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毛泽东观后感推荐文章1:罗君一:参观毛主席视察临江纪念馆有感

   【跟着大师去游学】系列之古楚行


  :罗君一(中国光创会会员,行动的声音读书会创办人)


  走进毛主席视察临江纪念馆,往昔岁月扑面而来。1958年,毛主席在此驻足,与农民亲切交谈,关心农事,短短二十分钟,却如一束光,照亮了临江发展的道路。


  

  看着陈列的老照片、文献资料,伟人身影似乎就在眼前。他身着朴素,目光关切,话语质朴又温暖,满是对人民的深情、对国家发展的期望。


  

  这一历史时刻,虽已过去多年,但在岁月长河中愈发经典。


  

  从这里,我深刻感受到领袖与人民紧密相连的深厚情谊。毛主席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从未改变。他的到访,不仅是对临江发展的重视,更是为全国树立了榜样。


  

  时间流逝,历史经典时刻的光芒从未黯淡。它激励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坚守初心,为国家繁荣、人民幸福不懈奋斗。


  

  作为行动的声音读书会创办人,我愈发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义务。


  未来,我们读书会不仅要阅读很多经典书籍,还要更多借助这种线下实地的研学活动,来传承伟人精神,以先辈为模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拼搏,让经典延续,创造更多辉煌。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推荐文章2:兰家镇组织机关党员观看记录片《走近毛泽东》

  

  3月30日上午,宽城区兰家镇机关支部在“新时代传习所”开展了专题党课活动,全体机关支部党员及各村书记、副书记等60余人共同观看了《走近毛泽东》记录片,以此来推动党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作为背景,从生活化、平民化的角度向观众展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波澜壮阔、睿智豪迈的一生。此影片主题鲜明、视觉震憾,给机关党员及各村“两委”成员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程。


  通过影片的观看,让全体党员们感受了伟人的胸怀,体验了伟人的气魄,并自觉的把伟人的这种艰苦奋斗、敢于担当历史重任的精神融入到每一个人的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积极的态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撰稿、摄影:徐春江)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推荐文章3:湘潭文化讲坛17日开讲 著名作家赵志超带你走近毛泽东

  红网湘潭7月11日讯(通讯员 欧丹杨)“湘潭是一片红色的沃土,红色文化已成为这个城市的灵魂。”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湘潭人的自豪与光荣。


  7月17日起,湖南省湘潭市图书馆特别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著名红色作家赵志超在湘潭市图书馆三楼多功能告厅讲述三十多年来从事毛泽东生平研究、创作毛泽东纪实文学的经历和心得。欢迎广大读者和市民朋友前来聆听。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推荐文章4: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推荐文章5:宣讲家文稿:【家长课堂】走近伟人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下面,我为大家讲述毛泽东同志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和革命生涯中的故事,带领大家走近伟人毛泽东。


  一、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一)私塾学堂求知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是一个勤劳、节俭的农民,想的就是好好务农。可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上学,幼年毛泽东也想上学。在众人的游说下,父亲在他8岁多的时候送他上了私塾,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


  毛泽东熟读经书,但他不欢喜那些东西。他所喜欢读的是中国古时的传奇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他偷偷地读了《岳飞传》《水浒传》《反唐》《三国》和《西游记》等书。一次,私塾先生要他背书,他就端个小凳坐到跟前背,私塾先生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就打手板责罚他。毛泽东一气之下跑到山里躲了三天。后来一个毛姓家族的人发现了他,说:“三伢子,你爹可急坏了!”把他带回了家。毛泽东心想,回家后免不了要被父亲一顿打骂,可是,父亲并没有责骂他,而是温和了许多。


  上了一段时间私塾之后,父亲就执拗地把毛泽东领回家让他干农活。酷爱读书的毛泽东就抓住干活的空闲时间看书,为此父子俩经常发生冲突。随着毛泽东年龄渐长,他和父亲的分歧也越来越大,冲突也越来越激烈。一次,父亲又要打他,边追边骂“看你往哪跑,抓到手就打死你”!毛泽东反嘴道:“打就打吧,让你打!”父亲气急了,跑过去就是一顿狠揍,可是毛泽东并不服软,让他揍。父亲也心疼儿子,不想一直就这样揍下去,只好等着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过来劝开。从此以后,父亲不再对毛泽东动辄打骂了,两人开始各干各的。


  毛泽东喜欢读书,晚上就躲在蚊帐里偷偷地读书,不让父亲看见。


  (二)东山学堂求学


  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个东山学堂,毛泽东想去那里求学,但要过父亲这一关。他就去问父亲,说:“爹,如果我到外边去读书,您雇一个长工一年需要多少钱?”父亲说:“12块大洋。”于是,毛泽东就找母亲的娘家筹了12块大洋。1910年的一个秋天,毛泽东把钱放到父亲的桌子上,并留下一首七绝《呈父亲》,诗是这样写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然后,毛泽东就挑着一条担子,一头是母亲给他准备的衣被,另一头全是书,走出了韶山冲,走向了他心目中向往的地方。


  初来东山学堂,毛泽东立即显露出超凡才华。在入学考试的作文《言志》中,毛泽东抒发了求学救国的志愿。他的作文被老师们争相传阅,老师赞赏他“我们学堂多了一名救国材”。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眼界大开。在这里,他感受到老师们鲜明的爱国思想,接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一些新学科,学了一些外国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他第一次听说美国这个国家。当他听老师讲“华盛顿经八年苦战,始获胜利,遂建国家”时,他说,“中国也要这样的人物”。在东山学堂学习的短暂日子里,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思想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二、毛泽东的青年时代


  在东山学堂学了一段时间后,东山学堂的校长、老师、同学看到毛泽东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又好,都建议他去长沙考中学堂,继续深造。


  (一)湘乡驻省中学求学


  1911年春天,东山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贺岚冈对毛泽东说,愿意带他前往读书。毛泽东再次冲破家庭的阻力,挑着行李走出湘潭城,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并顺利地考入湘乡驻省中学。


  在学习期间,毛泽东一直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他的求知欲很强,非常用功,几乎每天都是学校起得最早的,洗漱之后就到自修室读书。课余时间不是到阅室看,就是到图书馆读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毛泽东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后来,他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早出晚归,步行三里地到位于浏阳门外定王台的图书馆读书,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一位图书馆管理员回忆说,那时候,图书馆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欢迎”毛泽东,因为他来得最早,已等候多时了;每天下午关门,要“欢送”毛泽东,因为他走得最晚,不催他,他不走。毛泽东在图书馆读了很多书,思想再次得到升华。


  (二)湖南第一师范求学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遇到了杨昌济、徐特立等好老师,他们的人品和学识给正处于人生升华阶段的毛泽东以极大的影响。毛泽东称杨昌济先生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


  毛泽东也特别推崇徐特立先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每天写日记,读写摘记,读书写笔记、作眉批,对不易找到的好书有时整本地抄写,对尚未出版的书籍他就借来,一字不漏地全文抄下来。


  1918年7月14日,《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创刊号上刊登了署名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宣言提出“由强权得自由”的号召,主张以平民主义(德谟克拉西)来打倒强权。在宣言中毛泽东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湘江评论》创刊号寄到北京后,李大钊认为这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晨》也予以介绍,说它“内容完备”、“魄力非常充足”。


  在学习期间,毛泽东还登高作赋,抒发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1927年,他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陈树文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文稿 《陈树文:【家长课堂】走近伟人毛泽东》


  查看完整内容请到宣讲家网(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走进毛泽东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