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石的账册送到京城以后引起了轩然大波,朝堂有了一个大的调整,同时,嘉靖派赵贞吉去浙江办贪墨的事情,首先要做的就是抓郑泌昌何茂才。赵贞吉走马上任,朝堂的决议再一次来到了地方。


  这一集主要是四个主要剧情:


郑泌昌、何茂才谈徽商郑泌昌、何茂才被抓海瑞的家事胡宗宪、赵贞吉密谈郑泌昌、何茂才谈徽商

  郑何二人谈徽商的情节特别地....有意思。很久以前参与过一个地方投资的项目,里面的一些套路还挺熟悉的。


  ▼郑泌昌先是请杨金水坐主座。


  ▲目前甩锅是郑大人的第一要务,既要弄到钱,又要事事往后退,心疼我郑大人。


  ▼杨金水怎么能不知道他的心思,他也不想顶着这个事。


  ▼平时温和的郑大人这一次却很坚持。


  ▼杨公公已经扫了扫旁边的椅子准备落座了,听郑泌昌如此说,自然不高兴。笑容一下子就敛住了。


  ▲哇,杨公公头上还长包了。化妆师差评。


  ▼原著里写杨金水看到郑泌昌眼窝发黑,“又可气又可怜”,又假笑了起来,最后竟然应承了下来。


  ▼杨公公坐上主座,郑大人放下心来,在右手下方坐了下来。


  ▼落座完后,书办上茶,正巧,上的是明前的龙井,杨公公一喝就喝出来了。


  ▼这明前,大约就是第三集的时候沈一石送的。


  ▼郑泌昌愣了下,只顺着杨金水的话答到。


  ▲郑泌昌大约也没有想起来这茶是沈一石送的,只一直赔笑着。


  ▼杨金水却是想起了沈一石。


  ▲送茶的人不在了,喝茶的人又能好到哪去呢。杨公公一语成谶。


  ▼郑泌昌听这话脸色也有些不好,还是只能讪讪地赔笑。


  ▼杨金水也笑了起来,安抚了两句。


  ▲杨金水把账册已经送到了宫里,他心知郑、何二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只是此时他也没有料到自己的命运。


  ▼两人正说着话,何茂才领着徽商们进来了。


  ▲何大人也是凶残的很,一句话就拍下板了,无论如何要签约。


  ▼何大人还在这扮黑脸,却不知道抓他的锦衣卫已经到了。朱七到了浙江,宫里的人,当然是先去织造局,问杨金水的去处。


  ▼小太监看这阵势,赶紧去沈一石的作坊找杨金水,赵贞吉和锦衣卫便在织造局等着他们。


  ▼一无所知的何萌萌还在忽悠徽商。何萌萌先摆清楚沈一石的家当多大,商人嘛,一定是要利诱。


  ▼说完利益,又摆清楚自己的动机。


  ▲第一条理由是些个废话,意思是你们有这个实力。诸位徽商听了也没什么反应。


  ▼第二条就有些意思了。


  ▲这才说到了实处,“你们上头有人”才是更让人信服的理由。


  ▼更有意思的是,前面毫无表情的徽商,听到了此处表情更加地放松了起来。


  ▲这段简直太写实了,比起什么“有实力”、“品牌大”,商人是更愿意相信“有关系”,这才是更加稳妥的生意。毕竟实力、品牌都有可替代性,但关系却是稀缺资源,何况是地方一把手的这种关系。当然咱们现代社会还是好很多了。


  原著里稍微有些不一样,何大人第一条说的理由是“胡宗宪的亲戚”,第二条才是夸徽商稳重可靠。还是剧里更好些,这种攀关系的理由还是适合往后面说一说。而且这样赤裸裸说出来也少,一般都是心照不宣,一起在酒席上,互相敬酒的时候说上两句。


  ▼两条理由说完以后,何大人让徽商们直接签约。


  ▼徽商们也是老狐狸,哪那么容易被忽悠,还是要问清楚情况。


  ▲徽商问的问题还是很核心的:这财产能不能是我们的。


  ▼徽商心里门清,知道这事何茂才说了不管用,得宫里的人说话才管用。


  ▼郑泌昌自然也希望杨金水来发话的,他也可以甩锅彻底。


  ▼杨金水这个时候当然要发话了。


  ▲杨公公这话说的也不错,一则撇清宫里的关系,二则又把“处置”这个事情甩给了官府。


  ▼但不管怎么样,有了织造局的认可,郑、何二人就有了底气。来一张喜形于色的何大人。


  ▼既然确定了这些财产是能要的,徽商们便谈起了更多的利益问题。


  ▲免税其实是地方政府常用的招商引资手段,大部分地方政府的底线都是:不要让我掏钱。后期地方留存部分的税收都是可以谈的,毕竟客商不过来,这部分税收本也是没有的。只是非地方留存的部分,基本是谈不下来的┓( ′?` )┏


  ▼郑大人发话了。


  ▲郑大人也是老油子,这话既没有承诺,又让商人觉得是免税的意思。


  ▼徽商们仍然保持着警醒,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生意。


  ▼何大人硬压肯定是不成的,郑大人开始慢条斯理的忽悠了。


  ▲嗯,税不要交,上贡却不能少的。变相用国家的税来补贴宫里。


  ▼何大人嫌弃郑泌昌磨叽,又开始压。


  ▼郑大人怕吓跑了徽商,咳嗽了两声,何大人却不理。


  ▼见何大人这么着急,徽商也有些担心,讨论了一番,直接问要贡多少丝绸。


  ▼听到说要贡十万匹丝绸,都吓了一跳,按照10两一匹计算,就是一百万两银子啊。


  ▼正在这时,织造局过来找杨金水的小太监来了,事情牵涉郑、何二人,小太监悄悄跟杨金水耳语。


  ▼杨金水知道锦衣卫来了,猜到是来办郑、何二人的,不能打草惊蛇,便找了个理由走了。


  ▼见杨金水要走,又是去忙嘉靖的事情,郑泌昌只得劝他早点回来。


  ▲“一时片刻也算不清楚”是暗戳戳地提醒杨金水关于沈一石账册的事情,意思他们是拴在一条绳子上的蚱蜢。他哪里知道杨金水已经把账册都送进宫里。


  ▼杨金水从沈一石的作坊回到织造局,先看了圣旨。


  ▼虽然同样是巡抚,杨金水对赵贞吉倒是客气的多。


  ▲原著里有补充下为什么杨金水对赵贞吉更尊重些。一则他学术做的好,在理学上有名气;二则和朝里的大臣比如徐阶都交好,也就是有靠山;三则嘉靖也颇为看重,派他在天下最重要的省份—南直隶任职。这个点派他来浙江救火,自然也是信任+历练,杨金水自然要敬个三分。


  ▼赵贞吉上任,先要完成上谕的差事,抓办郑、何。


  ▲孟静是学问人,这四字成语也用得不错。


  ▼杨金水却让等一等。


  ▼赵贞吉不解。


  ▲其实说白了,嘉靖根本就不愿意把沈一石的家产充公。沈一石的家产要留在织造局,作为嘉靖的小金库持续生产。抄沈一石的家是一时之举,不代表嘉靖不满意沈一石和织造局这种运作方式。仗要打,国库要填充,但用的不能是他嘉靖自己的私房钱。


  ▼赵贞吉也不是不懂这里面的关窍,退了一步,但还是不解为什么一定要郑泌昌何茂才办。


  ▲第一次看这段的时候,我只以为胡宗宪看上去清白,实际上他也是用自己亲戚敛财。但他现在在前线抗倭,所以宫里也纵容着,给他好处让他卖命。汝贞和赵贞吉后面谈的那一番,我只以为他家里人做的事情,他管束不严。直到后面赵贞吉和杨金水那一番对话,我才明白嘉靖的心思之深沉,胡宗宪还在前线卖命,君王却早已做了这番打算。为汝贞一叹。


  ▼抓郑、何二人的事情有了定论,赵贞吉又派人去叫海瑞王用汲,又问了问徽商的事情。


  ▼杨金水回答地精辟。


  ▲心疼徽商们....谈生意换甲方太难受....尤其是这种生意,前任进了局子简直是投诉无门T_T偏偏招商引资这么个肥差又很容易出事....


  ▼孟静不怎么认同,又不愿意杠宫里,把问题踢给锦衣卫,锦衣卫不接招。赵贞吉也无法,便听了杨金水的意思分头去办了。


  ▼一无所知的郑大人、何大人还在跟徽商谈判。他们叫上了沈一石的管家,给徽商们清点沈一石的财产。


  ▼给大家整理个excel:


  这管家肯定是被打过招呼的,所以这桩桩件件都是往好里说,这借的粮食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收回来呢....都能算进去。2.4万匹丝绸就是24万两银子啊,都够买一个芸娘了┓( ′?` )┏


  ▼何茂才显然是很满意的,让把管家送回去。


  ▼说算账,徽商又怎么能傻呢。


  ▲徽商的算法简直是在欺负郑大人和何大人啊。他们的算法是这样的:


  这个算法有两个问题:


管家说的是“二万四千匹丝绸”(当然也有可能是小说的bug,小说里面前面是说“净赚二千匹”),算下来是“二十四万两银子”,徽商直接说是“二万四千两”银子.....十万匹生丝的支出已经算完了,生丝的支出只应该算作坊继续生产而产生收入的1万3千匹生丝,剩下的八万七千匹已经包含在了支出里面了,断然没有算十万匹丝绸生丝的道理。

  所以即使是加上生丝的原材料价格,也应该是这样的:


  仍然有21万两银子,还是能买一个芸娘~


  ▼当然郑大人是被忽悠进去了,赶紧给了更加利好的条件。


  ▲郑大人的数学我是不想吐槽了,这个算法的槽点也太多了。


收购生丝是半价,即使是按照徽商们的算法,本来的利润是2.4万两,那么减去十万匹生丝的成本,应该是10万两,那损失就只有7.6万两了啊,8.8万两真是强行对半开。并过来无座作坊的税到底是多少,为啥就直接折半呢.....

  当然我还是假设郑大人是对的,五座作坊的税收是4.4万两,按照郑大人的算法,徽商们的收支是这样的。


  按照郑大人的政策,咱们的徽商每人将近赚一个半芸娘了┓( ′?` )┏


  这套投资商和招商部门的互相忽悠真是熟悉的味道啊~~


  ▼郑大人这么爽快地就让步了五座作坊的税收,徽商同学们又使出了讨价还价的终极绝招“我不买了我要走了!”


  ▼这招果然有用,何大人森气,郑大人直接给了特别多利好政策。


  来来来,我们算下郑大人又给了多少利润。


  ▲郑大人一句话,徽商们利润直接奔着翻番去了。转手利润就是50万两银子,可以购买两个半芸娘了┓( ′?` )┏50万两就是一万亩田,五个徽商就是五万亩田,而建德一个县,除去大户的田也就二十九万亩填,养活了二十七万百姓。五万亩田也就是将近五万人的生计。


  ▼只是郑泌昌如此爽快,徽商倒有点后怕。


  ▼郑大人不正面回答,但也是顺着杨金水之前的承诺说。


  ▼话都说这份上来了,这些徽商还有什么不同意的,这多好的买卖。


  ▼见徽商们答应了,何茂才着急着画押。


  ▲何茂才急躁的态度还是吓到了这些徽商,便想再缓缓。


  ▼只是何大人哪里能让他们缓缓,郑大人的白脸唱完了,当然是轮到何大人唱红脸了。


  徽商无法,只有签了。徽商精明,忽悠来忽悠去,只是胳膊哪里拧得过大腿,做大生意的要有觉悟。


  2. 郑泌昌、何茂才被抓


  ▼郑泌昌和何茂才满心欢喜找杨金水喜。


  ▼只是两人一看这满堂的锦衣卫和赵贞吉有些不对。


  ▼赵贞吉见两人来了,就开始宣旨。


  ▲总结一下,这个圣旨的意思就是我们制度很严格的,你们下面人这么贪是不行的....要是想活命,就把钱交出来吧~


  ▼郑、何二人大叫冤枉,岂不记得当年他们陷害的齐大柱也是被人冤枉。


  ▲何大人已经懵了,郑大人还记得威胁杨公公。


  ▼杨公公当然不会理,赵贞吉也不管他们,只安排继续捉拿其他人,等海瑞王用汲到了再审。


  3. 海瑞的家事


  哇咔咔,终于写到本剧唯一一场船戏!心潮澎湃!有写yellow文的感觉!在知乎写yellow文是不是要火了要火了!感觉可以开live发币走上人生巅峰了!


  好吧,回到海瑞同学。书里这一段和剧里面这一段是相差很大的,而且这个差别其实对海母这个人物的理解会很不一样,咱们写完这段之后再说。


  ▼海瑞正在他娘的床前念书(是真的“他娘的”),从后文来看,念的是《孝经》。


  ▲刚峰虽然考不上进士,但是业务水平还不错,至少能背。


  ▼海母点片段,海瑞开始背了。


  ▲虽然儒家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是也并非无条件地顺从父亲。


  ▼海母明知故问。


  ▲海瑞是个十足的孝子,处处在乎母亲的感受。


  ▼海母却很较真,她本也是通过这番话来和儿子探讨人生。


  ▲这段对话其实为海瑞最后上疏埋了伏笔。海瑞是恪守儒家的君臣纲常的,这样一个人,在家里可以说是对母亲愚孝,为什么会那样骂君父呢。因为有大义,因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海母也是厉害人,一句话就点出了海瑞心里的想法。


  ▲海瑞还是挺能自圆其说的。海瑞内心何尝不知道亏欠他的媳妇呢,只是他的取舍如此罢了。心疼海瑞媳妇。


  ▼海母想起了自己的丈夫。


  ▲海母内心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她确实希望儿子能够有后,也知道自己是有些苛待了媳妇;另一方面她寡母把儿子拉扯大,希望儿子能够对自己顺从,把自己放在心上,又不希望儿子对媳妇太好。


  ▼海母想了想,要从海瑞手里接过孙女。让海瑞去陪媳妇。


  ▼海瑞说还要陪母亲,海母却坚持。


  ▲岂止是有点过分啊,这也很矛盾。这样刚烈的海母才能带出这样刚烈的海瑞,但也注定了另一个女人的悲剧。


  ▼海母把孙女接了过来,催促着儿子去媳妇那边,还要吃药~


  海母既这样说了,海瑞便去了媳妇那边。


  ▼那厢海瑞在给海母背书,海妻却正在苦等。


  ▲她不知道海瑞会不会来,但提前备好了药。


  ▼海瑞出了母亲的屋子,来到了他和海妻的卧房,妻子叫住了他。


  ▲海妻是开心的吧。


  ▼海妻给汝贤端上了药。


  ▼海瑞看着妻子,心怀愧疚。


  ▲小说里还渲染了海瑞此刻的心中想法,自己的妻子当年也是书香门第,嫁给自己却如此操劳。他对妻子有愧。


  ▼海妻送上了药,还是不敢直接看她丈夫。


  ▲其实海妻也是个清秀的美人啊,虽比不上芸娘艳丽,却别有一番风致啊,喜欢她的眉毛和鼻子。


  ▼守着海瑞喝完,海妻又自己去喝了碗。


  ▲好奇海瑞的药里面有羌活吗hahaha。海妻喝药的时候海瑞还一直在看她,默默体会了把海大人猴急的心情。


  ▼来一张假装在看书,其实在等妻子的汝贤。


  ▼海妻喝完了药,绞了帕子给海瑞擦脸。


  ▼洗完脸海妻开始宽衣了。


  ▼不懂为啥海妻明明是在屋里宽衣,为什么海瑞又从屋外把海妻抱进里屋,发生了什么(⊙o⊙)…


  ▲海妻的背不错~


  ▼人都进里屋了,海妻却让海瑞去关门。


  ▲海妻还是蛮羞涩的,不过老的老小的小,还是要注意影响。


  ▼海瑞玩心大起,把海妻又抱了出来,故意问她谁去关。


  ▲海妻羞涩不答,海瑞便说让海妻去关。


  海妻内心os:衣服都脱了,你让我去关门!


  ▼海妻羞涩,却还是伸手关门。


  ▼海妻要碰着门的时候,海瑞又往后退了一步,让海妻碰不到门,嘴上还故意让海妻去关。


  ▼被海妻的小拳拳打了,让他别闹。


  ▼海妻努力去够门,海瑞却总不让她够着。


  ▼两人笑闹够了,终于关上了门,开始延续种族的重要工作?(? ???ω??? ?)?


  ▲这段关门戏真是拍的真是活色生香~而且很大的完善了海瑞这个角色,他也不是天生的不苟言笑古板迂腐,本质上还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也是享受夫妻生活的凡人。他会怜惜妻子,也会把仅有的鸡蛋给妻子,他在妻子和母亲间选择了母亲,却会在自己和妻子之间选择妻子。


  ▼完成了生命大和谐以后,海妻依偎在海瑞的怀里,念起了诗经。


  ▲诗经《国风.召南.草虫》一篇,写的就是相思之意。即使日日相见,这也是这对夫妻少有的相聚时光吧。(这么多年,我才知道“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下一句不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 )┏)以及海妻身段真是不错啊~~海瑞好福气好福气~~


  ▼只是这少有的相聚时光,却被一阵敲门声打破。省里传海瑞的人到了。


  ▲海瑞听说有上谕是比较惊讶的。这一段书里有解释,嘉靖不上朝,大多都是内阁的急递下到地方,指挥官员办事,圣旨是很少有的。


  ▼确认了是圣旨,海瑞便说马上来。


  ▼汝贤刚答完,妻子便捧来了官服。


  ▲看样子是一敲门就去备了,海妻真是贤惠。


  ▼海妻为海瑞换上了衣服。


  ▲明显两个人感情比李太医在的时候好多了,海妻能正眼看自己丈夫了。


  ▼海母在后面看着,内心很不是滋味。


  ▼海瑞换上了衣服就走了。


  ▼儿大不由娘,海母嘱托了海妻两句就走了。


  chuang戏写完了!撒花!


  其实小说里写的不太一样,这一段在小说里两个主要情节(海瑞背书,生命大和谐)是颠倒顺序的。小说里的剧情是海瑞本来是去妻子房里,准备生命大和谐,药吃完了,衣服也脱了,然后听到他母亲唱歌的声音,歌声凄苦,海瑞又从床上起来,去伺候母亲睡觉。海母又让他背了孝经。


  小说里那样写海母也过于不近人情了,而且也没有这么温暖的夫妻相处了。整部戏还是以男人朝堂戏为主,但少数的男女感情戏拍的都不错,这段关门戏更是温暖,让海瑞的家庭生活也更加丰满了。


  4. 胡宗宪、赵贞吉密谈


  ▼海瑞正在来的路上。浙江长官被抓,官场地震,杭州也是风起云涌。首先是巡抚府换防,胡宗宪的兵来巡抚府控制局面。


  ▼巡抚府的书办赶紧来接头了。


  ▼书办着急汇胡宗宪亲戚的事情。


  ▼书办到了胡宗宪府上,赵贞吉在里面,书办只好等。


  ▼东南二贞谈的便是浙江的烂摊子。


  ▲胡宗宪对嘉靖的心思是把握准了。可惜汝贞,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仕途已经无法向前了吧。


  ▼赵贞吉其实内心也猜到了一些,听汝贞这样说,他是高兴的,但马上有敛住了。


  ▲这个话也很符合赵贞吉的性格啊,谨慎小心,毕竟是徐阶的弟子。


  ▼胡宗宪劝赵贞吉赶紧查抄沈一石的财产。


  ▼赵贞吉奇怪,他以为胡宗宪知道变卖沈一石财产的事情。


  ▼胡宗宪是真的不知道。毕竟书办还没来得及禀告。


  ▼赵贞吉告诉了胡宗宪变卖沈一石家产的事情。


  ▼听到郑、何二人把他的亲戚也叫过来,胡宗宪也怒了。


  ▲做清官难啊,不止要自己清,还要自己身边人清。胡宗宪自己干净,挡不住亲戚做生意,也挡不住自己儿子四处要吃要喝。


  ▼赵贞吉见胡宗宪如此反应,也明白了。


  ▲小说里其实赵贞吉还有一句“看来是我错怪你了...”,原先赵贞吉大约也觉得此事是胡宗宪在里面牟利,哪里想到是郑、何二人和织造局为了把胡宗宪搅进去才做的,更没有想到是嘉靖的主意。


  ▼而此时胡宗宪那几个亲戚,已经被杨金水请到了织造局。


  ▼徽商们对郑泌昌、何茂才两人被抓的事情一无所知,只觉得平白得了一门好生意,这会就差杨金水盖章了,哪里想得到杨金水在这等着呢。


  ▼听说郑、何被抓起来了,徽商们也着急了,利也不要了,只求个平安。


  ▲当然,商人再怎么“亲近政府,远离政治”,也是跑不掉的。


  ▼徽商们只求个平安,但哪有那么容易。


  ▲杨金水就是要把胡宗宪搅进来,但是他也知道胡宗宪出不去。


  ▼胡宗宪此时还在跟赵贞吉谈浙江的局势。


  ▲胡宗宪稍微一想就知道这件事里面的关键,只是他还是把嘉靖摘清楚了,只说是下面的人把国产变为私产。胡宗宪也知道国之弊病,只是他医不了。


  ▼胡宗宪让赵贞吉上疏,赵贞吉却多心了起来。


  ▲他们背后的对联就是那幅“此日漫谈天下事,他年都是戏中人”,说的可不正是他俩。


  ▼赵贞吉问的却是有些诛心。


  ▲胡宗宪马上就知道赵贞吉的意思了。赵贞吉这样想也并不奇怪,他正是这个关键的当口,成了就能进内阁,他自然是慎之又慎。胡宗宪目前的位置又如此敏感,他俩又是政治上的对手,他的怀疑本也无可厚非。只是,作为朋友,又未免太伤胡宗宪了,胡宗宪是什么样的人,他赵贞吉哪能不知。但想来,赵贞吉这样的人物,能问出这句话,已经是把胡宗宪当朋友了。


  ▼胡宗宪这样说,赵贞吉也有点来气了。


  ▲心疼胡宗宪。他太难了,他不管怎么上疏都会被看成要“背叛严党”or“帮助严党”,事情牵涉他的亲戚,更是说不清楚,没人关心他说的对还是不对。


  ▼胡宗宪话说到这个份上,也是有些负气了,赵贞吉叫住了他。


  ▼书办在外面等着胡宗宪,听到胡宗宪这番话,心知胡宗宪已然知晓徽商之事,便告辞了。


  ▼赵贞吉分析了下局势,无非是说宫里插手,难。


  ▼见赵贞吉还是拿这些托词,胡宗宪却有些失望。


  ▲他无法分辨朝堂局势,只能让赵贞吉送来军需,不要慢了军国大事。


  ▼见胡宗宪如此便走了,赵贞吉想了下,又上前叫住了他。


  ▼赵贞吉剖白了一番。


  ▲对于赵贞吉这样性情的人来说,这大概是他的极限了吧。我第一遍看大明王朝,非常讨厌赵贞吉,在我眼里他就是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平时相交,让人如沐春风,做普通朋友也是极好。但所有的“好”都建立在不能损伤自己利益的基础上,他把自己的得失放在了最前面。他对胡汝贞的友情是真的,但是他也绝不会为了这份友情损伤自己的前途。但即使是这样,他对胡宗宪的友情,对徐阶的师生之情,也是真实的。无论是这次的为胡汝贞“争”,还是最后海瑞上疏他出头去当“英雄好汉”,有自保的情绪,也未尝没有顾及“恩”和“义”。他不那么好,也并不那么坏。


  ▼胡汝贞听了后也是有些感怀。


  ▲“东南二贞”惺惺相惜,只是,孟静后来所为,即使在他的立场无可指摘,终究是负了这番托付。


  啊,这集终于写完了!!


本文标题:深度解读《大明王朝1566》第十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