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引用的NASA可视化数据是哪来的?
《穹顶之下》真是太火了,从各个角度解析的各种文章层出不穷。蝌蚪君很开心地看到纪录片中引用了两次来自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可视化数据。因为蝌蚪君一直以来都是NASA的死忠粉。
NASA既是一个高大上的顶尖科学研究机构,却又非常亲民,会通过各种渠道与公众互动并帮助公众理解高深的科学知识,国内微博的@NASA中文就是很好的例子之一。但蝌蚪君怎么能仅仅满足于刷微博呢,一定要带领大家一起去探索更广阔的 NASA 天地。NASA 机构大、分之多,最适合大众进行直观感受的就是科学可视化工作室(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Studio,SVS)制作的各种数据可视化多媒体文件。柴静在《穹顶之下》引用的两次来自 NASA 的数据均来自这里。
第一次是在视频中大概八分多钟时出现的全球大气黑炭浓度:
原始的视频在这里:
对于此模拟视频,SVS是这样解释:
黑炭,或者说烟灰,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后在空气中停留数天或数周还没有落到地面或海洋中的物质。黑炭的传输与降落已经成为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黑炭会吸收阳光,导致冰层和大气的气温升高。黑炭在大气层中的运动可以通过全球大气模型中内现存的黑炭数据监测点来模拟。这个动画展示了2009年8月1日至2009年11月1日之间的模拟结果。
第二次使用数据,是在视频24分钟时,用于展示“全球化石能源燃烧强度”:
这里使用的其实是SVS模拟的大气对流层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中二氧化氮的流转情况,原始视频在这里:
关于这个模拟,SVS 给出的解释是,
对流层中二氧化氮的主要包括工业排放、汽车交通、森林和灌木丛火灾、微生物土壤排放、闪电和飞行器。据估计,超过一半的二氧化氮排放都来自于人类活动,主要来自于为了生产能量而燃烧化石燃料、交通运输和工业活动。二氧化氮只有相对较短(约一天)的存在时间,因此主要集中在其处。
计算机模拟输出可视化数据的方式真的很酷炫!不过NASA的魅力还不仅限于此,别忘了它可是“航空航天局”,几乎所有关于太空探索的大事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比如今年7月即将代替人眼近距离观察冥王星的“新视野号”也是 NASA 发射的。为了这件航天界大事,也为了把NASA各种有趣的资源介绍给大家,我们推出特别策划:
2015,和蝌蚪君一起追NASA
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本文标题:柴静引用的NASA可视化数据是哪来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