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搜索结果中披露的信息及《劳动法》相关规定,小米要求员工日均工时不低于11.5小时的做法涉嫌违反劳动法,具体分析如下:


  一、劳动法对工作时间的限制


  1. 法定标准工时


  《劳动法》明确规定,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不超过44小时,且用人单位应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天。若按小米的日均11.5小时计算,每天超出标准工时3.5小时,若以每月22个工作日计,总工时为253小时,远超法定上限(176小时),且每月加班时间达77小时,远高于法定的36小时上限。


  2. 加班时长限制


  法律允许的加班时长分为两种情况:一般每日不超过1小时,特殊情况下每日不超过3小时,但每月累计不得超过36小时。小米部分部门要求日均加班3.5小时(如从8小时延长至11.5小时),单日已超法定上限,月累计更远超36小时,属于违法行为。


  二、小米工时制度的违法表现


  1. 强制加班与变相惩罚


  多名员工证实,小米通过非书面形式强制要求加班,工时未达标者需提交书面说明,甚至面临约谈、绩效扣减或劝退。例如,请假导致日均工时不足时,需额外补班,实际形成“加班还债”的机制。这种将工时与绩效直接挂钩的管理方式,属于变相强制加班,违反《劳动法》关于“加班需协商一致”的规定。


  2. 外包员工的权益侵害


  外包员工被要求每日必须待满11小时,否则可能被立即解雇。外包员工虽非正式雇员,但根据《劳动合同法》,其劳动权益同样受法律保护,强制超时加班仍属违法。


  3. 未支付法定加班费


  劳动法要求,超出法定工时的加班应支付1.5倍至3倍的工资,或安排补休。然而,小米员工未提及获得足额加班费,反而因工时不足被约谈,表明企业可能未履行支付义务。


  三、法律后果与企业责任


  1. 违法风险


  若查证属实,小米可能面临劳动监察部门的处罚,包括责令整改、罚款,甚至承担员工索赔(如补发加班费、赔偿精神损失等)。此前类似案例中,企业因强制加班被法院判决赔偿的案例屡见不鲜。


  2. 社会与企业文化反思


  小米的工时制度暴露了互联网行业“内卷化”的深层问题。以工作时长替代效率评估的“伪奋斗文化”,不仅损害员工健康,长期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和创新力下降。此外,小米《供应商社会责任准则》对外限制每周60小时工时,自身却执行更严苛标准,形成双重标准,削弱企业公信力。


  结论:违反劳动法且需整改


  综合法律条款与员工爆料,小米的工时要求已明显违反《劳动法》。员工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权:


  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补发加班费或赔偿;


  联合工会与企业协商,推动合法工时制度。


  企业若希望平衡效率与合规,应优化管理机制(如引入弹性工时、强化绩效评估而非单纯计时),而非依赖强制加班。监管部门也需加强执法力度,遏制行业普遍存在的超时劳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