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4月22日的股东大会上再次语出惊人,她明确表示格力在人才培养中“绝不用一个海归派”,理由是“海归派里面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这番言论在现场赢得掌声和笑声,但也引发广泛争议。


  董明珠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近年来,国际竞争加剧,商业间谍事件的确偶有发生。


  但因此彻底拒绝海归人才,是否过于极端?


  这让人想起“因噎废食”的典故,难道说,就因为怕噎着,连饭也不吃了?


  要知道,格力的线下市场份额已经从2016年的43%下滑至2025年1-2月份的23.48%,如今又主动关闭国际化人才通道,未来竞争力如何保障?


  我认为,这种“一刀切”的逻辑背后,反映的是一种缺乏担当的保守心态。


  董明珠已年过七旬,三年后大概率卸任,自然无需为长远发展“冒险”。


  但格力呢?如果企业因惧怕风险而自我封闭,最终只会被开放创新的对手甩在身后。


  放眼全球,真正领先的企业无一不是广纳人才、兼容并蓄。


  民国时期的清华、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一流学府,正是因为汇聚了中西学术精华。


  钱学森等一代科学家若因“间谍嫌疑”被拒之门外,中国的科技发展会是什么局面?


  历史早已证明,闭关自守只会导致落后,而落后意味着被动挨打。


  当下社会已出现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过度防范风险导致思想僵化,甚至演变为“惊弓之鸟”式的自我设限。


  从教材中“English”变成“YINGYU”,到企业对海归人才的排斥,这种封闭思维若蔓延开来,损害的不仅是企业竞争力,更是国家的发展活力。


  格力是民族品牌的骄傲,但真正的骄傲应源于开放与自信,而非画地为牢。


  台下的掌声或许能带来一时畅快,但若因此错失全球化机遇,未来裁员降薪时,谁还会为今天的封闭叫好?


  中国需要更多企业勇敢“开窗”,而非因惧怕风雨而“封门”。


本文标题:谈谈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