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推荐文章1:二十四节气由何而来?中国最古老天文遗迹告诉你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


  一幕二十四节气倒计时


  用中国式美学惊艳了世界


  尽显这一中国古老历法的独特魅力


  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倒计时表演。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


  是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的影响概括总结的气象历法


  至今已沿用2000多年


  2016年


  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河南登封观星台


  是中国古代天文活动中心


  这里的周公测景(“景”通“影”)台


  为当年周公测日影、验四时的地方


  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遗迹


  这里的元代观星台


  是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创


  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


  也是中国古代验证和测量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场所


  二十四节气从西周开始孕育


  最早先有“两至”“两分”


  春秋时确立“四立”


  战国时基本形成其他节气


  秦汉时得以定名


  西汉初年制定“太初历”将其列入历法


  对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十四节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宏军认为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的体现


  “本身就是一种‘中国式浪漫’”


  记者:任卓如、杨静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河南分社


  联合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 新华社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推荐文章2:二十四节气从哪里来 今天,我们该如何保护二十四节气

  今天,我们该如何保护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这是因为第一节气的核心,是太阳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说,在这个时刻,太阳和月亮的黄经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个节气,都不具备‘朔旦’的条件,第一的位子毫无争议地应当让冬至来承担。”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质公园二十四节气园中,跟二十四节气“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广忠向游人介绍。


  为什么要“较真”?“因为,当我们谈论保护二十四节气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保护其本身的科学性。”近日,在安徽寿县举行的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研讨会上,陈广忠提出这一观点。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样认为,“从科学层面引领示范,是保护二十四节气的首要工作”。


  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在急速奔涌的新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已经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脱钩”。穿梭于城市霓虹中的我们,或许已经很久没有注意到手机日历中关于节气来临的推送,或许要靠着朋友圈的“提醒”,才想起在冬至这天为自己煮一碗饺子。


  那么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二十四节气?而当我们谈论保护二十四节气时,我们保护的是什么?又该如何保护?


  二十四节气从哪里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被收录于小学语文课本的《二十四节气歌》,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


  “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兴,二十四节气的本质是一种时间制度。”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馆员、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曹幸穗说。


  淮南市政协文史专员程晋仓进一步阐释:“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将运动轨迹分为24等份,每一个等份为一个节气,即二十四节气。它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发明出的一套科学时间知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顺天应时、指导实践的生活制度,也是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的基本遵循。”


  翻开史册,先秦《尚书·尧典》中即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记载,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周礼》中有“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的表述,明确提出了冬至和夏至。


  《吕氏春秋》中出现了“日夜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等称呼。


  二十四节气第一次得到最完整的表述、计算和记载,是在被胡适誉为“绝代奇书”的《淮南子》中。“淮南王刘安崇尚自然科学,对天象星宿进行测量,划分节气。二十四节气体系的完成和发布,至今已有2159年。”陈广忠说。


  在曹幸穗看来,“淮南之于二十四节气,有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意义。淮南王刘安于此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二十四节气,而淮南正位于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中点线上,四季分明,恰好体现了二十四节气两‘分’两‘至’的特点,具有相当普遍的代表意义”。


  200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为什么要保护二十四节气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深深根植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二十四节气,穿越数千年,与现代气象科学完美“重叠”,“撞个满怀”。


  “不仅如此,二十四节气仍在深深影响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安排,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保护的理由之一。”曹幸穗说。从清明节、冬至节到近年设立的丰收节,二十四节气为中国人安排时间与相关实践提供了依据,激励中国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2016年,二十四节气从“中国非遗”走向“世界非遗”,成为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最生动、最鲜活的文化符号之一。与此同时,保护传承、发展利用好二十四节气也成为中国人对全人类的郑重承诺。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浓缩了传统文明的高度智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值得,也必须加以保护的。”曹幸穗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经济可以全球化,但是文化必须是个性的,而且经济越是全球化,越要注重保护文化的个性。”


  保护二十四节气的过程,既是进一步培育、壮大民族自信心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加强、提升与其他民族文化沟通交流的过程。通过双向互动,寻求人类文明的共通之处,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火炬更加闪亮。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漫漫历史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尽管带有各自地域色彩,但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以贯之。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二十四节气及其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曹幸穗说。


  对此,淮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应克荣呼吁,结合实际重新拾起二十四节气民俗。她将二十四节气民俗分为节日民俗、生活习俗、饮食习俗三方面,节日习俗如立春时的“鞭打春牛”、大寒节气的“尾牙祭”等;生活习俗如“春分立蛋”“做夏至”等;饮食习俗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等。


  “不得不承认,二十四节气民俗的仪式感正在快速淡化。寻求适应现代社会的‘新民俗’,需要政府引导、民众参与以及新手段介入,这必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尽管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但是二十四节气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这一‘母本’永远不会变。”应克荣说。


  保护节气是在保护什么


  “保护二十四节气,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保护其本身的科学性。”陈广忠认为,从学术指导层面“正本溯源”,是保护二十四节气的首要任务,更是当务之急,“把理念理清楚,才不至于‘进错了庙、拜错了祖’。”


  “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高度总体看待,从专家学者科学引领这一角度率先出发,才能带动全社会形成对二十四节气的正确认知、深刻理解。”王福州表示,时至今日,尽管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与魂”,依然能够发挥着“激活全盘”的“酵母”作用,保护其理念上的科学性对于整体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保护二十四节气,也是保护二十四节气背后所蕴含的‘天人合一观’,这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陈广忠认为,二十四节气不仅与现代气象科学完美“重叠”,也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不谋而合”:不与“老天爷”作对,在顺随自然规律中摸到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古代“农业法则”的思想基础及其认知体系,将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这一点上,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馆员肖克之也有同感,“二十四节气背后所蕴含的‘规矩、自信、希望’,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规矩”,只有按照节气进行生产,才能延续生命与文明;“自信”,通过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坚信勤于劳作就会有饭吃;“希望”,有能力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生活的希望。


  “保护二十四节气,还是保护二十四节气向生活的延展,即二十四节气与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养生健身、饮食文化等相结合的部分。”陈广忠说。二十四节气的思想与精神,是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的命脉所在,但对其物质载体的保护也应当给予相当程度的重视。二十四节气的物质载体本身与生活紧密相关,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对于传承二十四节气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如何保护二十四节气


  “文化遗产是非物质的,但是保护它、传承它,亟须物理空间的参与。”文旅部非遗司规划处处长杨晓辉认为,让“非遗有抓手”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需要建立包含传承馆(所)、传承体验中心等在内的传承展示场馆体系,充分发挥其在保存、研究、宣传、展示、传承上的作用。


  “目前已建成的各类场馆,以表演艺术类居多,民俗类较少。”杨晓辉坦言。而且在推进场馆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各类参与资本的关系、如何平衡统一场馆的学术性与社会性等,都是棘手的命题。


  “没有物理空间是万万不行的,但是光有物理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期待在馆中看到既不过于学术化,也不流于庸俗化的展览,更希望看到一支专注社会教育的专家队伍。”曹幸穗指出。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馆员王斌表示,“办展要细且有个性,要选取最有益、最能让观众产生兴趣的内容,要实现客观条件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淮南市作协主席金妤认为,保护二十四节气必须“从娃娃抓起”。2013年,她创作了童话《风生水起之二十四节气的故事》。2017年,该书被改编为同名动画片,深奥莫测的节气文化在孩子们眼前一下俏皮可爱起来。“让孩子们以二十四节气为参照,养成对生命的理性认识,才能让二十四节气更好地传承下去。”


  贵州省石阡县文化馆副馆长饶莉也认为,“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将传统节气习俗持续推向新一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众参与”。在当地,“说春”这一传统节气习俗正在走进校园,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了解、参与,他们势必将成为保护传统节气习俗的生力军。与此同时,“说春”也“说”到了景区,通过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这一传统节气习俗得以让游客记得住、带得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浙江省遂昌县今年将传统节气习俗“班春劝农”“搬”到互联网上。“春分前后,我们通过微信小程序、H5、短视频等形式进行的‘线上班春’,创新了手段、展示了成果、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互动。”遂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尹萍介绍。


  “目前,我们正在引导更多地方对传统节气习俗、传承人等进行申,以期实现更好的保护。只要太阳不灭,二十四节气就将一直存在。”王福州说。


  (本记者 丁一鸣 常河)


  :光明日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推荐文章3:[文化周刊]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中国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受关注。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其是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因此被称为“太阳历”。大约从夏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遵循二十四节气从事生产活动,所以其又被称为“夏历”。那么,二十四节气究竟形成于何时?笔者曾认真研究了炎帝史料,从中发现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时代。


  上古时代,天人合一。任何一个首领,其首要职责就是仰观俯察,授民时历,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祭祀和管理礼制;其次才是开疆拓土。有了“认识天文,教民稼穑”的本领才能为先民所敬重和拥戴,从而担任“领袖”。史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发展的萌芽状态,那时人们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燧人氏时代已经确认天北极,创《河图》《洛书》、星象历;伏羲氏时代发明了八卦,并创立了天道观测系统;到了炎帝时代发明了太阳历,发现了太阳黑子,并发明了荧惑历(火星历)等,促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


  炎帝发明太阳历已被考古界证实。1972年河南伊川土门遗址出土了神农氏太阳历陶缸。历图整体作双踆乌载日,像一个大圆里面画了五只眼睛。据史学家王大有先生考证,这个图就代表了二十四节气。一幅简单的图画就概括出复杂的节气,祖先的聪明才智令人叹服。


  今天建筑物前的装饰物华表柱,在炎帝时代是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时间、节气,并以此观测恒星的周期。早期先民也是靠这种“日晷”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并由此认识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如此看来,节气的发明最少有6000年了。


  后来,《尚书·尧典》 中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记载,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周礼》中有 “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明确提出了冬至和夏至。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出现了“日夜分(春分和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小暑至”“霜始降”等称呼。到了西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淮南子·天文训》则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天气与物候的对应。


  太阳历简称阳历。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一年365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分12个月。由于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冷暖气温不同,因此产生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日落日出,风雷雨雾。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先民们总结出一套大自然运转的规律——即一个季节还可细分为六个节气,四个季节为二十四个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划分四季的方法,立,开始。即春、夏、秋、冬开始的意思。立春的日期为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立夏为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立秋为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立冬为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这两天昼夜时长相等,同时,春分和秋分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两段。春分为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秋分为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夏至、冬至:是指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经来到。又因夏至日的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因此古人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夏至为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冬至为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


  雨水:指干旱期已经过去,降雨开始逐渐增多。雨水为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


  惊蛰:动物冬眠叫入蛰,复苏后叫惊蛰,古人认为,是春天的雷声惊醒了冬眠的动物,故曰惊蛰。惊蛰为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


  清明:是指天气清明洁净,草木返青,春回大地的时令。清明的日期为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


  谷雨:古人言,“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雨水明显增多,促使谷物茁壮成长。谷雨的日期为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小满:指夏季的农作物开始结穗,但颗粒尚未饱满,正在成熟期。小满为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


  芒种:指有芒的大麦、小麦等农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


  小暑、大暑:都是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是刚开始热的时候;大暑是最热的时候。小暑为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大暑为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


  处暑:指天气转凉,炎热的夏季已经结束、隐藏起来。处暑为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白露、寒露:气温降低,夜间的雾气已经可以凝结成白色、晶莹的露珠了。白露为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寒露为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霜降:天气越来越冷了,水汽凝结成了颗粒状的白霜。霜降为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开始下雪,小雪、大雪表示落雪的程度。天气越冷雪就越大。小雪为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大雪为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小寒、大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小寒指寒冷初期;大寒指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小寒为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大寒为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每个节气对应适宜的农务,以便指导农业生产。比如民谚:“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直到今天,它对农业生产仍具有指导作用。英国学者李约瑟赞誉:“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察者。”


   崔彦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推荐文章4:《24节气》至今都在用,鲜少人知道它的由来,故事的背后尽显古人智慧

  一首《芒种》成为今年的流行旋律,芒种是《24节气》的一种,关于24节气你们有多少了解呢?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24节气的来历,咱们往下看!


  第一种版本:


  在很久很久以前,听老人们说这是因为伏羲王定错了前八卦,才导致天黑就黑得久,天亮也亮得长。后来是周文王重新定制了一个后八卦,才把白天黑夜均分成现在这样。


  白天黑夜正常以后,人们就不在为了庄稼的生长担忧,但是对于什么时候该播种那些,还是懵懵懂懂。


  后来一个“蝼井仙师”看见人们生活那么糊涂,就决定帮助他们。这个“蝼井仙师”是一只住在枯井里的白蚁,经过几万年的修炼后才成仙的,他在井里生活的时候就经常观察天气,星宿的变化,所以对这方面比较熟息。


  从他决定帮助人们以后,每当气候变化,他就在居住的洞内放上一粒石子,每次放石子就取一个名字,这样在重复回归第一次气候之间,他一共放了24颗石子,以后就有了二十四节气。


  第二种版本:


  从前,有一个浪子,家中颇为富有。可这浪子不知时令节气,不好好种田,成天只知花天酒地,把父亲留下来的一份祖业吃光了,后来只好向亲戚借贷。


  他只好向舅舅借衣服去当,把舅舅仅有的几件衣服也当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件稍值钱一点的棉袄了。


  正月初一这一天,浪子名为上门给舅舅拜年,实际上就是为了借这件棉袄。一看舅舅把棉袄穿在身上,天气又是那样的冷,也没好意思开口让舅舅把这件棉袄脱下来。


  等到二月份,浪子心想:舅舅这些时可能不会穿棉袄了,于是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要借棉袄,就说:“二月二十八,冻死鸡和鸭。”浪子一听,没门儿,只得走了。


  三月份,天气逐渐转暖。于是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要借棉袄,就说:“三月三,冻死单身汉。”浪子知道舅舅是个单身汉,一听这话又没门儿,只得走了。


  四月份,天气更暖和了。于是又来到舅舅家。舅舅一听说他还是要借棉袄,就说:“四月二十,冻断树枝。”浪子一听,知道借棉袄又没门儿,只得走了。


  五月份,人们都穿单衣孔浪子心想:现在去借棉袄,谁知舅舅却说了一句:“吃了五月粽,寒衣不可送。”


  六月份,天气热得很,人们都打起赤膊来了。浪子心想:我六月三伏天去借棉袄,看你还有何话说!谁知舅舅却说:“人是不毛虫,单怕六月天的冷北风。


  最后,浪子幡然悔悟,好好跟着舅舅学习做农活,慢慢的总结规律,24节气就这样诞生。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推荐文章5:“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中国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受关注。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其是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因此被称为“太阳历”。大约从夏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遵循二十四节气从事生产活动,所以其又被称为“夏历”。那么,二十四节气究竟形成于何时?笔者曾认真研究了炎帝史料,从中发现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时代。


  上古时代,天人合一。任何一个首领,其首要职责就是仰观俯察,授民时历,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祭祀和管理礼制;其次才是开疆拓土。有了“认识天文,教民稼穑”的本领才能为先民所敬重和拥戴,从而担任“领袖”。史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发展的萌芽状态,那时人们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燧人氏时代已经确认天北极,创《河图》《洛书》、星象历;伏羲氏时代发明了八卦,并创立了天道观测系统;到了炎帝时代发明了太阳历,发现了太阳黑子,并发明了荧惑历(火星历)等,促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


  炎帝发明太阳历已被考古界证实。1972年河南伊川土门遗址出土了神农氏太阳历陶缸。历图整体作双踆乌载日,像一个大圆里面画了五只眼睛。据史学家王大有先生考证,这个图就代表了二十四节气。一幅简单的图画就概括出复杂的节气,祖先的聪明才智令人叹服。


  今天建筑物前的装饰物华表柱,在炎帝时代是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时间、节气,并以此观测恒星的周期。早期先民也是靠这种“日晷”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并由此认识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如此看来,节气的发明最少有6000年了。


  后来,《尚书·尧典》 中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记载,相当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周礼》中有 “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明确提出了冬至和夏至。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出现了“日夜分(春分和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小暑至”“霜始降”等称呼。到了西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淮南子·天文训》则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天气与物候的对应。


  太阳历简称阳历。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一年365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分12个月。由于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冷暖气温不同,因此产生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日落日出,风雷雨雾。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先民们总结出一套大自然运转的规律——即一个季节还可细分为六个节气,四个季节为二十四个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划分四季的方法,立,开始。即春、夏、秋、冬开始的意思。立春的日期为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立夏为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立秋为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立冬为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这两天昼夜时长相等,同时,春分和秋分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两段。春分为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秋分为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夏至、冬至:是指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经来到。又因夏至日的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因此古人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夏至为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冬至为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


  雨水:指干旱期已经过去,降雨开始逐渐增多。雨水为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


  惊蛰:动物冬眠叫入蛰,复苏后叫惊蛰,古人认为,是春天的雷声惊醒了冬眠的动物,故曰惊蛰。惊蛰为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


  清明:是指天气清明洁净,草木返青,春回大地的时令。清明的日期为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


  谷雨:古人言,“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雨水明显增多,促使谷物茁壮成长。谷雨的日期为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小满:指夏季的农作物开始结穗,但颗粒尚未饱满,正在成熟期。小满为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


  芒种:指有芒的大麦、小麦等农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


  小暑、大暑:都是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是刚开始热的时候;大暑是最热的时候。小暑为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大暑为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


  处暑:指天气转凉,炎热的夏季已经结束、隐藏起来。处暑为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


  白露、寒露:气温降低,夜间的雾气已经可以凝结成白色、晶莹的露珠了。白露为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寒露为每年公历10月8日前后。


  霜降:天气越来越冷了,水汽凝结成了颗粒状的白霜。霜降为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


  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开始下雪,小雪、大雪表示落雪的程度。天气越冷雪就越大。小雪为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大雪为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小寒、大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小寒指寒冷初期;大寒指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小寒为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大寒为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


  每个节气对应适宜的农务,以便指导农业生产。比如民谚:“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直到今天,它对农业生产仍具有指导作用。英国学者李约瑟赞誉:“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以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察者。”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推荐搜索词:

  

  1.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历史渊源

  

  2.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意义

  

  3.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简单介绍

  

本文标题:二十四节气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