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5 日,民政部官网公布了《2025 年 1 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 181 万对,相较于 2024 年一季度的 196.9 万对,减少了 15.9 万对,结婚登记数量进一步下降。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探究。


  从人口结构层面来看,年轻人数量下降以及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是关键因素。根据七普数据,中国 80 后、90 后、00 后存活人口依次递减,分别为 2.15 亿、1.78 亿、1.55 亿。以育龄女性数量


  为例,推算得出 2025 年 15 - 49 岁女性数量相比 2020 年减少 1600 多万人,20 - 39 岁这一关键婚育年龄段的女性更是减少了 1400 多万人。同时,20 - 40 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出 1752 万人,性别比失衡使得部分男性在婚姻市场中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阻碍了结婚率的提升。


  婚育观念的转变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年轻一代不再将婚姻视为人生的 “必需品”,而是当作 “可选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让年轻人在职业发展上倍感压力,他们更倾向于先稳定事业,追求个人自由与精神生活,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的现象越发普遍。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一些负面婚姻信息广泛传播,如婚姻纠纷、家暴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年轻人对婚姻的恐惧与担忧。


  结婚成本过高也是一座横亘在年轻人面前的大山。彩礼习俗在部分地区依旧盛行,且金额水涨船高;购房更是沉重负担,房价居高不下,房租也不便宜,再加上婚后生活成本,让许多年轻人对结婚望而却步。


  结婚率下降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首当其冲的就是出生人口的减少,生育与结婚密切相关,结婚人数下降必然导致出生人口下降,这将进一步加剧少子化趋势,加速老龄化进程,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更大压力。在经济领域,结婚率下降会抑制房地产市场需求,对传统家庭消费市场造成冲击,不过单身消费产业可能迎来发展契机。


  面对结婚率下降的现状,多地也在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如启动结婚登记 “跨省通办” 试点,方便户籍与实际居住地不一致的人群;还有地方发放 “结婚红包”“现金奖励” 鼓励结婚。但这些政策的效果仍有待观察,提升结婚率的关键或许还在于切实降低结婚成本与生育成本,从根本上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


本文标题:2025 年第一季度结婚率下降,背后原因与影响几何?