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张继简介推荐文章1:诗词|唐代诗人张继经典诗词29首,值得收藏细品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关注格命草,一起读经典


  寄郑员外


  张继〔唐代〕


  经月愁闻雨,新年苦忆君。


  何时共登眺,整屐待晴云。


  奉寄皇甫补阙


  张继〔唐代〕


  京口情人别久,扬州估客来疏。


  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


  感怀


  张继〔唐代〕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人日代客子是日立春


  张继〔唐代〕


  人日兼春日,长怀复短怀。


  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


  饮李十二宅


  张继〔唐代〕


  重门敞春夕,灯烛霭馀辉。


  醉我百尊酒,留连夜未归。


  枫桥夜泊


  张继〔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宿白马寺


  张继〔唐代〕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阊门即事


  张继〔唐代〕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安公房问法


  张继〔唐代〕


  流年一日复一日,世事何时是了时。


  试向东林问禅伯,遣将心地学琉璃。


  上清词


  张继〔唐代〕


  紫阳宫女捧丹砂,王母令过汉帝家。


  春风不肯停仙驭,却向蓬莱看杏花。


  金谷园


  张继〔唐代〕


  彩楼歌馆正融融,一骑星飞锦帐空。


  老尽名花春不管,年年啼鸟怨东风。


  邮亭


  张继〔唐代〕


  云淡山横日欲斜,邮亭下马对残花。


  自从身逐征西府,每到开时不在家。


  送顾况泗上觐叔父


  张继〔唐代〕


  吴乡岁贡足嘉宾,后进之中见此人。


  别业更临洙泗上,拟将书卷对残春。


  明德宫


  张继〔唐代〕


  碧瓦朱楹白昼闲,金衣宝扇晓风寒。


  摩云观阁高如许,长对河流出断山。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张继〔唐代〕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题严陵钓台


  张继〔唐代〕


  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


  客星沈夜壑,钓石俯春流。


  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


  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


  洛阳作


  张继〔唐代〕


  洛阳天子县,金谷石崇乡。


  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


  书成休逐客,赋罢遂为郎。


  贫贱非吾事,西游思自强。


  春夜皇甫冉宅欢宴


  张继〔唐代〕


  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情。


  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


  暗滴花茎露,斜晖月过城。


  那知横吹笛,江外作边声。


  晚次淮阳


  张继〔唐代〕


  微凉风叶下,楚俗转清闲。


  候馆临秋水,郊扉掩暮山。


  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


  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


  江上送客游庐山


  张继〔唐代〕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会稽郡楼雪霁


  张继〔唐代〕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齐望华。


  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


  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初晴落景斜。


  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


  重经巴丘


  张继〔唐代〕


  昔年高接李膺欢,日泛仙舟醉碧澜。


  诗句乱随青草落,酒肠俱逐洞庭宽。


  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


  今日片帆城下去,秋风回首泪阑干。


  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


  张继〔唐代〕


  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


  万叠银山寒浪起,一行斜字早鸿来。


  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


  江汉路长身不定,菊花三笑旅怀开。


  华清宫


  张继〔唐代〕


  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郁嵯峨。


  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


  玉树长飘云外曲,霓裳闲舞月中歌。


  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


  秋日道中


  张继〔唐代〕


  齐鲁西风草树秋,川原高下过东州。


  道边白鹤来华表,陌上苍麟卧古丘。


  九曲半应非禹迹,三山何处是仙洲。


  径行俯仰成今古,却忆当年赋远游。


  河间献王墓


  张继〔唐代〕


  汉家宗室独称贤,遗事闲中见旧编。


  偶过河间寻往迹,却怜荒冢带寒烟。


  频求千古书连帙,独对三雍策几篇。


  雅乐未兴人已逝,雄歌依旧大风传。


  游灵岩


  张继〔唐代〕


  灵岩有路入烟霞,台殿高低释子家。


  风满回廊飘坠叶,水流绝涧泛秋花。


  青松阅世风霜古,翠竹题诗岁月赊。


  谁谓无生真可学,山中亦自有年华。


  春申君祠


  张继〔唐代〕


  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阴阴石泉水。


  日暮江南无主人,弥令过客思公子。


  萧条寒景傍山村,寂寞谁知楚相尊。


  当时珠履三千客,赵使怀惭不敢言。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


  张继〔唐代〕


  黄阁开帏幄,丹墀拜冕旒。


  位高汤左相,权总汉诸侯。


  不改周南化,仍分赵北忧。


  双旌过易水,千骑入幽州。


  塞草连天暮,边风动地愁。


  无因随远道,结束佩吴钩。


  关注格命草,一起读经典


  唐代诗人张继简介推荐文章2:襄阳才子张继:科举落选生孤独中的永恒回响——《枫桥夜泊》

  图片由AI生成


  唐代诗人张继,或许并非诗坛巨匠,但他以一首《枫桥夜泊》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一千多年前,因战乱漂泊异乡的科举落生张继,在姑苏城外的枫桥吟诵出这首诗时,不曾想到,它竟成为日本小学生必背的经典,穿越千年,依然在人们心中回响。?


  一、书香门第的熏陶


  张继,唐代诗人,出生年份不详,出生于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他的家庭是典型的书香门第,祖父张亮曾是唐太宗时期的大学士。在家庭的熏陶下,张继自幼便接受了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因他的出身而格外眷顾。据说,张继的父亲在唐玄宗时期得罪了权贵,导致家道中落。或许是这一变故,让张继形成了一种对权力和世俗的淡然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深深融入了他的诗歌创作。


  公元753年,张继参加了科考并考中进士。随后,他参加了吏部的铨选。


  铨选是唐代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旨在确保官员不仅具备科举考试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科举考试及第者获得当官的资格后,需通过吏部的铨选考核才能正式授官。考核内容包括“身(形象)、言(表达能力)、书(书法)、判(公文书写能力)”四个方面,类似于现代的公务员面试。


  图片由AI生成


  二、一身傲骨,科举铨选落选


  张继的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铨选期间,正值安史之乱前夕,长安作为帝国的中心,表面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内部却暗流涌动。诗人王维的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生动地描绘了丝绸之路给当时的长安带来的繁荣景象。但当时的唐代上层权贵集团奢靡无度,如杨贵妃及其家族等,国库亏空、官场腐败,买官鬻爵,权贵干预科举等不公平现象屡见不鲜。


  在这种环境下,张继对现实深感失望和无奈。他创作了《感怀》:“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这首诗展现了他不愿随波逐流、不愿趋炎附势的清高品格。


  正是这种清高,张继难以得到权贵的赏识,不出意外,他在铨选中落选。铨选的失败,让张继的仕途之路戛然而止,他带着失落与无奈,回到了家乡襄阳。


  图片由AI生成


  三、漂泊异乡,唱响千古回响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张继离开家乡,漂泊到江南躲避战乱,这一漂泊就是几年之久。


  在一个寒冷的深秋夜,张继将船停泊在姑苏城外的枫桥。


  那一晚,夜已深,月儿西沉,乌啼声声凄凉,霜华铺满天,水边的枫树婆娑,水面的渔火摇曳,诗人独自醒着,数着伤痕。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穿透寂静的夜空,敲碎了诗人心中的思乡忧国之情和身处战乱的无奈。


  这一刻,张继的孤独达到了顶点,而他的诗笔却在此刻的孤独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他吟诵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没有华丽的辞藻,简单的白描,勾勒出了一个孤独的旅人,在异乡的夜晚,面对无尽黑暗的孤寂和内心的忧愁,借由寺庙的钟声感叹岁月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枫桥夜泊》之后,寒山寺名声大振,成为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的对象,文徵明、唐伯虎等书法名家也在寒山寺留下题刻。


  苏州寒山寺赠送给日本青梅寒山寺的佛像(图片于网络)


  不仅如此,这首诗还深深影响了日本文化。因为寒山寺的钟声和诗意美契合了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审美,使其成为日本人心中的文化圣地。


  晚清学者俞樾记载,日本文人到中国必访寒山寺。1930年,日本在东京附近的青梅县泽井复刻了寒山寺,寺旁的石碑拓印了《枫桥夜泊》全诗,并保留了除夕夜敲钟的习俗。


  后来,这首诗被列入日本小学课本,几乎每个日本孩子都能背诵。仿佛那钟声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在人们心中回响。


  张继,这位出身湖北襄阳的唐代诗人,清廉正直、不逢迎权贵,一生留下的有记载的诗作只有四十余首。虽非唐代诗坛大家,却以其独特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被后世铭记。他或许并不耀眼,却熠熠生辉。


  唐代诗人张继简介推荐文章3:唐诗与考试|二十九:万古最浓之愁思,原来在枫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堪称千古之绝唱。读了这首诗之后,有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多年:那条停泊在枫桥浓重夜幕下的客船,究竟装载了些什么?


  在少年时代,每当我诵读《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时候,诗中的寒山寺总是让我神往无比。在我的想象中,寒山寺的画风,应该是这样子的:高山耸立,月落星繁,大树森森,古寺隐隐。雄峻的悬崖峭壁之下,大江横流,寒风阵阵。悠远清亮的钟声之中,一叶孤舟寂寥地泊于岸边。看景不如听景,当我若干年之后亲临寒山寺之时,真的难掩失望之情——跟诗中营造出的意境,相去也太远了一些。


  人过中年,有了一些生活阅历之后,我对《枫桥夜泊》有了这样的解读:张继笔下的那艘客船,原来搭载的是孤独与哀愁。在诗人的渲染之下,这种孤独与哀愁,升华为万古之永恒。冷霜满天的夜晚,树梢的乌啼与寺中的钟声,让人心生彻骨寒意。此时江中忽明忽灭的渔火,映射出的也是凉意而非暖色。更巧的是,江边这座寺庙的名称中,也有一个“寒”字!此情此景,自然使漂泊在外的“客”,无比思念故乡温暖的灯火,从而生发出万古之“愁”。


  张继,乃襄州(今湖北襄阳市)人氏,天宝十二载(753年)进士。张继自幼饱读诗书,博学多识。并且张继的口才很好,长于辩论。每每舌战群雄,难逢对手。虽然满腹才学,但是张继的科举之路,却颇为不顺。根据有关史料文献分析,进士及第之时,张继已年近四十。在这期间,他屡试不第、疲于奔波,也是可以想见的事情。


  考中了进士,张继却没有通过吏部的官员铨选,只能回家等待机会。这一等,就是七八年之久。无奈之下,张继只好走迂回道路,投笔从戎做了个随军幕僚(征西府中供差遣)。这份差事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张继终于等到了政府的正式任命,做了一个下级文官,后来又做了检校员外郎。此时的张继,大约已经有五十多岁了。几年之后,张继被外放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到任只有一年多,便病逝于任上。


  由于常年漂泊、为官不显,再加上张继为人正直、不贪不占,他的生前身后十分清贫。也难怪,张继能写出万古之愁的《枫桥夜泊》来。在张继的《宿白马寺》中,也可以品读出浓浓的愁思:“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在张继去世以后,朋友刘长卿专门为他写了一首悼诗。其中有“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这样的句子。死了以后连葬礼都没钱如期举办,不能入土为安,可见张继为人清廉,生前两袖清风,死后家无积蓄。而其中的那个“愁”字,精准概括出了张继人生经历的主基调。


  张继是唐代著名诗人,但他的诗作传世不多,只有几十首而已。在张继的诗作中,以抒写悲愁情怀的作品居多,因此可以称其为悲情或者愁情诗人。好诗不用多,一首足流传。只凭著名的《枫桥夜泊》这一首绝唱,便足以使张继名传千古。


  张继有个同榜进士同学,也是唐代比较有名的诗人。此人名叫鲍防,跟张继是老乡。


  在鲍防的少年时代,家境十分困顿,时常出现入不敷出、衣食无着的窘况。但懂事明理的鲍防,自幼笃志好学,十分用功。年纪不大,鲍防就以善于词章而闻名乡里,成为当地青少年学习仰慕的楷模。


  鲍防的科举之路也不是很顺,金榜题名时已过而立之年。进士及第之后,鲍防被封了个从事文字工作的小官(太子正字,正九品下)。在官场上,鲍防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工作。由于认真负责,业绩不凡,鲍防被逐级提拔,历任员外郎、太原尹、河东节度使、福建观察使、江西观察使、礼部侍郎、御史大夫、京兆尹、工部尚书等职务,是唐代名臣之一。


  在唐代,首都、陪都和皇族家乡所在地的“府”这一级建制,大体相当于州,但是规格要高于州,地位也更为重要。唐初即设有上都(长安)京兆府、东都(洛阳)河南府、北都太原府,这就是著名的“三都府”。在“三都府”之中,又以京兆府的地位最为重要。


  “三都府”的长官称为“牧”,原则上由亲王挂名,但不具体管事,实际主持工作的长官为府尹。朝廷对于京兆尹人选非常重视,有所谓“京兆尹天下取则之地”一说。也就是说,京兆尹这个职位,不是随便哪个官员都能做的。出任此职之人,必须官德高尚、声望服众、德才兼备,能够成为各地官员之楷模。鲍防担任过太原尹、京兆尹这两个重要职务,很不简单。


  值得一说的是,鲍防曾受朝廷委派,担任过制举“贤良方正”科的主考官。他办事公道、慧眼识人、唯才是举,选拔出了柳公绰、穆质等名臣,受到了朝野一致好评。柳公绰是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历任吏部郎中、御史中丞、京兆尹、河东节度使、户部尚书等职务,政绩颇为不凡,是为唐代名臣之一。鲍防自己曾做过京兆尹,又选拔出了一个京兆尹的弟子,亦属佳话一桩。把优秀人才从众多竞争者中甄别选拔出来,是一个考官的应尽之责。要做好考官,当学鲍子慎(鲍防字子慎)。


  在唐代,鲍防也是位有一定名气的诗人,与谢良弼被时人并称为“鲍谢”。“江南孟春天,荇叶大如钱。白雪装梅树,青袍似葑田。”鲍防的这首《状江南·孟春》,写得清新明快,很有味道。


  壹点号谷荻


  找记者、求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唐代诗人张继简介推荐文章4:〈金榜题名〉赏析(33) · 唐朝 进士 张继

  张继简介: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张继塑像


  人物简介


  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第,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张继诗作: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1,〈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②姑苏:今江苏苏州。


  ③寒山寺:旧说在姑苏城西十里枫桥东。


  【简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代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2,〈长相思〉


  [唐] 张继


  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3,〈题严陵钓台〉


  [唐] 张继


  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


  客星沈夜壑,钓石俯春流。


  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


  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


  4,〈阊门即事〉


  [唐]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5,〈登丹阳楼〉


  [唐] 张继


  寒皋那可望,旅客又初还。


  迢递高楼上,萧疏凉野间。


  暮晴依远水,秋兴属连山。


  浮客时相见,霜凋朱翠颜。


  6,〈江上送客游庐山〉


  [唐] 张继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7,〈归山〉


  [唐] 张继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


  8,〈晚次淮阳〉


  [唐] 张继


  微凉风叶下,楚俗转清闲。


  候馆临秋水,郊扉掩暮山。


  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


  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


  9,〈上清词〉


  [唐] 张继


  紫阳宫女捧丹砂,王母令过汉帝家。


  春风不肯停仙驭,却向蓬莱看杏花。


  10,〈山家〉


  [唐] 张继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在古代社会是最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该成语的本义是指科举时代考生考中进士,荣登殿试录取榜单之上,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按清朝规例,殿试之后,新科进士要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立于百官之后候旨。皇上驾临太和殿,宣读考取进士的名次,称作传胪或胪传,其实就是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这种方式成于宋代,明清时最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礼,传出的佳话很多,怪事也不少。


  以清代为例,读书人在县级考秀才。在省级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国(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称“探花”。其余叫“进士”,前三名保送进翰林院,其他进士须通过考试选拔后,才能进翰林院再读三年书。进入翰林院和状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进士出身还不行,须翰林出身。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指称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张继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根,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规范使用汉字、表现汉字之美,大力弘扬汉字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新期待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


  姜东舒 篆书 唐朝 张继〈枫桥夜泊〉诗:


  姜东舒 草书 唐朝 张继〈枫桥夜泊〉诗:


  书法家简介:


  姜东舒(1922一2008年),山东省乳山市人。1962年,西冷印社第三任社长、著名书法大师张宗祥收姜东舒为弟子。1979入西冷印社,成为社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钱江书法研究会会长,文澜书画社社长,浙江省诗词学会理事,浙江省政协诗书画之友社顾问,山东《羲之书画》名誉社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咨询。


  姜东舒通过大量诗歌的创作,尤其《火山之歌》的一个重要收获,是他意识到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文化优良传统的紧迫性,认识了继承与创新的辨证关系。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文学与书法虽是不同领域的艺术,但在美学规律上却有相通之处。因此,就不难理解姜东舒为什么对中国古代书法碑帖那么重视,那么专注,几十年如一日地临摹。他的论书诗句:“莫弃前碑谈笔法,须从时代出精神”,就凝聚了他关于书法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观点。


  姜东舒在浙江图书馆工作时打下了很深的功底。老馆长、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先生和他研讨书法学问,还破格收他为关门弟子。张宗祥要他吃透欧体八法,再吸收其他名家书法的精华,并告诉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要“一步一趋,决不可浮躁走捷径”。张宗祥的言传身教,深深印在姜东舒的脑海里。他利用图书馆工作之便,潜心观摩与研习了解历代名家真迹和各种碑帖,并细心临摹摘录。他翻书临帖,每天书写不止,不论严冬与酷暑,不辞劳累,乐在其中。每天写四十个斗方,一二千个小楷。他认为书法艺术的灵魂是“神韵”,而神韵的形成虽是多方面素养的综合体现,但主要是依傍文学、文化的修养。自古以来,有所成就的书法家都是学者、诗人、文学家。他边抄边学习,斟字酌句,学习古人的诗辞歌赋。学,然后知不足。姜东舒还挤出时间学习中国通史。读史可以明志,“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语)。张宗祥大师溘世后,姜东舒为了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继续潜心研习前人墨宝而取得深厚功底,又以破门而出的胆识,渐臻佳境。姜东舒经过廿多年的艰苦努力,他的作品可以称是“承前启后”。


  说明:会陆续发表介绍中国历代〈金榜题名〉人物的图文,有喜欢的读者,可以在“今日头条”搜索上输入「林东加」三个字,即可查阅发表过的文章和图片,也请关注和点赞。谢谢。


  唐代诗人张继简介推荐文章5:唐朝不受重视的诗人,张继十首诗,思想性极强,其中一首千古流传

  他是一位唐朝不被重视的诗人,他也难以入围名家之列,但凭借一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让其在我国诗坛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便是唐朝诗人张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张继的十首诗歌,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与诗文的意境。


  据史料记载,张继的家族几代,在诗文创作方面都有建树,浓厚的家族文学氛围,让张继从小就耳濡墨染,久而久之他也养成洁身自好的清流气质。他不喜欢巴结权贵,与当时社会背景格格不入,在张继的诗文中,能够体现其清高的一面。不过,后世对张继诗文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枫桥夜泊》,对其整个创作生涯及诗文艺术价值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可以这样说,《枫桥夜泊》流传千年,但张继却默默无闻。


  从张继生活的年代来看,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所以他的诗文中会明显的带有时代的气息。他面对国家由盛及衰,看到国家危在旦夕,诗人内心憔悴,流离失所,漂泊于他乡。他用手中的笔记录战乱为国家和百姓带来无比沉痛代价的内容,同时抒发自己客居他乡、思念家乡之情,又对其羁旅生涯的厌倦及战乱让其一生失意的无奈又无助之感。


  张继存世之作不到50首,羁旅思乡之作尤为突出,《枫桥夜泊》更是这类题材的扛鼎之作。诗文没有任何雕琢的意味,浑然天成,用平凡的景物,如:桥、树、水、钟等,张继通过艺术上的加工,让这些平凡的事物绽放出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另外,由于张继经历八年的安史之乱,他写出很多羁旅相思的诗,羁旅之思,漂泊之感,难言之隐全部寄托于诗文之中。


  古人登高怀远,悲秋伤感,登高悲秋的题材诗歌在张继笔下能够让读者为之动容,诗人用秋天衰败的景象,反衬出他悲伤的一面,而他的悲伤于混乱的时代,和时代背景下他的漂泊处境。关于描写战乱的诗,张继也写过不少,这一题材的诗作,张继更多展现的是百姓疾苦生活及人们背井离乡、饥寒交迫的窘境,同情百姓的遭遇,也是自我情况的真实写照,同时又对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嘲讽。


  借古抒怀的作品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不仅可以展现当时国家、社会、人民的状况,诗人还将自己的仕途坎坷与人生失意寄情于诗文之中。这类诗平抑舒坦,自然天成,毫无造作之意图,诗风有时如潺潺溪水,也有波涛汹涌之气魄,有时候低沉嘶吼,有时候也带有一丝丝的欢快。总之,借古抒怀诗思想性极强,内含着诗人的人生感悟,文字简洁精炼,朴素秀美,在唐朝诗坛中也是极具艺术价值的佳作。


  总体来讲,张继的诗继承了杜甫反应现实的传统,让其诗作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强烈的感人力量,同时个别诗作中带有明显的参禅悟道的意向,这可以体现他的思想境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位唐朝不受重视的诗人张继十首佳作,体会文字背后的现实感,同时感受那个时代百姓生活的状况。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长相思


  [唐] 张继


  辽阳望河县,白首无由见。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题严陵钓台


  [唐] 张继


  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


  客星沈夜壑,钓石俯春流。


  鸟向乔枝聚,鱼依浅濑游。


  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


  阊门即事


  [唐] 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江上送客游庐山


  [唐] 张继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登丹阳楼


  [唐] 张继


  寒皋那可望,旅客又初还。


  迢递高楼上,萧疏凉野间。


  暮晴依远水,秋兴属连山。


  浮客时相见,霜凋朱翠颜。


  归山


  [唐] 张继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


  晚次淮阳


  [唐] 张继


  微凉风叶下,楚俗转清闲。


  候馆临秋水,郊扉掩暮山。


  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


  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


  上清词


  [唐] 张继


  紫阳宫女捧丹砂,王母令过汉帝家。


  春风不肯停仙驭,却向蓬莱看杏花。


  山家


  [唐] 张继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唐代诗人张继简介推荐搜索词:

  

  1.唐代诗人张继简介 张继枫桥夜泊

  

  2.唐代诗人张继简介20字

  

  3.唐代诗人张继简介资料

  

本文标题:唐代诗人张继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