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因《乘风破浪的姐姐4》走红的美籍歌手唐伯虎(Annie Tang)针对“拖欠造型师1.7万元劳务费”事件作出回应,一句“事情不是这样,具体会有工作人员对接”的表态,不仅未能平息舆论,反而让这场持续近一年的纠纷再度陷入“罗生门”。


  据造型师郑先生公开的聊天记录显示,自2024年7月起,唐伯虎及其工作室“桃花仙歌”便以“财务流程”“未收到演出费”为由拖延支付,涉及金额包括7月直播造型费1万元、8月广告拍摄费7000元(含服装租赁费3000元、妆发费4000元)。更戏剧化的是,2024年8月苏州广告拍摄期间,唐伯虎团队在拍摄结束后突然离场,将郑先生及设备“遗弃”在苏州,导致工作室次日拍摄计划流产,直接损失超8万元。


  面对指控,唐伯虎本人虽在2025年2月6日回应媒体称“有隐情”,但始终未提供书面说明或付款凭证。而工作室则将矛盾指向艺人“单方面违约”,称其“未经沟通擅自离场”导致项目停摆,并反诉唐伯虎“截留个人收入”,致使工作室拖欠员工工资及供应商货款。双方各执一词的背后,暴露出影视行业“艺人-工作室”关系中常见的财务不透明与合同漏洞——郑先生与工作室未签订书面合同,仅通过微信确认合作细节,导致追责时因“管辖权争议”受阻。


  这场风波中,唐伯虎的回应更像是一场危机公关的“拖延战术”。从2024年8月承诺“演出费到账后立即支付”,到如今“甩锅工作人员”,其态度反复加剧了公众对艺人契约精神的质疑。正如法律人士所言,若艺人确认债务却未履行,仍需承担连带责任。这场1.7万元的欠款纠纷,撕开的不仅是外籍艺人在华发展的管理漏洞,更是整个行业对“流量至上”与“契约精神”的失衡反思。


本文标题:唐伯虎回应拖欠劳务费争议:模糊表态难掩信任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