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格力电器(000651.SZ)第十三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落下帷幕,71岁的董明珠在开启第五个董事长任期的同时,正式卸任担任24年的总裁职务。这一人事调整不仅标志着格力进入“后董明珠时代”的权力过渡期,更折射出这家空调巨头在多元化困局与渠道改革深水区中的战略抉择。


一、卸任逻辑:从“铁腕掌舵”到“战略守望”

  董明珠自2001年执掌总裁帅印以来,带领格力从年营收不足200亿元的地方企业成长为全球空调行业龙头。然而,随着空调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格力空调业务营收占比仍超78%(2024年中数据),多元化布局的冰洗、智能装备等业务贡献不足5%。此次卸任总裁,董明珠将日常经营权交予张伟,自己则聚焦于战略决策与资本运作,形成“董事长定方向、总裁抓执行”的分工模式。


  这一调整背后,既有年龄因素的考量(董明珠已超70岁),也暗含治理结构优化的深意。近年来,董明珠因“个人IP驱动营销”“渠道改革争议”等话题频引争议,卸任总裁可缓解其个人风格对经营决策的过度影响,同时为管理层注入新活力。


二、张伟接棒:技术派“老兵”的破局使命

  接任者张伟是格力内部培养的“典型性高管”。1999年入职以来,他历任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企业管理等核心部门负责人,2020年起担任党委书记,是格力组织体系与战略执行的关键承接者。与董明珠的“销售女王”背景不同,张伟的技术与管理复合型履历,契合格力当前“重研发、轻并购”的战略转向——尤其在芯片、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布局,需要更强的技术整合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张伟持有格力48.33万股(截至2023年),虽持股比例不高,但其作为“元老级”高管的稳定性,被视为董明珠信任的象征。此外,新任副总裁钟成堡(38岁)等“85后”技术骨干的加入,进一步强化了管理层的年轻化特征。


三、接班人迷局:未完成的“去董明珠化”

  尽管董明珠声称“已培养三四个接班人”,但此次调整并未明确“二号人物”。张伟的任命更像是一次“过渡性安排”:他深耕内部体系,但缺乏独立操盘大型项目的经验;而此前被看好的盾安环境董事长邓晓博意外落选,折射出接班人计划的不确定性。


  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强调“年轻化不唯年龄论”,但其“思想年轻化”的标准仍显模糊。投资者担忧,若未来三年无法实现核心业务突破,格力可能陷入“董明珠依赖症”与“接班人真空”的双重困境。


四、挑战与变数:空调基本盘与新增长极的博弈 1. 空调业务的“双刃剑”效应

   格力空调市占率仍超35%,但行业增速放缓与价格战压力下,其“压货式渠道模式”面临挑战。董明珠推动的“董明珠健康家”门店计划(2025年目标3000家),试图通过场景化销售突破增量,但中高端冰洗产品面临海尔、美的的强势挤压,且过度依赖董明珠个人IP可能削弱品牌专业性。


2. 多元化突围的“技术孤岛”困局

   格力在光伏储能、智能装备等领域的投入超千亿元,但自研路径导致成果转化周期长。以芯片业务为例,其珠海工厂尚未实现车规级芯片量产,而美的通过收购库卡已构建工业自动化生态闭环。张伟团队需在“自主创新”与“生态合作”间找到平衡点。


3. 渠道改革的“利益再分配”难题

   董明珠推动的线上直营化与经销商利益保护政策,虽稳住了县级市场基本盘,但线上渠道增长乏力(2024年线上营收占比不足20%)。张伟上任后,需在“不价格战、不特价”的约束下,探索增量空间。


五、未来展望:铁王座下的暗流

  董明珠的卸任,本质是一场“可控的权力迭代”。她仍通过持股1.79%(市值45亿元)及与珠海明骏的“一致行动人”关系,掌握核心话语权。而张伟团队能否在三年内交出多元化答卷,将决定这场权力交接的最终成色。


  若格力能实现两大突破,或可延续“董明珠时代”的辉煌:


  - 技术破局:在光伏逆变器、工业机器人等赛道形成可量产的爆款产品;


  - 生态重构:将“健康家”从单品陈列升级为场景解决方案,打破空调依赖症。


  否则,格力或将面临“大企业病”与增长停滞的双重围剿。这场始于总裁更迭的变革,终将检验一个商业帝国的转型韧性。


结语

  从“好空调格力造”到“万物皆可格力”,董明珠的卸任不是终点,而是新周期的起点。当71岁的“铁娘子”退居幕后,张伟与他的年轻团队能否在存量市场中掘出新蓝海?答案或许藏在格力实验室的芯片蓝图里,藏在“健康家”门店的消费者反馈中,更藏在资本市场对这场权力交棒的耐心之中。


本文标题:董明珠卸任格力电器总裁:一场权力交棒与战略转型的深度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