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推荐文章1:正确认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门诊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患者一进门,坐下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胳膊伸出来,说:“大夫,给我号号脉,看我有什么病。”难道中医诊病只靠号脉吗?
其实并不是的。
东阿双胶膏方研究院的中医专家告诉大家:中医讲究的是“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其通过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舌象等进行观察,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了解病情的变化,以及感知患者脉搏的异常,来综合判断患者疾病情况。
望诊
望诊,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中医学长期的实践证明,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人的脸部、舌部。望全身情况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四个方面;望局部情况包括望头面、望五官、望颈项、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及望皮肤等。
东阿双胶膏方研究院专家特别提示:望诊应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以自然光线为佳。
闻诊
闻诊是对患者发出的声音和各种气味来推断疾病。通过诊察患者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呼吸、喷嚏、肠呜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
至于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根据气味的不同,可以分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大多都是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大多都是虚寒证。
问诊
问诊指的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明代的张景岳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编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因为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针对不同体质的人,即使是同样的疾病,也可能有不一样的治疗方法。所以在治疗之前,还要问清楚病人的居住内外环境、气候、生活及饮食嗜好、性格情绪、体质类型等等情况。
切诊
切诊就是医生用手指或手掌对患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方法。切诊在获取患者的健康与疾病信息、获得重要的辨证资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切诊包括按诊和切脉。
按诊,指医生用手给患者做检查,以了解患者身体局部是冷是热,是润是燥,是软是硬,以及有无压痛、肿块等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
切脉,就是常说的号脉、把脉、摸脉等。医生用手指对患者某些特定部位的浅表动脉进行切按,体会脉动应指的形象,进而了解身体状况。中医学认为,人体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系肌表。心主血脉,脉为血府,心的阳气能推动气血运行在脉管中。因此,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的功能、气血、阴阳等综合信息。
脉诊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得到了历代中医大家的重视,其理论和应用也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中医学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
望、闻、问、切是中医调查、了解疾病的四种诊断方法,之间有相互参照、补充、证明的作用,各有其独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
东阿双胶膏方研究院指导下的中医专家始终秉持着“四诊合参”的诊断原则,望时有闻,闻时有问,问时有切,综合全面地考察患者病情,以做出正确的诊断、缓解病人痛苦。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推荐文章2:脏腑辩证和六经辩证,哪个更好?
分享:赤脚
经常有朋友问:脏腑辩证和六经辩证,哪个更好呢?今天,咱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1.咱们已经知道:辩证,就是在找不平衡的点。我们先说“怎么找”,需要用到4个诊断方法,就是大家熟知的“望闻问切”。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望,就是用眼睛看;闻,就是用耳朵听;问,就是用嘴巴问;切,就是用手指摸,俗称摸脉。
中医诊断没有用到辅助设备,几乎是0成本,靠身体的感官就能完成了。
正因为如此,中医备受质疑,备受打压。中医受到质疑,说中医不科学,没有数据支撑,全凭感觉。中医受到打压,是因为中医的成本很低,价格太低了,花很少的钱就能把病看好,不利于医院创收。
确实,中医诊断是靠人的感觉做出来的,感觉有时候会失灵,当感觉出问题的时候,就会造成误诊。但是,我想请大家记住一句话:人是靠感觉活着的,人的感觉是来自高维的智慧,比仪器测出来的数据更真实。
从维度层级来看,用人的感觉来做诊断,一个人给另一个人看病,是同维度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最容易感应到的;用仪器来给人看病,仪器是人创造出来的,比人类低一个维度,所以,机器治不好人的病。就好比,人可以修理机器,但是机器没有智慧来修理人。
中医为什么靠“望闻问切”就能做出诊断呢?大家应该都买过西瓜,买西瓜之前,看一看,敲一敲,听一听,就知道西瓜熟没熟,好不好吃,这就是望闻问切。
只要有点经验的人,就能做到这点,他可以不学任何知识,也不用借助高科技设备,只需要经验就能做到。这跟中医也是一样的,高学历的学院派往往看不好病,在农村里摸打滚爬的赤脚大夫,大字不识一个,看病往往很有一套。
这个叫“知其外,揣其内”,观其象,知其数。很多东西,不是用语言能说得清楚的,也不是用数字能衡量的,需要靠自己去感觉,需要靠自己去悟,这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悟性”。从中医诊断开始,就需要悟性了,没有悟性怎么办?先从恢复自己的感觉开始。
2.先说切,也就是摸脉。切而知之谓之工,什么意思呢?切脉是个技术活,技术是培训出来的,有老师教就一定学得会。但是很可惜,今天很多中医大夫不会摸脉,原因在哪?人的感受力丧失了。
脉诊的基本原理很简单,难点在手上功夫,手上没感觉,摸到啥都感觉一样,这样的人就学不会脉诊。
要想学会脉诊,首先要恢复人的感受力,心轮要打开,要恢复觉知,才有可能。
再说问诊。
问而知之,谓之师。别小看一问一答,问对问题是需要智慧的。考验的是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也就是说,脑袋聪明的医者,就会比较擅长问诊。
再说闻诊。
闻,古代是指听声音,通过听声音能辨别对方的能量状态。大家觉得这个有点玄乎,其实一点也不玄,声音的本质就是波动,声是从身体里发出来的,所以,通过感受这个声波,就能判断对方身体存在的问题。
最后说望诊,望舌,望手,望面都算。
古语说,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诊是最高明的诊断方法。一看就知道你有哪些毛病,是不是太玄幻了?确实,这需要高人才能做到。首先,大夫得是一个通神的人,内心极其敏锐,感受力极强,才能做到。
所以,要真正学会望诊,靠的不再是知识,技巧方法之类的,需要的是自身境界提升和适当的心法。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高峰在那里高不可攀,咱们降格以求,不要求精准,可以先抓住大方向,这个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3.通过四诊,就能找到体内不平衡的点。找到之后,该如何描述它呢?于是,有了八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等。
什么叫“八纲”?
纲,捕鱼收网的那根总绳,也就是纲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归纳法。
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一个症状,从4个维度做分析,要么是阴病,要么是阳病;要么是寒,要么是热;要么是在表,要么是在里;要么是虚证,要么是实证。
说通俗点,八纲辩证是在描述疾病的性质。
但是,光有性质还不够,还得知道疾病的位置,于是有了脏腑辩证。举个例子,脾胃寒湿证。你看,寒和湿属于六邪,寒湿是实证,寒湿在哪儿呢?在脾胃中焦。就非常清楚了。
用得最多的辩证方式,除了脏腑辩证,就是六经辩证。六经辩证,是医圣张仲景独创的辩证方式,由表入里,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经。六经,简单理解就是六扇门,邪气由表入里要经过这六扇门;六经辩证,就是在找邪气在哪扇门。
有朋友问:脏腑辩证和六经辩证,到底哪个好?
脏腑辩证,是将病性和病位都描述得清楚;比如说“脾胃寒湿”,邪气性质和位置都有了,这是一个“分”的思维方式,“分”是为了定位定性。但是,在“分”的同时失去了整体性,我们只能看到脾胃的状况,不知道肝胆的状况。。。
六经辩证,着重强调病邪的位置,找到邪气的位置尤为重要。如同带兵打战,首先你得知道敌人在哪,才能知道要去哪里打,否则你怎么打?
任何一种思维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比如说,脏腑辩证往往失去整体性,六经辩证只能定位,不能定性,就看不到邪气盛衰情况。脏腑辩证,强调脏腑静态状况;六经辩证,更强调邪气动态状况。
脏腑辩证,是在和平年代治理国家的思维方式;核心思路是:和谐,平衡。
六经辩证,是在战争年代打战驱敌的思维方式。核心思路是:驱邪,扶正。
经方是六经思路,可以药到病除,覆杯而愈,为什么呢?打仗是非正常手段,一个善于用兵的人,只要战略战术到位,打赢一次仗就在顷刻之间,可以很快很快。
但是,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快的,要安民安邦,要给老百姓创造一个“和谐平衡”的社会环境。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治病跟治国,道理是相通的。
脏腑辩证和六经辩证,到底哪个好?答案很清楚了,因情况而异。看你此时,到底是在打战,还是在治国。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推荐文章3: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究竟是什么原理?一篇文章了解其知识
我国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现代人养生意识地增强,中医知识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最耳熟能详的便是“望闻问切”,也叫中医“四诊,最早使用这四字,则应处于《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何为“望闻问切”?中医诊病讲究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看病归结为两个字“诊”和“治”两个过程,而“望闻问切”就是诊病的步骤。
望,指观气色,所望之神、色、形、态的变化。
闻,指听声息,所闻之说话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声动,以及体味、口臭、痰涕、大小便发出的气味。
问,指询问症状,所问之寒热、汗、头身感、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
切,指摸脉象,所切之脉象就像我们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中医的另外一部重要典籍《难经》有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这就说明了中医的四种诊法和中医境界。当然很多时候,一个医生并不能只能靠望,或只靠闻,只靠问,只靠切脉来看病,一般都会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综合来看。
望诊望五官知五脏
根据中医的"全息理论",脸上的"五官"(口、眼、耳、鼻、舌)表现与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於五官,五官内应於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如目赤红肿,多为肝火或风热,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为肝风内动,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亏耗,鼻翼煽动为邪热蕴肺,牙龈肿或兼出血属胃热亢盛。
望舌苔
三寸之舌,是窥探五脏六腑的一面“镜子”。望舌苔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比如,舌头厚,白腻,是中医认为的“气虚”表现之一。
望形态
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踯卧喜静,多属寒证。烦躁喜动,多属热症。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喘症,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是痉病;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危重证候。
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肝病出怒声,容易发脾气,轻易动怒的病人,一定是肝有病;若常自喜笑,那么他的病一定是偏重于心脏方面;脾病则多思虑,除了一般过度用脑,神经有问题外,得病时,比平时思虑还多;肺病忧悲爱哭泣;肾病多呻吟,转身弯腰起身坐下,浑身疼痛,常发哼唷之声,必是肾病体弱。
问诊问诊,指询问症状。问诊等于现在的全盘检查,通过问诊了解既径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后世医家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编有十问歌,简便易记。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病胎产,小儿传染接种史,痧痘惊疳嗜食偏。”
切诊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一切脉象都是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的综合反映;心脏、脉络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又与五脏发生病理改变有关,所以切脉能察五脏盛衰。
陈修园有诗如下:
微茫指下最难知, 条绪寻来悟治丝。
三部分持成定法, 八纲易见是良规。
胃资水榖人根本, 土具冲和脉委蛇。
脏气全凭生克验, 天时且向逆从窥。
阳为浮数形偏亢, 阴则沉迟势更卑。
外感阴来非吉兆, 内虚阳陷实堪悲。
诸凡偏胜皆成病, 忽变非常即弗医。
只此数言占必应, 脉经补叙总支离。
需要注意的是,切脉只是四诊之一,有些病变不是单凭切脉就能做出诊断,应该四诊合参,并宜结合现代检测手段才能全面认识疾病。
挂号、预约、问医,敬请关注公号: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门诊部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门诊部
地址:上海黄浦区瑞金二路156号
交通路线:公交17路、24路、41路、94路、104路、128路等,轨道交通9号线(打浦桥站)
挂号时间:周一至周日 每天7:30~11:00 13:00~16:00,周四夜门诊 16:00~18:30
门诊咨询电话:64371505
编辑 / 葛林梦
主编 / 崔 颖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海上名医官方”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推荐文章4: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推荐文章5:浙江中医药大学:“望闻问切”四诊法助推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四者合称四诊。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浙江中医药大学督查指导组结合医科院校特色,深入教研室、科室、研究所和实习医院等一线,以“望闻问切”四诊法开展督查指导,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取得实效。
“望诊”探进度。通过“望”来了解二级党组织主题教育开展、师生党员个人自学以及宣传氛围营造等情况。督查指导组通过审阅活动方案、抽查党支部工作手册,了解是否准确把握主题教育总体要求及阶段重点。截至目前,该校已对全校13个二级党组织、200余个党支部开展了三轮全面督查指导;制定党员学习情况五级量化督查表,对1200多名党员《纲要》《选编》或《摘编》、党章等学习进度情况进行了评估;对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党史、新中国史和时代楷模陈立群先进事迹的学习等情况进行督查。
“闻诊”听建议。通过“闻”来听取党员师生对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和学校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采取当面交流、个别访谈、实地调研、设置意见箱、网上信箱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二级党组织纪检委员(纪委委员)、校党风廉政监督员意见。经梳理分析后,向学校主题教育办提交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清廉校园建设、清廉医院建设等方面意见建议50余条,为后续检视剖析、抓好整改,打下了坚实基础。
“问诊”测成效。通过“问”来测试主题教育在师生员工中的反响和党员师生对应知应会知识的掌握情况。督查指导组采用地点随机、人员随机的“双随机”方式,深入教研室、实验室和医院科室等,了解师生员工对当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感受,印证二级党组织主题教育开展成效和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融合促进情况。督查中随机对600余名师生党员进行主题教育应知应会内容测试;组织全体中层领导干部进行书面测试,并在专题读书班集中研讨交流会上进行试卷点评分析。
“切诊”把方向。通过“切”来发现主题教育推进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实边查边改文章。督查指导组对部分二级党组织活动内容和载体不够丰富、自身督查不够有力、总结凝练不够到位以及主题教育开展不够平衡等情况,提出明确整改建议;对各二级党组织班子成员专题党课讲稿和调研告进行严格审核把关,确保按照“四个讲清”“三个摆进去”要求,讲好专题党课、写好调研告。“常常在看诊,今日被诊断,还别说‘专家’搭脉真准!”这是该校附属医院党组织负责人在学校督查指导组“切诊”后的切身感受。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推荐搜索词:
1.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意思
2.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拼音
3.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类似句子
本文标题: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