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殉情男子遗书称想与妻子合葬,网友:不负责的男人,不提倡!
"他连女儿的牙刷都舍不得丢,全部打包好带给我。"深圳33岁男子谢先生离世后,岳母徐女士对着镜头哽咽的这句话。
4月11日凌晨,这个曾在社交平台写下万字绝笔信的男人,将妻子遗物分门别类装进18个纸箱,就连化疗用过的毛巾都贴上标签,写着"接触皮肤前请消毒",最终带着泰国清迈买回的生肖戒指,在妻子忌日四个月整的深夜永远闭上了眼睛。
这是发生在深圳城中村的真实悲剧,监控画面显示,谢先生最后一次出现在便利店时,特意买了妻子生前最爱的芋泥波波奶茶,却没带走,他把奶茶杯放在供桌上,对着遗像坐了整整一夜。
网友:如果是男的先走,女的会吗?
法医告显示,他体内酒精浓度超过醉驾标准,却没检出常见的抗抑郁药物成分,这让心理专家倒吸冷气:"这是典型的‘情感耗竭型自杀’,他用四年时间把自己活成了妻子的影子。"
有一个更令人窒息的细节,冬季大衣单独装箱并放入樟脑丸,梳子上残留的头发用密封袋保存,未用完的止痛贴标注有效期。最刺痛人的是那支薄荷色牙刷,刷毛因长期使用已倒伏变形,根部却裹着保鲜膜,标签上写着"2024年12月10日最后一次使用"。
岳母徐女士颤抖着打开箱子,发现每件物品都附上手写说明,其中一支口红上的标注"最后一次约会使用",让这位母亲当场崩溃。
数据显示,深圳心理咨询热线在事件曝光后求助量激增40%,其中23%的来电者直接提到"感到活着没有意义"。但更值得警惕的是社交媒体的狂欢:现代梁祝话题阅读量突破2.3亿次,自媒体将遗书剪辑成"爱情金句"传播,却刻意忽略谢先生生前从未接受心理干预的事实。
正如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指出:"当遗物整理被异化为痴情证据,真实的心理危机就被包装成了情感奇观。"
网友:原来还有这么深情的男子,我见身边很多老婆走了,很快又找一个
谢先生与妻子黄小姐的故事,始于2022年梧桐山徒步活动,当时黄小姐因双相情感障碍休学,谢先生主动承担起护工角色,甚至在她发病时整夜守护,允许她咬自己胳膊缓解痛苦。
两人原计划2025年补办婚礼,却因黄小姐病情恶化被迫推迟。2024年12月11日,她在丈夫怀中离世,床头还摆着未完成的婚纱照模板。
妻子离世后,谢先生的行为逐渐走向了极端,他在客厅设置供桌,每日晨昏祭拜,连妻子的牙刷朝向都与生前一致;独自赴泰国完成未竟旅行,将妻子照片置于座位旁;甚至深夜对着遗照喃喃自语,仿佛她从未离开。
同事回忆,他每天午休时都会打开香水瓶盖,"说闻着味道就像妻子还在身边"。这种偏执化的纪念,与他拒绝接受心理干预形成了残酷的闭环。
据岳母徐女士透露,谢先生将妻子的18箱遗物分为"衣物类""日用品类""纪念品类",连梳子齿缝的头发都用密封袋保存,标签精确到日期。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过渡性客体依赖"。
英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指出,丧偶者会通过保存逝者物品维系情感联结,但谢先生的做法已超出正常范围。深圳市康宁医院心理科专家分析:"他把自己活成了妻子的‘遗物管理员’,这种病态的情感融合,本质是自我价值的彻底崩塌。"
网友:太不负责任了
95后网友集体泪崩:"原来真的有人把‘生死相随’从小说搬到现实",但40岁以上群体更多关注现实问题:"白发人送黑发人,父母的伤痛谁来买单?"
网友:家里老人怎么办?
谢先生离世前曾多次向社区心理服务站求助,却因"未表现出明显自杀倾向"未被纳入重点干预名单。这暴露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短板,《柳叶刀》研究显示,我国丧偶人群中20%会出现严重心理问题,但接受干预的比例不足5%。
这谢先生父母因独子离世悲痛住院,岳母徐女士每晚靠保健品才能入睡,而那18箱遗物至今未被处理。
深圳南山区已启动"哀伤辅导进社区"试点,培训工作人员识别10项高危指标,包括持续整理遗物超1个月、拒绝处理逝者物品等。但正如文化学者李薇所言:"当我们为‘化蝶’传说流泪时,更要看见那些在深夜攥着旧物失眠的普通人。"
谢先生离世前,曾将妻子的4只猫送回岳母家;而他的手机备忘录里,最后一条记录停留在4月10日:"明天要去见小薇了,记得带她最爱的百合,还有我们的结婚照。"
网友:我怎么遇不到
当爱情超越生死,遗物究竟是情感的寄托,还是自我囚禁的牢笼?当殉情被包装成浪漫神话,我们是否正在鼓励一种危险的情感模式?
本文标题:深圳殉情男子遗书称想与妻子合葬,网友:不负责的男人,不提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