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推荐文章1:中国古代十大逆天工程,现代人也不一定能再造
回味中国古代史是一种乐趣。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无不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历史已远去,了解古人,仅凭纸上文字未免太过苍白无力而缺乏说服力。
古人虽逝,但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至今造福子孙后代。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人创造的一项项艰巨浩大的工程,见识我们祖先在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年代里,依然执着地改造自然的能力,你一定会由衷的佩服。
NO.10 襄阳护城河 ——亚洲最宽的人工护城河
襄阳城一则有形势险固的天然屏障,二则有布局严密,结构紧凑的城池,再加上防范森严的守备设施,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铁打的 襄阳 ”,真是名符其实。
在古代,一座城市的城墙和护城河,是对付敌人的城防工事。在今天,护城河在无声的告诉后来的人们,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故事。
亚洲最宽的人工护城河是我国的襄阳护城河,位于襄阳市襄城区,长5060米,据载,由于历代不断疏浚,到宋朝时期,襄阳护城河最宽处达250米,平均宽度180米,面积91万平方米,正因为有护城河的庇护,襄阳城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
NO.9 北京故宫——世界最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朝和清朝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时14年。它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故宫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0万件,占中国全国文物总数的1/6。
NO.8 灵渠——世界古代水利的杰作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NO.7 乐山大佛 ——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的建造原因有点迷信成分。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召集人力,物力修凿乐山大佛。
过程中由于工程太浩大及朝廷资金不到位的原因,工程进度断断续续,乐山大佛的开凿历时90年之久,开凿于唐朝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
NO.6 都江堰——世界年代最久且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都江堰的兴建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其始建于秦昭王(约公元前256~前251)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
NO.5 敦煌莫高窟——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其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朝的1500年间,在鸣沙山上壁上,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
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
NO.4 坎儿井——中国最古老的灌溉系统
坎儿井是中华文明的产物,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其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创始于西汉时期,汉武帝的主要功绩之一就是利用这一特殊的水利工程型式开发了广大的西北地区。坎儿井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其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NO.3 秦始皇陵——世界最大的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
其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少府令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它的建成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NO.2 京杭大运河——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
该工程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该运河是春秋时期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NO.1 万里长城——世界最长的军事防御工程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分布在我国共15个省区市。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各个朝代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朝、晋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宋朝、辽、金、元朝、明朝、清朝等10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据历史文献记载,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
我们现代人看着长城这一项浩大的工程,也不由得感叹,即使放到拥有泥头车和挖掘机的现在,要修建出同样一条长城,也要等到猴年马月。
(文中图片 信息网络 )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推荐文章2: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推荐文章3:一文分清亭台楼阁等古建筑,别再记混了!
阅读古诗古文时,我们常常会见到与建筑相关的词汇,比如亭、台、楼、阁、轩、榭、廊、舫,等等。身为中国人,我们当然知道这些都是中式建筑特别是园林中的常见景致,但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各自有什么特点,彼此之间又如何区分吗?如果在生活中见到它们,你能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
亭(凉亭)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源于周代。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
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因为造型轻巧,选材不拘,布设灵活而被广泛应用在园林建筑之中。
《新构亭台,示诸弟侄》
[唐] 白居易
平台高数尺,台上结茅茨。
东西疏二牖,南北开两扉。
芦帘前后卷,竹簟当中施。
清冷白石枕,疏凉黄葛衣。
开衿向风坐,夏日如秋时。
啸傲颇有趣,窥临不知疲。
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
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饥渴,何必慕甘肥。
况有好群从,旦夕相追随。
《说文》云:重屋曰楼。《尔雅》云:陕而修曲为“楼”。言窗牖虚开,诸孔慺慺然也。造式,如堂高一层者是也。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阁者,四阿开四牖。汉有麒麟阁,唐有凌烟阁等,皆是式。——《园冶》
阁,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四方、六角或八角,常呈两层,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四面开窗。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有时也特指女子的卧房。
清代皇家的几处大戏园,主体舞台建筑平面近方形的均称阁,观戏扮戏的狭长形重屋均称楼。
《滕王阁诗》
[唐]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轩式类车,取轩轩欲举之意,宜置高敞,以助胜则称。——《园冶》
园林中的轩与亭相似,也是古典园林中起点景作用的小型建筑物。多居高临下,于下处仰望,似有升腾飞动之感。
《项脊轩志》(节选)
[明]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廊者,庑出一步也。——《园冶》
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通常布置在两个建筑物或观赏点之间,起着遮风避雨、联系交通等实用功能,而且对园林中风景的展开和层次的组织有重要作用。
从横剖面的形状看,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双面空廊(两边通透)、单面空廊(一侧沿墙)、复廊(在双面空廊的中间加一道墙)、双层廊(复道廊,上下两层)。
从整体造型及所处位置来看,又可以分直廊、曲廊、回廊、爬山廊和桥廊等。
廊的特点是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
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美化十分关键;园林中的游廊则可以划分景区,形成空间的变化,增加景深和引导游人。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廊常配有几何纹样的栏杆、坐凳、鹅项椅(即美人靠)、挂落、彩画;隔墙上常饰以什锦灯窗、漏窗、月洞门、瓶门等各种装饰构件。
《人月圆·甘露怀古》
[元] 徐再思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
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
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
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释名》云:“台者,持也。言筑土坚高,能自胜持也。”园林之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园冶》
台本是指高耸的夯土构筑物,以作登眺之用(如烽火台),秦汉以后日渐式微。
目前遗留的古典园林中使用较多的台则是另一种形式,是建筑在厅堂之前,高与厅堂台基相平或略低,宽与厅堂相同或减去两梢间之宽。这些台乃是供纳凉赏月之用,一般称作月台或露台。
《登金陵凤凰台》
[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释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园冶》
榭,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休憩建筑。临水或局部或全部建筑于水上的建筑称水榭,用以休憩和观赏水景。
其特点是在水边架一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于岸边,上建亭形建筑物,四周柱间设栏杆或美人靠,临水一面特别开敞。有时其台上的建筑,内圈以漏窗粉墙和圆洞落地罩加以分隔,外围成回廊,四周立面开敞、简洁、轻快,成为人们在水边休息和观景的好地方。
水榭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点缀水景,供游人观赏水景,在旅游中亦常作茶室之用,游人在此一方面可休息纳凉,另一方面还可品茗观景,一举多得,所以它是驻足观赏水景的理想之地。
《贺新郎·绝顶规危榭》
[宋] 刘克庄
绝顶规危榭。跨高寒、鸟飞不过,云生其下。斤斸无声人按堵,翕曶青红变化。览城郭、山川如画。阁老凤楼修造手,笑谈间、突出凌云厦。台上景,买无价。
唾壶麈尾登临暇。似当年、滁阳太守,欧阳公也。倾倒赣江供砚滴,判断雪天月夜。更唤取、邹枚司马。铜雀凌歊歌舞散,访残砖、断甓无存者。馀翰墨,被风雅。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
由于舫不能动,又称不系舟。放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
但是舫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
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之后,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政治。所以它常是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合适世隐居之意。
但是舫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苏州狮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其园中之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而颐和园之石舫,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
《夕次盱眙县》
[唐]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微信公众号“诗词享读”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推荐文章4:那些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中国古代建筑,是谁设计的?
国家公共文化云 昨天
谁设计了中国古代建筑?
先看一组图
位于希腊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它的设计师叫做伊克蒂诺。
拜占庭建筑的一个代表作,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它的设计师是小亚细亚人安提米欧斯和依希多罗斯。
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它的设计师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著名的建筑师叫做伯鲁乃列斯基。
位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它的建设周期较长,所以它的设计师包括了建筑大师伯拉孟特,以及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的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
位于意大利维琴察的圆厅别墅,是文艺复兴时期另一个著名建筑师帕拉迪奥的一个代表作。
看完以上图片之后,再看另外一组图片:
这几个建筑,大家都非常熟悉,位于中间的是故宫,右边的是颐和园,左边的是天坛。
说起中国古代建筑,对这个感兴趣或者是喜欢访古、喜欢旅游的朋友,或许能陆续说出一些古建筑、古城镇和古村落的名字。但如果问到那些建筑的设计师是谁,想必就鲜有人知了。
有些人可能会提出,那鲁班呢?实际上鲁班只能算是木匠的祖师爷,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设计师。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不缺匠人,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说出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师的名字。那么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建筑师呢?如果有的话,现在又应该如何来证明中国古代建筑是有设计师的呢?
今天,让我们跟随古建筑学家何蓓洁女士,通过DIGIX TALK演讲视频一起探讨“谁设计了中国古代建筑?”
在1930年6月的一天,从北京城西直门内东观音寺胡同一处雷姓的宅院里,浩浩荡荡地驶出了一个车队,这个车队满载37口箱子驶向位于北海西侧的北平图书馆。这37口箱子是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一共花费了4500个大洋,从雷氏的后裔手中购买的,而促成这件文化盛事的就是朱启钤先生——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
这37口箱子运抵了北平图书馆,也就是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并被妥善地保存到今天。这些箱子里装的是一万多件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图纸,是非常珍贵的史料。这些图纸全部是由一个建筑师家族来完成和收藏的,这个建筑师家族就叫做样式雷。
样式雷是对清代姓雷的一个家族的誉称,这个家族在清代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执掌着清代皇家建筑,设计机构样式房的掌案,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级建筑大师。样式这两个字,一方面代表了这个家族所供职的机构样式房,同时也代表了他们从事的职业,是专门设计建筑样式的样子匠。
样式雷图档,是这个家族在历代从事皇家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累计下来的建筑工程图纸以及模型。样式房,是清代一整套工程管理体制中间的一环,而且是其中最核心的技术部门。在这样一套体制下,样式房其实不是一个常设机构,只有当清代有大型的皇家建筑工程上马的时候才会成立样式房。样式房通常是由掌案来负责,他会雇佣几个样子匠,共同组建样式房。
何蓓洁提到,她所在的样式雷研究团队已经有30多年都在从事这项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系统地整理和鉴别了接近两万件样式雷图档,通过研究这些珍贵的史料,就可以知道样式雷他作为样式房的掌案,是如何一步一步来完成皇家建筑设计。
项目开始时,第一件事就是对建筑基址进行勘查。需要准确地描绘建筑基址中出现的湖泊、山川形貌,然后测量地势的高低。
比如这张颐和园的总地盘图,也就是总平面图。把这张图象叠放在一张现代的卫星影像图上对照着看,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惊人的一致,那实际上就是在没有卫星遥感技术的清代,当时的样子匠已经普遍掌握了描绘如此大范围地形的测量技术。
在中国古代建筑师做设计的时候,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对于自然环境的关照也体现在选址上。提到选址,中国古代追求看风水,注重所谓背山面水,山水环绕,左青龙右白虎的格局。
选址之后就进入到第三步,也就是规划设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绘制大量的图纸,不断地推敲方案,有时候针对同一个工程他甚至会画出好几版不同的方案,最后供皇太后和皇帝来选择。
设计之后的下一个程序就是烫样。烫样就是制作模型,它是整个设计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在烫样经过皇帝的批准之后,整个工程才能够最后真正进入施工阶段,烫样是为了在真实的建筑建成之前展现给皇帝或者皇太后看,建筑建成之后的样子。制作模型这件事也仍然是现在的建筑师还在广泛使用的一种设计方法。
为什么叫烫样?
烫样是一种建筑模型,以纸板、秫秸和木头为主要原料,用簇刀、剪子、毛笔、腊板、小型烙铁制作成形,因制作过程中需要熨烫而得名。
烫样过后就进入施工环节,这时候样式雷也需要绘制大量的图纸用来指导施工。
在了解了样子匠的工作流程之后,把当代建筑师的工作和样子匠的工作对比一下不难发现,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内容几乎是一致的,样子匠当时要承担的工作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