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的小学生家长们掀起了一场“寻桑叶大作战”。随着小学科学课“养蚕观察”作业的启动,全城家长陷入“蚕宝宝口粮危机”,学校周边桑树被采摘得只剩光秃秃的枝干,甚至有家庭为养活500条蚕,每周需消耗6斤桑叶,引发全网热议。


  取材网络


  桑叶告急,家长“全城寻树”


  武汉市民李女士的女儿从幼儿园开始养蚕,如今家中已囤积近500条蚕,每天需消耗大量桑叶。为满足需求,全家总动员:爷爷奶奶每周驱车至郊区采摘6斤桑叶,父母下班后则穿梭于公园、小区绿化带“薅树叶”,但仍供不应求。“学校附近两棵桑树早被摘秃了,连嫩芽都不剩。”李女士无奈道。


  取材网络


  取材网络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社交平台上,武汉家长纷纷发布“寻桑地图”,标注东湖绿道、黄陂桑园等采摘点,甚至有人驱车30公里至郊区“扫货”。文具店3元10片的桑叶成为应急选择,而电商平台新鲜桑叶价格飙升至72元/斤,仍有家长抢购。


  ---


  城市绿化与教育需求的冲突


  桑叶短缺的背后,暴露出城市绿化规划的尴尬。武汉市园林局专家表示,桑树因观赏性弱、易野生繁殖,未被纳入主流绿化树种,城区成片桑树林几乎绝迹,仅存的野生小树苗常被误当杂草清理。


  与此同时,民间对桑树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家长为养蚕四处“薅叶”;另一方面,部分小区居民因“桑”谐音“丧”要求移栽树木。如武汉丰竹园小区居民曾联名申请砍伐两棵22年树龄的桑树,遭民俗专家批评“迷信糟粕”。


  ---


  ,何全国三年级都在养蚕?


  养蚕成为小学科学课标配,源于其独特的教学价值。杭州某小学教师解释:“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完整,从卵到蛾仅需一个月,便于学生观察生命科学现象。”此外,养蚕成本低、易操作,还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然而,课程设计未充分考虑城市资源现状。武汉三年级学生家长沈女士坦言:“很多家庭不认识桑叶,误采其他树叶导致蚕死亡,孩子哭了好几天。”部分家长呼吁学校提供替代方案,如观察菜青虫或蚂蚁,减轻资源压力。


  ---


  多方探索解决方案


  1. 郊区桑园开放采摘


  黄陂、江夏等郊区桑园推出免费采摘服务,家长可驱车前往。果园主朱先生表示:“桑叶不值钱,只要不破坏树木,欢迎来摘。”专家提醒,应分散采摘避免单棵树被薅秃。


  2. 线上桑叶产业链兴起


  浙江海宁某村庄每年向全国寄出10万盒“养蚕套装”,含蚕卵、桑叶和饲养盒,售价20元。电商平台新鲜桑叶日销超2000单,顺丰冷链保障叶片新鲜。


  3. 社区共建“共享桑树”


  有小区业主自发在公共绿地种植桑树,标注“教育专用,请勿喷洒农药”。武汉东亭小区家长组建“桑叶互助群”,按需分配采摘量,避免资源浪费。


  ---


  教育实践如何与城市生态共融?


  这场“桑叶争夺战”折射出教育实践与城市管理的深层矛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建议:


  - 课程改良:增加虚拟观察、校内集体饲养等替代方案;


  - 城市规划:在校园周边专项种植桑树,划定“教育绿化区”;


  - 社会协作:鼓励农场、公园与学校合作,提供研学基地。


  “养蚕不应成为家长负担。”武汉园林局呼吁理性采摘,同时承诺研究桑树种植试点。而一位家长的朋友圈道出众人心声:“看着女儿记录蚕宝宝结茧的日记,既心疼又欣慰——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


  (为保护隐私,文中家长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