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条创作挑战赛#
老话说“人如其名”,孩子的名字包含着父母的美好愿望,也是家庭教育的初始,一个好的名字将来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老一辈家长起名务实且质朴,不是和效祖国有关,就是把“文武双全”“英俊”“杰出”这样的寓意添加到名字里,虽然重名率高,但一听就明白家长对学生的期许,而到了8090后这一代,受时代和环境影响,家长们起名格外偏爱“梓”“宣”“诺”等字。
全民“梓轩”潮后,家长在追求新奇的道路上跑偏家长对“梓轩”的偏爱让老师头疼,也让医生头大,新学期老师翻开点名册,发现学生们全是读音相同的名字,怎么区分可不是头疼?
而一位家长也分享了自己带孩子看病的经历,询问医生下一步做什么检查,医生根据名字查询,结果查出来一堆发音是“紫萱”的,真是让医生哭笑不得,那些年家长在学生时代看的小说和电视剧,影响都延续到孩子身上了。
全民“梓轩”潮可让网友们看了热闹,随之而来的段子也是不计其数,或许家长也注意到了,起名开始避开重复率高的字眼,可常用好听的字就那么多,家长们于是干脆不追求好听唯美了,只想着特别。
有的家长沉迷生僻字,为了突出自己的文化底蕴,拼命往学生名字里加笔画复杂的字,学生写不出来自己的名字,老师也得提前查字典,避免自己念错。
还有的家长在追求新奇的道路上逐渐跑偏,比如说前段时间有位姓“姜”的爸爸,给孩子起名叫“去寒”,如果不看姓这倒是个挺古风的名字,连名带姓一看就只觉得温暖了。
其实姜去寒的名字还算是不错了,虽然有谐音起码好听好记,可有些家长给孩子起的名实在让人忍俊不禁,有一位女大学生的名字叫“屈啦啦”,老师在群里反复提醒她改真实姓名,最后只能委屈的附上自己的身份证,还有好些同学看错了,叫她“屁啦啦”,真挺叫人无奈的。
20后的名字让人眼前一亮,这届家长回归正常了名字除了是个人符号,也是社交工具,尤其是当孩子上学后,名字会无数次被老师和同学叫起,如果不好听或者有歧义,会影响学生的社交,敏感一些的学生因此产生心理阴影,所以现在的年轻家长也都注意到了这么问题,他们普遍学历不低,起名的时候会格外注意。
有一位家长带孩子去儿科医院,等候的时候看到了指示牌上的儿童名字,这才发现,现在的20后名字都脱离了“奇葩”和“俗套”,即清新又好听,让人眼前一亮。
一对双胞胎的名字分别叫“杨瑞安”和“杨瑞宁”,听起来简单又舒服,“安宁”两个字有种岁月静好的感觉,“石易可”和“鲁知非”两个名字看起来都是简单的字眼,读起来却颇具意蕴。
90后或者95后家长基本都是上过大学的一代人,有些还拿到了研究生学历,同样是受小说影响,这代家长给孩子起的名字就很古韵古香,一位家长带孩子打疫苗时发现显示屏上的四个名字,刚好都很有古风,“李奕安”“傅元槿”“林辞遇”“陆北辰”听起来就是小说男主的既视感,甚至都能凑两对CP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代家长的起名方式正常了许多,不再追求个性和奇葩,而是注重名字带给孩子的正面价值,好听又好记,还能蕴含一定美好的寓意,这才是家长给孩子起名的初衷。
年轻家长给孩子起名,应该避开哪些误区?家长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名字,在学生时代留有不少遗憾,和人重名就是其一,所以想给孩子起个独一无二的名字,可名字太过新奇独特,也会给学生带来麻烦,可能会成为同学嘲笑的对象,老师为了保证课堂效果,大概也会区别对待。
家长给孩子起名尽量不要过于繁琐,从上幼儿园开始,学生每天要写很多遍自己的名字,太繁琐的名字对学生来说是个负担,如果名字不能轻易的被人叫出来,也失去了其中一个功能。
谐音法是部分家长喜欢的,但家长要注意谐音带给学生的影响,有些谐音不太美好,等学生懂事后会因为不美好的名字埋怨家长,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和人互换名字时也不够自信,担心被嘲笑。
名字是学生一生的符号,家长应该多思考,慎重决定。
今日话题:你觉得20后的名字好听吗?
以上图片于网络,如有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题]:全民“梓轩”潮后,20后的名字让人眼前一亮,这届家长回归正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