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喊停,佩通坦出招
文︱陆弃
又一位美国“盟友”撑不住了。这一次,是泰国。当地时间4月22日,泰国总理佩通坦正式宣布:原定于23日举行的泰美关税谈判将无限期推迟。这一决定,是泰国对特朗普“最低基准关税”政策作出的明确回应,也是对美国经济霸凌行径的一次隐性抗拒。表面是“技术准备不足”,背后却是政治分歧彻底摊牌。
本月初,特朗普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加征“统一基准”10%的新关税。但所谓统一,不过是幌子。对泰国征收的关税高达36%,在所有东南亚国家中位列第一。这不是关税,而是经济绞杀。对一个以出口为命脉的国家而言,这种比例就是赤裸裸的“惩罚性措施”。
特朗普嘴上说是“重建公平贸易”,实际却是用关税当成外交鞭子,在全球范围挥舞。他根本不在乎什么自由市场,唯一关心的,是如何在大选前对外制造“强硬”的人设,以转移国内日益加剧的通胀、抗议、社会撕裂与政治失控。
泰国没有直接翻脸,但这次“喊停谈判”,已经是给足美国面子之后的冷处理。总理佩通坦言之凿凿:将咨询学术界和产业界,制定应对计划;副总理披猜更明确表示,泰方“不急于赴美”,因为“提案尚未准备好”。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这不是没有准备,而是根本不接受美国单方面设定游戏规则。
被打压之后还得赶赴谈判桌,这是什么逻辑?泰国没有完全拒绝对话,但这次明显要争取主动。泰国副总理披猜表示,工作层级磋商仍在继续,但部长级会谈被迫延期,说明泰国试图拉长谈判周期,等待更好的筹码,寻找外部支点,甚至可能希望特朗普的政策发生转向或自身国内反弹加剧。
特朗普这一轮关税升级,几乎砸中了泰国所有关键出口品类:电子元件、食品加工、农产品,连猪肉进口规则都被重新审查。对此,泰国政府的回应并不“软”:准备下调对部分美国产品的本地关税,扩大美国商品进口,比如玉米、大豆、原油、乙烷、液化天然气、飞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泰国主动制造对美国商品的依赖性,换取谈判筹码,在规则层面博弈。
这一招,说白了就是:你敢对我加税,我就用进口换取议价空间。这种以战止战、以退为进的策略,在特朗普对外政策越来越失控的当下,尤显清醒。披猜警告称,特朗普的新关税可能会让泰国经济增长直接减少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什么概念?这对一个依赖出口、旅游尚未完全恢复的国家,是近乎腰斩的重创。但即便如此,泰国仍选择“谈判暂停”,足以说明当前东南亚国家对美国的信任已经动摇。
菲律宾、越南、印尼等国都在密切关注这一轮特朗普“关税暴走”的进展。而泰国此举,不只于敲响警钟,当“合作”变成单方面勒索,国家主权和经济尊严必须有所回应。泰美经贸关系历来紧密,美国是泰国重要出口市场,但如今,这种互依关系正面临深度重构。美国不再是那个稳定的战略伙伴,而是一个随时可能挥刀的风险源。泰国正逐步推进市场多元化,特别是加快对中东、拉美及区域内国家的贸易通道建设。
更重要的是,中泰之间的经济合作已日益深入,“中老泰经济走廊”“RCEP协议红利”“中泰铁路”等项目为泰国提供了抗压缓冲。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或许恰恰是促使泰国加速“去美国化”供应链战略的转折点。泰国这次“喊停”让更多中小国家意识到,在美国主导的单边贸易结构下,自己只是“可抛弃的流量池”,不如早做准备、另寻出路。尤其是在特朗普如此极端的政策思维主导下,任何国家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无论过去关系多么密切。
特朗普的“最低基准关税”口号看似平等,实则刀刀见骨。他口中所说的“平等”,是让所有国家都按照美国意志让步。他鼓吹的“公平”,是让所有非美经济体一同付出代价,为美国政治服务。这不是贸易谈判,而是一场赤裸裸的全球经济勒索战。
佩通坦推迟会谈,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信号:泰国不会被轻易拿捏。面对强权,最好的回应不是跪着谈判,而是站着观望,重新布局。而当越来越多国家都开始“重新评估”与美国的贸易关系时,特朗普的关税赌局终将失去支撑。
本文标题:谈判喊停,佩通坦出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