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深圳暴雨导致雨水进入地铁站,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极端降雨强度超出排水系统承载能力


   此次暴雨最大小时雨强达50毫米,并伴有8级短时大风,局部地区短时降水强度大,导致地表径流迅速增加。深圳早期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较低(参照苏联模式,仅能应对“一年一遇”降雨),尽管2020年广东省提出“50年一遇”排水标准,但历史欠账和城市扩张使得管网升级改造难度大,暴雨时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转,易引发内涝和倒灌。


   2. 地铁站周边施工导致雨水倒灌


  地铁站进水与外部施工场地接口处的排水问题密切相关。例如,过去类似事件(如2023年车公庙站水浸)中,地铁站与在建工程接口处的污水口因设计或施工缺陷导致雨水倒灌进站。此次暴雨中,类似问题可能再次发生,施工区域的排水不畅直接加剧了地铁站内积水。


  3. 地铁防渗技术局限性


  深圳地铁部分站点长期存在渗漏问题,如结构伸缩缝因热胀冷缩和极端降水叠加导致渗水。尽管采取截水沟等临时措施,但未能根治渗漏问题。此次暴雨中,建筑物理极限被突破,进一步暴露了防渗技术的不足。


  4. 应急响应与硬件储备的脱节


  深圳地铁虽储备了沙袋、防洪挡板等26万件防汛物资,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但在极端天气中仍出现响应滞后。例如,防洪挡板未能有效阻挡倒灌,应急人员调配不及时导致积水处理延迟。此次暴雨中,类似问题可能再次影响了地铁站的快速排涝。


  5. 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深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绿地减少、建筑密度增加,硬质化地表削弱了雨水渗透能力,加剧了地表径流。此外,地形低洼区域(如原关外的龙岗、宝安)因历史规划投入不足,更易积水。此次龙岗区等地的内涝现象与此直接相关。


  总结


  此次地铁站进水是极端天气、基础设施短板、施工管理不足及应急响应滞后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长期来看,深圳需通过提升排水标准(如借鉴香港“200年一遇”设计)、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优化施工监管和加强多部门协同响应等措施,系统性提升城市韧性。


本文标题:深圳大雨,雨水进地铁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