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是谁推荐文章1:朗诵:《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


  文:朱自清|诵:张璐 |图:网络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著作权归原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荷塘月色是谁推荐文章2: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所作散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先生闲游菏塘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典范名篇。文章描绘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不满现实,渴望民主自由,想挣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对荷塘月色的倾爱之情。


  黄杨木「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 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黄杨木「荷塘月色」


  小结:本图片作品向朱自清老师致敬以《荷塘月色》为题目创作的黄杨木精雕。


  荷塘月色是谁推荐文章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究竟写得如何?莫言点评:病态的唯美

  印象当中,《荷塘月色》本来是一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散文。出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课本里,已经有好几十年了。但是最近几年,总能在网上见到关于它的争论。


  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数散文大师余光中对它的批评。余光中认为:朱自清行文与思想皆十分平庸,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比喻也用得不伦不类。


  另外,还说他好用“女性意象”,自己却又放不开清苦拘谨的文人身份,暗指《荷塘月色》透露出朱自清“性压抑”的倾向。


  无独有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提到朱自清这篇文章时,也说它带着“病态的唯美”。初次听到莫言这种说法的时候,不免惊觉搞笑。


  若论文章的“病态唯美”,莫言当排全国的第一名。当然,他这样说倒不是为了批评朱自清先生,他只是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一、《荷塘月色》的那些毛病

  余光中的《论朱自清散文》中指出朱自清的思想有问题,他总是用一些不高明的,带有女性意象的比喻来创作,“会引起庸俗的联想”。


  并且他还指出,在《荷塘月色》的四、五、六自然段中,朱自清一共用了十四个比喻,其中有十三个都是肤浅的明喻。


  不过国内的孙绍振教授,对此却持有相反的态度。他认为,余光中把“隐喻”看得比“明喻”高明,是受了美国创作理论的影响。


  “隐喻”与“明喻”都是一样的,只要能达到比喻的效果,没有谁比谁更高级。


  另外,余光中在贬低“明喻”的同时,又夸奖朱自清形容月光洒向灌木丛,“峭愣愣如鬼一般”写得好。但是这也是一个“明喻”,夸它好,岂不是等于自打耳光?


  由于行文风格的原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批评过《荷塘月色》写得不自然,韩寒也曾批评过它“华丽空洞”。


  不过,叶圣陶讲得有一定的道理,这篇文章的不自然早在余光中的批评文章里点出来了。因为在行文的背后,的确存在的矛盾思想,使他的创作放不开手脚。


  韩寒看不出背后的原因,就和网上的小学生一样。小学生看完这篇散文后表示:我不明白朱自清在自己的房间里和老婆睡着觉,为什么还要到荷塘去找美人。


  以上都是对的“思想分析”,带有一定的假想成分,所以并不表示《荷塘月色》的文本本身有问题。


  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发表于1977年,他在文章中指出,当时朱自清的散文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三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已经成为中国文学课本必选之作”。


  意思就是说,《荷塘月色》入选语文课本的时间,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截止2021年,这篇文章进入我们的课本的时间,已经超过七十年。


  在这七十年以来,尽管一直不断有人批评这篇文章,却从来无法动摇它在课本中的地位,这已经足以说明国内文学界对它的肯定。它毕竟是优点多于缺点,很适合教学的一篇散文。


  

二、余光中和莫言对“病态的唯美”的态度

  余光中和莫言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朱自清这篇散文中有一些“病态”的东西。不过,他们对这种“病态”的东西的看法,却是完全相反的。


  莫言说这番话的“语境”和余光中不同,余光中是专门撰文批判朱自散,而莫言只是在一篇名为《最好的职业是当官》的文章中,信手拈来《荷塘月色》举了一个例子。


  并且莫言举这个例子,想说明的问题,恰恰就是“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地去分析一篇美文”。


  莫言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了一个看法,他认为:如今的语文课上,动不动叫学生分析一篇文章的思想,是从苏联学来的,这其实是一种打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方式。


  为此,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好比你上餐馆去吃了一顿大餐。你吃完了,厨师、店长就拉着你不让走,非让你给他们分析做菜的原料是什么。


  要不是当厨子的,或者是美食家,一般人哪能说得出来?再说,你以为你说得出原料,你就一定做得出菜吗?真的很滑稽。


  于是,莫言就举了《荷塘月色》做例子:这东西你只要知道他是有一种“病态唯美”,读到那种感觉就完了,不必去上纲上线地分析。


  比如像我们在前面说的那样,分析出有“性压抑”,或者给他分析出来有爱国热情,其实都有一点扯淡。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朱自清,你如何知道他在想什么呢?你只能凭自己的认知去“脑补”。你“补”完了拉倒,你干嘛非要拿出来给大家讨论,还非要说服别人?这不是杠精吗!


  因此莫言在举完例子后马上说道:朱自清如果在天有灵,会不会在云端里发出冷笑呢?所以这样看来,莫言根本就没有反对朱自清,也没有贬低《荷塘月色》。


  但是有一些人捡了半截就开跑,硬说他在批评《荷塘月色》,理由是他是余光中的粉丝,这个就让人很无语了。


  

结语

  莫言的小说尺度大,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此前在网上看到别人讲莫言批评朱自清的文章“病态的唯美”,当时就觉得惊讶又搞笑。


  他自己写的《丰乳肥臀》、《檀香型》是什么风格,难道自己没点数吗?为什么敢这样说朱自清的散文呢?后来花了一点时间才找到原话的出处,才发现是误会一场。


  文学作品不同于学术告、各类公文,它是非常重视情感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情感的表达,贵在真实。


  叶圣陶看出来《荷塘月色》行文的不顺畅,恰恰就是朱自清内心的矛盾造成的。不过叶圣陶只是说不顺畅,也没有攻击本人。


  余光中一面用他从西方文学批评观念贬低“明喻”,一面又嫌弃朱自清的写法“西化”。还强调朱自清运用了“女性意象”,暗示他的内心压抑。这种分析与批评的方式,略显刻薄了。


  韩寒水平有限,根本没有读出《荷塘月色》中的奥秘。限于个人水平,他对这篇文章的批评也显得比较无力,可以忽略不计。


  莫言是读懂了的,并且真正地对朱自清先生表示理解。所以他是在嘲笑那些不懂浪漫,根本不会欣赏美文,却非要去分析《荷塘月色》潜在思想的人。


  荷塘月色是谁推荐文章4:

  荷塘月色是谁推荐文章5:经典诵读|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宁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州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朱自清(1898年—1948年),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诵读者】徐同生,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朗诵协会副主席,三门峡市吟诵艺术团副团长,三门峡同声语言艺术中心创办人。近年来,多次参与三门峡电视台春晚等节目的策划与演出,多次担任市、区主题晚会导演,历年来,在省、市演讲、主持、唱歌、戏曲、国际标准舞、小品大赛中均名列前茅,2012年全国婚礼主持大赛被授予“全国十佳金牌婚礼主持”称号。


  策划:焦森森 李海峰 责编:师宝华 徐伟


  投稿邮箱


  新闻热线0398—2981057


  法律顾问:河南宇萃(三门峡)律师事务所


  赵双良 胡 彬


  荷塘月色是谁推荐搜索词:

  

  1.荷塘月色是谁?

  

  2.荷塘月色是谁字什么

  

  3.荷塘月色是谁原唱是谁

  

本文标题:荷塘月色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