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是哪一年推荐文章1:

  七七事变是哪一年推荐文章2:红色血脉——党史军史上的今天|7月7日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监制:刘绍勇 张军 王磊 李学勇


  制片人:张宋红 赵立新


  历史顾问:肖裕声 杨冬权 黄如军 杨贵华 温瑞茂 岳思平 徐占权 张海 卢勇 刘波


  学术指导:宫九波 丁伟 陈传刚 李平 陈政举 齐贤德 刘一舟 郭慧 刘鹏 李雷波


  统筹:许虎 侯晓敏 刘袁媛 梁必欣 边彦 李沛 孙一 陈琳琳


  执行制片人:张淑惠 董立方


  动画:刘思录 刘奕萌


  解说:邱浩 谷松 董非 王喆


  联合制作: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


  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


  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


  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七七事变是哪一年推荐文章3:“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转折

  光明日记者 张景华 董城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地区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面对亡国灭种危机,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七七事变”既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起点,又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促进了全民族觉醒,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宛平城东门。光明日记者张景华摄


  1.卢沟桥上,中国驻军誓死“与桥共存亡”


  2021年的第一场雪,将卢沟桥衬得一片银白。远远望去,桥上500多尊石狮子一字排开,犹如执甲的士兵严以待阵。记者缓缓走在桥上,思绪回到84年前的硝烟炮声中,“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铿锵声回荡在天地间。


  “‘七七事变’发生时,宛平城和卢沟桥是日军夺取的主要目标。宛平城西的卢沟桥,历史上曾是北京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桥北不远处的平汉铁路桥,是当时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咽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研究馆员程皓博士指着平汉铁路桥对记者说,“‘七七事变’最惨烈的战斗就发生在那里。”


  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坐落于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光明日记者郭俊锋摄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方严正拒绝。8日晨,日军突然炮轰宛平城,并向平汉铁路桥中国守军猛烈攻击,驻守的中国第29军官兵奋起自卫。黎明时分,暴雨如注,大队日军突然出现。协助守卫桥头的第29军37师219团3营预备队十连排长沈忠明,跃出堑壕,站在掩体前伸出右手,制止日军进入警戒线。日军扬言搜寻失踪士兵,强行上前并开枪,沈忠明中弹当场牺牲。“根据史料研究,沈忠明排长是已知的‘七七事变’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地下党员。”程皓介绍。


  8日这一天,日军向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发起了三次进攻,并向平汉铁路桥及左侧的回龙庙阵地中国守军连连猛攻。中国守军110旅旅长何基沣发出誓死“与桥共存亡”的命令,并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中国守军与日军浴血搏斗,没有子弹了,就抡起大刀,与日军展开肉搏战,两个排的80余位中国守军,最后全部战死在桥头阵地。


  7月28日,在飞机、大炮的支援下,日本侵略者向驻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发起了猛烈攻击。在5个多小时的惨烈战斗中,中国守军伤亡2000余人。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北平沦陷。


  2.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


  面对亡国灭种危机,“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并提出“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7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与抗日的革命者,应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日的最前线”。


  雪后的卢沟桥。光明日记者郭俊锋摄


  7月23日,毛泽东又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的方针办法与前途》,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愿同国民党和全国同胞一道,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反对一切游移、动摇、妥协、退让,实行坚决的抗战。”全国各族人民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


  “‘七七事变’是国共两党从生死对立到共赴国难的转折。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研究馆员李锐博士表示。


  卢沟桥的炮声成了中华民族抗战总动员的号角。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整个中华大地到处都是抗日的怒火,形成了中华民族史上空前的团结御侮、抵抗侵略的壮观局面。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血战至死,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在这场事关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3.“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1987年7月7日,在全民族抗战爆发5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建成开放,邓小平亲自题写了馆名。


  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确立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表明了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向这场血泪书写的伟大胜利致以崇高的敬礼,告慰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惨遭杀戮的千万同胞和为国捐躯的抗战英烈。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始,至1945年日本投降终,14年间,中华民族誓与侵略者殊死抗争,付出了3500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大型雕塑《铜墙铁壁》前,抗战馆副研究馆员李锐深有感触地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在艰难的近代化过程中,被动挨打,屡屡战败。百年战败史,到1945年8月15日,终于以中国的胜利和日本的失败而结束。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只有牢记历史,尊重历史,才能继往开来。”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伟大的国家,总是在对历史的一次次回望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记者走出抗战馆,头上是一片晴朗的蓝天。和平广场上,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嬉戏,幸福祥和。巨大的“卢沟醒狮”石雕永远铭记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光明日》( 2021年02月02日06版)


  : 光明网-《光明日》


  七七事变是哪一年推荐文章4:“七七事变”爆发81周年:无法忘却的那一天

  :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年是七七事变爆发81周年。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回到1937年的7月7日,回首这段沉重的历史。


  侵华借口:一名士兵的失踪


  1937年,日本大举增兵中国,年仅20岁的志村菊次郎应征入伍,他本应该在日本接受三个月新兵训练,却被突然调往中国,他所在部队就驻扎在离北平只有十余公里的卢沟桥畔。他曾在日记本上写到“我的肠胃一定要争气,不能犯贪吃拉肚子的臭毛病”。可他没有想到,正是他所谓的“毛病”,竟然成为引爆日本增兵中国背后巨大阴谋的一条导火索。


  7月7日晚上,在参加卢沟桥附近军事演习时,志村菊次郎不争气的肚子又折腾了,在返回的时候,因为天黑他迷了路。“一名士兵失踪!”日军终于找到搜查宛平城的借口。宛平城是北平南面大门的锁,当时驻守宛平的第29军,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日军恼羞成怒,连开数枪示威。此时,迷路的志村菊次郎已经归队,日军仍然集结大量的兵力,并在7月8日凌晨5时,悍然向国民政府第29军开枪射击,宛平守军奋起抗击,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


  血肉长城:国共再度合作


  7月8日当天,中国共产党第一时间通电全国,呼吁:“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8月中旬陕北的中央红军摘下带有五角星的八角帽,换上了有着青天白日帽徽的帽子,改编为“八路军”。两个月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为“新四军”。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七七事变是哪一年推荐文章5: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 题: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新华社记者 贾启龙 杨茹 韩松豫


  宛平城,北京丰台区一座兴建于明朝的古城,虽历经多次修复,城墙上依然布满了密集的枪眼与弹坑。


  这座古城和周遭斑驳的创伤,见证了80多年前那个夜幕里的腥风血雨:1937年7月7日,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悍然向卢沟桥和宛平城发起猛烈进攻,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激烈的枪炮声,打破了宛平城的宁静,也唤醒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战斗意志。


  “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全民族的觉醒,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抗战的磅礴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研究员李庆辉说。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面对空前的亡国亡种危机,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面抗战的中坚力量,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根本保证;二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全面抗战,广泛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提出了全面抗战的原则,提出了论持久战的方针和一整套作战方针原则,这是当时敌后战场的理论指导,也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取得全民族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广泛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敌后战场,创建了陕甘宁、晋察冀等19块主要的抗日根据地。”李庆辉说。


  杨靖宇食棉絮、啃树皮,顽强血战直至牺牲;赵一曼不畏酷刑,慷慨就义;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狼牙山五壮士宁愿跳江跳崖也不向敌人屈服……英雄们的一次次壮举,汇聚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抗击日寇的磅礴力量。


  面对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一往无前、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华夏九州到处都有“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场景;五洲四海、异国他乡,到处都有华侨华人“御外侮、挽危亡,愿为后盾”的积极行动……


  “卢沟桥的炮声成为中华民族抗战总动员的号角,整个中华大地到处都是抗日的怒火。这种排山倒海、勇往直前的力量,唤醒了沉睡的民族魂魄。”李庆辉说。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散去,“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铿锵之音,仍久久回荡在华夏大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广场上,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大型雕塑“卢沟醒狮”巍然耸立。


  : 新华社


  七七事变是哪一年推荐搜索词:

  

  1.七七事变是哪一年发生的

  

  2.卢沟桥七七事变是哪一年

  

  3.七七事变是哪一年哪一天

  

本文标题:七七事变是哪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