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狍子是什么动物
傻狍子是什么动物推荐文章1:傻狍子究竟有多傻?傻到这份上都没灭绝,最后却败给了人类?
此前有新闻道吉林省舒兰市一户村民,发现家中出现了一头傻狍子,但这个小家伙不是自己跑下山的,而是被村民家中的金毛犬拐带下山的。众人猜测,它可能是将毛色与自己十分相近的金毛当成了亲人。
不得不说,傻狍子这个“智商”确实是无敌了,连物种都能认错。
狍子的智商似乎有些堪忧
而事实上,它的“呆萌”远超你的想象。那么,傻狍子到底有多傻呢?傻到这份上都没灭绝,为何最后却败给了人类?
可爱的傻狍子
我国东北的神兽有不少,其中最可爱的应该就是咱们今天说的傻狍子了,它们非常喜欢在夕阳余晖下于冰面上“蹦跶”,就像是一群灵动的芭蕾舞者,和天地之间的景色融为了一体。
狍子的学名叫做东方狍,人们也称其为西伯利亚狍、矮鹿、狍鹿等等,是一种鹿科动物。别看狍子看起来呆呆傻傻的,寿命却还算是比较长的,在历史记录上最长寿的狍子活到了18岁。
狍子属于鹿科狍属
它们的体长约为1.2米,重量在30千克左右,看起来就和鹿差不多。若是想区分狍子的雌雄,可以通过其头上的角来判断,因为雌性狍子一般没有角,只有雄性狍子才长角,角上还有明显的分叉。
值得一提的是,狍子身上的毛还是会随着季节变化的,比如在夏天的时候它们身上的毛会呈现出红赭色,到了冬天的时候毛色会变浅一些,基本以灰白色到浅棕色的过渡色为主。
狍子的毛色会随着季节变化
狍子最显著的特征应该就是它们的屁股了,因为它们屁股上的毛是白色的,形状看起来有些像“爱心”。当受到惊吓的时候,狍子屁股上的毛就会“嘭”的一下炸开,它们希望以此引起敌人的注意,来争取逃跑的时间。
作为一种典型的食草动物,狍子的食物主要以浆果、树叶、芽孢等为主,在秋季时节,它们偶尔会下山偷吃人类农田当中成熟的大豆或者蔬菜。一旦察觉到有人靠近,就会立马慌忙逃跑。
秋冬时节狍子会下山偷吃大豆或蔬菜
以上就是有关狍子的一些基本情况,单从其外貌特征和食性来看,这家伙似乎没有那么傻。那么,狍子真的傻吗?为什么人类会认为这种生物特别的傻?
傻狍子到底有多傻?
事实上,作为食物链底层的生物,狍子非常的机敏。
狍子是处于食物链底层的生物
它们的嗅觉、视觉、听觉等都非常灵敏,能够时刻观察周围的风吹草动,避免有猎物突然跳出来对自己发起袭击。除此之外,狍子的奔跑速度还非常快,在面对天敌追击的时候,往往会展现出惊人的奔跑能力。
狍子的奔跑速度是很快的,人类基本追不上
按理来说,能观察周围又能跑的狍子怎么跟傻也不沾边,但是这家伙跑一阵就会停下来,观察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追自己。
所以如果你在东北偶遇了这些神兽,就会发现它们在受到惊吓后,先会朝着某个方向逃窜一段距离。当你以为它会一溜烟儿消失不见的时候,这个傻狍子又会停下来,向身后张望,似乎只在找到底是谁刚才“吓”自己。
狍子有时候甚至还会往回跑
并且由于人类生活的地方和狍子生活的区域出现了重合的情况,一些狍子常常会被人类世界的某些高科技产物吸引“目光”。比如此前就有狍子在村子中的道路上看到了汽车,就一直在汽车附近溜达,似乎想搞清楚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而或许也正是因为好奇心过于旺盛,一些地区总会出现狍子被车意外撞死的事件。
总之,好奇心会不会害死猫是个未知数,但是被好奇心害死的狍子确实有不少。问题是这些神兽还不长记性,比如有些狍子在冬天食物稀少的时候,会溜达进村民的家中吃其他牲畜的饲料。
狍子有着极其浓重的好奇心
做这种危险的事情,尽快做完尽快撤退才是正确的,可是狍子却全程不紧不慢,有时候吃饱了还要在村民家中走走看看,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过去,大家就会将这种送上门的狍子据为己有,不过现在它们已经属于保护动物了,所以村民往往会将它们赶出家门,让其回归野外。
除此之外,咱们上文中提到过的傻狍子屁股的“炸毛行为”也被人们当做傻的代表。因为这种行为,对于人类来说没有任何作用,还会让其成为“醒目的靶子”。
受到惊吓它们会“屁股炸毛”
不过抛开人类的刻板印象来说,这个屁股炸毛的行为还是非常有用的,毕竟它能够在傻狍子逃跑的过程中“晃”天敌的视线。此外,傻狍子还能够用屁股上的白毛为同伴或者幼崽作引导,让它们在逃跑的过程中不至于迷路。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狍子傻到这个份上都没有灭绝的原因,从本质上来说它们结合环境调整了自己的“必杀技”,纵使经常会好奇心爆表回头张望,也不影响再次逃跑。
但是,狍子的这些小把戏,在面对人类的时候却完全失效了,这是为什么呢?
狍子自身的生存能力在人类面前却失效了
人类对傻狍子的巨大威胁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领悟傻狍子的逃跑方式和习性之后,就会专门在原地等待它们回头张望。而当傻狍子的屁股炸毛并驻足观望的时候,它无疑就成为了一个静止不动的靶子。
这时在暗地里架好猎枪的猎人只需要扣动扳机,就能够轻松的将狍子杀死。简单来说,狍子机敏的反应能力,赶不上人类猎枪的瞄准速度。它们针对其他食肉动物制定的逃跑策略,在面对人类的时候基本失效了。
正因如此,在狍子并未列为国家“三有动物”之前,它们的处境十分艰难,许多猎人都会专门蹲守在狍子常常出没的地方,使用一些尖锐的声音引起它们的注意,然后在其驻足观望的时候将其杀死。
狍子在国家三有名录保护动物之内
在不受管制的那段时间当中,东北地区大量的狍子都被杀死了。人们会用它们的皮毛做成衣服或者帽子,一些猎人还专门会戴上特制的“狍子帽”,用它来吸引森林中其他食肉动物的注意,然后抓住机会猎杀这些生物。
好在后来国家察觉到了狍子种群的现状已经岌岌可危,及时调整了它的保护级别,立法规定猎杀狍子属于“犯罪”,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才逃过一劫。
猎杀狍子属于犯罪行为
不过哪怕有明确的规定,依旧会有人铤而走险的猎杀狍子,使用的方法也和过去差不多,先引起它的注意和好奇心,然后找机会将它一击致死。
如今,东北大部分地区,动物保护部门都专门向人们科普,猎杀狍子是犯法的,相信在这样的努力之下,狍子的处境会变得好一些。
这样呆萌又可爱的小生灵,确实不应该因为人类的“贪念”就消失在地球上。希望未来“大智若愚”的傻狍子,能够继续在林中快乐的奔跑!
希望傻狍子能够快乐生活
傻狍子是什么动物推荐文章2:东北“神兽”傻狍子到底有多傻?这么笨是怎么存活到现在的?
狍子是一种中小型鹿类,它有着大大的招风耳。当年,允许打猎的时候,傻狍子碰上拿着猎枪的猎人,一点都不慌,它的第一反应不是溜之大吉,而是将自己尾巴的白毛炸开,完成这一举动后,狍子才会反应过来自己该跑了,这种操作让人感到哭笑不得,似乎它们的反射弧比一般动物都要长。
那时候,在东北打过猎的基本都知道,遇见狍子,当你向它呐喊的时候,它会回过头来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即使猎人的枪法并不准,也完全不用担心,甚至不用耗费体力去追狍子,原因就在于狍子逃窜之后,它们又会原路返回,以致于“好奇心害死狍”这句话也变得有理有据。
狍子在黑漆漆的夜里,当它们发现马路上遇到偶然路过的汽车时,它们基本不会选择避开,而是迎着很亮的车灯猛奔过来。
这种一根筋的动物似乎压根不明白,这样的举动会让自己失去生命。
据说,有不少人遇到傻狍子之后,一路追过去后发现,狍子居然将自己的头扎进雪堆里,难道说它们真的认为,只要自己看不见,猎人就不存在了吗?这种有着清奇脑回路的动物究竟是怎么活到现在的?
为了了解它们的生存之道,专家们展开了研究,专家们发现:原来狍子的傻其实就是它们能繁衍至今的秘诀。
比方说傻狍子尾部的白毛,在藏羚羊的身上人们也有发现,当藏羚羊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们也会炸开尾部的白毛,其作用就是为了警示自己的同伴们:这里有敌人。
进一步研究后,人们又发现从狍子的性别来看,它们尾部的白毛能绽放出的形态也有所不同,雄性狍子的尾部白毛通常情况下为肾形,雌性狍子则是心形。
在我们看来,狍子呆呆的,事实上狍子是一种十分精明的动物,它们的耳郭,使得狍子们能够接收到许多一些小动物也无法察觉到的微小声波。
若是在绿意盎然的夏季里偶遇了狍子,你会发现它们的逃跑速度十分快,而在冬季的时候,它们的反应速度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得迟钝,这实属无奈之举。
在东北的冬季,狍子还会为自己打造一个窝,让自己的身体藏于其中,以此避免热量流失。
你们知道吗?正因傻狍子在这雪景之下,建立一个冬窝子并不容易,所以它们在遇到危险后,跑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原路返回看看自己的天敌是否已经离开,若是发现这里已经不再危险了,它们就会再次回到自己的冬窝子里恢复体力。
人们还发现,狍子的奔跑速度和耐力在动物中,也能拿到可观的名次。
它们很喜欢山林,因为这里地势崎岖,四周的掩体数量也很多。相对来说,老虎和熊这类食肉型动物,都很喜欢搞突袭,这类动物不怎么喜欢跑长途,这使得狍子看到它们的会后,只要跑一会儿就能将甩开这类难缠的天敌,遗憾的是,在这一层面,狍子显然低估了人类的毅力。
从另一方面来看,从海平面以上至海拔3000多米的范围里,无论是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区域,还是有着40度高温的地带,它们都能适应,最重要的是,它们不挑食,地球上的600多种植物,都能成为它们的食物。
从狍子的生活习惯来看,人们发现,狍子还有一种十分巧妙的独门绝技,这种技法你可能听都没听过,它叫做胚胎延迟着床能力。
这种神奇的能力能让还未出生的小狍子在母亲的肚子里休眠5个月,这5个月的时间,恰好能让狍子避开食物紧缺的冬天,这种利于小狍子的出生环境,让很多动物羡慕,这也是傻狍子至今也没有灭绝的重要原因。
而且现在,傻狍子已经被列为了保护动物,这样的保护措施对它们来说也显得十分重要。
傻狍子是什么动物推荐文章3:傻狍子有多傻?傻到这份上为啥没灭绝,遇到人类为何不知道躲避?
谁能想到,东北的大雪竟然会让傻狍子劈叉!
事情是这样的,up主长白山老万救助了一只受伤的狍子,狍子没有明显外伤,但却难以行动,送到救护站后才发现是傻狍子摔劈了叉,在救护站修养一个月左右就能康复。而在救助站里,居然还有同样摔劈了叉被送来救助的,由此可以想象,冬天傻狍子是有多傻,行走在路上都能摔劈了叉。
其实,这已经不是傻狍子第一次被人类发现摔劈叉了,早在前些年就有3只傻狍子在冰面上滑倒,因为冰面太滑,以至于傻狍子在冰面上不停地打滑,无法站立,最终被人们用绳子拴着脖子拖到了岸边。
被误解的“傻狍子”
提到东北神兽“傻狍子”,相信你一定能想到很多关于傻狍子“傻里傻气”的故事,比如:你在它背后打它一拳,它第一反应不是逃跑,而是看看是谁打了它!
遇到猎人之后,逃跑之后还会再次返回,看看刚刚是谁在打它!
还有网友表示,一只野生傻狍子来到自己家求吃的,家人喂养了之后,第二天它携家带口地来讨要食物。
有很多人对傻狍子的生存能力表示怀疑:这货智商这么低,为啥能活到现在?
事实上,我们对于傻狍子有非常多的误解,傻狍子其实并不傻,只是它们还没能适应人类而已。
傻狍子跑出去之后之所以还会再回来,是因为傻狍子有领地意识,而想要找到新的领地对于狍子而言并非易事,所以等到躲开危险之后,再悄悄溜回来看看危险是否已经消除十分有必要。
而且,傻狍子生活在森林生态系统之中,对于生活在森林之中的动物而言,真正的危险并不是“看得见”的天敌,因为只要能看到天敌的动静,傻狍子就能够迅速跑掉,然后利用森林中的植被隐藏自己的身影,生存率依旧较高。真正的危险是看不见的天敌,因为老虎、狼等都是采取伏击的方式狩猎。
另外,有一些老猎人介绍,在冬季狩猎傻狍子非常容易,因为它们跑着跑着就会一头扎进雪堆里,然后屁股毛炸开,仿佛是将头部埋入到羽毛之中的鸵鸟。
其实这也是对狍子的一种误解,狍子并不是鸵鸟心态,而是大雪天里狍子的食物都被积雪覆盖,狍子拱雪能力较弱,如果没有大片裸露的土地,它们将难以觅食,此时它们将会饿肚子,依靠着体内的脂肪为生。
当遇到装备齐全的猎人时,它们很可能会因为体力不支或者饥饿而难以行动,倒在雪地里。至于屁股毛炸开,则是它们的一贯操作,当遇到危险时,它们的屁股毛就会炸开。
事实上,傻狍子非常聪明,它们生性机警,又比较胆小,当听到动静之后就会迅速躲开。而且它们的奔跑速度较快,只要能够快速甩开天敌,它们就能够利用当地地形的掩护快速逃生,可以说傻狍子适应了自然环境,所以它们能够一直生活到现在。
但是傻狍子在演化地过程中,与人类的接触有限,尤其是与现代科技接触有限,以至于它们难以适应人类环境而频遭意外。
比如:傻狍子喜欢追着灯光跑,但没想到的是,人类的车子上有许多光源,傻狍子在追着光源跑的过程中,并不知道会被车撞倒,所以容易发生意外。
其次,傻狍子在奔跑的过程中遇到冰面或者是结冰的路面,也会因为过于光滑而出现打滑现象,造成“劈叉”,在没有人类救助的情况下,傻狍子很容易被天敌捕食或者是难以觅食而死亡。
总结
傻狍子虽然不杀,但它们的生存策略显然无法应对人类,所以它们曾经遭受过严重的偷猎盗猎,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幸运的是,现如今的我们对它们加大了保护机制,不仅偷猎盗猎现象大大减少,而且在大雪封山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还会定期为其投喂食物,确保它们能够安全过冬。
#傻狍子##狍子##动物##宠物#
傻狍子是什么动物推荐文章4:揭秘神兽“傻狍子”:受惊吓会站住不动? 没想到还是个好奇宝宝
(央视财经《是真的吗》)狍子是东北林区最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在东北,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知道,东北有个神兽叫傻狍子。而关于狍子,网上有这么一个说法十分有趣,说狍子受到惊吓会站住不动,十分淡定!可是,这会是真的吗?为了验证真相,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记者前往狍子的故乡黑龙江长汀镇进行求证。
黑龙江长汀镇是一个雪厚林深的地方,大名鼎鼎的雪乡就在这里。雪乡属于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由于这里雪期长,降雪频繁,有天无三日晴之说。皑皑白雪在风力的作用下随物具形,千姿百态。在雪乡的雪谷里,就有一个狍子园,在这里,记者终于见到了狍子。冰天雪地里,狍子们分外自在,有的在吃东西,有的在遛弯。记者看到的一只狍子身上呈草黄色,长有圆鼓鼓的肚子,细长的四肢,两只大大的耳朵,呆萌呆萌的。它的样子跟鹿也有几分相似。
那么,狍子真如网上所说受到惊吓会站住不动吗?工作人员将其中一只狍子关进单独的笼舍,方便记者进行实验。记者拿着锣悄悄走到狍子的身后,再听到锣声后,只见这只狍子激灵了一下,看起来应该是被吓了一跳。然而,让记者哭笑不得的是,这只狍子第一反应居然不是逃走,而是好奇的回过头来张望。一副呆呆的样子,真是名副其实的傻狍子!
虽然实实在在的受到了惊吓,但这只狍子始终没有挪动脚步,除了频频回望记者之外,没有做出任何逃跑的举动。那么这会不会是巧合呢?为了让实验更加严谨,记者对第二只狍子进行实验,这次记者准备了一只哨子。没想到,这只狍子看到记者就开始惊慌失措的四处乱跑!记者在笼中等待了五六分钟,等它熟悉了记者的存在平静下来后,准备开始实验!
记者吹响哨子,结果狍子猛的回了一下头,似乎确实受到了惊吓。受到惊吓的狍子仿佛脚下生了根一样,一动不动,唯一的反应就是四下张望。经过实验,没想到两只狍子受惊吓后的反应竟然一模一样。
由此看来,狍子在受到惊吓时确实会站住不动。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牡丹江师范学院 生物系教授 金志民:“对于狍子来说受到惊吓的时候,首先它是产生一种好奇。好奇这个声音来自哪,是否对它自身构成危险,如果说它判断构成危险的时候,它会做出警觉的反应,迅速逃跑的。如果说没有危险的时候,它会站在原地不动的。这就是狍子的一种本性。”
那么在测试中两只狍子都没有逃跑 ,是不是认为记者对它们没有威胁呢?
牡丹江师范学院 生物系教授 金志民:“因为我们见到的这两只狍子都是圈养的,圈养就是人类对它照顾得比较好,和我们人类接触频繁,对我们人类的这种气味也好或者对于我们人类这种爱护的程度也好,它没有感觉到人类对它的危险,所以说,它遇到惊吓的时候,首先做出反应,做出反应之后人类没有对它进行伤害过,它就觉得这是安全的,所以它进行日常的一些活动。但是在野外,这种情况它不会的,它一旦判断出方向,然后它会迅速的逃掉,然后在很远的地方回头看有没有危险,如果是继续有危险的时候,它就会继续跑。就是因为这种鹿科动物呢,它身体非常小,它一气之下跑的距离不是特别远,它只是说跑出一段距离之后观察看有没有危险,有危险继续跑,没有危险在原地守望。”
除此之外,专家还告诉我们,狍子其实是很聪明的动物。在野外,它们都是成群活动的,而在捕食过程中之所以喜欢返回原路,是因为它们想减少体能的消耗;另外,狍子还有个特殊的本领,在孕期,为了躲避猫科动物对它的捕杀,可以延迟几个月生育。
傻狍子是什么动物推荐文章5:东北第一“神兽”傻狍子,到底有多“傻”?傻到这份上都没灭绝
在我国东北,形容一个人一根筋,或者反应迟钝的时候,总会打趣地说:“你真是个傻狍子!”
狍子是东北林区较为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是东北四大“神兽”之一,有人称其为矮鹿,有人叫它野羊,也有人叫狍鹿,不过大多数东北人几乎都称它为“傻狍子”。
狍子,其实是一种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的鹿种,学名矮鹿,属于偶蹄目鹿科反刍动物,在我国有东北、西北、天山三个亚种之分,主要栖息在山麓阔叶混交林或针阔叶林。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狍子智商实在令人堪忧,甚至为它们“蠢到哭”、“傻到心疼”。那么,作为东北四大神兽之一的狍子,真的如传言中的“傻”吗?
傻狍子,到底有多“傻”?
狍子是食草动物,全身颜色为草黄色,只有尾部长有白毛,看起来喜感十足!雄狍和雌狍最明显的区别是头上是否有角,头顶上长有角的是雄性狍子,无角的是雌性狍子。
狍子生性敏捷,奔跑速度快,同时还是动物界的“跳远健将”,为什么却被人们送了一个“傻狍子”绰号?
傻事一:“让我看看发生了什么?”在人们看来,狍子似乎天生就极具好奇心,其他动物陷入危险境地时,通常都会立刻跑得无影无踪。
而傻乎乎的狍子虽然也会拼命跑,但是跑一会就忍不住停下来看一看,甚至还跑回原地探个究竟:“发生了什么?”、“刚才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有经验的猎人遇到逃跑的狍子,一般都不会去追赶,只需要在原地埋伏,因为不久后傻狍子便会“自投罗网”。原本能逃出困境的狍子,结果愣是把自己的性命往枪口上送了。
傻事二:“敢与汽车抢路!”狍子这家伙并不怕人,看到人不但不跑,反而是停下来琢磨一番,碰到汽车也不晓得危险或被撞死,只管顺着车灯跑在车的前头,似乎是在借着亮光赶路。
在人们看来,这就是典型的“一根筋”,傻头傻脑地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事实上,狍子尤其喜欢在黎明或傍晚外出活动,这种“无知无畏”的行为也让它们遭遇车祸的几率大大增加。
傻事三:“把头埋到雪里,人类就看不见我”据说狍子在冬季被猎人追赶时,跑着跑着就会把头埋到雪里,以为这样就不会被发现了,最终猎人在雪地里毫不费力地“捡”起了狍子,在人们看来这一举动简直智商堪忧。
还有人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狍子在受到惊吓后,尾部的白毛会瞬间翘起或炸开,然后再思考要不要逃走,让不少人直呼:“被可怜的傻狍子蠢到哭!”
甚至有小伙伴发出这样的疑问:大自然优胜劣汰,狍子都傻到这份上了,怎么都没灭绝?反而是鹿科生物中,分布最广泛、数量可观的物种呢?
傻到这份上,怎么活到现在的?
傻乎乎的狍子,到底是怎么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活到现在的?其实人类认为的这些“傻”,背后代表着狍子的生存策略。
狍子主要栖息在植被丰富的山坡,通常会有一些固定的活动场所,无论是休息或觅食,都会在一个小范围区域内活动。
与大多数食草动物一样,狍子天生就拥有着灵敏的听觉、视觉和嗅觉,不过在食物链中依旧要面临许多致命的天敌,例如老虎、花豹、灰狼、猞猁等等。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狍子想要在自然界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时刻保持警惕,在觅食过程中一旦遇到危险或惊扰,狍子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逃跑。
狍子具有极佳的奔跑能力,其天敌像狼群或者非洲野犬等捕食者眼看时机不对,并不会紧追不舍,而是更倾向于重新选择其他目标。
因此,狍子在逃离一定距离后,会停下来观察形势,确认“警”解除后,会再继续回到原来的栖息地。
然而,“走回头路”这一习性被人们解读为好奇心作祟,在人类看来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一些有经验的猎人认为,冬天的狍子更好捉,其实这也与狍子的觅食习性有关。冬季不仅食物短缺,而且厚厚的积雪也使得狍子的逃窜能力大受限制。
其天敌一旦在短时间内无法捕猎成功就会放弃,而残酷的猎人却往往会追逐得狍子精疲力竭,饥寒交迫之下狍子被追得快累死,最后只能妥协,一下子倒在雪里中动弹不得。
其实这不是狍子“傻”,而是猎人太残忍了。
至于狍子尾部的白毛“炸开”,虽然目前动物学家还不是十分清楚具体作用是什么,但是也不会是像人们想象中“傻”的表现,更多是受到威胁后的一种自然反应罢了。
也有一种解释称是狍子的“逃生策略”,在茂密的丛林中,尾巴的白毛会造成捕食者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可以向同类发出警告等。
狍子一点都不“傻”
狍子其实一点也不“傻” ,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凭借着自身的本领在大自然残酷的竞争中生存和繁衍。
在鹿科生物中,狍子的繁殖有些不同寻常,它们的妊娠期长达10个月,是所有鹿中最长的。狍子通常在7-8月左右完成交配,在严酷的冬天,雌狍需要带着身孕熬过寒冬。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