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有多大推荐文章1:别再误传28.3米了!来看看天安门国旗到底升多高

  2021年10月1日清晨,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会升至多高?尽管多数国人知道天安门五星红旗日出而升,日落而降,但对国旗高度到底是多少,网上却说法纷纭。


  如今在网上检索相关关键词,“天安门广场国旗只升到28.3米”的说法可谓“铺天盖地”。至于为什么要取28.3米这个数字,有些文章的解释也是有板有眼,称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是1921年7月,而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中间正好相差28年零3个月。为纪念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只升到28.3米。


  尽管这一数字饱含了一种特殊的意涵,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天安门广场所使用的国旗杆净高度为30米,旗杆高度即升旗高度。国旗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在直立的旗杆上升降国旗,应当徐徐升降;升起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换言之,国旗应该升至30米,而非网传的28.3米。


  针对相关说法,原天安门广场国旗班班长赵新风此前专门撰文纠正了这一错误说法。他指出,自1991年30米高的天安门广场国旗杆启用以来,正常的升旗高度便是30米,并没有28.3米的说法。


  2022年1月1日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回溯历史,新中国成立至今,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杆只更换过一次。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要求升挂国旗的旗杆高度与天安门城楼高度一致,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做成的旗杆高度为22.5米。这支旧旗杆直至1991年才退役,使用时长达42年之久。


  1991年天安门广场更换国旗杆,新旗杆含地下部分共32.6米,净高度为30米。当时更换旗杆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已使用42年的22.5米高旗杆确实有些老化;二是天安门广场以及长安街空间发生巨大变化,22.5米旗杆高度明显偏低,与广场空间不相衬。


  自1991年起,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便一直升至30米的高度。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升挂国旗也被赋予了深刻内涵。天安门广场素来被誉为祖国“心脏”,其国旗升降仪式更是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


  28.3米的说法虽是网上误传,但广泛流传的解释版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28年艰苦斗争岁月的深刻记忆。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在长达28年的峥嵘岁月里,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对不少国人来说,亲自到天安门广场看一场升旗仪式是人生的一大心愿,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从五湖四海来到首都北京观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人们关注国旗高度的同时,也寄予着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敬意和深情。


  :“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网


  天安门广场有多大推荐文章2:「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网上会传天安门广场国旗只升至28.3米?

  中新网北京2月20日电 (郭超凯)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会升至多高?尽管多数国人知道天安门五星红旗日出而升,日落而降,但对国旗高度到底是多少,网上却说法纷纭。


  资料图:1月1日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图为民众观看、拍摄升旗仪式。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如今在网上检索相关关键词,“天安门广场国旗只升到28.3米”的说法可谓“铺天盖地”。至于为什么要取28.3米这个数字,有些文章的解释也是有板有眼,称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是1921年7月,而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中间正好相差28年零3个月。为纪念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只升到28.3米。


  尽管这一数字饱含了一种特殊的意涵,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天安门广场所使用的国旗杆净高度为30米,旗杆高度即升旗高度。国旗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在直立的旗杆上升降国旗,应当徐徐升降;升起时,必须将国旗升至杆顶。换言之,国旗应该升至30米,而非网传的28.3米。


  针对相关说法,原天安门广场国旗班班长赵新风此前专门撰文纠正了这一错误说法。他指出,自1991年30米高的天安门广场国旗杆启用以来,正常的升旗高度便是30米,并没有28.3米的说法。


  回溯历史,新中国成立至今,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杆只更换过一次。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要求升挂国旗的旗杆高度与天安门城楼高度一致,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做成的旗杆高度为22.5米。这支旧旗杆直至1991年才退役,使用时长达42年之久。


  1991年天安门广场更换国旗杆,新旗杆含地下部分共32.6米,净高度为30米。当时更换旗杆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已使用42年的22.5米高旗杆确实有些老化;二是天安门广场以及长安街空间发生巨大变化,22.5米旗杆高度明显偏低,与广场空间不相衬。


  自1991年起,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便一直升至30米的高度。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升挂国旗也被赋予了深刻内涵。天安门广场素来被誉为祖国“心脏”,其国旗升降仪式更是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


  28.3米的说法虽是网上误传,但广泛流传的解释版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28年艰苦斗争岁月的深刻记忆。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在长达28年的峥嵘岁月里,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对不少国人来说,亲自到天安门广场看一场升旗仪式是人生的一大心愿,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从五湖四海来到首都北京观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人们关注国旗高度的同时,也寄予着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敬意和深情。(完)


  :中国新闻网


  天安门广场有多大推荐文章3:天安门的历史

  天安门,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的南侧,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举行了开国大典,它由此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并被设计入国徽。它以其500多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新中国的象征和无与伦比的政治瞩目和神往,是中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天安门总高33.7米,最下面是汉白玉石的须弥座,座上为高10多米的红色墩台,以每块重达43千克的大砖砌成。墩台上的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用“9、5”之数,是取帝王为“9、5”之尊,至高无上的含意。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是江苏吴县人蒯祥,他被时人誉为“蒯鲁班”。


  天安门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之数,象征皇帝的尊严。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门窗。城楼基座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栏板,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红漆巨柱排列整齐,柱顶上有藻井与梁枋,绘着金龙吉祥彩画和团龙图案。地面铺的全是金砖,面积约2000平方米。屋顶的正脊与垂脊上装饰着螭吻、仙人、走兽。


  下层是高13米的朱红色城台,四周环绕琉璃瓦封顶的矮墙,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城台的总面积达4800平方米,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还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高8.82米,宽5.25米,唯有皇帝可以进出。城楼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飞架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中间一座最宽阔的称“御路桥”。御路桥两旁有宗室亲王过往的“王公桥”;王公桥左右的“品级桥”是供三品以上的官员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员和兵弁、夫役只能走“公生桥”。公生桥架在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中山公园)门前。5座内金水桥除有类似严格的等级规定外,还表示“万方来朝”之意。金水河两岸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及两座连同须弥座高为9.57米的华表。


  石狮系明代永乐年间原物,距今已有500多年。石狮后面两边设有红色观礼台,台前东西各筑花坛,游人们常在这里驻足观景。华表上满刻着盘龙与云朵,巨柱顶端加上了云板、承露盘并蹲坐着石兽,此兽有注视皇帝出入之意,因而人们把前华表上两只背北面南的石兽叫“望君归”;把后华表上两只背南面北的石兽称“望君出”。


  天安门在明、清两朝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帝父母进宫,都要启用天安门。皇帝平时一般不走天安门。只有每年去祭天、祭地、祭五谷时,才由此门出入。另外,皇帝御驾亲征或大将出征,都得在天安门前祭路、祭旗,以求马到成功,凯旋归来,同时显示威风。天安门还是“金殿传胪”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安门多次维修,今已焕然一新。左右两侧筑起大型观礼台,供大型庆典贵宾观礼之用;金水河南并辟有绿化带,花木四季常青。


  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心脏地带,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44公顷,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地面全部由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处理的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每天清晨的升国旗和每天日落时分的降国旗是最庄严的仪式,看着朝霞辉映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心中升腾的是激昂与感动。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1420年建成。最初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天顺元年(1457年),牌楼毁于雷火,八年后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门楼。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承天门再次被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名字也改成“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1952年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1970年的重建基本保持了1651年改建的形制,天安门比原来高了83厘米,通高34.7米(原高33.87米)。


  明清时期,天安门到大清门(明朝成大明门、中华民国称中华门)之间的千步廊形成占地几万平米的T字型宫廷广场,其东、西两次还各设一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国家主要统治机构六部及各院即设在此。这里是帝国统治机构的中枢。


  明清的皇帝们一般都在天安门颁布重要诏令,称为“金凤颁诏”。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审要犯(“秋审”)、殿试公布“三甲”(“金殿传胪”)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


  1949年举办开国大典以后,天安门进行过多次整修,其中1952年和1970年的两次整修规模较庞大。1988年,城楼开始收费,对社会公众开放。


  天安门广场有多大推荐文章4:天安门距今已有整整600年,为何历史学家却说只有50岁?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华这个千年古国,曾走过几位风云人物,一度主宰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六百年来的统治中心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中华大地的历史变迁。


  天安门始建于1417年,最初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距今天已有整整600年历史,其中两次被毁,一次是雷火,另一次毁于李自成攻打北京。天安门于1651年在废墟上重建,名字也是那一年改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经过1688年、1952年两次大规模修缮。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安门城楼已经不是358年前重建的城楼了,1970年天安门又进行了重建,虽基本保持1651年改建的形制,但是已经不是1651年重建的城楼了。今天的天安门城楼真实的建筑年龄只有50岁。天安门以其600年厚重的历史内涵,高度浓缩的中华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已经成为新中国的象征。


  民国初年,袁世凯意图恢复帝制之际,把自己的画像悬挂在天安门。直至1928年北伐军进城,才将其画像取下。


  悬挂日期 1929年5月26日前后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1949年2月12日 北平和平解放大会


  1949年7月7日纪念抗战爆发12周年天安门城楼上挂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相片。


  在明清时代,天安门是帝国的象征


  天安门坐落在北京正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隔长安街相望,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设计者为明代的御用建筑匠师蒯祥。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含义。


  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明、清时,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高为33.87米;1970年翻建后高达34.7米。最下面是汉白玉石的须弥座,座上为高10多米的红色墩台,以每块重达43千克的大砖砌成。墩台上的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用“九、五”之数,是取帝王为“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含意。


  现在挂国0徽的地方,曾经是块匾额


  在中国古代,凡宫殿、坛庙、门楼一般都在明显之处悬挂匾额。天安门同样挂有匾额。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建成时,城楼上面挂有“承天之门”木匾。据传,当年李自成攻进北京、率兵来到承天门下时,面对森严高大的皇城大门,李自成弯弓搭箭,怒射“承天之门”匾额,以此表示对明王朝的藐视。


  清顺治八年(1651年),承天门重建后,改名为天安门,城楼上开始悬挂“天安之门”的木匾,木匾规格2.6米×3米。匾额上刻有三种文字,按满语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不知何故,匾额上“满、汉、蒙”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文改成楷书“天安门”三字,因为去掉了“之”字,全部字体也相应扩大。匾额中的“天”字,由原来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几乎增大了一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故宫和天安门均由北洋政府接管,匾额上只保留有汉文,匾额又从“满、汉”两种文字改为“汉文”一种文字。为固定铜制“天安门”字体,木匾的中间位置上留有当时钉凿过的钉眼,“安”字放在匾额的中心位置上。


  新中国成立后,“匾额”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是国0徽,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木匾”渐渐被人们淡忘。


  天安门广场有多大推荐文章5:天安门广场有多大?明清时期天安门是什么样子?

  #遇见美好目的地# #头条带你游中国# #旅行# #天安门#


  这里是北京!这里是北京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


  北起天安门,南至正阳门。


  东有国家博物馆,西为人民大会堂。


  广场中央竖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最北端飘扬着五星红旗。


  纪念碑南方是毛主席纪念馆。


  再往南是正阳门和它的箭楼。


  广场两侧各开辟出4800平方米的绿地,绿地面积一共9600平方米。


  象征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


  天安门广场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


  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


  可以容纳100万人的盛大集会。


  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今天的天安门广场已经是全国人民最向往的地方。


  这里每天都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周二到周日,毛主席纪念堂外总是排起长长的队伍。


  纪念碑前人们纷纷拍照留念。


  还有众多的游客天不亮就来到广场,等着观看升旗仪式。


  每逢节日,广场上会摆放花坛。


  尤其国庆节,天安门广场更是成为全国人民最关心的地方。


  广场对所有人免费,在合规检查范围内可以自由出入。


  那您知道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子吗?


  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广场,是一个封闭式的“T”字形广场。


  老百姓不能随便出入。


  “T”字的一横,是今天的长安街,在明清时期叫做“天街”。


  天街宽80米,东西长370米。


  举行大朝礼时,文武百官在这里跪班听宣。


  天街的东端是长安左门,西端为长安右门。


  长安左门又叫“龙门”。


  四象之中,东方属青龙,主生,所以叫龙门。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古代,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考中的名单——“金榜”,会张贴在长安左门外,临时搭起的龙亭内。


  金榜题名者犹如鱼跃龙门,顿时身价百倍。


  所以把长安左门称为“龙门”。


  长安右门又称为“虎门”。


  因为它处于白虎位,主杀,所以叫虎门。


  另一种说法是,每年秋季三法司会审未判决的死刑案卷。


  届时,死刑犯人由长安右门外下囚车。


  进入长安右门,犹如羊入虎口,凶多吉少。所以把这里叫做虎门。


  天街往南,在御路两侧,各有通脊连檐的廊房110间。


  廊房在北头各向东西折转,各34间。


  御路两边一共有廊房288间。


  两边的廊房是国家各大机关的朝房。


  按照文东武西的原则,东边是文官部门,西边是武官部门


  明朝东边有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兵部、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等部门。清朝又增设了翰林院。


  西侧有五军都督府、通证使司、锦衣卫、太常寺等部门。清朝改锦衣卫为銮仪卫,增设了都察院、大理寺、刑部等部门。


  广场最南端,是大明门。


  大明门是一座三间单檐歇山顶的劵门。两侧的砖墙于廊房相连。


  大门的门联,是明朝著名的大学士谢晋,题写的“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清朝的时候将大明门改名为大清门。


  民国时期又将大清门改为中华门。


  1958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将此门拆除。


  1976年,在此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大明门往南是正阳门,俗称“前门”、“大前门”。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


  名字取“正午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的意思。


  正阳门城楼高40.36米,是过去天安门广场最高的建筑。


  前面的箭楼,修建的带有一些西洋风格。设有94个箭窗。


  曾经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两边,是有城墙相连的。


  城楼和城墙圈出的空间叫做“瓮城”。


  翁城内还有关帝庙和观音庙,也曾香火旺盛。


  正阳门和大明门之间,形成一个方形广场。广场上有石护栏将通道隔成十字形。


  人们形象的叫它“棋盘街”。


  在古时候,皇城内老百姓不能穿行。


  棋盘街就成了东、西城,市民来往通行的重要通道。


  如今的天安门广场早已不在是皇家禁地。


  而是属于全国人民共同的财产。


  是祖国的中心。


  是国庆大典时,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的地方。


  是国家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是值得每一位中国人,一生至少驻足一次的地方。


  因为这里是北京,这里是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有多大推荐搜索词:

  

  1.北京天安城门广场面积

  

  2.天安城门广场多少公顷

  

  3.天安城门广场全景图片

  

本文标题:天安门广场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