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下一句
牧童骑黄牛下一句推荐文章1:袁枚一首写孩童的诗,入选小学课文,短短20个字,让你回到小时候
牧童骑黄牛下一句推荐文章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李可染的牧牛图为何出神入化?
杨西|撰文
中国画坛提到“李可染的牛”,没有不知道的,随意找个人他都可以为你掰扯个把钟头,从构图到笔墨,从造型到寓意,可以说得头头是道。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这些都是古时文人墨客诗咏牧童,借以抒发个人情感的千古绝唱。无数丹青妙手也以牛为表现对象,创作出无数作品。在我国绘画史中,以牛入画的经典应该是韩滉的《五牛图》,形象生动、造型准确、画风朴实、笔法细腻,五只牛各具神态,或俯首欲啮或翘首前行,或回首而顾或纵峙而鸣;甚至牛的毛色斑纹、耳轮上的疤痕,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人叹服!
唐 韩滉《五牛图 》卷黄麻纸本设色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 》局部
李可染画牛与韩滉不同,他把牛和牧童放在一起,很少以牛单独成幅,下面这幅牧牛图就是他的代表作。画中一头牛趴在地上,一个放牛娃靠在树干上悠闲地吹着牧笛;画中洋溢着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使人回顾,令人遐想……
在表现技法上,他先以大笔饱蘸浓淡墨写牛的躯干,躯干完成后笔锋顺势往前一摄一点,画出牛的颈部和牛鼻;依牛鼻点出眼睛,画出牛的腮、脸、耳朵、犄角,接着以笔蘸浓墨,像写篆书大字一样写出牛的四肢,用焦墨画出牛蹄;用笔沉稳、苍劲,恰到好处地表现牛腿部的健美,接着轻轻一笔画出牛尾的灵动,整头牛也就画完了。
李可染作品《暮韵图》
牛画完后,他便将注意力转到牧童身上。牧童虽小,但是画的中心,他处理时十分认真,先以淡墨枯笔准确地勾出牧童的形体结构,画出手、脸的姿态,点出眼睛,最后画短笛。从这个作画程序,我们就可清楚地看出牧童这一形象,在可老的心中早已胸有成竹,否则他不可能将短笛那么恰如其分地安放在牧童的手中,又能对在口上,真可谓“差一分则短,增一分则长”,实在是妙不可言!
牧童画完,可老在其身后安排了两棵大树和一片树林,让牧童靠在大树的树杈上纳凉;一个破斗笠挂在树枝上,表现牧童悠闲自在、快乐愉悦的心情;最后他以其独特的字体,在画的右下方题上“暮韵图”三个字,然后落款钤印,一幅犹如一首牧歌一样的国画小品就完成了。
李可染这幅作品的闲章为“孺子牛”三字,这就是说在可老的心中,他是将牛喻为自己。古往今来,为什么像李可染这样的大家,都对牛十分尊敬呢?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松霞馆赘言》中李长卿这样写道:“……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这句话是从动物的习性出发,论述牛在生肖文化排序中的由来。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将“坤”与“地”联系在一起。牛耕地,在以乾坤为主宰的易经学说中,牛就成了负载生养万物大地的坤卦象征之物。《周礼·地宫》的记载中:“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凡祭祀,供其享牛、求牛以授职人而刍之。”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牛的地位十分神圣,牛作为当时社会重要的生产力,只有在重大的国家祭祀中才可宰杀,头领割耳取血,手执盛牛耳的珠盘,每人以饮牛血以示诚意。
李可染给自己的“师牛堂”牌匾题字
李可染“孺子牛”、“师牛堂”印章
从远古社会发展到今天,牛始终被广大民众视为勤劳拼搏的象征,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至今,我们国家很多边远的乡村,还坚持以牛耕田耙地的习惯,每当新春时节都会举办“鞭春牛”、“斗牛”等与牛有关的活动和仪式。清代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道:“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北宋的《东京梦华录》及南宋的《后汉书》中也有类似记载。由此可见此项仪式的历史由来非常久远,按民间传说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五帝之首叫少昊,是当时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带领族人迁徙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今山东境内。因为地理环境的改变,他决定放弃游牧生活,改为以耕织为主的定居生活。因为当时的牛未经过驯化,春天到了还懒洋洋躺在地上不肯出力,有人建议用鞭子抽打,可是牛是耕地的主要劳力怎么能抽打呢?少昊的儿子句芒出了一个主意,当着耕牛的面抽打泥牛,杀鸡给猴看,耕牛一看这阵势吓得不行,只好乖乖地起来耕地。因此,句芒被奉为专职农耕的农神,鞭打土牛也就成为“鞭春牛”的仪式。到了宋代“鞭春牛”就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年俗,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借以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李可染作品《看山图》
牛这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性格,为战争也作出过突出的贡献,最为出名的是战国时代齐国名将田单的“火牛阵”。当时齐国城池被围,田单用牛千余头,牛角缚匕首、刀剑,尾上缚苇草蘸油,点燃牛尾,火牛便凶猛地冲向燕军,左冲右突,撞上者非死即伤,结果燕军大败,田单以此解了即墨城之围,从此名扬天下。
因为牛的身上具备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朴实忠诚、勇敢顽强的性格,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大家都以其品性自喻。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朱自清:“老牛以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齐白石大师则戏称自己为“耕砚牛”,李可染将自己的斋号取名为“师牛堂”,不但刻了闲章,还制作成牌匾挂在堂上。李可染的一生画了很多以牛为题材的作品,如《孺子牛》、《牧牛图》、《放牧图》、《牧归图》、《春风图》、《榕荫放牧图》、《看山图》、《柳塘牧牛图》等。
李可染作品《雨势骤晴山又绿》
这幅《雨势骤晴山又绿》是李可染1979年创作的作品,从立意上看,他还是沿用以前画过的《看山》之意境。一个牧童爬在牛背上,看着远处高耸的山峰,一个斗笠斜挂在背上。只不过与《看山》不同的是高山上倒挂着一帘瀑布,这就是此画的妙处。此时的牧童不是在看山,他是在观瀑,联系画上的题字“雨势骤晴山又绿”,一种画外之境油然而生,令人神往:前日的大雨,使昔日的青山雨后斜阳,又增添了几分秀色;山雨形成的瀑布像泉水一样倒挂在山间,水花飞溅、跌宕起伏,形成巨大的轰鸣;水流急湍,在山间腾起阵阵水雾,与山中的云雾汇合,烟雾缥缈、如梦如幻,仿佛在牧童心中引起片片联想,激起阵阵波澜……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可染大师的奇思妙构,旧瓶装新酒,令人赏画之余如品千年陈酿,遗韵绵长!
李可染笔下的牧牛图极富乡土气息,牛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牛背上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戏水或横笛;每一幅都是他心中真情实感的流露,每一幅都是他艺术生命的结晶!
李可染作品《牧牛图》
李可染画的《牧牛图》为什么会取得出神入化的艺术成就,我认为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源于古之先民对自然界的动物崇拜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国家,古老先民有着许多对大自然动物崇拜的传说和故事。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牛对人类的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它被视为开天辟地的功臣和英雄,演绎出不少对牛崇拜的文化现象。
在古代,牛的主要用途是拉车、耕地、祭祀、食用。虽然可以食用,但并不是人们想吃就能吃的,那时国家有专门掌管牛的职业,人们称其为“牛人”。周朝的法律中就有明确的规定:“诸候无故不杀牛”,只有在天子祭祀和国家联盟立誓的时候,才会杀牛以祭祀,可见牛在人们心中是一种神圣的象征。
历代画家画牛,也出于对牛的敬仰与崇拜,就以画《五牛图》的韩滉为例。他精通易学,深知“坤为牛”的道家学说,并编有《春秋通例》、《天文事序议》两部著作,这就表明韩滉画牛,不仅对牛作表象的摹写,而且蕴藏着较深的古代哲学原理,《五牛图》中牛耳轮上的疤痕,便是典故“割耳取血”的史实。
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黄河蒲津要修大桥,为了达到大桥永固的目的,建桥监造官命人在桥的两边铸造了八尊大铁牛,长3米,最重的达45000公斤。古人认为:“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可以起到镇水安澜的目的;这一史料进一步证明牛在古代人心中地位崇高,具有神的作用。
作为一代大师的李可染先生,熟知四书五经、艺术要论,对中国的历史典故中牛的传说自然了然于心,所以他敬牛、爱牛、画牛。他笔下的牛除了憨态可掬、平易近人而外,还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神韵。
战国 青铜牛虎铜案
二、源于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信仰传承
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牛是人们最为信仰、喜爱的家畜。我们的先民无论是王公贵胄,还是黎民百姓,每年立春之时都要参加“鞭春牛”的习俗活动,使农耕文化活动从祭祀农耕圣人句芒和牛神,发展到商业娱乐的范畴。如今的贵州、遵义、仁怀、镇宁一带的仡老族,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都要举行“敬牛王菩萨”、“祭牛王”的活动;这一天,寨中所有的耕牛都不做工,还要给牛喂糯米饭、甜酒、鸡蛋等物,以表达人们对牛一年辛苦劳作的感激之情。
在《诗经·小雅·大东》中的牛郎、织女,原本只是隔着银河的两颗星星,到了汉代,人们把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演绎到这两颗星上,编撰出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从此便有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的“鹊桥相会”。以上叙述足可以证明,人们对农耕文化中牛的品格精神十分崇敬并世代传承。
古代的绘画艺术品中,宣传农耕文化及牛的作品可以说数不胜数,最古老的有岩画,我们可以从悬崖峭壁上牛稚作粗犷的形象中,看到先民对牛的崇拜和热忱;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龙山文化的陶质牛头,牛头的造型简练、夸张,彰显出牛强悍的阳刚之气;河南偃师李家村出土的东汉鎏金铜牛,珠光宝气,赋予作品的尊贵与神秘。这一宗宗一件件,都是农耕文化传承中的艺术精品!
鞭春牛祭祀活动
三、源于画家本人对艺术的刻苦勤奋
李可染先生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原名李永顺,自幼喜爱绘画。1929年考入杭州西湖艺术院,师从林凤眠学习西画;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专门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后应徐悲鸿之邀受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系教授;曾拜齐白石先生为师。他的一生以山水画创作为主,其作品雄浑大气,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牛,是李可染先生最喜爱画的动物,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以牛为描写对象。人们将他画的牛,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统称为中国画坛四绝。1940年,他住在重庆金刚坡,房东家有个小男孩,早上把水牛赶出圈去,傍晚将牛赶回来;可老便每天观察,对着小男孩和水牛画了不少的速写,越画越觉得有趣,越观察越觉得牛的性格、品质的确如传统文化中所说的一样使人钦佩,他将牛作为自己人格学习的榜样,以牛为师。他在自己作品的题跋中写道:“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身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素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
李可染是中国画艺术的一代大家,他为人谦和,有着一颗善良纯朴之心。他常常将牛身上体现出来的品性与为人行事相对照,他赞美牛终身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形容无华,的确,牛的样子并不漂亮,没有华美的外表,但是却有着吃苦耐劳、勤勤恳恳、鞠躬尽瘁的美德,这是可染大师对牛、对人生的感悟。他常说:牧牛者牧心,如果没有长期深入生活,对牛及牧童的静观默记,对其生活习性的子解,无论如何也画不出好的牧牛图。他在教学中教导学生:“天下学问唯老实而勤奋,强毅力者得之,机巧不能得也。”他这样教导学生,自己也是这样做的,这也可看成可老为人为艺的人生写照!
李可染作品《春风图》
牛与牧童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中国画艺术在诗意空间中的一个拓展。不管我们处在何时何地,只要一看到它便会感到亲切,就会唤起我们对古老乡情的回忆。作为大家的可染先生,在这情感末梢神经敏感的题材上,常常情不能己,他借牛与牧童亲密无间的关系,表达心中那一份纯真的思乡之情及爱民之情。所以他笔下的牧牛图,构图、笔法、墨法变化无穷、推陈出新,可视为他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其构图不拘一格,用笔用墨挥洒自如,笔随意走、墨到意足。画家只有在充分体会到农村底层生活的甘甜质朴,才能寻求绝妙而又朴实无华的绘画语言,故而李可染先生的牧牛图每一幅都是他水墨画中的精品,每一幅都可称为出神入化的佳作!
牧童骑黄牛下一句推荐文章3:【诗溢西夏】《所见》
点击上方“西夏发布”可以订阅哦!
作品全文
《所见》
清 ?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相关注释
所见:写诗人所看见的事物。 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
黄牛:牛的一种毛多呈黄色,也有黑色或红棕色。 能耕地拉车,体型比水牛小。一般分为蒙古牛、华北牛和华南牛三大类型。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樾,树荫。
意欲:想要。
鸣蝉:鸣叫的知了。
闭口: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的意思。
白话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所以,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名家点评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员毋永利《古诗观止》:这首诗创意新颖,描写生动。 [7]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浦漫汀《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这首诗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大声歌唱表现的是童心的自由自在,随后的闭口不言也是由于童心所致。寥寥数语,不仅描绘了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的象,而且使整首诗充满情趣,很有韵味。
作品介绍
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弟子,提倡妇女学文,女弟子尤众。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其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微信推送太少
下个“文化西夏”APP
了解西夏区
关注西夏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西夏发布 文化西夏
牧童骑黄牛下一句推荐文章4:
牧童骑黄牛下一句推荐文章5:牧童骑黄牛,悠哉在乡间
牧童骑黄牛。
译文: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振林樾。
译文:他唱着歌,声音响遍了整片树林。
意欲捕鸣蝉。
译文:忽然,他想要捉树上叫着的知了。
忽然闭口立。
译文:马上闭上嘴巴,悄悄站着不敢出声啦。
牧童骑黄牛下一句推荐搜索词:
1.牧童骑黄牛下一句怎么说
2.牧童骑黄牛下一句歌声振林樾
3.牧童骑黄牛下一句恶搞版
本文标题:牧童骑黄牛下一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