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以下简称“新国标”),并将于2026年7月1日正式实施。相较于2020版国家标准,新国标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改为强制性要求,因此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这一新规的出台,旨在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缓解公众对新能源车自燃风险的担忧。


  新国标的核心要求


  新国标的核心在于对电池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根据新规,电池在发生热失控后必须保证不起火、不爆炸,并且需要提供热事件警信号,确保烟气不会对乘员造成伤害。这一要求的严格程度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有效提升电动汽车的整体安全性。


  工信部的编制说明显示,截止去年2月,受访的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中,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另有14%的企业预计将在2026至2027年具备此项技术。这一数据表明,行业内技术储备的普遍性为新国标的实施提供了基础。


  动力电池厂商的应对策略


  面对新国标的出台,多家动力电池厂商纷纷采取措施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广汽埃安推出了弹匣电池技术,通过创新的“分舱隔离”设计和高效的隔热层、吸热层,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则通过改变电芯形状和排列方式,提高了电池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针刺测试中表现出色。此外,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采用了液冷技术,有效防止热失控,并通过模块化设计提升了电池包的整体安全性。


  这些技术的创新不仅是对新国标的响应,也为电动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信任度也将随之增加。


  行业洗牌与市场影响


  新国标的实施将对电动汽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根据规定,对于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相关要求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而对于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相关要求将在2027年7月1日实施。这意味着已获批车型将有一年的过渡期,但需在2027年前完成改造或退出市场。预计在2026年下半年,旧款车型将出现降价清仓潮。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为了提升电池安全性,电芯和电池包的设计与制造将需要进行多项改进,这将显著增加研发和生产成本。这种成本上升将直接传导至电动车的整车价格,行业也将面临进一步的洗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只有具备技术优势和安全保障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源自金融界


本文标题:电动汽车安全新规: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