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面有什么
博物馆里面有什么推荐文章1:18个中国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你认识多少?
【18个中国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你认识多少?】清明上河图、曾侯乙编钟、长信宫灯、铜奔马…各地博物馆都珍藏着许多珍品这些宝贝你都见过吗?戳图欣赏感受大美中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博物馆里面有什么推荐文章2:博物馆里10个好玩又涨知识的艺术手工
早在一百年前,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即指出,博物馆是实施美育的理想场所。博物馆美育既是关于传统文化认知的,又是关于形式之美感悟的,更是关于情感和人格完善的。
然而,在过去数十年的博物馆美育实践中,人们发现,如何在审美感知与理性认知方面达成完美协同,真是困难重重,有时甚至难免顾此失彼。
为此,上海博物馆以“上博小艺堂”探索博物馆美育的新路径——用艺术创意实践勾连审美与认知。将古代智慧转化为当代创意,在艺术实践中理解文明与历史。
? “上博小艺堂”大放送 ?
值此“六一儿童节”,上海博物馆为大小朋友们奉上“上博小艺堂”大集合,内含10个好玩又涨知识的艺术手工。
我们始终相信,面对一件文物或艺术品时,仅仅观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思考,才能记住;惟有动手,才能理解。
每期“上博小艺堂”均由一个艺术创意实践为载体,串联起文物历史知识与审美感知体验。
01 牺尊锵锵
文
物
历
史
知
识
动物形态的青铜器
造型与实用的统一
中国古代牲畜驯化
艺
术
创
意
实
践
审
美
感
知
体
验
几何体的认识与运用
体会线的韵律
纸的拼贴(相对关系)
02 转印牺尊
以牺尊为代表的浑源器纹样
模印法与二方连续
牺尊的结构和功能
图案的概念与构成
通过凸版版画体验“模印法”
理解物体的结构和比例
03 你看,你看,青铜器上的脸
青铜鼎的历史与用途
兽面纹的含义
青铜器的流传与收藏
(以厚趠方鼎为例)
兽面纹的基本特征
对称式纹样
图形的转化
(简化、夸张、添加、规整)
04 再造山水·拼贴
赏析馆藏历代山水画代表作
淀山湖与上海
山水画的“三远法”构图
体会山水画的借景抒情
利用纸的材质、色彩等特点,
模仿“三远”空间
山石、树木的肌理
05 再造山水·装置
通过馆藏了解中国山水画简史
吴淞江与上海
“三远法”构图(平远、深远、高远)
利用纸的造型,塑造山形变化
简单的皴法运用
以插片装置的方式,
营造山水画的“深远”空间
06 汉字的七十二变·趣味字体
赏析馆藏各字体书法代表作
认识汉字的演变
了解篆书字体的特点
变体字设计的方法
平面设计基础知识
(文字、色彩和图形三要素)
按照美的秩序和法则进行分解与重组
07 汉字的七十二变·字体创意
通过馆藏书法作品认识
汉字的演变
学习汉字造字的原理
体会汉字所表达的诗性内涵
提取汉字的诗性元素
美术字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平面设计思维训练
08 跑来跑去的小玉虎
商代象生动物玉饰
商代玉器和青铜器中常见的“臣字目”
造型设计与玉料形状的对应关系
玉虎的造型特征,以侧面取像
双阴线进行表面装饰
开放性思维探索
09 色彩斑斓的小玉虎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四时捺钵”传统
“春水”“秋山”典型图式
玉器“俏色”工艺
以多层剪纸模仿玉饰的透雕
以色彩与图形的叠加组合体现“俏色”
古代玉器设计的多角度取像
10 来自顾绣的灵感
刺绣及顾绣的起源
“丝理”和针法
《顾绣东山图》的典故
以针法体现点线面的关系
运用顾绣基本针法作为装饰语言
山石造型初探(构图、比例、色系)
创造力与二次创作
这10个的好看又好玩的博物馆艺术手工,涉及青铜器、书法、绘画、玉器、纺织工艺等。你最中意哪一款呢?快快动手实践起来吧!
上博小艺堂
未来,“上博小艺堂”还将推出更多博物馆美育内容,旨在通过艺术创意实践,与大小朋友一起认识传统文化和历史,感悟形式之美,完善情感与人格。
上博小艺堂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上海市长宁区少年宫
博物馆里面有什么推荐文章3:中国十大博物馆里面的这些镇馆之宝,你都见过吗?
中国是个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文明古国,人文荟萃,历史悠长,至今存世的大量奇珍异宝就是博大精深文化的实证,那么究竟有哪些顶级的国宝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中国十大博物馆,去看看都有哪些镇馆之宝。
一、北京故宫博物院
1、《清明上河图》
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故宫书画的代表作,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绘有814个各色人物,还有牛、骡、驴、车、轿、房屋、桥梁、城楼等各具特色,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时期汴京的建筑和民生。《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曾5次进入宫廷,4次被从宫中盗走,辗转流传,历尽劫难,但至今仍然完好,是故宫博物院最重要的藏品之一。
2、《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是宋徽宗的得意门生,为他18岁时所作。
3、酗亚方樽
酗亚方樽为故宫青铜器的代表作品。青铜器的产生是古代中国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4、瓷母
这件瓷母有15个装饰层,17种釉彩,是古代瓷器制作的巅峰之作。
二、中国国家博物馆
1、司母戊鼎
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大鼎重达832.84公斤,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戊”而作,属当时国之重器,大鼎于1939年3月在安阳出土。
2、九龙九凤冠
万历皇帝之孝端皇后凤冠。1957年10月20日出土于北京明定陵地宫,该冠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径23.7厘米,重2320克,面料以丝帛制成,共饰有九条金龙,九只金凤,嵌有天然红宝石115块,珍珠4414颗,华丽贵重之极。
3、太平天国玉玺
玉玺长、宽各20厘米,四周刻有双龙双凤,玺面比清代皇帝的所有玉玺都大,印面上还刻有吉利韵语11句44个字,与历代国玺都不一样,十分奇特。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陷,玉玺被湘军掳去,由曾国藩交清军机处。这块玉玺是太平天国政权的重要标志。
三、台北故宫博物院
1、翠玉白菜
原陈列于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永和宫,翠色晶润淡雅,通透无暇,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为百分之百,蝗虫的每一根触角都清晰可见,彰显其制的精湛技艺。
2、东坡肉石
东坡肉石也称红烧肉石,高5.73公分,宽6.6公分,原型是一块天然的玉石,未进行任何的雕刻,而看似一块出锅不久似乎都能闻出香味的东坡肉,其底座是用纯金制造。
3、毛公鼎
在中国有两件青铜器堪称青铜器之最,一件是上面说到的司母戊鼎,再一个就是毛公鼎。
毛公鼎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国之重器”,距今有2800多年,鼎上铭文有32行,共497字,书法极其饱满庄重,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古典美。
四、陕西历史博物馆
1、鎏金舞马衔杯银壶
盛唐著名银器,通高18.5厘米。银壶两侧各有一幅凸起的骏马图像,马口中衔有酒杯,上扬的马尾和颈部飘动的绶带动感十足。壶身均鎏有黄灿灿的金色,色调和谐富丽,造型别致,显示了唐代工匠的匠心独运。1970年陕西出土。
2、唐三彩载乐驼
唐三彩骆驼乐俑高58厘米,长43厘米,盛唐时的作品,骆驼昂首直立并张口嘶鸣状,所载舞乐俑多达八人,手持笙、琵琶、排箫、拍板、箜篌、笛、萧正在演奏,中立者为体态丰腴女子。表情丰富,形象逼真,被誉为唐三彩中的压卷之作,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
五、河南博物院
1、云纹铜禁
铜禁为古代礼器。之所以称“禁”,是因为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均是嗜酒无度,称其为“禁”,以作规劝之意。
云纹铜禁,春秋时期青铜器,纵长131厘米,横长67.6厘米,重94.2千克,上有十二条龙形附兽昂首鼓腹翘尾,造型奇妙,铸艺巧夺天工,霸气自然天成,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楚墓。
2、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鸮形酒器礼器,妇好,是商王朝晚期一代雄主武丁之妻。妇好在当时非常活跃,不仅主持各种王室典礼,而且经常受命于王,统帅军队征伐四方,被称为“中华第一女将”。出土原器为一对两只,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妇好鸮尊造型生动传神,构思奇巧。花纹绚丽,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六、南京博物院
1、《氍鸽图轴》
为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代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画家,擅画花鸟、山水、人物、以精致工细著称,书画别具一格,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
七、上海博物馆
《上虞贴》
《上虞帖》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见朋友一面而写的一封信,是王羲之中年以后的重要作品之一。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八、辽宁省博物馆
1、《红衣天竺僧》
《红衣西域僧》作于1304年,画中重彩画了一红衣僧人,头上有光环,坐于大树下,满头深褐色短发,络腮胡须浓密,鼻子隆起,耳佩金环,目光深邃,座下铺朱红毛毡,身傍置一双红色僧鞋,面带微笑,表情静穆而慈祥。
2、商代兽面饕餮纹大鼎
此鼎高86厘米,重达50多公斤,铸造时间距今约3200年,经比较研究发现,该鼎铸造时间比司母戊大方鼎 还要早,也是国内出土最大的商代鼎之一。辽宁省喀左县小波汰沟出土。
九、湖北省博物馆
1、越王勾践剑
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此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身饰有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身正面有两行鸟篆铭文,分别是“越王鸠浅自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整个造型高贵、典雅。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
2、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十、浙江省博物馆。
1、剩山图
《剩山图》是中国名画《富春山居图》的一部分,为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所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在明朝的时候,这副画被收藏家给烧毁,只抢救出了两部分,大段部分被称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小段的部分称之为《剩山图》。
2、春秋伎乐铜屋
春秋时期的一件金属铜器,以房屋为模型,高17厘米,宽13厘米,屋内还分隔成为了三间房子,里面没有门,但是坐着六个小人,分别呈击鼓、抚琴、吹笙、咏唱等姿态。
欢迎关注慕士塔格的季风,让我们一起去看世界。
博物馆里面有什么推荐文章4:人体博物馆里的藏品有多重口?(吃饭时和胆小者勿进)
#头条创作挑战赛#
可能你并不知道
世界各地存在大大小小的
人体博物馆
这些博物馆通常会搜集
各个阶段的人体以提供展览
今天博士要说的这一家人体博物馆
所珍藏的东西
无论你能想象的
还是不能想象的都在里面
它便是位于美国费城的
穆特博物馆
(Mutter Museum)
在这里你不仅能
看到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
也能欣赏货真价实的人皮书
邂逅36斤重的巨结肠
一览美国总统身上的肿瘤组织
1859年
一名叫做托马斯·登特·穆特的
外科医学先驱去世
作为一名以治疗
先天畸形和残肢损伤闻名的外科医生
他平生搜集了大量的医学标本
死后他把这些标本
全部捐献给了他供职的医院——
费城医学院
费城医学院直接成立了
以他命名的博物馆——
穆特博物馆
从1912年开始
穆特博物馆开始大量搜集人体标本
它搜集的标本不仅数量众多
而且分类丰富
俨然成了19世纪的一座医学丰碑
时至今日
穆特博物馆已经搜集了2.5万件藏品
1829年
有着中国血统的暹罗(今泰国)
连体人兄弟昌和恩被卖到了美国
并在马戏团表演营生
28岁后
他们逐渐发迹并定居美国
娶了一对英国姐妹
成了人生赢家
他们在一张四人床上
生了21个孩子
不仅收购了大量土地开了种植园
甚至还购买了黑奴
晚年,恩因支气管炎率先去世
由于兄弟两胸腔连成一片
共享一个肝脏
恩去世三小时后
昌也紧跟着撒手人寰
它们的共享肝脏
最后收藏在了穆特博物馆内
由于他们过于出名
在英语中
Siamese twins(暹罗双胞胎)
也成了连体婴的代名词
今天,
昌恩兄弟有着多达1500的后人
遍布美国政商各界。
现实中能出生并长大的连体婴极少
通常来说
多达一半的连体婴会胎死腹中
35%出生之后只能存活一天
只有极少数能顺利长大
除了恩昌的肝脏
穆特博物馆内还拥有
大量连体婴或畸形胎儿的标本
最著名的是叫做Jim和Joe的
双头连体婴儿
他们拥有两个头部,一个躯干
共用心脏、以及消化系统和生殖器官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这些奇奇怪怪的连体婴儿
却为人类胚胎学的发展
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875年
费城挖出了一具女尸
因为她生前过于肥胖
加上死后长期处于
碱性而潮湿的缺氧环境
乃至于身体内的脂肪发生了
近乎完美的皂化反应
最终整个人都变成了尸蜡
她穆特博物馆所收藏
被人们称为肥皂夫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