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学霸家长解释错,老师无奈

  5000年的文化长河里,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名言名句,它们的存在体现着古人的大智慧。不过有些句子,在我们日常使用中,却常常被曲解了。


  随便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个8个字的成语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据文史学家们考究,它的意思应该是:如果一个人不注重修身,就会为天地所不容。这里的“为”不是为了的意思,而是指“修为”。不过现在多数人都把它当成了为自己谋利的话,这种用法被广泛用在影视作品、各类小说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里,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还有必要纠正回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也是一个经常被理解错的成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所以想到解释它,是因为近日笔者有个在小学教书的同行跟我抱怨。说她班上有个孩子,问父母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这父母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学霸,他们表示:“就是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去攻打此山上的玉”。孩子觉得这种解释有点儿怪,为何非要用石头去打玉呢?而老师听完家长的解释后,也是颇为无奈,表示:这完全是不懂乱教。


  其实作为一线教师,平时在学生的作文里,我也看到很多同学错用它。事实上,这个成语真的不是指拿石头去打玉,很多人完全理解错了,老祖宗们比咱们想象得高明多了。它出自一首2000多年前的古诗,大家且看:


  《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首诗的创作年代为周代,与《诗经》中的很多作品一样,它的是无名氏。千百年来,文人们对它有过多种解读,目前更多专家认为这是一首劝诫说,是民间百姓劝告周朝君主要要会识人用人,懂得招揽一些隐居于山野间的贤才,达到让周朝更强大的目的。


  全诗可分为两段,每一段都由写景起兴。仙鹤在沼泽地鸣叫,声音传到四面八方。鱼儿在渊潭里潜游,偶尔停在水渚边。在园中生活真的很快乐,有高高的檀树,也有凋零的灌木。对于前面的写景,部分专家认为只是简单的起兴,也有人认为檀树、鱼、鹤指的是人才,而灌木指的是小人。


  但不管前几句怎么理解,最后一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真正的意思都是:别的山头上的石头非常坚硬、非常好,正好可以用来打磨我们希望得到的玉器。引申意思为:如果能招揽一些别国的贤才过来,可以帮助我们自己的人才改正他们的缺点,让他们也迅速成为优秀的人才。所以这里的石头,不但不是去破坏“玉”,而是去帮“玉”。


  事实上,“攻”这个字一直就有多种涵义,在古代炼玉冶金时用得多的的意思就是:加工、打磨。《周礼·考工记序》一文中写道:“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这里的“攻”字就是加工之意。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样的。


  而这首诗第一段最后一句的“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意思指的是:他山上的石头,可以当成错石。所谓错石,指的就是一种古代琢玉用的粗磨石,和我们现在用来磨刀和剪子的石头应该是差不多的。通过这一句的理解,我们也能看出后一句也是以玉磨石。


  这位学霸家长,以为小学生问的问题很简单,就不去查一些资料随便答一句,对孩子确实是一种误导,难怪老师会无奈地表示不懂就不要乱教。事实上,像这样常被理解错的成语还有很多,问题在于是否需要每一个都纠正过来。


  比如元稹的诗句“贫贱夫妻百事哀”,本意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并不是说贫穷的夫妻就一定会事事不顺。但目前大家都这么用了,而且在沟通上也并没有什么问题,那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种对名句意义的延伸,没必要强行纠正过来。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种成语,如果理解以石打玉,从常识上其实并不太好解释,个人觉得是完全可以纠正过来的。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推荐文章2: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侧看成峰:葛兆光海外学术论著评论集》:葛兆光著;中华书局出版。


  作为一位历史学者,读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尽管现在开始有“行走的历史学”新风气。确实,历史学者也应当和人类学家一样,既要阅读历史文献,也要考察遗迹遗物,仿佛古人所说的“三到”,即眼到、脚到、心到,但阅读文字文献仍然是最基本的工作。所以,我每天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在图书馆或资料室的书架里,翻阅文献,日复一日。


  说到我的阅读习惯,正如我在《且借纸遁》一书序中说的,阅读历史文献始终是重心,至今我的藏书中,古代文献还是数量最大的部分。自从1977年考上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之后,阅读古文献是我从不敢忽略的日常功课。但是,作为现代学院里的历史学者,也总有一部分精力用在看相关的国内外学术论著上。


  我一直强调,现代学院里的学者绝对不能像天生石猴,自己蹦出来就能开天辟地,发明出新学问来,他始终是在他人构成的学术史脉络之中,并且自己也成为学术史的一页。他总是要站在前人或旁人的肩膀上,也就是在前辈或同辈(甚至后辈)学者研究论著基础上,步步落实,循序渐进。


  特别是现在有关中国的学问,不再是“以中国解释中国”那么简单,中国学问业已成为国际学界共同耕耘或彼此竞赛的领域。正如歌德所说,“只知其一,等于一无所知”,因此,我也常常阅读海外学者的各种论著,这部集子就是阅读海外学术论著写下的一些评论,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关于东亚或中国的,毕竟这还是我的专业领域。


  现在已经是电子时代,网络上资源太多,流光溢彩让人眼花缭乱。很多年轻一辈的学人,已经不再像我们那样还相信“烂笔头胜过好记性”了。不过,我这一代人进入学术世界,还是从抄卡片开始的,我们不像更早一辈的学者,依赖从小养成的基本功,能凭记忆背诵各种文献,只能靠抄录卡片储备必须的史料,靠勤写笔记记住各种各样的论著。至今我还保存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好多卡片和笔记,卡片分门别类装了满满一抽屉,笔记则抄了每本百页以上的十几厚本。每次我重读这些卡片和笔记,就会想起当年涌上心头的一些思路、课题和念头,甚至还能联想起相关的文献资料及其。特别是,我从读古典文献专业开始就习惯了读书作提要和笔记。当年专业课程的训练中,有一项就是规定用600字写一部古书的提要,规定600字,大概是因为《四库全书总目》的提要往往就是几百字,而《四库全书总目》是古典文献专业进入古代知识世界的重要门径。因此,我习惯了在笔记中记下这些书的大意,记下关键的文字,也记下阅读时随时涌上心头的想法。至今我留下的十几个笔记本,不像日记,倒像读书笔记,《且借纸遁》一书就是这些读书笔记的一小部分。


  对于有的论著,我总觉得有些话要讲,还有一些论著,则是受命撰写序言或评论,因此,这些评论就写得相对认真和完整,往往成为正式的书评或序文。在这个集子里收录的有关海外学术论著的种种文字,正是这些比较认真地写下来的读书感受。(葛兆光)


  :人民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推荐文章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国外学来的科学真理。我们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之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将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各国政党开展对话和交流合作,支持各国人民加强人文往来和民间友好。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出处】


  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原文: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释义】


  爰(yuán):于是。


  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这个充满闲情逸致的园子,长着高耸茂密的檀树,下面还有低矮密生的楮树。旁边山上的石头,还能够用来雕琢玉器。


  【启悟】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从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具有其他政党和团体所没有的“世界眼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宣示中国共产党将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展示的正是对待世界各国人民文明创造的开阔胸怀,体现的正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世界眼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世界各国正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而文明交流互鉴,则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国只有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才能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迎接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推荐文章4: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侧看成峰:葛兆光海外学术论著评论集》:葛兆光著;中华书局出版。


  作为一位历史学者,读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尽管现在开始有“行走的历史学”新风气。确实,历史学者也应当和人类学家一样,既要阅读历史文献,也要考察遗迹遗物,仿佛古人所说的“三到”,即眼到、脚到、心到,但阅读文字文献仍然是最基本的工作。所以,我每天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在图书馆或资料室的书架里,翻阅文献,日复一日。


  说到我的阅读习惯,正如我在《且借纸遁》一书序中说的,阅读历史文献始终是重心,至今我的藏书中,古代文献还是数量最大的部分。自从1977年考上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之后,阅读古文献是我从不敢忽略的日常功课。但是,作为现代学院里的历史学者,也总有一部分精力用在看相关的国内外学术论著上。


  我一直强调,现代学院里的学者绝对不能像天生石猴,自己蹦出来就能开天辟地,发明出新学问来,他始终是在他人构成的学术史脉络之中,并且自己也成为学术史的一页。他总是要站在前人或旁人的肩膀上,也就是在前辈或同辈(甚至后辈)学者研究论著基础上,步步落实,循序渐进。


  特别是现在有关中国的学问,不再是“以中国解释中国”那么简单,中国学问业已成为国际学界共同耕耘或彼此竞赛的领域。正如歌德所说,“只知其一,等于一无所知”,因此,我也常常阅读海外学者的各种论著,这部集子就是阅读海外学术论著写下的一些评论,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关于东亚或中国的,毕竟这还是我的专业领域。


  现在已经是电子时代,网络上资源太多,流光溢彩让人眼花缭乱。很多年轻一辈的学人,已经不再像我们那样还相信“烂笔头胜过好记性”了。不过,我这一代人进入学术世界,还是从抄卡片开始的,我们不像更早一辈的学者,依赖从小养成的基本功,能凭记忆背诵各种文献,只能靠抄录卡片储备必须的史料,靠勤写笔记记住各种各样的论著。至今我还保存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好多卡片和笔记,卡片分门别类装了满满一抽屉,笔记则抄了每本百页以上的十几厚本。每次我重读这些卡片和笔记,就会想起当年涌上心头的一些思路、课题和念头,甚至还能联想起相关的文献资料及其。特别是,我从读古典文献专业开始就习惯了读书作提要和笔记。当年专业课程的训练中,有一项就是规定用600字写一部古书的提要,规定600字,大概是因为《四库全书总目》的提要往往就是几百字,而《四库全书总目》是古典文献专业进入古代知识世界的重要门径。因此,我习惯了在笔记中记下这些书的大意,记下关键的文字,也记下阅读时随时涌上心头的想法。至今我留下的十几个笔记本,不像日记,倒像读书笔记,《且借纸遁》一书就是这些读书笔记的一小部分。


  对于有的论著,我总觉得有些话要讲,还有一些论著,则是受命撰写序言或评论,因此,这些评论就写得相对认真和完整,往往成为正式的书评或序文。在这个集子里收录的有关海外学术论著的种种文字,正是这些比较认真地写下来的读书感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葛兆光


  : 人民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推荐文章5:他山之石 还可以攻玉吗?

  2024年进口影片表现平平——


  他山之石,还可以攻玉吗?


  ● 相比之下,国产影片对国内市场环境、观众喜好、热点话题等有着更精确的把握,在与时俱进、求新求变方面更显游刃有余。


  ● 国产影片对中国市场熟门熟路,这是一大竞争优势。然而,“熟门熟路”是把双刃剑,能制敌亦能自伤。


  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以425.02亿元收官。根据猫眼研究院数据统计,以当年上映(复映)且有票房产出为口径,2024年上映新片数量为501部,其中国产影片425部、进口影片76部。从票房来看,国产影片是产出主力,进口影片票房占比为21.3%,尽管这一比例连续3年稳步小幅回升,但总体仍不算高。在个案层面,进口影片未能像前些年一样出现“爆款”,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出现取得10亿元以上票房的作品。显然,随着国产影片质量提升,“言必称进口大片、言必称好莱坞”的情形早已一去不返,进口影片为国产影片带来的影响和启发似乎越来越微小。


  面对电影市场的新局面,面对银幕内外的诸多变化,进口影片这块他山之石,如今还可以攻玉吗?


  进口影片口碑尚可、票房惨淡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排名前十的影片中,进口影片寥寥无几。《小丑2:双重妄想》《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以及在北美电影市场取得佳绩的《魔法坏女巫》等曾为业界人士寄予希望的外国电影,均未获得中国观众的芳心。对于闯荡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进口影片来说,用票房惨淡来形容并不为过。


  尽管票房表现不理想,但多部进口影片取得了不错的口碑。譬如,由日本漫画家、导演宫崎骏编剧、执导的动画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凭借艺术视角、人文情怀给喜爱它的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美国影片《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以精彩的特效、惊险刺激的动作戏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异形:夺命舰》的惊悚科幻风格个性显著,在影院观众平均年龄连续4年上涨的情况下,该影片对年轻群体显示出较强吸引力,这一点是目前众多国产影片未能做到的。


  应该说,与国产影片发力现实题材、历史文化叙事相比,科幻惊悚、冒险等类型的进口影片对于丰富国内电影市场、为观众带来多元选择来说,具有一定意义。从上映档期来看,进口影片与呼声较高的国产影片错峰发行或许只是一种市场策略,但也同时起到补充冷门时段的影片供给、平衡特定档期影片种类的作用。


  银幕内外,皆应求新求变


  进口影片尤其是所谓的“大片”在中国遭遇市场失灵,故事类型缺乏新意、叙事模式套路陈旧是重要原因。以美国好莱坞为例,一段时间以来,其对经典IP的依赖越来越强。有媒体统计,2000年至2024年,好莱坞原创电影的比例从40.9%下降至18.6%,而改编、翻拍等非原创电影的比例则大幅提升。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全球电影市场的总体情况乃至全球经济形势有一定关系,但从结果来看,骨子里与多年前别无二致的“超级英雄”和他们的成长故事,以及故事中可能包含着的幼稚、自负与傲慢,已经没有能力在丰富多元、发展迅速的当今中国电影市场施展拳脚。相比之下,国产影片对国内市场环境、观众喜好、热点话题等有着更精确的把握,在与时俱进、求新求变方面更显游刃有余。


  就内容题材而言,国产影片立足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关注中国的社会与生活,自然更容易与中国观众共情。可以说,思想文化上的天然亲近,是国产影片与生俱来的优势。近年,尤其是2023年以来,国产话题电影屡屡“出圈”,电影对热门话题及其所牵系的公众情绪,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社会热点、新闻道、网络热梗等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素材乃至主题,从《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到《年会不能停!》《好东西》《误杀3》等都是如此,也都取得不错的口碑和票房。话题电影是典型一例,进口影片难以在捕捉国内观众情绪方面与国产影片匹敌,则是普遍现象。


  就营销方式与效果而言,国产影片也比进口影片更善于争夺下沉市场,从而获得更大声量。以2024年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冠军《热辣滚烫》为例,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该片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主话题播放总量超384亿次,多项热度数据创下新纪录。相比之下,《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在同平台的主话题播放量约为36亿次。尽管这个数字已经是进口影片的较高“战绩”,但与表现抢眼的国产影片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熟门熟路”是把双刃剑


  相较于进口影片,国产影片对中国市场熟门熟路,这是一大竞争优势。然而,“熟门熟路”是把双刃剑,能制敌亦能自伤。因而,如果能利用好进口影片这面“镜子”,国产影片可以映照出自身的不足,以便在未来发展中寻求进一步突破。


  深挖历史意蕴、表现现实生活、激发社会共鸣,与追逐社会热点、依靠锚定下沉市场的刷屏式营销甚至是煽动式营销撩拨观众情绪,二者虽难免有重叠之处,但本质上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更深广、更厚重,是艺术创作思维主导下的价值选择、长期追求,而后者则更像是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着重追求眼前收益的短期行为。如果说,业界早已发现好莱坞爽片的创作套路满满,那么也应当意识到,部分国产片追逐、拼接网络热梗以及浮皮潦草的“贴牌现实主义”等,正在乃至已然形成了新的、更隐蔽的套路。有影评人认为,广大电影人应冷静思考,怎么做才能不让电影创作困在产品经理式的互联网思维里,不让自身的艺术趣味持续被所谓的潮流、热梗所“驯化”。这一提醒很有价值,否则,进口影片的今天可能就是部分国产影片的明天,并且这部分国产影片,可能恰恰是如今很能激发情绪、拉动票房的那些。


  不少进口影片沾染丝丝暮气、不受人待见,然而其坚持用电影思维引领创作,则值得肯定。哪怕作为新意不足的工业标准件,也仍依稀可见影片背后成熟完善的制作流程。目前,观众对国产视效片制作水平的关注度有走高趋势,但仍逊于美国好莱坞视效大片。其实,国产影片中并不缺少视觉效果高手,只不过,吸引观众的关注、改变观众的印象需要长期连续推出优秀影片,仅靠几部所谓“头部”作品怕是力有不逮。要推动国产影片整体持续向好,也是同理。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奋发自强、向新求变,也应与进口影片充分对话交流、时时对镜自鉴,秉持一点国际眼光、怀有一点危机意识。(本记者 罗 群)


  : 中国文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推荐搜索词: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什么意思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育意义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语

  

本文标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