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熬夜之后,第二天心情莫名变得低落,一点小事就容易烦躁、焦虑。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熬夜与情绪低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生物钟紊乱是导致熬夜后情绪低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的身体内部有一套自然的生物钟,它调控着我们的睡眠-清醒周期,以及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


  熬夜打破了正常的生物钟节律,使得身体的各项机能无法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调整和修复。


  就像一个精密的时钟被打乱了节奏,身体的激素分泌也会失衡,其中,影响情绪的褪黑素和皮质醇分泌异常。


  褪黑素不仅有助于睡眠,还对情绪调节有积极作用;皮质醇作为一种应激激素,正常情况下在早晨分泌较高,夜晚降低。熬夜会使它们的分泌规律被破坏,进而导致情绪低落。


  熬夜还会引发神经递质失衡。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对情绪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血清素和多巴胺便是其中的重要成员,血清素能让人感到愉悦、放松,多巴胺则与奖赏、动力等情绪相关。


  熬夜会干扰这些神经递质的正常合成和释放,血清素水平下降,我们就难以感受到快乐,多巴胺分泌异常也会让我们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失去热情,情绪自然变得低落。


  此外,熬夜会使大脑功能受损。


  大脑在睡眠中进行自我修复和整理记忆等工作,熬夜剥夺了大脑充分休息的时间,导致大脑的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处理情绪信息的能力也大打折扣。


  当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问题时,大脑无法像正常状态下那样有效地应对,从而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增加患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如导致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等。


  说明:文字原创,图片由AI生成。


  :汪宇豪


  编辑:郝学婧 李硕然


  审核:姜峰 李雅琴


本文标题:熬夜为何会情绪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