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五筐,下午五筐,满院子都是叽叽喳喳的小鸡崽,我爸当场就愣住了!”安徽蚌埠朱女士的视频记录下这场魔幻现实:790元的账单、10个印着“活体快运”的纸箱、550只毛茸茸的小生命,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小鸡风暴”,让这个普通家庭措手不及。老人在直播间误触免密支付,连续下单10次却浑然不觉,直到快递员抱着纸箱叩响家门——这场荒诞的网购乌龙,撕开了老年群体数字生活的隐秘角落。


  图片:微博荔枝新闻


  有人忍俊不禁:“爷爷这下直接承包了全村的‘鸡生大事’”,但更多人笑过之后陷入沉思:当智能手机变成“盲盒机”,当免密支付成为“隐形油门”,有多少老人正在被技术时代的快车甩在身后?


  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免密支付”这把双刃剑。对年轻人而言,0.3秒的指纹识别是效率革命;对老人来说,却是防不胜防的“一键翻车”。朱女士父亲的遭遇并非个例:上海李奶奶误买200斤猫砂当洗衣粉,重庆王爷爷被直播套路买下8888元的“收藏品”,更有老人因免密支付每月被扣费数百元却毫不知情。某平台数据显示,60岁以上网民中仅28%能独立完成支付操作,而默认开启的免密功能,恰似给不熟悉路况的司机踩下了油门。


  图片:百度


  平台设计的“适老盲区”难辞其咎。当“一键下单”“极速支付”的红色按钮占据屏幕中心,当二次确认的小字藏在角落,当生物识别代替了清晰的文字提示,技术的傲慢正在制造信息鸿沟。


  直播间里,主播的“限时秒杀”“最后三单”话术如连珠炮,放大的商品图掩盖了规格细节,老人稍一犹豫点击屏幕,便触发了连环订单。朱女士父亲正是在观看养殖直播时,误将“购买1筐”重复点击10次,而免密支付让每一次点击都变成真实扣款。


  活体商品不退换的行业惯例,本质是风险转移。商家称“活物运输易死亡”,却忽略了消费者的“非故意购买”责任。当550只小鸡挤在临时搭建的鸡棚里,当饲料成本远超购鸡费用,老人被迫承担了技术失误与商业规则的双重代价。


  图片:微博荔枝新闻


  朱女士在事后立即解绑了母亲的银行卡,并将手机调至“长辈模式”,大字版界面和二次确认弹窗让操作更安心。


  这场“小鸡闹剧”终会以老人养殖成功或折价转卖收尾,但留给社会的思考远未停止:你的父母是否也在直播间为“9.9元包邮”心动?他们的手机是否还开着免密支付?当我们享受技术便利时,是否该回头牵住父母的手,带他们穿过数字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