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元一支的冰淇淋,在2005年的郑州街头引发轰动。一个连房租都付不起的刨冰摊老板,盯着手里这根"天价"甜筒,气得直咬牙:"成本不到三块钱,凭啥卖这么贵?"


  这个被现实逼到墙角的年轻人叫张红超。他可能想不到,这股"不服气"的劲头,竟会催生出全球4万多家门店的茶饮帝国——蜜雪冰城。


  6年搬6次,草根老板的辛酸史


  1997年,揣着3000块积蓄的张红超,在郑州城中村支起刨冰摊。没有招牌的门脸,用二手冰柜改造的操作台,连冰块都是自己冻的。可即便把价格压到5毛钱一碗,生意依然冷清。


  最惨的时候,他每天赚的钱还不够交电费。为躲房东催租,6年里他搬了6次家,最后一次连冰柜都抵押给了废品站。提起那段日子,他苦笑:"搬得连城中村大爷都认识我,见面就问'小伙子这次住几天啊?'"


  一根冰淇淋引发的逆袭


  转机出现在2005年夏天。当看到某品牌冰淇淋店排起长龙,张红超花"巨资"买了支18元的招牌产品。奶香在嘴里化开的瞬间,他眼睛亮了——这味道他能做!


  当天他就跑到旧货市场,花800块淘了台二手冰淇淋机。接下来的30天,这个高中辍学生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对照着食品化学书反复调试配方。面粉掺多了结块,糖放少了不挂勺,有次机器漏电把他右手烫出泡,包扎完继续干。


  当第一支成本7毛的冰淇淋诞生时,他做出了改变命运的决定:"就卖1块钱!学生都吃得起。"


  1元定价背后的商业智慧


  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藏着精明的算计:


  1. "钩子产品"策略:用冰淇淋吸引人流,带动其他产品


  2. 极致供应链:找本地奶厂直供鲜奶,省去中间商差价


  3. 薄利多销:单支利润3毛,但日均销量破2000支


  结果远超预期。2006年夏天,蜜雪冰城门店日均排队2小时,半年卖出200万支。最火爆时,收银员数钱数到手指脱皮,不得不买来点钞机应急。


  4万家店的秘密武器


  2007年,弟弟张红甫的加入让品牌走上快车道。兄弟俩定下三条铁律:


  1. 价格永不涨:15年过去,招牌冰淇淋仍是4元


  2. 原料透明化:在店里公示奶粉、白糖采购单据


  3. 农村包围城市:先占学校、县城,再攻核心商圈


  这种打法让蜜雪冰城像野草般疯长。2018年开出第5000家店时,他们干了个震惊行业的事——自建中央工厂,把果酱、茶叶等23种原料成本砍掉30%。正是这步棋,让品牌在疫情期间逆势扩张,如今全球门店超4.6万家。


  给创业者的启示录


  1. 别瞧不起"小生意":抓住高频消费,5毛钱利润也能滚雪球


  2.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当所有人追求高端化时,平价才是蓝海


  3. 死磕供应链: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护城河


  最近在东南亚街头,穿花衬衫的"热带雪王"正和游客合影。这个曾因交不起房租躲躲藏藏的河南小伙,把中国式性价比带向了世界。正如张红超常说的:"没有不赚钱的行业,只有算不清账的生意。"


本文标题:张红超1元冰淇淋逆袭,高质平价撬动全球4.6万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