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推荐文章1:宋词赏析《生查子-元夕》

  《生查子-元夕》/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情殇元夕:《生查子·元夕》中的爱与憾


  “情之一字,不知所起,不知所栖,不知所结,不知所解,不知所踪,不知所终。”在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里,爱情的美好与失落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这首词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对真情的执着与渴望。


  封建社会,爱情与婚姻被一道无形的鸿沟隔开。婚姻成了家族利益的联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不可逾越的规矩,男女双方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很多夫妻直到洞房花烛夜,才得以看清对方的模样,心中满是无奈与迷茫。这种情感交流的缺失,使得男女之间的约会变得异常珍贵。在那个时代,约会不仅仅是简单的见面,更是对自由爱情的勇敢追求。


  上片描绘的画面,宛如一幅绝美的爱情画卷。宋代的元宵节,繁华热闹至极。“花市灯如昼”,花灯绚烂,将整个街市照得如同白昼,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但在这热闹的背景下,有一对恋人却有着别样的期待。他们避开喧嚣,选择在月光下幽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黄昏的余晖渐渐褪去,月亮缓缓爬上柳梢。男孩早早等候,内心满是焦急与甜蜜。对他而言,等待的每一刻都无比漫长,却又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当月亮升起,女孩的身影渐渐出现,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月色柔和,既不太弱,也不太亮,恰到好处地烘托出爱情的温暖与美好。周围的柳树,枝叶疏朗,柳丝在月光下如同一帘天然的屏障,既为他们提供了隐秘的空间,又增添了几分朦胧与神秘。柳丝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仿佛也在诉说着他们的绵绵情意。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下片的情感陡然转变,从甜蜜的回忆跌入痛苦的现实。时光流转,又是一年元宵佳节,花灯依旧璀璨,月亮依然皎洁,可身边的人却已不在。她为何失约?或许有千万种理由,但结果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爱情的消逝。男孩独自站在月下,心中满是无奈与悲伤。“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泪水,是对逝去爱情的悼念,也是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在这即将迎来春天的夜晚,他的世界却仿佛陷入了无尽的寒冬。这伤心的泪水,浸湿了衣衫,也浸湿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生查子·元夕》用简单而质朴的语言,将爱情的美好与失去后的痛苦表现得入木三分。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正如王国维所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欧阳修正是以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细腻体悟,创作出了这首千古佳作。它让我们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情始终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失去爱情的痛苦,也同样刻骨铭心。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推荐文章2:欧阳修最经典的一首元宵词,惊艳了千年,也遗憾了千年

  2月8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三五夜,月团圆,又正值一年春之始、“年”之尾,元宵节历来是一个很美好的节日。元宵节,又称元夕、上元节,这一晚街上灯明如昼,人流如织。人们点燃灯火,燃放焰火,赏花灯,猜灯谜,有的地方还有舞龙狮,赏龙灯等活动。


  元宵灯会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玉”“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就是对唐宋时候元夕盛景的生动描绘。


  而这一天,也被默认为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平时不能出门的少女们,可以在这时候出门看灯。月儿朦胧,灯儿如画,少男少女的相遇,织就多少美妙的故事啊。所以历史上最有名的两首元夕词,都跟爱情有所关联:一首是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一首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今天重温欧阳修的这首经典元夕词,他用短短四十字,书写出相遇的美好与离散的遗憾。


  雪与灯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词从去年此夜写起,说那时此地,花市灯火通明,亮如白昼。黄昏过后,月儿悄悄爬上柳梢头,两人相约在此。上片写花市的盛景,相会的美好,相聚的欢喜。


  而到今年,天上的月儿依旧高悬,街上的灯火依旧通明,去年相约的人却未曾看见,只剩相思之泪沾湿春衫的衣袖。下片写景物依旧,人事却非,书写与那人离散后的伤悲。


  词仅有短短四十字,却用今昔时间的对比,用月与灯不变与人事变化的对比,写去年相会的甜蜜与今年的人独自一人的落寞与伤悲。词中之人,说不定也曾像辛弃疾词中所写的人一样“众里寻他千百度”,寻觅,等待,可都不见人。唯有站立在去年相约的地方,只见景依旧,人却非。


  火树银花


  过往相约相会,今时独自一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多么教人伤感?欧阳修这首词语言明白晓畅,却将相约的美好写得含蓄非常,一场唯美相约尽皆融进“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十字当中。


  这首词跟崔护《题都城南庄》有异曲同工之妙,“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月儿圆,灯儿明,桃花灿烂,都因那人的存在而更加分明。可岁月蹉跎,去年此时此地的人,今年又在何处呢?明年,又还会不会再来呢?


  时光一直流去,从不为人的祈愿而稍作停留。无人知在主人公身上曾发生过什么,但这遗憾却已经定格,存进了千古。


  你心里是否也有这样一个人,他/她与盛开的桃花,与耀眼的星月一起陪着你走过年年岁岁,后来却渐渐走散,只能在记忆里能找见影踪。


  从此,一起去过的地方不敢再去,一起听过的歌儿不忍再听,一起走过的路不敢驻足。


  否则,此情此夜,便难将息。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推荐文章3:元夕 · 墨依旧

  

  

  元夕 · 墨依旧


  ▼


  元夕


  顾名思义


  一元复始


  月圆之夕


  月圆人未必圆


  此时恐怕许多的游子


  早于数日前已背上行囊


  复归四海岗位


  不应有憾


  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西方人恐怕不是很理解


  我们管BYEBYE叫“再见”


  有心人


  天涯若比邻


  元夕之夜怀亲友


  兼怀欧阳修


  ▼


  

  《生查子 ·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欧阳修怀人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我们感同身受兼怀


  文起八代之衰


  清雄辞章依旧


  还有那儒雅隽永


  墨依旧


  ▼


  《灼艾帖》


  

  纸本册页 25cm×1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致端明侍读尺牍》


  

  册纸楷书 25.9cm×5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局事帖》


  

  纸本楷书 23.6cm×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谱图序稿》


  

  纸本 30.cm×66.2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


  《集古录跋》


  

  

  

  

  纸本横卷 27.2cm×171.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64年


  说明 | 此篇由书法网编撰,更多精彩阅读,敬请关注书法网微信公众平台【墨品书法网】,转载请务必说明源自“墨品书法网”微信公众号。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推荐文章4:生查子·元夕 原文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感悟

   在永恒的灯火中,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


   元宵的灯火年复一年点亮汴京的夜空,欧阳修却在《生查子·元夕》里写下了一道永恒的命题:当时间的河流裹挟着生命奔涌向前,那些被浪花卷走的笑靥,究竟该安放在记忆的哪个角落?


   去年元夜的灯火像一匹流动的锦缎,将整座城池织进璀璨的光网。柳梢头的新月是少年人纯真的眉眼,黄昏的暗影里藏着心跳的韵律。那时的时光如同新酿的蜜酒,每个细节都浸润着醉人的甜香。但诗人早已在欢愉里埋下命运的伏笔——当"花市灯如昼"的喧闹被定格成永恒的画面,这份圆满本身就成了最温柔的谶语。


   今年的月轮依然沿着亘古的轨迹升起,花灯仍像繁星坠入人间。可那个在灯火阑珊处等待的身影,却成了时空褶皱里褪色的剪影。"泪湿春衫袖"的墨迹洇开时,我们忽然惊觉:永恒的不是物候更迭,而是人类面对时间碾压时永恒的无力。汴河两岸的垂柳记得所有故事的开端,却永远沉默地看着故事的终章。


   在这首精巧如怀表的词作里,时间被折叠成对称的镜像。去年与今年的元夕在文字里重叠,却始终隔着一道透明的冰墙。当我们伸手触碰那些温暖的记忆,掌纹里就会开出晶莹的霜花。欧阳修用最朴素的对照,揭开了人类最深的困境:我们永远在昨天的倒影里寻找今天的答案。


   千年后的都市霓虹中,捧着手机等待讯息的年轻人,在影院门口徘徊的身影,地铁站台上张望的旅人,何尝不是"不见去年人"的现代注解?科技改变了相遇的形式,却从未消解时空错位的痛感。每个时代都在重演这个古老的故事,就像元宵的灯火永远会在某个夜晚点亮,照着旧时的月亮,也照着新来的忧伤。


   当我们在时间的河流里打捞记忆的碎片,最终会明白:生命中最美的瞬间,或许正是因为它注定消逝而愈发珍贵。就像元宵的烟火,明知绽放即凋零,我们依然愿意仰起头,让那些璀璨的光点落进瞳孔,成为灵魂里永恒的星辰。


  结语 抄书第五天,加油#挑战31天抄书打卡#?#坚持抄书打卡第五天#?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推荐文章5: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赏析及背景

  今天接着元宵节的主题。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


  词牌名,原 唐 教坊(学校)曲,后用为词调。


  40字,上下段格式相同,各两仄韵。各家平仄颇有出入,与作仄韵的五言绝句诗相仿。


  多抒怨抑之情。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去年元宵夜之时,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


  花市:民俗每年春时举行的卖花、赏花的集市。


  灯如昼:灯火像白天一样。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月亮上升到柳梢,与心上人相约在月下的黄昏。


  黄昏:【戌时】又名日夕、日暮、 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 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 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 时至21时)


  月上:一作“月到”。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然而今年元宵之夜,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可是却见不到去年的心上人,相思之泪浸透了衣袖


  泪湿:一作“泪满”。


  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也指代年 轻时的自己。


花市上灯火明亮如同白天一样。月儿从柳树梢上悄悄升起,你我相约此时的黄昏在月光柳影下相见。今年的正月十五夜,天上的月光与花市上的灯光还和去年一样,可是却再也见不到了我的心上人,不知不觉间眼泪湿透了衣袖。

  赏析: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


  “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


  自唐代起,就有元夜张灯、观灯的习俗,至宋而其风益盛。


  宋代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灯市景象云:


  “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可知 “花市灯如昼”乃状其实况,略无夸饰。


  “月上柳梢头”二句含“宾”就“主”,再现那令人沉醉的情景。“黄昏后”,交待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


  “月上柳梢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


  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


  “人约”,点出男女主人公并非邂逅灯市,而是早有密约。这表明他们即便尚未私订终身,至少也彼此倾心。


  【没有正面涉笔,他们相会前的心驰神往,见面后的欢声笑语以及分手后时的意乱情迷,


  而仅用一句“人约黄昏后”提示,


  深得艺术三昧】


  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


  “月与灯依旧”,说明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变,人事全异。


  因何“不见”,一字不及,或话有难言之隐,或许故意留下悬念。


  全词的艺术构思近似于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却更见语言的回环错综之美,也更具民歌风味。


  本词被认为是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杨氏所作。


  王士禛《池北偶谈》:今世所传女郎朱淑真“去年元夜时,灯市花如昼”(《生查子》词),见《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三十一卷,不知何以讹为朱氏之作。


  世遂因此词,疑淑真失妇德,记载不可不慎也。


  陆以湉《冷庐杂识》:“去年元夜”一词,本欧阳公作。


  后人误编入《断肠集》(渔洋山人亦辨之),遂疑朱淑真为泆女,皆不可不辨。


  按‘去年元夜’词,非朱淑真作,信矣。


  明代徐士俊认为,元曲中“称绝”的作品,都是仿效此作而来,可见对其赞誉之高。


词以灵光独运的艺术构思,用去年和今日、“月上柳梢”和“月灯依旧”形成甜蜜与痛苦的鲜明对照。去年“人约”,今时“不见”,难免“泪湿春衫”,怅惘徘徊。言似尽,意未穷。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汉族。


  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籍贯 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轼、苏辙、曾巩均是欧阳修的学生;苏洵是其好友,深得欧阳修赏识;王安石早年诗文得到欧阳修的提点。


  一次考试中,欧阳修看到一份答卷,语言流畅说理透彻。欧阳修估计是自己学生曾巩的,不好取第一取成第二。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这份卷子的是苏轼。


  欧阳修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还录取他的弟弟苏辙,以及北宋文坛上的一批重要人物。


  他继 韩愈 开始的古文运动后,开始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


  

  【十岁时,从城南李家借得 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他高兴地对母亲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


  尽管他年纪尚小,却为他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


  宋朝初年流行华丽浮躁、内容空洞的文风,而韩愈的文风清新自然。


  欧阳修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第一,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政事。


  庆历间 参与 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提出政治革新建议,论事切直,守旧派视之如仇。


  庆历五年(1045),因外甥女张氏狱贬知滁州,自号醉翁。


  后迁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次年卒,谥文忠。


  有《六一词》,见《六十家词》本,又有《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三卷及《醉翁琴趣外篇》六卷。


共有三任妻:

  在江西省 吉安市永丰县 沙溪镇有座凤凰山,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母亲郑氏、发妻胥氏、续妻杨氏,皆长眠于凤凰山。


  一。发妻胥氏


  天圣元年(1023年)和1026年先后经历两次科举落榜的痛苦,因为需要写时文,就是评论时事的文章,欧阳修擅长诗文,却不擅长时文。


  胥偃xū yǎn的是当时水平最高的时文大家之一,欧阳修慕名上门拜师。


  《宋史.胥偃传》记载了欧阳修求见胥偃的场景,原文是:“欧阳修始见偃,偃爱其文,召置门下,妻以女。”


  胥偃爱惜欧阳修的才华,不仅收他为徒,还把女儿许配给欧阳修。当时的胥氏只有11岁。


  胥氏把未来婆婆郑氏接到武昌,以儿媳之礼,对郑氏百般孝顺,欧阳修和郑氏十分满意。


  欧阳修4岁丧父,母亲郑氏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有“画荻教子”之说。


  胥偃悉心教导欧阳修,胥氏负责照顾欧阳修和郑氏的生活。欧阳修在胥府三年,时文功夫飞速长进。


  1029年欧阳修22岁参加科举,在老师胥偃xū yǎn的保举下,直接就试于 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秋天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


  子监的广文馆试、和国学解试中均夺魁,次年的礼部省试再获第一,成为监元、解元、省元的三连冠得主。


  欧阳修对接下来的殿试也抱势在必得,还专门做了一件“状元袍”,准备在殿试的时候穿(被一同去的王拱辰戏穿——果然王拱辰成状元,且后来成为欧阳修第三段婚姻的连襟),但在宋仁宗亲自面试的殿试中,未能继续夺魁。


  欧阳修的另一位老师,也是同乡兼当时的主考官 晏殊后来道出了真相:并不是因为能力不及,而是为让他懂得收敛。


  欧阳修有着状元之才,终被朝廷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欧阳修最终选择恩师—胥偃做自己的老丈人(还有当时的丞相晏殊)。


  天圣九年(1031年)25岁的欧阳修和小他10岁的发妻胥氏,在东武县(今山东诸城市。)完婚。


  古代的中国人第一次结婚,夫妻要剪下一缕头发,结织在一起,谓之曰结发夫妻。


  胥氏为欧阳修生下了嫡长子,公元1033年三月份,夫人胥氏因难产病,儿子还没满月,17岁就香消玉殒了。


  胥氏与欧阳修的婚姻,虽然只持续了一年,胥偃对欧阳修恩重如山,欧阳修在胥夫人死后,依然以女婿的礼节对待胥偃。


  只可惜,这对翁婿后来因为范仲淹反目成仇。


  (宋王朝出了一对文韬武略的奇才,文的叫欧阳修,武的叫范仲淹)


  欧阳修比范仲淹小十八岁,国子监读书时与范仲淹认识。为知己,是 1033 年欧阳修27岁的时候。


  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胥偃是反对变法的保守派,欧阳修是支持变法的革新派。


  欧阳修为了公义抛弃亲情,坚定不移支持范仲淹。胥偃因此不认欧阳修这个女婿,到死也不跟欧阳修来往。


  胥偃去世之后,欧阳修给胥家大舅子修书一封,解释自己不是忘恩负义,而是为了公义才支持范仲淹。胥氏族人原谅了欧阳修,再次承认欧阳修是胥氏家族的女婿。欧阳修与胥氏族人的关系,在胥偃死后还相当不错。


  欧阳修曾为新嫁娘代言: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娘子在镜子前细细地打扮着自己)长发盘起如凤冠,金丝带盘绕在外,刻有龙纹、形似手掌的玉梳,横插在发髻上。


  (梳好妆的她)摇曳着身姿走来到了窗下,两个人笑着依偎相扶,充满无限爱意的娇妻道:我画眉毛的深浅合不合时宜?


  娘子拿着眉笔甜蜜地依偎在夫君的怀里良久不舍离开,初次试着描画刺绣的花样。


  知道自己和夫君的甜腻平白耽误了刺绣,(但又舍不得起身离去)于是继续笑着问郎君道:“鸳鸯这两个字该如何写呢


  (故意问夫“鸳鸯”怎么写,也表达了新婚夫妇俩 情同鸳鸯的甜蜜美好)


  二任夫人杨氏


  公元1034年,欧阳修28岁,开始了第二段婚姻是第二任夫人杨氏——亳州知州杨大雅之女。杨氏出身官宦,儒雅文慧,深得欧阳修之心。


  可是这一次的婚姻更“短命”,仅仅在一年之后的九月份,年仅18岁的妻子杨氏也病逝了。


  再看这首写给她的词,更能感受到他的心境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三年死了两位老婆,欧阳修被世人讥笑“命硬”、“克妻”。毫无面子、心理压力极大、但又无处释放的他,患上了抑郁症,整天茶饭不思、心神不宁、蓬头垢面、无心仕途。


  为了走出负面情绪、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欧阳修开始接触道家的养生之术,在音乐方面也开始接触古琴,希望借助外力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在《古文观止》当中有一篇欧阳修写的《送杨寘序》(为好友杨寘送行所作的赠序)


  开头第一段就是讲述自己如何用音乐缓解抑郁症: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三任妻薛氏(欧阳修的四个儿子都是她所生)


  “屋漏偏逢连夜雨”。公元1036年,欧阳修为范仲淹辩护、责备司谏高若讷“不知人间有羞耻”,得罪了当朝权臣,故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城东南)县令。


  在经过了接近三四个月的折腾、一路上差点船翻人亡之后,“命硬”的欧阳修终于来到了社会条件恶劣、基层官僚腐败的夷陵县。


  从中央贬到地方,这意味着仕途可能将要划上终止符。


  公元1037年,处于基层的欧阳修31岁,开始了第三段、也是最后一段婚姻。妻子为当朝户部官员薛奎的四女儿(有说是三女儿)。


  当年与欧阳修一起科考,一同入仕的状元王拱辰 娶的正是薛奎的三女儿。


  后来王拱辰王拱辰夫人死了,又续弦娶了薛奎的五女儿。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欧阳修生查子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