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平原游击队推荐文章1:老电影《平原游击队》确实经典,连每个人的驳壳枪都不一样

  老周


  摘要: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平原游击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红色老电影。男主游击队长李向阳,人称“双枪李向阳”,就是双手各持一支驳壳枪。除了李向阳,另外两个游击队员的驳壳枪竟然都是不同的型号,这个细节绝对得点赞。


  图1:经典老电影《平原游击队》的海


  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平原游击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红色老电影。男主游击队长李向阳,人称“双枪李向阳”,就是双手各持一支驳壳枪。除了李向阳,另外两个游击队员的驳壳枪竟然都是不同的型号,这个细节绝对得点赞。


  驳壳枪,就是德国著名的武器厂商毛瑟兵工厂1896年开始定型量产的一种战斗手枪,正式型号是毛瑟C96军用手枪,这里C是“Construction”(建设、构造的意思)的首字母,96则表示生产年份1896年。由于种种原因,毛瑟C96手枪在德国乃至欧洲,备受冷落,销量十分惨淡,基本就到了淘汰的边缘。但是在中国,却大受追捧,以至于后来欧洲驳壳枪总产量的80%都是销往中国,甚至毛瑟公司还特意在枪身上刻上汉字“德国造”来表明自己是最正宗的原产地。


  从1920年代开始,驳壳枪在中国就是最受青睐的手枪,无论是正规军,还是游击队,或者是绿林武装和看家护院的保镖,都是以能得到一支驳壳枪(特别是德国毛瑟公司的原厂货)为荣。所以,在《平原游击队》里,好几个游击队员都是拿着驳壳枪。不过,每个人的驳壳枪都是不同的型号——正是由于驳壳枪在中国非常受欢迎,所以不但毛瑟公司,还有好几家欧洲的兵工厂进行生产,中国也有好多兵工厂进行仿制,出现不同产地、不同口径、不同型号的庞大家族。而且,这些人所使用的不同型号,又能和各自的角色身份相契合,这就很不容易了。


  图2:驳壳枪是个不同产地、不同口径、不同型号的庞大家族。


  首先是李向阳,李向阳右手是一支“二把盒子”。所谓“二把盒子”是相对于9毫米口径的“头把盒子”而言,“二把盒子”就是驳壳枪最主流的7.63毫米口径。而且李向阳拿的还是十发固定弹匣的“镜面匣子”,就是枪身机匣两侧十分光滑平整,没有任何花纹图案,也没有任何文字标记,就像一面镜子。同时这也是一支“快慢机”,也就是全自动型。1932年,毛瑟公司推出了M712型“速射型毛瑟手枪”。所谓全自动,就是一扣扳机,就能把弹匣里的子弹全部射出去,而不需要扣一下扳机才打一枪,简单来说就是连发射击。全自动型出现之后,由于具备连发和单发切换功能,在枪身的左侧有个用来选择单发连发射击的转换装置,当拨向“N”时是单发射击模式;拨向“R”时,就是连发射击了。这样全自动型的驳壳枪就有了“快慢机”的绰号。


  图3:李向阳左右两手各持一支驳壳枪


  图4:“二把盒子”全自动型(上),俗称“快慢机”,注意扳机后方的单发连发切换装置。“二把盒子”半自动型(下)


  所以这支驳壳枪是可以连发射击的,早期的驳壳枪都是只能单发射击的半自动型,扣一下把扳机射出一发子弹。全自动型一扣扳机就能把弹匣里的子弹全打出去,等于就是一支小号冲锋枪了。这在驳壳枪家族里,是最顶流的。


  而李向阳这支驳壳枪最大的特点,就是磨去了准星,这是为了能够更快拔枪。作为在敌后活动的游击队,带着驳壳枪是不太方便装在硕大的木质枪匣里——这个枪匣也是驳壳枪最典型的特色,所以驳壳枪也叫“盒子炮”、“匣枪”,这个枪匣接在枪柄上就可以作为枪托,进行抵肩射击——通常都是插在腰间,遇到紧急情况,拔抢的时候准星会勾住衣服,影响拔抢速度。所以干脆就磨去准星。


  图5:驳壳枪的木质枪盒可以连在枪柄上作为枪托


  李向阳左手是一支“三把盒子”也叫“三号盒子”,是指99毫米短枪管的警用型。这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的产物。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作为战败国,不能生产枪管长度超过100毫米的手枪,于是毛瑟兵工厂只好将枪管长度缩短到99毫米,并宣称是作为警用枪械来生产的。这种短枪管型也大量出口到中国。


  “三把盒子”是只能进行单发射击的半自动型。所以从李向阳的这两支驳壳枪来看,右手是强调快速出枪,利用连发性能进行压制性概略射击,主打一个“快”字。左手则是负责进行精确瞄准射击,主打一个“准”字。双手两支枪,是各有分工的,相互配合。不过李向阳是神枪手,右手的驳壳枪即便没有准星,照样可以进行精准射击。影片开头,李向阳率领游击队下山,和巡逻的伪军遭遇,在黑暗中,李向阳右手甩手一枪就打灭了伪军队长手里的手电筒,可见,李向阳的枪法确实非常出众。


  图6:“三把盒子”就是99毫米短枪管警用型


  第二个是游击队侦察员侯大章的驳壳枪。


  老侯是游击队里年纪最大的,绝对是老游击队员。他战斗经验丰富,剧中他化妆成厨师,孤身一人端了伪军的炮楼。他拿的是一支“三把盒子”,就是和李向阳左手那支枪一样的型号。9毫米短枪管型,虽然不能连发射击,但是口径大,威力更大。而且这个型号采用了小握把,外形更加紧凑,更便于隐蔽携带。对于经常在敌后活动的侦察员,当然是更合适的。作为老侦察员侯大章,用这样一支驳壳枪自然是最合适的。


  图7:侯大章是一支“三把盒子”


  第三个是游击队的骨干队员孙长清拿的驳壳枪。


  普通游击队员都是用步枪,只有少数骨干和干部才有资格配短枪,而且孙长清还不是一般的手枪,是驳壳枪。在八路军正规部队里,也只有连级干部才有资格配驳壳枪,排级干部都没资格。像另一部抗战剧《雪豹》中,八路军地方部队虎头山独立团竟然能凑出12支驳壳枪,还都是德国毛瑟公司的原厂货,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虽然游击队的情况和正规军不一样,需要经常便装进入敌后活动,所以配短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也不是人手一支驳壳枪。所以,孙长清能配驳壳枪,肯定不是普通队员,至少应该是骨干,很可能是干部。如果李向阳的队长相当于营团级,那么孙长清很可能是相当于连级的分队长。


  孙长清的驳壳枪是“二把盒子”,就是和李向阳右手拿的是同样型号。“二把盒子”还能细分很多子型号,但虽然孙长清手里的“二把盒子”,看不清是什么具体子型号,但可以去顶的是,140 毫米长标准枪管, 10 发固定弹仓,而且不是全自动的“快慢机”,是早期的半自动型。


  图8:孙长清的“二把盒子”


  图9:7.63毫米口径,140 毫米长标准枪管, 10 发固定弹仓,早期的半自动型


  孙长清的“二把盒子”还有一点和李向阳的不同,就是保留了准星。这说明孙长清更多时候是要进行瞄准射击的,毕竟游击队的子弹并不十分宽裕,可以放开打,还是要“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只有像李向阳这样的,既是干部,又是神枪手,才能不用瞄准,进行连发压制射击。


  最后一个说说小游击队员郭小北的手枪。


  郭小北是个刚参军没多久的新兵蛋子,而且很年轻,算是个“小鬼”。由于是李向阳的通信员,所以也配了一支手枪,不过他还轮不到配驳壳枪,而是一支“独撅”,也叫“撅把子”、“单打一”,是民间手工作坊鼓捣出来的非制式手枪,为什么叫“独撅”?是因为只能装一发子弹,而且装子弹的时候,要把枪管从枪身上掰开,才能装进去子弹。由于“独撅”通常装的是步枪子弹,威力要比手枪子弹大得多。但是“独撅”没有膛线,射击距离近,精度也差。特别是,“独撅”不是制式武器,所以样式各异,每个作坊做出来的都不一样。


  图10:民间手工作坊生产来的非制式“独撅”手枪


  在真实的历史上,李向阳的原型是武工队队长郭兴,他手持双枪根本就不是驳壳枪,而是两支“独撅”!这和李向阳相比差太多了。另外,在老电影《地道战》里,高传宝从地道里突围时,他双手各拿一支手枪,也不是驳壳枪,而是两支“独撅”。


  这才是当时真实的写照,一支几百人的游击队能有一支驳壳都相当不错了,大多数游击队的武器都很落后,都是“独撅”,老套筒这样落后的枪械,有的连这样的枪支都没有,只能是梭镖、红缨枪和大刀片。


  在《平原游击队》里,出现了四支驳壳枪,分别属于三个人,每个人用的驳壳枪型号都各不相同,却和每个人的角色身份相契合,老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这样的细节上都做得非常到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网名光亭,长期从事军事战史研究,曾多次在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担任军事栏目嘉宾。出版过二十多本军事书籍,可在微店“知兵堂书店”、某宝网店“知兵堂书店”上咨询购买。现在喜马拉雅上有个人专栏“老周军事”,制作军事类音频节目。在各大视频平台都开设“老周新观察”视频号,解读军事热点,敬请支持。


  老电影平原游击队推荐文章2:红色电影丨《平原游击队》

  

影片概况

  《平原游击队》是武兆堤、常甄华执导,李铁军、谷子、方化、李凤萍、杨中路等主演的抗日战争电影。影片讲述了平原游击队抗日的故事。


  

剧情简介

  日寇向华北冀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游击队长李向阳奉命带队深入敌后,到平原地区牵制松井中队的行动,以保护李庄的公粮。松井从地主杨老宗处得到情,遂去李庄搜索。李向阳游击队迅速与群众一道转入地道中,袭击敌人。松井派兵四处掘土寻找地道口。为了保全大局,李向阳决定扰乱松井视线。他让战士烧了李庄附近的一座炮楼,但松井识破此计不离李庄。李向阳又带人进城,炸掉军队,狡猾的松井刚刚带兵撤离又立刻返回。李向阳机智地再次组织游击队攻城,怕丢城的松井终于从李庄撤了回来。鬼子离开李庄后,李向阳又化装进城,烧了敌人粮食,处死地主老宗。当元气大伤的松井再来李庄时,游击队早已严阵以待,地面满布地雷,地道四通八达。陷入地雷阵的敌兵全被游击队歼灭,松井剖腹自杀。


  

推荐理由

  该片采用惊险片模式,情节一波三折,悬念丛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主角既有中国古典文学中草莽英雄的影子,也融合了罗宾汉、夏伯阳的特色,方化塑造的反角松井更是突破了当时把敌人简化为极端愚蠢、残忍的做法,形象也更有味道。


  —— 新浪网


  该片通过富于动作性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李向阳,日寇中队长松井也塑造得非常成功,这两个角色形象生动,个性鲜明,一正一反形成强烈对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是新中国银幕上典型的人物组合。


  —— 网易新闻网


  老电影平原游击队推荐文章3:老电影《平原游击队》简介(1955版) 郭振清主演片名 平原游击队导演苏里、武兆堤主演 郭振清,方化,张莹,杜德夫,梁音,周森冠编剧 邢野、羽山 出品公司 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时间 1955年1月黑白

  《平原游击队》是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电影,由郭振清,方化,张莹,杜德夫,梁音,周森冠等主演。叙述的是在1943年秋,我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游击队为了粉碎日本侵略军“扫荡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阴谋,与敌人机智巧妙地周旋,并最终克敌制胜的故事。这部影片同时塑造了两个极具特点的人物角色,一个是游击队长李向阳,另一个是日军中队长松井,他们的出彩演出为本片增色不少,不但增加了影片的艺术真实感,还使本片具有久远的影响,堪称佳作。


  剧情介绍


  ?1943年秋天,侵略我国的日寇向我华北某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了罪恶的“扫荡”。根据地的军队和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胜利地展开了反“扫荡”的斗争。这时候,我游击队长李向阳接到了军分区司令给他的任务:带领游击队深入敌后平原地区的一个县城,牵制住驻扎在县城的日寇松井中队长的部队,不让他进山区增援,来减轻敌人对山区根据地的压力;同时要保住坚壁在县城附近李庄的公粮。李向阳的游击队分成两队,深人敌后。一队由参谋长钱大友率领,一队由李向阳率领。钱大友的队伍到了敌后,到处散布消息说李向阳游击队下山了,来迷惑敌人。


  李向阳的一队深夜来到李庄,会见了我地下党区委书记孟考同志,他们研究了如何来牵制敌人和保护公粮。当天深夜,日寇松井中队长也在思索怎样带着粮食进山去增援;突然四面八方传来李向阳带队下山的消息。他得到李庄反动地主杨老宗送来的情,便带队前往李庄。转入地道作战的李向阳从暗中攻击日军,并派人烧毁李庄附近的炮楼,但松井依然坚守李庄。汉奸献计,日军找到了地道口。为了解救群众,李向阳率人进城,大闹敌后。狡滑的松井不离李庄,并把群众从地道里赶出来,拷问群众李向阳的去向,并想得到坚壁在李庄的粮食。为了将松井调出李庄,李向阳组织游击队攻城,松井为保城被迫撤退。李向阳又一次化装进城,烧了敌人的粮食,处死了汉奸杨老宗。气急败坏的松井再次杀进李庄,这一次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海洋,日军被全歼。


  《平原游击队》里击毙松井那场戏,有一细节非常精彩,李向阳与众游击队员破门而入,李向阳此时左手从上衣口袋拿出那枚小宝子死时留下的子弹,右手同时先用拇指张开驳壳枪机头,接着又用拇指拨开枪栓,然后左手把那颗子弹压进弹仓。


  注意,张开机头(打开保险),拨开枪栓这一连贯动作都是一只手完成的,非常熟练,流畅,完美。郭振清为了这个动作肯定是下了大功夫的,现在的青年演员根本做不出来。而且这个电影很多细节都很考究不像现在粗制滥造。比如李向阳的双枪,有一把没有瞄准器。


  这是根据当年敌后武工队的真实情况来的,当年由于敌后武工队经常和敌人短兵相接,枪别腰杆上快速拔枪时,枪口的瞄准器容易拌到腰带容易拔不出来。所以右手枪口的瞄准器准星,是磨平了的方便拔枪近战。而另一把枪保留准星可以进行有掩护物体时,中近距离的精度射击。


  这部伟大的经典,无不渗透着众多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心血。苏里导演不负众望拍出此片,而后的《刘三姐》更是巅峰之作,而副导武兆堤十年后更是拍出佳作《英雄儿女》,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艺术家。我国自解放后至上世纪末的电影制作,包括早期的电视剧制作,都是有一段创作体验期。


  一方面是让定型演员熟悉情境氛围、发掘细节,另一方面是剧组对选配演员的再次甄选。九十年代后期,随着香港和台湾电影制作模式的引入,出于缩短制作周期,减少费用等多方面因素,逐步形成现在的影视制作模式,演员可以穿组,导演可以分组拍摄,全无老影视作品的严谨和精细,是进步还是倒退,各自斟酌。


  影片采用惊险片模式,情节一波三折,悬念丛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人物塑造也较成功,主角既有中国古典文学中草莽英雄的影子,也融合了罗宾汉、夏伯阳的特色,方化塑造的反角松井更是突破了当时把敌人简化为极端愚蠢、残忍的做法,形象较一般反角复杂,也更有味道。1974年重拍,情节跟老版相同。1977年老版重映。这部于1955年底完成的战斗故事片,带有那个时代的“宣传”痕迹,对人物和战争的解释稍嫌简单,但这部影片主要不是启发人们对战争进行反思,而主要体现为对革命英雄主义的歌颂。这部影片在当时的最主要突破体现在人物塑造上,尤其是反面角色,日军中队长松井的形象塑造在当时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这部影片的最鲜明的两个形象是游击队长李向阳和日军中队长松井。李向阳的形象既有中国古典文学中草莽英雄的特点,也有外国电影作品中的传奇英雄如侠盗罗宾汉、夏伯阳的影子。创善于将主人公置于超常的环境下表现人物的传奇色彩和英雄性格,通过富于动作性的情节来塑造形象,使得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例如:李向阳的第一次亮相,是在影片的开端,他接到命令,要火速赶到司令部去接受一个紧急任务:拖住松井,保住公粮,并伺机最终消灭松井。当他和战友郭小壮奉命赶往司令部途中,迎头碰上正在对我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的日本兵,他们恰好堵在他必经之路上,李向阳面临两种选择,要么绕过敌人,这样势必耽搁时间,不能保证准时赶往司令部,同时绕开敌人的行为也不符合这个机智勇敢、坚定、沉着的英雄性格;要么,李向阳带着郭小壮在枪林弹雨中冲过去,这当然很危险,但却是保证准时赶到司令部的唯一办法,创就这样把李向阳置于这种特殊的险境,在不寻常的情境下凸现他的英雄性格,当观众看到李向阳与郭小壮两人双骑硬是在敌人的措手不及中冲过封锁,到达目的地时,谁能不受这个英雄的传奇行为的感染呢?谁能不对这个传奇英雄发出由衷的赞叹呢!


  《平原游击队》塑造的另一较具光彩的形象是由方化饰演的日军中队长松井,创设计他的出场是弹拨曼陀林,而后来又处处表现了他的狠毒,这样的出场就很有味道了,表现了形象的复杂、狡猾,工于心计。这个形象的突破还表现在创没有因为他是敌人就把他简化为愚蠢、残忍的符号,而是表现了他像狐狸一样的狡诈。


  《平原游击队》的细节描写也很讲究。此外,本片的服装、道具、场景设计、场面气氛等方面极其细腻,富于生活气息,充分发挥了电影逼真的照相特性,增加了影片的艺术真实感,具有久远的影响,堪称佳作。


  影片评价


  影片采用惊险片模式,情节一波三折,悬念丛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人物塑造也较成功,主角既有中国古典文学中草莽英雄的影子,也融合了罗宾汉、夏伯阳的特色,方化塑造的反角松井更是突破了当时把敌人简化为极端愚蠢、残忍的做法,形象较一般反角复杂,也更有味道。


  1974年重拍,这部彩色版《平原游击队》时,挑选了上百个演员都没有找到扮演松井的合适人选,松井这个角色,选了许久,最终还是无人能取代方化,只好让方化再次出演。


  小叟申明:内容和配图源自网络,经编排整理。版权归原,即删。


  老电影平原游击队推荐文章4:回顾长影拍摄的经典老电影《平原游击队》:角色深入人心,入选电影百年百部经典影片

  “中国的地面上绝不能让你们横行霸道!”相信每个“60后”、“70后”对这句台词都不会陌生,而他们的心里也一定留下了双枪李向阳的英勇形象。塑造了李向阳这个经典形象的正是于1955年上映的影片《平原游击队》,该片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苏里、武兆堤执导,郭振清、方化等主演。


  《平原游击队》讲述了1943年秋,游击队长李向阳接到任务,需要牵制住日军驻守某县城的松井部队,任务中,李向阳机智、巧妙地与敌人周旋,最终克敌制胜。影片情节一波三折、悬念丛生,调动起了观众紧张的情绪,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平原游击队》不仅在剧情上取得了成功,片中塑造的角色也深入人心,李向阳与松井一正一邪两个角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李向阳有着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轨迹,他机智勇敢,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抗日英雄,撼动着敌人的心理防线。手持双枪的李向阳表情亲和,嘴边时常挂着笑容,一种乐观的色彩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给人以鼓舞,这样一个有着独特性格魅力的英雄形象令人久久难忘。


  片中的反派人物松井也耐人寻味。松井并不是极端愚蠢,在他的带领下,敌军几次令游击队和村民陷入危机。这种势均力敌的正邪较量,令整个战斗过程惊险刺激,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游击队取得胜利的艰难与不易。


  角色的深入人心得益于演员的精彩演绎。导演组精心选拔,选择了高大挺拔的郭振清饰演李向阳,他身上不服输的劲头与李向阳十分相似。为了扮演好这个角色,郭振清经过了上千次的射击训练与大段时间的骑马训练,他奔放而细腻的表演让这个角色真实可信,赢得了观众们的认可与喜爱。饰演松井的演员方化是一位有名的反派“专业户”,他因《智取华山》中的方子乔而被观众熟知,在《平原游击队》中,他精心为松井设计了独特的动作和口音,让这个角色成为了中国银幕上经典的反派形象。


  《平原游击队》这部影片在观众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获得了很多荣誉。1957年,该片获得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美术设计三等奖、录音三等奖,并入选电影百年百部经典影片。今天,依然有很多观众在重温这部影片,想必影片上映时的那份震撼与惊艳一直保留在他们心中,也将持续存在。


  吉林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吉林日全媒体记者 裴雨虹


  编辑:吴茗


  老电影平原游击队推荐文章5:《平原游击队》(老电影1955)

  观看老电影的时候,喜欢下意识地将老电影划分在三个阶段中,调整不同的观赏态度,分别对待。


  建国以前的电影为一个阶段,也就是1950年之前的电影,良莠不齐,要有所挑选,并带有批判的态度去看,而后,1950年直到1961年为另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电影,有一个尤为突出的特点,现实感很强,渲染、夸张的艺术手段运用的较少(也许是那时期的电影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新生事儿),不足之处就是:“说明白”的片段场景太多,而不是观看明白的片段场景,还不能很好地发挥电影独特的功能,第三个阶段就是1962年直到1976年的电影,这一时期的电影多数是在1965年以前拍摄的,大多是树形象、立榜样的电影,有非常浓重的“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的味道,大多数被称为“红色经典”的电影多出于这个时期,而1966年到1976年拍摄的电影非常之少,除了我们熟知的仅有的那几部,翻拍的经典电影,余下来的屈指可数。


  《平原游击队》是1955年拍摄的老电影,可以说,这是部难得的场景真实、形象生动、人物贴切的老电影,塑造了一正一反、性格鲜明的两个经典人物形象,没有“高大全”,也没有“脸谱化”。


  电影“开场白”就先用字幕的方式说给观众:一九四三年秋,侵华日寇向我华北某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了毁灭性的扫荡。正当山区我军民反扫荡极紧张的时候,游击队长李向阳接到军分区司令员一道紧急命令,要他立刻赶到司令部。“开场白”有一个好处,可以很快让观众联想到反映这同一时间前后,同一地区地域的其它影片,如《平原游击队》的相关电影就有《地道战》、《小兵张嘎》和《粮食》,这样一来,似乎给了你一个华北地区1943年的“全景观”。电影的作用可真大,一下子就会让你了解到李向阳(郭振清饰)大致的任务和情况:利用地道战,反击敌人的大扫荡,保证粮食的大丰收。


  说这部电影是一部抗日经典,可谓名副其实。电影创造了两个经典人物和一段经典配乐,一正一反,游击队长李向阳和日寇小队长松井(方化饰),还有一段,时至今日还常常被人戏谑引用的“鬼子进村”的配乐。


  两个经典人物,正面人物形象李向阳完全建立在反面人物形象松井之上,浓墨重彩地通过对刻画松井的“片段情景”,把一个凶神恶煞,如狼似虎般,还穷凶极恶,老奸巨猾,不傻不笨的松井展现出来。李向阳出场是“勇闯山村”,骑一匹快马,左右手双枪,啪、啪两枪,一枪撂倒一个。之后,又是李向阳“勇过壕沟”,只听一声枪响,正中伪军手中的手电筒。李向阳是勇敢里透着机智,机智里显露神技,使用双枪,指哪打哪。但是,接下来影片并没有去“神话”李向阳具有的“神技”,而是将“重点戏”给了松井,从“松井弹着四弦琴出场”,到“村公所里松井垂死挣扎,李向阳用小宝最后的一颗子弹击毙松井”,使用了二十余段“片段情景”刻画松井。影片的成功恰恰是在于对松井刻画的成功,观众忘不掉凶狠奸猾的松井,也就更加铭记住了制服他的英雄李向阳。


  影片中,表演艺术家方化饰演的松井真让观众叫绝,观众喜欢的经典台词似乎都是由方化用他那特定的语调说出来的。如“李向阳还在城北吗?”,“慌什么!一个小小的李向阳就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你的,良心的坏了”等等。让人相信那就是日军说的日语。松井不是挥舞着军刀,手持着枪,张牙舞爪,他弹着四弦琵琶,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出场了,一反常态,独特,则更加个性鲜明。接下来,可怕的是他还能准确的判断出李向阳行踪,不禁令人倍感担心:李向阳能顺利躲过松井的搜捕吗。所以,电影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好电影会给你带来新希望。《平原游击队》看到的、可以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胜利、是新希望:广阔的华北平原大地上,李向阳率领游击队员策马扬鞭奔赴新的战场。


  剧照~片头


  老电影平原游击队推荐搜索词:

  

  1.老电影平原游击队演员表

  

  2.老电影平原游击队完整版在线观看

  

  3.老电影平原游击队是哪年拍的

  

本文标题:老电影平原游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