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思想侵袭下,清教徒以“勤俭敬畏”呼唤“美国梦”
16世纪60年代英国广为传播的新教内部出现了新的宗教派别,他们希望按照《圣经》中的要求过“勤俭清洁”的生活。因此得名“清教徒”。由于在英国遭到迫害,他们跟着“五月花号”来到了北美,他们渴望通过教育来实现自己的宗教信仰。“清教徒精神‘由此在美洲大陆发展起来,给美国带来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产。
在“勤俭自律”的责任下,清教徒发展了美国资本主义“清教徒”这个称呼首次出现在1587年,用来形容过分谨慎,生活节俭,不做任何妥协的人。这些从新教中分离出来的清教徒认为每个个体都可以直接和上帝交流,不需要通过神职人员,在敬拜方式上,他们也渴望一个简朴的礼仪。
他们为了过上和《圣经》教导相一致的生活,他们非常注重人的良知,并且十分虔诚。他们忠于神的话语,因而具有很高的道德。他们在教义上强调人的重生和悔改,他们认为悔改能够使人远离罪孽。美国能如此迅速的发展,与这些清教徒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美国早期领袖的人格特征当中,我们能看见清教徒的影子,他们专注,感恩,严于律己,积极进取。在坚定的信仰下,具有强烈的革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由这些清教徒们形成的文化形成了美国当今社会的基础。
尤其是清教徒中的“禁欲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资本主义实质上就是禁欲主义和得到财富的观念的结合。因为基督教神学中始终有人性本恶的观点,如果要减轻这些罪行而获得灵魂的拯救进入天国,就要禁欲克制,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
他们认为自己的“天职”是勤俭生活,积累财富。这种理性禁欲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积累精神。他们的目的原本是让信徒过上一种机敏和明智的生活,拒绝冲动型的享乐。他们认为人占有财富,就有着向上帝承担的一份责任。
他们的责任有两种,一种是不能非理性的消费而浪费上帝的财富,第二种是要不断地增加财富,将这些财富用于再生产和投资上,倾向于艰苦创业,经营和发展企业。这也必然导致了美国资本和产业的不断发展。
西部运动兴起,“清教徒式家庭”成为美国核心家庭体系1860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宅地法》,规定每个美国公民缴纳10美元就能在西部得到一块土地。在这块土地上耕种5年之后,就将归自己所有。于是美国在这一政策的鼓舞下开启了几十年的西部扩张运动。随着美国西部领土的扩张,大批美国人向西部迁徙。为美国工业和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丰富的市场前景。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当时的美国的核心家庭最常见的分工状态是,父亲在外工作,母亲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和料理家务。这样的家庭在教育上的优势十分明显,因为家庭关系简单,生活中很多矛盾和纠纷也就变少了。很容易形成平等的氛围和民主关系。
清教徒对后代有一种深深的责任感,早在1642年,马萨诸塞州就颁布了法律要求所有的父母和看护人都做好对后代的教育,每个城镇都必须建立学校,父母和雇主必须对他们的孩子和学徒提供教育的条件。
清教徒兴办教育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子女教育的第一负责人就是父母,学校乃至社会都只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协助者。他们希望孩子,妇女和仆人在家庭中首先要学会的是责任,谦让,虔诚,勤勉等等与宗教理想相符合的道德品质。
他们在教育上讲究“父权式家庭”的秩序管理,以丈夫和父亲为首。培养孩子阅读《圣经》,以及按照圣经的方式去生活,将他们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另一方面,他们还强调教养的重要性,教给孩子良好的行为举止,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清教徒的眼中,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也十分重要的一项。教会,学校和家庭是建立信仰培养孩子的稳固“金三角”。在清教徒家庭里,上帝是必须尊崇的对象。尤其是清教徒家庭中的“一家之长”,作为父亲,他们既教导真理,又示范榜样。
他们不仅自己十分注重教育,还会请专门的教育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家长来指导。通过教会信徒之间家庭开放和交流来切磋教育心得,改善和提高家长们的宗教教育能力。
教养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家长的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礼节以及惩罚上的教育。清教徒相信,管教孩子是对上帝虔诚的一种表现,因为孩子生来是“无知”和“有罪”的,要对他们给与教导和惩戒。
他们虽然注重对孩子的管教,但是对他们的惩罚既不过分严厉,也不过分溺爱。由于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天性,智慧的父母应该根据他们的天性来制定合适的养育和管教的方式。
在对待家庭关系上,他们要求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亲相爱。在当时物质不够丰盛的时候,强调要懂得分享食物。以守秩序,讲礼貌为原则,要给孩子良好的行为举止。并且对这些日常的行为举止有很多细节上的要求。
比如回到家里应该立即鞠躬脱帽,在父母没有命令时不能坐下等等。除了孩子要对父母敬重之外,父母也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他们树立简朴,节制,懂得感恩的形象。
因为在当时西部拓荒的背景之下,他们对自然和动物也有着虔诚的敬畏之心,只取自己所需的那一部分生活资料。他们不会为了一己私利去破坏自然,坚持与自然共存的生活状态。
“消费主义”破坏社会稳定,“清教徒精神”渴望唤醒美国清教徒曾经引以为傲的核心家庭在20世纪后半叶受到了挑战,原本的婚姻家庭是人们表现道德领域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它保证了教育和社会的正常运转。维护夫妻之间,孩子和父母之间以及亲属之间的关系。
而在对越战争之后,传统的家庭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摧毁了人们熟悉的生活方式,震撼了美国的情绪,关系和行为。原本的核心家庭格局已经被破坏,婚姻越来越沉重的扭曲,变形,分崩离析。
因为成年人两性关系混乱,出现了很多未婚同居家庭以及同性恋家庭。并且,离婚率上升,出现了大量的单亲家庭。很多孩子目睹着自己的家庭关系破裂。
并且随着女性的广泛就业,她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力,为了获得经济独立,他们将更多的心思投入到了事业,推迟了结婚的年龄。然而结婚年龄上升后,结婚几率在下降,生育率也降到了历史冰点。
由于20世纪消费文化的到来,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影响。金钱成为了衡量人的价值的一种尺度。他们不再看重对方的内在价值,而是将彼此定义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无论是传统家庭的伦理关系,还是非传统家庭的伦理关系,都受到了商品化和金钱崇拜的影响。引发了很大的社会问题。
早期北美大陆尚未被开垦之时,欧洲殖民者对此有无尽的遐想。他们梦想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一切皆有可能,他们撒下了热情和汗水,获得了早期的成功。他们的“美国梦”指的是一种美国精神。
其中包括为了实现自己价值的梦想,去创造一个新世界。这种开拓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还有自助精神,为了完成美国梦而坚持不懈,努力拼搏。在美国的历史上,这样的人数不胜数,其中就有富兰克林。坚信通过自己的能力,自我教育和约束,最终获得成功。
在美国的建国和发展上,始终和宗教紧紧相依。这种虔诚的信仰帮助他们打下这片土地。然而在70年代,这些美国人精神痛苦,宗教信仰上也表现出堕落和沦丧。他们无法获得拯救只能落入暴力的怪圈。
因而倡导回归家庭伦理对美国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清教传统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它是一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虽然神学思想在逐步消失,但其中许多道德和政治思想还在发挥作用。对这些遗产的继承能重新找回美国精神。
参考文献:
《基督教会史》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美国精神》
本文标题:“消费主义”思想侵袭下,清教徒以“勤俭敬畏”呼唤“美国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