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镜头之外的真实:广西农民抗旱实录与粮食安全保卫战


  一、流量漩涡中的悲情叙事


  2025年4月,一段时长37秒的短视频在抖音平台掀起轩然大波。画面中,广西某村几位老农跪在龟裂的田埂上,双手合十向天祈求,身后是成片枯萎的甘蔗苗。视频配文"八旬老人跪求救命水"迅速引发关注,单日播放量突破2000万次,评论区充斥着"广西干旱触目惊心""政府不作为"等激烈言论。


  然而,这段看似"真实"的画面背后,却是精心策划的摆拍。4月23日,南宁市农业农村局发布通:经实地核查,该视频拍摄于宾阳县王灵镇,当天村民正使用政府调配的抽水机灌溉农田,所谓"跪地求雨"实为某自媒体团队导演的表演。视频中展示的"绝收农田",实际上是尚未播种的预留地块。


  这并非孤例。据广西网信办监测,4月以来,全区共处置涉旱不实信息127条,其中73%为"农民跪地求水""政府救灾不力"等情绪化内容。这些视频往往选取局部受灾画面,刻意回避正在作业的抽水设备、铺设中的灌溉管道等抗旱场景,通过制造"视觉奇观"收割流量。


  二、镜头之外的抗旱图景


  之前水多,一抛一撒就可以,而如今却只能一点一点一坑一坑的去种


  在流量狂欢的背后,八桂大地正上演着一场静默的抗旱攻坚战:


  1. 科技赋能的田间革命


  在河池市东兰县三石镇公平村,52岁的种粮大户韦成业驾驶着改装后的"抗旱战车"——一辆搭载500升水箱的农用三轮车,在田埂间穿梭喷洒叶面肥。这套由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无人机喷洒抗旱剂,可使玉米抗旱能力提升30%。


  崇左市扶绥县的"甘蔗智慧农场"里,4000亩蔗田安装了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农户只需打开手机APP,就能实时查看土壤湿度、气象数据,并远程控制滴灌设备。这套由东亚糖业投资1200万元建设的系统,将灌溉效率提高40%,节水50%。


  2. 全民参与的水源争夺战


  在来宾市武宣县,3000名村民组成"抗旱突击队",在红水河沿岸搭建起12公里长的临时提水管道。70岁的老支书黄天福连续15天驻守泵房,带领村民24小时轮班抽水,将120万立方米河水引入干涸的蔗田。


  贵港市覃塘区大岭乡,27个自然村自发成立"抗旱互助组"。村民韦家强将自家闲置的3台抽水机无偿提供给邻村使用,在他的带动下,全乡累计调剂抗旱设备237台套,实现"一村受灾、多村支援"。


  3. 政企协同的抗旱体系


  广西制糖企业构建的"抗旱联盟"成为关键力量。中粮崇左糖业投入2000万元,为蔗农免费提供滴灌设备和柴油;湘桂糖业组建37支专业服务队,深入田间指导抗旱技术。截至4月25日,全区糖企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2亿元,覆盖农田28万亩。


  三、粮食安全的硬核守护


  这场抗旱攻坚战,正在改写广西农业的生存逻辑:


  1. 春耕进度逆势上扬


  尽管遭遇特旱,广西早稻插秧进度却跑出"加速度"。截至4月25日,全区早稻已插1194万亩,完成计划的94.4%,同比快3.7个百分点。这背后是26.39万台抽水设备昼夜轰鸣,13.37亿吨地下水被精准输送到田间。


  2. 粮食产能韧性凸显


  在南宁市武鸣区,农技人员指导农户采用"水稻旱直播"技术,将育秧期缩短15天。这项创新使10万亩望天田实现"零补水"插秧,预计亩产可达450公斤。


  3. 农业基础设施升级


  抗旱倒逼水利建设提速。全区新建抗旱井2935口,修复灌溉渠道418公里,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78万亩。在桂中治旱乐滩水库灌区,新建成的128公里输水管道,使128万亩农田告别"靠天吃饭"。


  四、抗旱背后的制度密码


  广西抗旱奇迹的背后,是一套精密的制度设计:


  1. 应急响应体系


  4月19日启动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Ⅳ级应急响应,激活了"自治区-市-县-乡"四级联动机制。28支省级抗旱工作队下沉一线,1.2万名农技人员驻点指导,形成"旱情一日一、措施一县一策"的精准调度。


  2. 资金保障机制


  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2.9亿元,其中3700万元用于抗旱技术推广,8200万元用于设备采购。这些资金通过"一卡通"直达农户,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3. 科技支撑网络


  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卫星遥感每日更新旱情图,无人机巡查1.2万个行政村,田间布设的1.5万个墒情监测点实时回传数据。这套系统使抗旱决策精度提升60%。


  五、粮食安全的时代启示


  广西抗旱实践,正在书写中国农业的新范式:


  1. 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灾"


  全区1153万亩农田实施的抗旱技术集成应用,将传统"靠天吃饭"的农业,升级为"科技防灾"的现代产业。地膜覆盖、秸秆还田等技术,使土壤保墒能力提升20%。


  2. 从"单兵作战"到"系统治理"


  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农户参与"的抗旱共同体。制糖企业的"抗旱联盟"、合作社的"互助机制"、农户的"科技应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治理格局。


  3. 从"粮食增产"到"产能提升"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设施配套、种业创新攻关,广西正在打造"旱涝保收"的粮食生产体系。2025年,全区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400万亩,使粮食产能再增50万吨。


  结语:在干旱中看见中国农业的未来


  当短视频平台仍在传播"农民跪地求水"的虚假悲情时,八桂大地的田间地头,一场关乎粮食安全的保卫战正在无声却坚定地进行。从抽水机的轰鸣到智慧农场的数据流,从政府的应急响应到企业的技术赋能,广西农民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粮食安全,从来不是靠眼泪换取同情,而是用智慧和汗水浇筑的硬核实力。这场抗旱攻坚战,不仅守住了广西的"米袋子""糖罐子",更在极端气候挑战下,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


本文标题:广西农民跪地求雨?镜头内外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