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问,关于中巴经济走廊,为什么老是发生对中方人员的恐袭事件?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伊朗的边境矛盾的根源在哪?这么多年来,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问题为什么一直没有解决?


  对此,笔者就本次中巴《联合声明》的对应内容,再做一下解读。《声明》提到:


  -巴方强烈谴责“3·26”巴基斯坦达苏水电站项目中方人员车辆遭恐袭事件和“10·6”卡西姆港燃煤电站中方人员车队遭恐袭事件,承诺将查明上述事件全部真相,缉拿所有凶手并予严惩。


  -巴方强调坚定不移致力于进一步加大安保力量投入与协调,进一步强化安全措施,全面确保在巴中国人员、项目和机构安全。中方注意到巴方为保障中方在巴人员、项目和机构安全所作努力,强调亟需在巴采取有针对性安全措施,共同为两国合作创造安全环境。


  我们先看下面这张图:


  中巴铁路模拟线路与杜兰德线、戈尓史密斯线示意图


  上图中的“红其拉甫-白沙瓦-奎达-瓜达尔港”,是中巴铁路模拟线路,该线路临近阿富汗一侧的“杜兰德线”和伊朗一侧的“戈尓史密斯线”。中巴经济走廊安全问题的根源,就出在这两条线上。


  我们知道,巴基斯坦主要有四大族群,其中:


  旁遮普族和信德族占总人口的81%,这两个族群是近亲(雅利安人血统),掌握着巴国的政治权利中枢,主要分布在旁遮普省和信德省,也就是印度河流域,土地最肥沃的地方。


  普什图族占总人口的11%,与阿富汗的普什图族同源,主要分布在上图中的杜兰德线附近。俾路支族占总人口的4%,与伊朗的俾路支族同源,主要分布在上图中的戈尓史密斯线附近。这两支族群所处区域属于高原、山地和沙漠地带,土地贫瘠(相对农业而言)。


  巴基斯坦行政区划图


  需要说明的是,旁遮普族/信德族与普什图族/俾路支族在社会组织结构上差异很大。旁遮普族/信德族是从邦国形式转化过来的,社会治理结构与当今主流社会形态相同,而普什图族/俾路支族则延续着传统的部落制,有着自己的一套部落传统法则。


  所以,今天巴基斯坦的四个省,有着鲜明的族群、地理和生产方式特色。简单的说,巴基斯坦类似“散装的国家”。


  一、普什图族与杜兰德线


  19世纪,英国占领印度次大陆,建立了英属印度。同时,沙俄吞并了中亚,并开始染指阿富汗,想要打通从中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于是,英俄两大帝国开始对该地区的势力范围角逐。


  经过两次英阿战争(1838-1842年、1878-1881年),英俄相持不下,最终达成妥协。1893年,英国外务大臣杜兰德主持起草了英属印度与富汗的边界协议。1895年,英俄又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把属于我国的瓦罕走廊划给了阿富汗。这样,阿富汗就成为了英属印度与沙俄之间的缓冲地带,这条边境线就被称为“杜兰德线”。


  杜兰德线


  杜兰德线人为的把普什图族一分为二,一部分划入巴基斯坦,一部分划入阿富汗。英国人这样做,既有削弱普什图族力量的考虑,也有为下一步吞并阿富汗的觊觎,同时埋雷民族矛盾也利于殖民统治,这是日不落帝国常用的手段。


  1947年印巴分治后,阿富汗不承认杜兰德线。冷战时期,苏联也试图打通从中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于是,角逐阿富汗的双方,由之前的英俄换成了美苏。


  特别是在苏版阿富汗战争期间(1979-1989年),美国在杜兰德线的巴方一侧,大规模吸纳从阿富汗过来的“难民”,这导致巴基斯坦的普什图族人口数量大增。这期间,美国在杜兰德线布设了多个军事训练营,其中就有AO马尔和BEN拉登,前者在战后成立了塔利班,后者在战后成立了基地组织。


  2001年,美版阿富汗战争开启,巴基斯坦作为美国盟友,提供后勤保障基地,助美打击巴塔、阿塔及基地组织。在美版阿富汗战争的20年时间里(2001-2021年),美国扶持了很多武装组织,这其中就包括“YSL国”分支机构“呼罗珊省”。


  这里着重指出两点:


  一是目前在阿富汗掌权的阿塔,与巴塔是一衣带水的血盟关系,其骨干成员很多来自巴塔的普什图族群。


  二是阿富汗没有超过60%人口比例主体民族,阿富汗总人口约3220万,其中第一大族群普什图族约1300万人,占比40%。但是,如果把巴基斯坦的普什图族算在内(巴国普什图族月2600万人),则人口总数可达到3900万人,比例超过60%。这样,阿富汗就有了主体民族。


  所以对巴基斯坦来说,对境内的普什图族群很纠结: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真打也不是,假打也不是。诸多不是,造成巴基斯坦当局与普什图族群的难解矛盾。


  二、俾路支族与戈尔德史密斯线


  戈尓德史密斯线出炉的背景与上面所说的杜兰德线一样,也是英俄在南亚争霸。在阿富汗方向,日不落帝国发动了两次英阿战争。在伊朗方向(当时是波斯萨非王朝),日不落帝国发动了两次英俾战争(1839年、1856-1857年)。


  1871年,英属外务大臣戈尔德史密斯主持起草了英属印度与波斯(伊朗)的边界协议,所划分的边界线就被称作“戈尔德史密斯线”。


  戈尓德史密斯线与地理概念上的俾路支地区


  与杜兰德线一样,戈尔德史密斯线也是人为的把俾路支族分割开来。从图上可以看到,戈尔德史密斯线和杜兰德线无缝衔接,将该地区的俾路支族群一分为三,一部分划入巴基斯坦,一部分划入阿富汗,一部分划入波斯(伊朗),形成“一族三地”的分布格局。


  地理概念上的俾路支地区(巴基斯坦西南部+伊朗东南部+阿富汗南部),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780万人。其中,俾路支族约820万人(占比46%),普什图族约750万人(占比42%)。普什图族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境内。


  1947年印巴分治前,巴属俾路支地区曾向英国殖民当局提出独立要求,建立俾路支斯坦国,没有受到英方理会。1947年印巴分治后,俾路支拒绝加入巴基斯坦并宣布独立,由此拉开了巴基斯坦当局与俾路支部落之间长达三十年的武装冲突。1977年,巴基斯坦齐亚克政府采取怀柔政策,俾路支部落的政治声索从谋求独立建国逐步转为高度自治。


  冷战时期,美苏在阿富汗激烈博弈。在苏版阿富汗战争期间(1979-1989年),美国在杜兰德线布设营地,武装普什图族。作为对冲,苏联克格勃则在戈尔德史密斯线武装俾路支族,支持其脱离巴基斯坦独立。


  美版阿富汗战争开启后,为了对付阿塔、巴塔和基地组织,美国又反过来利用这些前苏联培植起来的俾路支武装组织,帮助美军搞情侦查、破袭暗S等特殊作战任务。于是,这些俾路支反政府武装逐步演化成KB组织(如俾路支JF阵线、俾路支ZZ旅等)。


  这里也着重指出两点:


  一是俾路支武装组织活跃于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三国,巴方反恐,这些组织就跑到伊朗或阿富汗;伊方反恐,就跑到阿富汗或巴基斯坦;阿方反恐,就跑到巴基斯坦或伊朗;两方或三方联合反恐,还没出现过。因为巴阿伊谁也不真心打击对方的反政府武装。


  二是巴基斯坦的俾路支地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巴国的9个矿产带中就有5个在俾路支省,其中苏伊气田是世界10大天然气田之一,雷克迪克铜矿是世界7大铜矿之一。目前,我国从巴基斯坦进口的商品中,矿产和金属原材料占比约60%,主要就是来自俾路支地区。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伊朗的政府关系和民族关系错综交织,有时候趋同,有时候对立。由此,我们也就了解了中巴经济走廊究竟处于何种复杂和难解的民族地域环境了。而让这种环境更加复杂、更加难解的,又有来自漂亮国、大象国的幕后操使。


  最后,我们看下本次中巴《联合声明》给出的破解之道:


  -双方注意到,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巴关系具有战略价值,任何干扰和破坏中巴合作的图谋都不会得逞。


  -中方高度评价巴方为打击恐怖主义作出的不懈努力、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为维护国际和平安全作出的贡献。双方重申以“零容忍”态度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同意进一步加强双多边反恐合作,共同反对将反恐问题政治化、工具化的行径,愿同国际社会共同加强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框架下的多边反恐合作。


  -双方强调,中巴战略防务安全合作对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确保地区战略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双方对两国军队长期保持高水平互信、开展高水平合作、密切高水平协作感到满意,同意保持两军高层交流互访势头,不断提升联演联训和军事技术交流合作水平。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中巴经济走廊#


本文标题:中国和巴基斯坦发布《联合声明》:“零容忍” 打击恐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